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265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历史科目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历史知识,下面对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古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2)近现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3)世界历史重点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帝王:-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战国时期、秦朝、汉朝、三国时期、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 每个朝代的重要皇帝、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
2.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等。
- 古代文学、诗词、戏剧、绘画和音乐等。
3.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
-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
- 三国时期的分裂和南北朝的统一。
- 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经济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1. 清朝末年的动乱与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
-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 中国的近现代思想与文化:- 百年思想变迁:维新思潮、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新文艺运动、社会主义文艺和现代文艺。
3. 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内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世界历史重点知识点1. 世界两次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参战国家、战争结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参战国家、战争结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2.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时期的对立与合作。
- 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和冷战结束。
3. 世界经济与政治:-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组织(如欧盟、WTI等)的建立。
- 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
以上仅为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一个概览,同学们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同时,还应注重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解更多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文化遗产。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时序
前202
|
220
西汉前202–8
新8–23
玄汉23–25
东汉25–220
三国
220–280
魏
220–265
蜀汉
221–263
吴
229–280
晋
265-420
西晋265–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
北
朝
420
|
589
宋
420–479
北魏
386–534
齐
479–502
梁
502–557
后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陈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隋581–619
唐618–907
武周690–705
五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907–979
大辽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宋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大金
1115-1234
大蒙古国1206–1271
大元1271–1368
北元1368–1388
大明1368–1644
南明1644–1662
后金1616–1636
大清1636–1912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中国历史朝代时序
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高考作为人们学习成果的一次终极展示,历史科目的备考时很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历史备考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中国历史时期。
2. 历代君主的主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特征,如夏朝的大禹治水、商朝的青铜文化、秦朝的统一中国、唐朝的盛世文化等等。
3.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春秋时期的战国纷争、西汉时期的汉高祖刘邦、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等等。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3. 古阿拉伯帝国的繁荣,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国际背景,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等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如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四、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背景、起因和结果。
2. 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如俄国十月革命、美国的新政、印度的独立等。
五、历史思维方法1. 能够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类比的能力,从而得出历史的普遍规律。
以上仅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备考知识点,希望考生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备考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助于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应试能力。
祝愿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作为其中的一门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为大家归纳的一些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重要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包括政治上的诸侯争霸、经济上的铁犁牛耕推广、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等。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以及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措施的意义。
(2)汉武帝的统治: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等政策。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格局的变化: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对峙、南北朝对峙等。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4、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创立。
(2)唐朝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5、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重文轻武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3)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
(2)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华贸易逆差、鸦片走私等。
(2)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清朝的腐败统治、外国侵略、自然灾害等。
(2)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洋务运动(1)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军等。
4、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热点一:聚焦“三农”,关注民生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1.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俄国1861年改革“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
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强调统治的合法性B.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C.自觉捍卫华夏道统D.《史记》的记载真实可靠2.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
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3.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
上述现象表明()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4.“角力”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多通过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室权威不断衰微B.礼制观念已延伸至军事领域C.统一战争改变军事训练D.时代需要影响社会价值取向5.如图为中国古代一种生产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工具名为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B.该工具的出现缘于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C.该工具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革新D.该工具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6.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
高考常考的历史知识点
高考常考的历史知识点高考历史科目的复习中,常考的知识点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各个时期,这些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还要求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以下是一些高考常考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的君主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以及汉朝的郡县制等。
这些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它们对后世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对外交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汉武帝时期,对外开展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这一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5.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如唐朝的开元盛世。
6.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元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现象。
7.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转变。
8.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战争,它们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9.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此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些知识点是高考历史科目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学生在复习时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中国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而历史的学习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既庞大又具有深度的任务。
在高考历史下册中,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高考历史下册的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备考。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第一节: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孝道、忠诚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仁”的内涵、孔子思想、孟子思想、中庸之道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节: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专制为主,封建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成熟的封建王朝,周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二节: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农业生产、纺织业、瓷器制作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三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医学、冶金、水利工程、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这些科技成就对于世界的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章: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民主第一节: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形式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形式经历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和辛亥革命后的各种尝试,包括君主立宪、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
这些政治体制的更替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第六章: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第一节:蒋介石的统治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在建立国民政府、推行国民党十年军阀剿匪、发动北伐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5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265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附参考答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1、注意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知识整合: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基础知识(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①夏商周:五谷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高考历史重大事件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大事件知识点总结在高考历史的复习中,掌握重大事件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事件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出题者常常关注的重点。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高考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对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但秦朝的暴政导致了其迅速灭亡。
4、汉朝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盐铁官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6、隋唐时期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加强了人才选拔。
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7、宋元时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技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元朝实现了大一统,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8、明清时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清朝前期,康乾盛世使国家达到了鼎盛,但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附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
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秦国郑国修郑国渠。
②秦朝:开通灵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
2、规律探索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和基本条件
①要素: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粮食产量的提高;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生产技术的革新;
E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②基本条件: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B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C重视水利的兴修,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代中央政府发展农业的举措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
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A春秋战国:江南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B秦汉:铁器传入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使用牛耕、马耕,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C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隋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E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F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C南方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
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E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工商业的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工商业的经营不如经营土地保障;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有利于是社会安定;
D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历代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2、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
确立于战国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以屯田制和均田制为典型。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沿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2、规律探索
(1)对古代赋税的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便准的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税制: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
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
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变为简化单一。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四、古代工商业的繁荣
1、基础知识
(1)手工业
①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记载。
②商周:大道宽广平坦,沿途设有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③两汉:A丝绸之路:
a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
c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
a时间:汉武帝以后
b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c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④隋朝:A开通大运河;B修筑北方驰道。
⑤唐朝:A陆路:向东:长安→朝鲜;向西: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南亚、西亚、欧洲、非洲。
B海路:向东: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向西: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2、规律探索
①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A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
B手工业技术不断不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D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②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B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C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③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A基础、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
B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产生。
C概况: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部门出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D地位:水平低;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E发展缓慢原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封建制度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