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 9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教学例10的内容有问题,需要删除。

教学例9:1、操作准备。

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每个小组摆出的长方体都不相同。

2、观察思考。

让学生观察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记录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数出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让学生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让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学练:让学生完成练六第1-3题,巩固所学知识。

1.在刚才的操作和讨论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但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展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然后问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学生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

3.要求学生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放,然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4.组织交流,问学生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是否与他们操作前的想法一致?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5.根据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 x 宽 x 高。

然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需要特殊说明。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明确每个a³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6.进行“试一试”和“练一练”练,让学生独立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并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和高,巩固已学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和前面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通用公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 学会识别和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3. 掌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

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 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识别和列出;3. 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3. 讲解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识别和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3. 学生能掌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

第二章: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2.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应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2. 解方程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 应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2.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2. 学生能灵活运用解方程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 学生能应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3.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的方法;3.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讲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价值;2. 教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思维;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3. 学生能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组的概念和特点;2.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 掌握解方程组的方法和技巧。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 解方程的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草稿纸、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 解方程的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节课通过讲解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以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上,继续结合具体的情境,学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下:例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P1~3)例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二(P4~6)整理与练习(P7~9)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精心选择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方程是用字母符号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的,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思维水平都比算术的方式更抽象,其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探索方程的解法,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例1是列形如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例2是列形如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例题和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实际问题相比,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完全一致,只是条件和问题不同.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思路比较特殊,思维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想起.而用方程解,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的解题经验,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样,选择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作为方程的学习内容,既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代数的思想方法,体会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2.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在现实情境中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例1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并通过交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明确“已知大雁塔的高度,求小雁塔的高度,可以列方程解答”.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自主地找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的高度=22等,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列不同的方程去解决,并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列出的方程不同,但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根据“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这一关系列出方程的.