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七下第二单元备课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木兰诗》、《滕王阁序》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则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物、事理、景物等方面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句子的构成等。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
2.能够理解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
3.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等。
2.准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如文章、问题等。
3.准备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阅读材料:《木兰诗》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方法: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教师备课——英语七年级下UNIT2教案2
教师备课——英语七年级下UNIT2教案2。
1.教材分析我们需要对UNIT2的教材进行一次深入分析。
在这个单元里,主要涉及到动词的使用。
我们要帮助学生握be动词、have和do的用法,从而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动词构造句子。
此外,该单元还涉及到人称代词,并引导学生熟悉人称代词的用法。
单元课程也引入了一些形容词,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形容词描述物品或事物。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和核心难点。
2.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此单元中,我们主要要求学生能够:(1)了解be动词、have和do的用法,熟练运用这些动词构造句子;(2)掌握人称代词的用法,运用人称代词替换名词;(3)学会使用形容词描述事物或物品,能够在交流中使用形容词。
3.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生动的语言材料,向学生展示be动词、have和do 的用法。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常见的语言规律和用法,如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这些动词的使用方法。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熟悉人称代词的使用。
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和练习,学生可以逐渐理解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并掌握有效地使用人称代词进行交际的技能。
我们可以引入形容词,让学生重点了解形容词与名词搭配方法,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彼此搭配的印象。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法,同时,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积极运用词汇。
4.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评估方法,如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巩固并使用教材中的词汇和语法。
5.课后回顾最后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回顾过程中,可以和学生讨论一些重点难点,从而加深对其的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 通过课文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在山的那边》2. 《黄河颂》3. 《最后一课》知识点1. 生字词及其正确书写。
2. 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语文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2. 语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检查学生的课文预情况,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如PPT、黑板等。
课中教学1. 课文朗读与讲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3.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点,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进行批改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时间,了解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反思1. 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语文知识,在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中,我们需要对第二单元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端午节》展开,通过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传统习俗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紧紧围绕端午节展开,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认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节日的起源和历史。
2.掌握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文化内涵,知道食粽子的传统习俗、挂艾叶的意义等。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采用“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增强语文素养。
2.独立思考、分组合作、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学生自认开场白,拉起学生对于端午节的了解以及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情感。
2.讲解环节(30分钟)教师为学生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主要习俗、传说等,结合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端午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练习环节(30分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粽叶绑扎、食用粽子、演唱传统歌曲等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回答端午节的重点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的体验与自认识。
五、教学评价方式1.能够正确描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2.能够表演传统节目、演唱传统歌曲等,充分展现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理解。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庭与社区》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家庭与社区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掌握家庭成员的称谓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学会描述家庭和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尊重和关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的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家庭与社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家庭成员的称谓和关系;- 描述家庭和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认识的拓展与深化;- 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PPT或教学课件;- 学生练习册。
2. 素材准备:- 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家庭和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和社区,引发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 概念讲解与学习(15分钟):- 通过PPT或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家庭与社区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 家庭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 社区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3. 家庭成员的称谓与关系(15分钟):- 通过图片或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家庭成员的称谓及其关系,并教授相关的词汇。
-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使用家庭成员的称谓和描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4. 描述家庭和社区的特点和功能(20分钟):- 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和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并与同伴分享。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
五篇文学作品,体裁各异,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感情。
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家国情怀,就要揣摩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涵泳品味。
通过朗读的方式进入作品的氛围和情境,把握抒情方式。
教学本单元,教师要重视精读、涵泳,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做好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其中,《黄河颂》以诗歌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展示了黄河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伟大;《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散文,生动真实地记录了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乐观的精神品质;《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颂扬抗美援朝战士的通讯,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他们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创作的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誓死都要回到她身边的深沉情感;《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抵抗外强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课段,比较《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第二课段,用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画出课文结构简图,梳理典型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归纳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三课段,撰写朗读脚本和“班级诵读展示”文案,以声传情,在诵读展示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第四课段,搜集有关“新时代的英雄”的资料,从本单元所学文体中任选一种,采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我”眼中的英雄,完成核心任务。
总体来说,这四个课段是分总关系,前三个课段的学习是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第四课段核心任务的完成做准备。
二、教学内容分析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一组抒写家国情怀的文章,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技巧
在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的第二单元中,主要教授的是课文《祥林嫂》。
这篇短篇小说集中了许多充满生命力、鲜明个性、缤纷多彩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与众生平等的精神内涵。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工作呢?以下是一些值得教师们借鉴和运用的教学技巧。
技巧一:充分阅读,提前做好备课做好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工作,充分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经验,深入理解原著,发现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义。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教师才能更加自信、从容地指导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技巧二: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教师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可以采取讲解、演示、对话、思考、分组讨论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技巧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巧四:细心观察、注重辨析,分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挖掘出人物的特点和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
针对文本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可以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将其进行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
