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4~2010 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命题规律考点分布考点0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3·福建·高考)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A.坡向不同B.热量差异C.淤积状况不同D.季风风向不同2.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3.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A.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B.上海工商业发展C.吴淞江货运量大D.上海港泊位不足(2023·浙江·高考)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

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

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完成下面4-5小题。

4.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5.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运动的作用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C.上游水库的冲淤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2023·山西·高考)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

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

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

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7.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①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023·浙江·高考)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和例题精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和例题精选

1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整体性和差异性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地理思维中的应用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五、自然带——附表分布:自然带谱——自然带数量及其组合水平自然带谱:南北向: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自然带 东西向: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垂直自然带谱:山地森林带(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基带)— 灌木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原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冰川带成因:水平自然带谱:南北向——热量;东西向——水分 垂直自然带谱——纬度和山脉高度基带——常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雪线——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向阳坡高,背阴坡低; 自然带倾向——阳坡上倾,阴坡下倾 自然带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赤道附近的热带荒漠带——洋流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岩性差异荒漠中的绿洲、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景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景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物 典型动物 土壤类型 低 纬 度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热带荒漠土 中 纬 度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扁角鹿 褐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温带荒漠土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 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高 纬 度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极地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1.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和解析)

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和解析)

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15•安徽卷)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列问题。

2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4、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

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A.北美东岸与西欧B.东亚与南亚C.北美东岸与西岸D.西欧与南亚【答案】23.A 24.D【解析】23、从遥感影像中拍摄的海陆轮廓及地中海、河流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为西亚和北非地区,该区域常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或受来自陆地的信风的影响,多晴朗干燥天气,所以形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对应之下的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故A正确。

24.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间狭长水域为红海,红海是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

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印度洋)相连,是欧洲。

亚洲(南亚)见交通航道,是一条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具有战略价值,故D正确。

(2015•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中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高度【答案】3、D 4、D【解析】3、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者地中海气候,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图,更加气温和降水量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能是绿洲,①地降水丰富,②、③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A错;甲与④对应。

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别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③地,所以D对。

2020-2024年高考地理5年真题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

2020-2024年高考地理5年真题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5年27考)2024年(北京、湖北、全国、广西、湖南、吉林、广东),2023年(全国、湖北、河北、浙江、北京、辽宁、江苏、广东、福建),2022年(福建、重庆、河北、湖北、江苏、山东、全国),2021年(海南、北京、广东、辽宁):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联系,自然要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土壤形成的原因 1. 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联系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2.考点结合植被、冰川、地域文化、农业生产活动、生物、风沙,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涉及“一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推理逻辑。

常结合植被如林地、草地、海洋植物、自然带、土壤表层有机碳二等素材考查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知。

考点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年30考) 2024年(上海、湖北、浙江、北京)、2023年(江苏、北京、浙江、湖北、浙江)、2022年(北京、辽宁、山东、浙江、江苏)、2021年(江苏、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湖南、全国、浙江)、2020年(海南、江苏、山东、浙江、全国、浙江、北京):地方性分异规律,经度和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带,林线与雪线 1. 经度和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带,林线与雪线是关键考点,需要重点掌握,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2.该考点常结合植被类型、山脉、土壤雪线林线及热点事件考查。

一、单选题考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北京·高考真题)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

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A.①B.①C.①D.①2.采摘红花时,临近()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3.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2024·湖北·高考真题)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5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2018年)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5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2018年)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2014-2018真题汇编(2014年全国1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

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 .①③ 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 .植株数量B .总生物量C .地上生物量D .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 .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2014年全国2卷8-9)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4--5题4.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5. 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图4(2015全国1卷10-1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6~7题。

6.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2 m1975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10 1520距起始点距离/km7.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2016年全国1卷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研究JW鲤择塑卜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文综m)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 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附答案

(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附答案

(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一、单选题[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

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比东欧平原降水少。

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①距水汽源地远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③地势南高北低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A.苔原带B.森林带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3.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2023年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5.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6.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

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专项综合题训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1

高考专项综合题训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甲位于我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以低冲积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类型包括河漫滩、阶地、台地、低山、丘陵等,以一级阶地、河漫滩和洼地为主体。

该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鸟类46科21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

图乙为同一区域湿地鸟类物种丰富度示意图,图中C区域为农耕和主要人口分布区。

材料二图示区域为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1.2℃,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1.7℃。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5.7mm,全年日照时数2552小时,霜期平均为136天。

(1)简述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

(2)指出湿地内鸟类物种最高丰富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图中鸟类物种低丰富区的干扰。