相对而言,例2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教学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公顷,那么水面面积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颐和园的占地面积与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水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自主地抽象出数量关系式: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并根据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继续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材没有单独安排解方程的例题,而是把解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一个环节来安排,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解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教材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后,继续引导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时,例1要结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解方程“”时,为什么要先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22?例2要通过讨论加上3等于64,也就是几个等于64?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乘法分配律等不同的角度解释其中的道理.求出陆地面积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水面的面积.4.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教材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正确的检验方程的方法,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例1要求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求出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例2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其检验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把求出的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二是根据求出的答案,先检验水面面积加上陆地面积是否等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再检验水面面积是否等于陆地面积的3倍.教学时可以提出“这道题怎样检验?”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检验方法,并对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体会每一种检验方法的不同思路.5.有层次地组织练习.为了配合例题的教学,教材有层次地安排相应的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安排和例题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如:第1.4页的“练一练”,练习一.练习二的第3.4.5题等;另一方面,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寻求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如:练习一的第7.8.9.12.13题,练习二的第7至11题等.此外“整理与练习”的第14题,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单元内容分布及课时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意义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级下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级下册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有必须)四年级下册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三.单元教学建议(1)观察.整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把主要精力放在长方体上.这是由于长方体比正方体复杂,发现长方体的特征需要开展许多活动.而且,研究长方体的学习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认识正方体中去.观察实物,整理特点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主要教学活动.例1的教学过程安排成三步:①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认识面.棱和顶点.②观察物体,由“量”到“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③观察物体,独立发现正方体的特征.a.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b.加大自主探索的空间.c.突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2)展.折.想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①初步知道“展开图”的含义,加强对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引导学生首次经历立体到展开图的转化过程,从中明白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②自主研究长方体的展开图,加强对长方体的认识.③判断哪些图形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加强对体的认识.(3)分解,组合―――有意义地建构表面积的认识①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表面积的知识.例4的问题情境是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在掌握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这个问题与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有关,并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求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所想到的各种算法,都应用了“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得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既形成了表面积的概念,也总结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②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例5制作顶面没有玻璃的鱼缸,利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物图帮助理解这个实际问题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所用玻璃的面积是长方体5个面的面积和,从而主动想出算法.(4)实验.领悟―――初步建立体积概念①在有限的空间里领悟体积.通过演示领悟体积的概念及不同物体占据空间大小的不同.②从体积引出容积,初步建立容积概念.书的体积是旧知,盒的容积是新知,教学既要以旧引新,也要体现容积与体积的不同意义.教材中比较书的体积,是看着两盒书进行的.而容积是指着两个书盒子讲的,从而凸现容积的属性,以及它与体积的区别.(5)认识.应用―――初步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①认识体积单位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测量.计量体积需要体积单位,然后是各个体积单位的具体含义.②掌握体积单位有两方面的要求.掌握体积单位,要能应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二是为常见的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③在语言描述.实物比拟.动作比划中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④在类比推理中认识1 立方米.(6)操作.发现―――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探索求积公式.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开始教学新知识.没有定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摆,既调动积极性,又为合作学习营造了氛围.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要研究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7)计算.迁移―――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①求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的体积,发现和理解进率.②应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8)拼拼.想想―――体验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操作,了解拼法.再看着各种拼法的示意图,思考每种拼法减少的面积.