技巧五:充分询问、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讲解,还需要及时询问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还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通过认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以上几种教学技巧都是教师在教授《祥林嫂》这一篇课文时需要注意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
气氛:“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教学
形式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七下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体会课文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电子文档。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同学,确保生字词的掌握。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讲述了哪些故事?(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3)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 小组成员就自主学习阶段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形成共识。
3.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小组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六、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表格式)
授课内容:第二单元授课教师:望谟三中授课班级:七年级课题5黄河颂课时 2学习目标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导入第一课时“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自学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20),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精心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第6课黄河颂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234 12.狂澜:屏嶂:。
九曲连环:一泻万丈:二、理解探究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整理出全诗的结构。
1不能表达这种意境。
2、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结合具体语言说说你的体会。
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五//用/浩12、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一往无前豪情万丈勇敢无畏。
博大宽广。
3、诗人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如果把“摇篮”改作“灯塔”,可以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
把黄河喻1.全诗所表达的产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为了保卫黄河而战友的画面慷慨激昂,斗志剔昂扬,豪情满怀,气势高昂,并有一种骄傲自豪的情怀。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黄河在咆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增强了华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奋起反抗的高昂情绪。
3.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谚语。
1、.23..感。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七下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1、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2、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3、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七下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七下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复习内容:1理清字词2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3背默相关篇目4重点语段练习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文本梳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噗噗咕哝两膝发绺惩罚马鬃诅咒丰润两颊皱纹敏捷嗅兜地窖书脊踱步嵌入赫然殷勤咔叽窘捻摩挲颓唐憎恶揩油虐待恣情抖擞鞠躬莽撞踌躇榆钱黑痣狡猾焚烧依恋援助时辰魅力剔透奠定颁发赋予遗孀新颖卓著遴选抉择水榭轨迹勘察萦系跻身谐调篝火聘用贝聿铭寡学术吏事既薨龌龊奏牍补缀负箧阖户卒钟磬乾坤戎马涕泗相得益彰轻装淡抹初生之犊手不释卷颤动胸脯露馅肥胖腔调殷勤颤栗果脯暴露心宽体胖调节殷红角落禅师褪色占卜察觉大厦角色禅让褪衣服萝卜睡觉厦门磕头恶心参差瞌睡憎恶参天嗑瓜子凶恶人参(二)文学常识《童年的朋友》节选自《童年》,作者高尔基,苏联(国籍)作家,他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主要通过外貌、语言描写,刻画了乐观坚毅和对世界充满爱的外祖母形象,抒发“我”对外祖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一面》节选自《鲁迅回忆录》,作者阿累。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作者1932年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情景,通过对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刻画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同时抒发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
从文章的选材看,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我的老师》节选自《魏巍散文选》作者魏巍,当代作家。
本文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
通过具体记叙和描写七件小事:假装发怒、教跳舞、观察蜜蜂、教读诗、看老师写字、排除小纠纷、梦中寻师。
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展示华厦文化魅力》作者余玮,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课件www.5y6黄河颂光未然课题黄河颂总课时课时本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积累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回环”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回环”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摇篮、屏障、铁的臂膀”的含义。
教具多媒体学具字典词典教学过程时间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黄河的波涛汹涌的画面,教师:黄河的美是这样的壮观雄伟,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黄河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里,东北作家光未然是如何歌颂黄河的呢?(教师板书:黄河颂与光未然)(多媒体展示诗句)2认定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读后认定。
首轮自学自学文本.听歌曲《黄河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强烈气势。
2.朗读,体会感情:(1).听配乐朗诵,用笔注音,并注意重音及节奏等。
(2).随配乐朗读诗歌,要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6质疑答疑让学生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师生解决后,教师强调“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回环”等词语。
4首轮自学交流研讨课堂上学生读,交流语调语速读法。
6专项训练.自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3二轮自学自学文本认真研读诗歌,思考如下问题,并把所思考的结果批注在书中相关位置。
(1)解题:本课题目《黄河颂》中,哪个词是关键?(颂)在朗诵词中,写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哪一共同点?(伟大而坚强)(2)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7交流研讨先在小组内研讨,班级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上内容。
学生不会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教师并引导。
6质疑答疑学生对照自学指导再读诗歌,提出不明白的诗句。
七下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文章主题。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勇于担当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挖掘文章内涵。
2.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案、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任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教师讲解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如制作手抄报、绘画等。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出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相互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方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提出自己的疑问。
七、布置作业1. 完成教学案中的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5年版) (1)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春天的旋律第一课时渴望春天第二课时欣赏《春之声圆舞曲》、《帕米尔的春天》第三课时八孔竖笛演奏方法第二单元乐音传情第一课时爱星满天第二课时我们在一起第三单元丝竹江南第一课时无锡景第二课时杨柳青第三课时欣赏《二泉映月》及《紫竹调》第四单元梨园漫步第一课时唱脸谱第二课时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五单元弦管和鸣第一课时彩云追月第二课时中国功夫第六单元绿色的变奏第一课时哦,林中那间小屋第二课时好大一棵树第三课时欣赏《丹顶鹤的故事》、《森林里的珞巴人》第一单元春天的旋律第一课时渴望春天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材分析: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
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
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轻快、活泼;曲式结构单纯、紧凑,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
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设情景,帮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
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二、新课导入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1、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疃中心学校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七学科语文主备教师杜磊审核人年级组长签名讲学日期班级学生姓名课题:黄河颂(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①澎湃②狂澜③屏障④哺育⑤九曲连环3.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1.全诗分成朗读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读词可以看出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引出下文颂歌)2、歌词中那些内容是用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从“啊!黄河!”开始到“发扬滋长。
”分别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几个方面进行歌颂的。
)3、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巩固提高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黄河颂(两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二、合作探究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三、巩固提高(一)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3.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二)类文品读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
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
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
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
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
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
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繁衍.()缅.怀()泛滥.()蹂躏.()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教学反思】孙疃中心学校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七学科语文主备教师杜磊审核人年级组长签名讲学日期班级学生姓名课题:最后一课(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chà( ) 异ào()悔qídǎo( )( )gěng( ) 住钥匙.()踱.()郝叟..()()督.学()2.理解词义。
诧异:祈祷:宛转:懊悔:二、合作探究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