【答案】(1)春季降水少;夏季短暂,雨热同期;秋季凉爽,寒潮和初霜较早;冬季漫长,严寒而干燥。

(2)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及周边地区。

原因:河流、湖泊及周边的河漫滩、台地、洼地等区域包括了湿地和陆地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区域内的植被系统也为鸟类提供了隐蔽场所和营巢地点。

(3)图中鸟类物种低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农耕和主要人口分布区;C区域人口活动强度相对较大,破坏了鸟类基本的栖息环境,鸟类食物来源匮乏,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干扰,导致该区域鸟类物种丰富度较低。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东侧阿尔蒂普拉高原,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高原明珠”。

湖面周期性涨落明显。

湖泊周围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上还留存着一个奇观,那就是乌鲁族人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草捆扎而成建立的一座座漂浮岛。

(1)说明湖水周期性涨落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2)分析印第安人文化发源于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的有利地理条件。

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答案】1.C 2.D【解析】1.由图可知,谷底冲沟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积物Ⅱ,在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条容易被沉积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条枯落,进入沉积物,沉积物受侵蚀而出现冲沟,C正确;受干热风影响、土壤养分流失、遭受低温冻害,会影响品尼松树整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可能造成品尼松树干枯死亡,而不是仅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ABD错误。

故选C。

2.由图可知,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谷坡与其相反,说明谷坡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可推测谷坡品尼松生长较慢;结合图中乙时期出现冲沟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测谷坡受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导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影响了其生长,D正确;若考虑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则AB 项均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品尼松生长较快,AB 错误;谷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主要影响谷底植被生长,谷坡植被受影响不大,C错误。

故选D。

(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5年高考3年模拟》大一轮复习地理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年高考3年模拟》大一轮复习地理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栏目索引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 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 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栏目索引
知识拓展 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特点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地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 带越丰富。 ④同一山地,阳坡自然带分布高于阴坡;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栏目索引
8.(2016课标Ⅱ,8,4分)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 C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 错误。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出现的对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故B 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气温降到0℃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加 剧,故C项正确。气候变暖,不一定使太阳辐射减弱,故D项错误。 名师点拨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大气环境问题之一,冻害也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之一, 关键是能正确掌握冻害发生的原因,找到全球变暖与冻害之间的结合点。
栏目索引
7.(2016课标Ⅱ,7,4分)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答案 D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长白山西北坡冬季冻害高发,主要原因是该地冬季风 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大,降温明显,因此冻害高发,故D项正确。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 雪量大,而积雪对植被起保温作用,故A项错误。冻害在气温低于0℃时就有可能发生,而不一 定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故B项错误。夏季,长白山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云量 多,日照少,故C项错误。 易错提示 冻害是气温在0℃以下时对作物造成的伤害,而不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另 外,冻害主要发生于冬半年,故年降水量、年日照对冻害影响不大。

全国各地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

全国各地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

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平安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峻影响。

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A.落叶林火B.针叶林火C.草原火D.荒漠草原火2.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想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须率最高的是()A.东方省B.中心省C.南戈壁省D.色楞格省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

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气温改变B.降水改变C.植被生物量D.游牧活动河西走廊内流区2016-2017年的冰川数量为1769条,面积为976.59km2。

该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削减,除受区域气候改变影响之外,单条冰川的面积(不同冰川面积等级)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冰川面积与应对气候改变的敏感性方面成负相关性。

下图示意2016-2017年河西走廊内流区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

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冰川主要分布于()A.贺兰山东侧B.祁连山东侧C.阿尔金山东侧D.天山东侧5.近年来,下列面积等级的冰川中,消减程度最大的可能是()A.0.1~0.5km2B.0.5~1.0km2C.1.0~2.0km2D.2.0~5.0km26.推想因冰川面积减小形成的裸地区域在若干年内()A.植物种群削减B.地面反射率增大C.气温日较差增大D.土壤发育程度增高云南哀牢山地处22°N~25°N,山体垂直高差大,气候困难,其中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混生,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且随高度改变比重呈明显的过渡性。

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4~2010 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4~2010 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14新课标I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简单计算可知,生物量为增加,即①对。

柱物密度即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数量呈递增趋势,即密度增加,即③对。

答案:A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解析:从表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题目此消彼长的设问。

答案:D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被相加呈减少趋势,草本植被呈增加趋势。

答案:D(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

风速降低,则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D(2014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专题0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十年(2014-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专题训练(学生版)

专题0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十年(2014-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专题训练(学生版)

十年(2014-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命题规律考点分布考点0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3·浙江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2023·浙江卷)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