在体会三种拼法减少的面积不同之后,找出拼成的大长方体中,哪个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分数乘法,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以计算为主,包括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教学要求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分数连乘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下表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编排主线,把运算的意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了全单元的内容结构.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三个重要内容.教材以计算为主线,在研究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通过运算概念的完善.发展,进一步理解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教学计算知识,应用学到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意义.法则.应用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优化了知识结构,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如,例1从做绸花要用多少米绸带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把原来的乘法概念扩展到分数范围,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体会并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既解决了做绸花的实际问题,又解决了新的计算课题.又如,例2为解决做绸花的实际问题列算式10×1/2和10×2/5,联系现实的数量关系体会这些算式的具体含义,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发展了乘法的意义.在计算两个乘法算式时,巩固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第二,知识发展线索清晰,前后联系紧密,各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明确.下图是本单元教材里的计算知识结构图.先教学整数乘分数,后教学分数乘分数,符合简单到复杂的编排原则.而且,整数乘分数还能与整数乘法建立联系,应用整数乘法知识,为分数乘法的教学开好头.整数乘分数先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再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前者在运算意义上与整数乘法一致,算法是例1的重点.正由于运算意义和整数乘法一致,可以把整数乘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同,体会并得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后者在运算意义上有很大的扩展,乘法不仅能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还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是例2的教学重点.而例2的算法,在前面已分数乘分数先教学基础知识,再培养计算技能.例4和例5要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迁移到分数乘分数,深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还要解决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并形成统摄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所以,这两道例题着重教学基础知识.例6教学分数连乘,巩固计算法则的同时,培养分子.分母交叉约分的技能.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习,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一. 例1——着重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首次教学分数乘法,教材除了从实际问题引出,还尽量与整数乘法靠近,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运算的意义与算法.创造迁移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写出分数乘法算式;营造探索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创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例1的第(1)个问题求3个相同分数的和.在代表1米绸带的线条图上,已经表示出做1朵绸花用的绸带3/10米,要求学生继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通过涂色,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学问题是“求3个3/10是多少”,看到做3朵绸花用的绸带是9/10米,激活已有的乘法概念以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于是,一些学生会列加法算式3/10+3/10+3/10,另一部分学生会列乘法算式3×3/10或3/10×3.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实现原有运算概念的迁移: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算式和整数乘法算式一样,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求3个3/10是多少,算式3×3/10和3/10×3都可以.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例1的第(2)个问题求做5朵同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的米数,不再从分数加法过渡到分数乘法,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并用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把例1的学习成果作为例2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体验应用分数乘整数解决相同分数连加的问题比较简便,巩固运算的意义和方法.这道例题还指导了分数乘法中的约分,“兔子”卡通先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再把积约分化简.“大象”卡通先约分,再相乘.前一种方法学生比较熟悉,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经常先按法则计算,再化简结果.后一种方法由于先约分,算得的积是最简分数,而且“相乘”也更简单.要指导学生理解并喜欢“大象”卡通那样的算法,对下面继续教学分数乘分数有好处.二. 例2——着重教学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0朵绸花的1/2是几朵?10朵绸花的2/5是几朵?这些问题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里曾经解答过.那时的解答是通过10÷2.10÷5×2这些整数乘除运算进行的.例2再次教学这些实际问题,要应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个结论,并用于解决其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中去.在例2之前,乘法只用于求相同加数的和.教学例2之后,乘法还可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是乘法概念的扩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新含义,例2在编写时注意了以下三点:首先是加强分数的意义.用10朵花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是红花的图画,对10朵的1/2作出具体而形象的解释.一方面让学生在体验“10朵的1/2”的意义时,想到10÷2=5这种算法.另一方面又利用十分熟悉的10÷2促进对10的1/2的理解.教学10朵的2/5,让学生在图画里圈出绿花,经历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其中2份是绿花的操作过程,以及10÷5×2的计算过程,体会10的2/5的含义.然后是讲述新知识.教材说:“求10朵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并写出算式10×1/2.还说“求10朵的2/5是多少,可以用10×2/5”.在分数意义的平台上,指出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利用10×1/2和10×2/5这两个实例,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个结论发展了原来的乘法概念,使乘法有了新的应用领域.沟通新旧算法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法.如果比较算式10×1/2和10÷2,能够发现它们都是求10的1/2是多少,都是把10平均分成2份.虽然运算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同样,算式10×2/5和10÷5×2都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2份,都是求10的2/5是多少.例题在教学分数乘法的初始阶段,安排这些可对比的内容,让学生反复体验分数乘法.“练一练”加强概念.第1题先涂色表示12个圆的1/3.20个方格的4/5,感受“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再列式12×1/3.20×4/5计算,进行较抽象的思考并用数学方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两者结合,加强了分数乘法的概念.第2题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描述图示的数量关系,在“现实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例2列出的算式都是分数乘整数,它们的计算方法已在例1里教学.所以10×1/2.10×2/5都可以让学生计算,要提醒他们先约分,再相乘,尽量使计算过程简便些.三. 例3——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例2以及练习八第6~11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编排例3继续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是因为“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较难理解的数量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普遍存在于实际问题中.无论从知识的教学还是从知识的应用考虑,都需要单独编排例题.解答例3的关键是理解红花比黄花“多1/10”.绿花比黄花“少2/5”的含义.从本质上讲,它们仍然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但是比较难懂.教材用条形图呈现三种花的朵数关系,表示黄花朵数的直条刚好是10格,表示红花的直条比黄花多1格,形象地表达了红花比黄花多1/10.例题还通过“红花比黄花多的是多少朵的1/10”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图意,正确理解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相当于黄花的1/10.从而明白,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就是求黄花的1/10是多少朵,即50朵的1/10是多少.四. 例4.例5——构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记住和应用算法也不难.但是,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却很不容易,是再次应用分数概念开展演绎推理的过程.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分数乘分数,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分子相乘.分母相乘”是合理的.构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把分数乘整数的算法纳入分数乘分数的算法之中,使前者成为一般算法里的特殊情况.教材在两道例题后的“试一试”里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例4是首次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法.先在长方形里涂色表示它的1/2,再画斜线表示1/2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在图上体会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看出结果.教材依次安排了三项学习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分别说出两个长方形中画斜线部分各占1/2的几分之几,引出新的数学问题:1/2的1/4.1/2的3/4.得出这两个数学问题要仔细观察每个图里把1/2平均分成几份,斜线画了其中的几份,就能知道左图中画斜线的部分占1/2的1/4,右图中画斜线的部分占1/2的3/4.第二项活动要列出1/2的1/4.1/2的3/4的算式.应用初步形成的分数乘法概念,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推理得出1/2的1/4可以用1/2×1/4计算,1/2的3/4可以用1/2×3/4计算.在写两道算式时,体会“一个数”不仅是整数,也能是分数,进一步完善了分数乘法的概念.第三项活动从图中看出两道算式的积.因为1/2的1/4是长方形纸的1/8,1/2的3/4是长方形纸的3/8,所以1/2×1/4=1/8.1/2×3/4=3/8.在看图与写出积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分子相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例5继续体会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已给出了两道算式2/3×1/5和2/3×4/5,还在两个长方形里涂色表示了2/3.第一项学习活动是画图计算给出的两道算式.在画图前要先想算式的意义,才会正确画图和看到算式的积.如2/3×1/5是求2/3的1/5是多少,要把表示2/3的那个部分平均分成5份,用斜线画出其中的1份.斜线部分占长方形的2/15,2/15就是2/3×1/5的积.又如2/3×4/5是求2/3的4/5是多少,要把表示2/3的那块涂色部分平均分成5份,用斜线画出其中的4份,由此得到2/3×4/5的积是8/15.第二项活动在乘法算式的右边写出积,让学生在写2/15和8/15的时候,感受积的分子“2”和“8”是两个乘数的分子的乘积,积的分母“15”是两个乘数的分母的乘积.两道例题的教学线索不同,认知程度也不同.例4经历“看图—写式—得积”的过程,感受“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可能性.例5通过“看式—画图—得积”体验“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合理性.两道例题都让学生感受分数乘分数的算法,逐渐形成计算法则.第55页应用“整数都能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个知识,把2/11×3和4×5/6都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使“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也适用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成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五. 例6——教学分数连乘的算法和技巧.例6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做的绸花朵数,由于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所以把表示一班朵数的线段平均分成9份,便于画出表示二班朵数的线段.教材要求学生画表示三班做花的朵数,画的时候要分析“3”/4的意思,理解这里是把二班做的朵数看作单位“1”.通过画图就能很快知道应先算二班做的朵数.六. 例7——教学倒数的知识.倒数的知识主要是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概念,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前一点是基础知识,后一点是计算分数除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建立倒数概念之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分数开始.在8个分数中能找到3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教学倒数概念必须掌握的内涵.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相乘的积是1,突出了倒数概念的一个内涵.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帮助学生体会“互为倒数”的意思指“甲是乙的倒数,乙也是甲的倒数”,这是倒数概念的又一个内涵.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下表是内容的编排.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例1)整数除以分数(例2.例3)分数除以分数(例4)练习十一实际问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例5)两步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例6)练习十二“整理与练习”从上面的表格里,可以看到教材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第一,计算内容编排成两段:一是计算法则,二是乘除两步计算.两段之间穿插解决实际问题,留出了巩固法则.形成计算能力的时空.这是考虑到从理解法则到掌握法则需要一段过程,教学应遵循这个规律.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计算知识,能起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比较轻松地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第二,计算法则的教学编排细致,从分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再到分数除以分数,最后才形成包摄性强的法则.分数除法是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转化的方法是乘除数的倒数,例1至例4都教学这样的转化.前两道例题在操作中开展形象思维,体会转化是合理的;后两道例题通过猜想与验证,理解转化是必然的.这样的编排循序渐进,使法则的教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不仅是形成知识技能,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策略的载体.第三,单独编排例题教学应用题.本单元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分数乘法概念的基础上列方程解答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OK)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OK)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OK)材简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上;继续结合具体的情境;学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下:例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P1~3)例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二(P4~6)整理与练习(P7~9)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精心选择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

方程是用字母符号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的;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思维水平都比算术的方式更抽象;其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材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探索方程的解法;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例1是列形如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例2是列形如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

例题和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实际问题相比;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完全一致;只是条件和问题不同。

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思路比较特殊;思维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想起。

而用方程解;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的解题经验;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这样;选择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作为方程的学习内容;既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代数的思想方法;体会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2.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在现实情境中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1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并通过交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的高度。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分析及全一册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分析及全一册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分析及全一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从实际出发,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分数乘除法2.空间与图形3.统计与概率4.方程与比例5.数学广角各单元内容相互联系,既有独立性,又有综合性。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运算规则的理解仍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方程与比例等基本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单元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技能;2.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空间图形的认识与计算、统计与概率的方法、方程与比例的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数学知识;2.教学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学具: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如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5年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会了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法。

在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涉足。

但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抽象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学期,我将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力争本学期使我班数学综合成绩在总体水平上有一个大的进步。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成 7 个单元,前 6 个单元是新知教学,第七单元是整理与复习,其中新授知识分属于三个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 5 个单元,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百分数》。

《分数乘法》主要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认识倒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主要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百分数》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简单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安排了 1 个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体积、容积的意义、单位及进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综合与实践”领域:本册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树叶中的比》和《互联网的普及》。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方程》课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方程》课件

本课小结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 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 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x
x
x
40 3x +4 = 40
杭州湾大桥在建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 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 还多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看图列方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 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 用时间的4倍多13天。水 星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4)检验,写出答案。
我的收获
把你心里的数 乘2,再加上20 等于多少?
等于80。
苗苗
丽丽
你想的数是30。
你是怎么 猜到的?
苗苗
丽丽
把你心里的数 乘2,再加上20 等于多少?
如果丽丽想的数为x,那么
2x+20=80 2x+20-20=80-20 等于80。 2x=60 2x÷2=60÷2 x=30 丽丽 苗苗
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 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 雁塔高多少米?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2x-22+22=64+22 2x=86 x=43 答:小雁塔高43米。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 五边形的,白色的皮 都是六边形的。
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 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 -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2x -20 + 20 = 4 + 20 2x = 24 2x÷2 = 24÷2 x = 12 答:黑色皮共有12块。
先把2x看成 一个整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汇总,共分为若干个单元。

该教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设计,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六年级学生的研究。

二、教案结构
每个单元的教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部分。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每个单元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重点突出了研究的关键知识点;教学难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提供了解决办法;教学过程详细介绍了每个教学环节的步骤和方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教案方法
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练、讨论、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案辅助资源
本教案还提供了一些辅助资源,如课件、作业、练册等,旨在
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案的使用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中的指导,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
活运用教案的内容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情
况适当调整教案的安排和内容。

六、教案的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个别评价、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等。

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研
究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七、总结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面覆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
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教师在使用教案时,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案
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苏教版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具体是苏教版秋季学期的"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以及如何列出相应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含义,掌握列出方程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而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包括PPT和教学视频,以及一些相关的学习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百分数应用题。

2. 例题讲解:我将通过PPT展示一个具体的百分数应用题,并逐步引导学生如何列出方程来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们独立解决,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利用板书来展示重要的概念和解题步骤,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设打折后的价格为x元,则有x = 100 × 0.8。

答案:设参加了数学竞赛的学生人数为x人,则有x = 40 × 0.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进行课后反思,思考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列方程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以及学生们在随堂练习中的表现。

同时,我也会给出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方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方程》教案

【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方程》作者:刘莉添加日期:2009-11-24 14:12:35 浏览:249一、方程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解方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解方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解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学会运用逆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3. 学具:纸、铅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方程的概念,帮助学生明确方程的定义。

2. 激发学生对解方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回顾方程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 解释方程中的未知数、已知数和等式;3. 解释“解方程”的含义。

三、解方程的基本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和总结,如何利用逆运算解方程;2. 给出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演示解答;3. 解释等式两边性质相等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逆运算。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答题,解决疑问。

五、拓展应用(20分钟)1. 提供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方程,解答问题;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问题。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解方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2.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解方程能力;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实例的演示和练习的巩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应用拓展和总结归纳,加深了学生对解方程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和实践,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安排更多的例题和练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解方程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苏教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及全一册教案

苏教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及全一册教案

苏教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及全一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几何图形的面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能性、圆和方程等内容。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存在困难,如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等。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几何图形的面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能性、圆和方程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几何图形的面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能性、圆和方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的应用,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情境教学: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数学题目、案例、图片等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具:学生自主准备的文具、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通过展示商品打折的广告,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观察、思考。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计划教学系统的进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2、使学生巩固五年级的相干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进程:一、课堂教学常规的说明:1、上课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2、练习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3、其他说明。

二、复习旧知:(一) 填空:1、分数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2、1米的3/7是( )米,3米的1/7是( )米。

3、一座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时针长7厘米,一昼夜,分针尖端走了( )厘米,时针扫过了( )平方厘米。

(二) 解决问题: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14米,圆的半径是多少米?2、把一些桃平均分给12只猴子,正好还剩1个;如果平均分给8只猴子,正好也剩1个。

这些桃至少有多少个?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在超过中点10千米的地方与乙车相遇,已知相遇时甲车行了140千米,乙车行了多少千米?4、一根钢管长3米,重4千克,这样的钢管每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管长多少米?5、甲6分钟做13个零件,乙8分钟做17个零件,丙12分钟做25个零件,比一比,他们谁做得最快?6、如果用两根长62.8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大多少平方厘米?7、将一个直径是12厘米的圆分成64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8、一满瓶油连瓶重650克,用去一半后连瓶重400克,瓶重多少千克?油重多少克?9、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宽0.5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0、一捆电线长178米,装了8盏电灯,还剩下4米,平均每盏灯用电线多少米?(只列方程)(三) 拓展练习:1、某汽车站有甲、乙、丙开往三地的汽车通过,甲车每隔15分钟开过此站,乙车每隔10分钟开过此站,丙车每隔12分钟开过此站。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一、第一章:分数1.1 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1.2 分数的加减法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3 分数的乘除法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第二章:体积与容积2.1 体积的概念学习体积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掌握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换算2.2 容积的概念学习容积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掌握容积单位(升、毫升)的换算2.3 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三、第三章:百分数3.1 百分数的概念学习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百分数的换算(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分数)3.2 百分数的加减法学习百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3 百分数的乘除法学习百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习百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四、第四章:几何图形4.1 平面几何图形学习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4.2 立体几何图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常见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4.3 图形的变换学习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方法和性质五、第五章:统计与概率5.1 统计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5.2 概率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六、第六章:方程与比例6.1 方程的概念学习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6.2 比例的概念学习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6.3 方程与比例的应用学习运用方程与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七、第七章:小数7.1 小数的概念学习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小数的换算(小数转化为整数、分数)7.2 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7.3 小数的乘除法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八、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8.1 货币与计价学习货币的单位换算和计算掌握打折、优惠等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8.2 时间与日期学习时间的计算和表示方法掌握日期的计算和表示方法8.3 长度与面积学习长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掌握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九、第九章:数据的处理与分析9.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习调查方法、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掌握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的方法9.2 数据的描述与展示学习利用图表、统计量等描述和展示数据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9.3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应用学习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十、第十章:数学思维与方法10.1 逻辑思维学习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技巧提高推理和论证的能力10.2 创新思维学习数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10.3 数学方法的应用学习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目标:1.了解何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2.能够识别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的过程及方法。

3.能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重难点:1. 程序性知识:如何通过实际问题列方程求解。

2. 概念性知识:掌握方程、未知数等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视频等相关的资料。

2. 学校计算机房、数据采集设备、幻灯片显示器、多媒体素材等教学设备。

3. PPT 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唤起疑问+情境引导+小组合作一、导入1.通过图片或文字等激发学生了解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

2.播放短视频,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场景。

3.提出问题: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的形式进行求解?二、学习方法1.采用PPT进入学习状态,专注于本课的重点内容,启发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提出疑问。

2.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场景式小组学习和思考讨论。

三、教学内容部分教学内容1:方程和未知数的概念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方程和未知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概念讲解,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方程和未知数的含义,并建立好初步的概念框架。

教学内容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教师需给出相应的范例,让学生在范例中逐渐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结合课堂反馈,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方程式。

四、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中,老师可设定具体场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场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1.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组分析,每组给出解决方案和方法,老师进行引导和确定正确结果。

2.完成小型项目,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

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调查周围居民的日常用水量,并统计数据,进行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模拟实验。

五、课堂问答及反馈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老师及时及时引导和回答疑问。

2. 通过小组合作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教案 苏教版

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能识别简单的方程。

2. 掌握方程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相等、加减乘除等。

3. 能够解简单的线性方程。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解线性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讲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相等、加减乘除等。

3. 教授解线性方程的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四、课后作业1. 练习解简单的线性方程。

2. 辨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第二章:解方程一、教学目标1. 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2. 能够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3. 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3. 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1. 通过实例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教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法等。

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方程解决。

四、课后作业1. 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第三章:方程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3. 掌握方程在几何、物理等学科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如求解几何图形的尺寸等。

3. 方程在物理中的应用,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等。

三、教学步骤1. 通过生活实例讲解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提供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3. 讲解物理中的方程应用,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2. 运用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3. 应用方程解决物理问题。

第四章:方程组的解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组的概念,能识别简单的方程组。

2. 掌握解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学会识别和书写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方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程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2. 讲解方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示范解一元一次方程。

4. 学生动手练习解方程。

5. 应用实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第二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方程的解的意义。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难点:方程的解的意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2.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例,引入解方程的概念。

2.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示范解方程的过程。

4. 学生动手练习解方程。

5. 应用实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第三章:方程的解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2. 学会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解的意义。

2. 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够识别和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够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

2. 难点: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构成和解题方法。

3. 例题解析: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解题步骤。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巩固知识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3. 反思练习题的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9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9教案苏教版

方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2. 能力目标: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3. 情感目标: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熟练解答。

教学难点:形成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相关技能。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一、探索与实践1.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应用方程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

2.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

(1)理解题意。

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列方程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底)(2)演示画法。

(3)集体评价。

每个同学画的三角形需要一样吗?3. 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

(2)讨论分割的方法,汇报交流。

(3)尝试操作,汇报自己是怎样分割的?(4)互相检验。

测量两段的长度,检验是否正确。

4. 完成第13题。

(1)提前指导学生在跑道上步行一段距离,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2)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3)在小组中完成计算。

5. 完成第14题。

小组活动:在小组中,一人想出数后告诉大家。

每一个人都想办法解决:他想的数是几?运用倒推的方法也可以,也要会运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题意,设想的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3x-2=16二、评价与反思1. 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 逐条自我评价。

3. 交流汇报。

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2. 能力目标:
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3. 情感目标:
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熟练解答。

教学难点:
形成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相关技能。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应用方程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

2.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

(1)理解题意。

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列方程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底)
(2)演示画法。

(3)集体评价。

每个同学画的三角形需要一样吗?
3. 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

(2)讨论分割的方法,汇报交流。

(3)尝试操作,汇报自己是怎样分割的?
(4)互相检验。

测量两段的长度,检验是否正确。

4. 完成第13题。

(1)提前指导学生在跑道上步行一段距离,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2)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3)在小组中完成计算。

5. 完成第14题。

小组活动:在小组中,一人想出数后告诉大家。

每一个人都想办法解决:他想的数是几?
运用倒推的方法也可以,也要会运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题意,设想的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3x-2=16
二、评价与反思
1. 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 逐条自我评价。

3. 交流汇报。

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