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

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A.砂砾岩B.石灰岩C.石英岩D.花岗岩4.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2023·北京卷)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州()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6.图中()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7.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14新课标I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简单计算可知,生物量为增加,即①对。

柱物密度即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数量呈递增趋势,即密度增加,即③对。

答案:A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解析:从表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题目此消彼长的设问。

答案:D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被相加呈减少趋势,草本植被呈增加趋势。

答案:D(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

风速降低,则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D(2014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1,完成5-7题。

图15.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解析:据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该区域滑坡多发且集中在夏季,与该地夏季降水量多明显相关。

故选B。

答案:B6.三峡水蓄水后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增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解析: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水库水体水位发生了很大改变,而其都会导致滑坡发生可能性上升,故选C。

答案:C7.三峡水蓄水后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C.鱼的种类增加D.水面面积扩大解析:水体体积变化大以及水面面积扩大,增加了鱼的生存空间,因此使渔业捕捞量增加。

故选答案D。

答案:D(2014大纲卷)图2中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6题。

4.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气候类型、自然段的分布。

根据图中的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

图中经线为106°E,纬度位于6°S-7°S,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的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A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解析:题目中不能体现海拔高度,A选项错误;种源丰富和光照充足题目中也不能反映。

根据题目叙述K岛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带来大量肥沃的火山灰,为植被恢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火山灰深厚。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C6.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根据图示地理位置判断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本题对区域定位和世界板块位置要求较高。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C(2014新课标II卷)图3示意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8-9题。

8.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解析:结合初中知识(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可知特有动物比例大的成因是远离大陆、远离危险,动物进化缓慢而古老。

B正确。

火山为干扰信息,构造运动造山、造岛屿能力一流,但不造动物。

海底火山附近有特有生物,但陆地上没有什么特有的火山动物,有的话只有红孩儿一人。

答案:B9.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解析:企鹅原本生活在南极地区,顺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等洋流漂流至科隆群岛,发现气候适宜(不是很热)、鱼类丰富,于是在此定居(逆洋流回南极不太现实)。

老鼠、蜥蜴喜暖,出现在热带地区很科学。

C正确。

答案:C(2014四川卷)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河流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天山山脉西部地区,①、③位于伊犁河谷地,位于西风带迎风坡,西风到达这里所携带的水汽较少,在海拔较高的③处水汽受地形强烈的抬升作用,形成较多的降水,C对。

①地海拔较低,抬升作用弱,所以,A错。

②、④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影响到,降水少,B、D错。

答案:C8.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解析:读图分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部内陆,降水少,年降水量在50—300毫米,气候干燥,沙漠面积大。

所以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荒地。

天山山脉以牧业为主,山地牧场广阔。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图示地区地形崎岖,不便于耕作,所以山区草场面积广。

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水源较充足,地形较平坦,形成绿洲,是主要的耕作农业区,所以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为荒地>草地>耕地。

C对,A、B、D错。

答案:C(2014山东卷)图3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此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5-6题。

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积雪稍厚。

因云量分布差异不大,故排除A、C;该区域在长江三角洲,主要为偏东风,故排除D;该区东部比西部更近海,受海洋影响,冬季东部比西部温度高,故选B。

答案:B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解析:一般情况下,温度高的区域比附近温度低的区域积雪深度低。

城区由于人口、工业集中,热岛效应明显,故温度高于周围地区。

答案:C(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解析:读图、根据图中夏季径流深度判断,夏季河流径流量明显大于降水量,而在其它季节水量变化稳定。

地下水径流稳定,全年季节变化小,不是夏季径流深度大的主要原因,B错。

湖泊水、沼泽水主要调节径流季节变化,不会是夏季径流量大的原因,A、D错。

图示流域年降水量小,最冷月小于0°,可能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多,融水量大,与大气降水量叠加在一起,是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C对。

答案:C1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解析:根据图中降水量判断,该流域全年降水少,位于干旱区,多风沙天气,沙漠面积广,A错。

最冷月气温小于0°,应位于温带地区,柑橘是亚热带水果,C错。

该流域最热月气温约30°,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月8°,该流域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地区,D错。

西北地区山地降水较多,适宜牧草生长,所以只有可能是山麓青草,B对。

答案:B(2014福建卷)图2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m2)。

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示判断冰川面积在减小,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A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解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说明该流域冰川面积进一步缩小,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气温升高,蒸发加剧。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所以干旱程度加剧。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C(2014江苏卷)索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7是索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某年七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解析: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7月份北印度洋海域区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风吹拂下,海水自西向东流,油污带会随着洋流向东漂流,到达印度西海岸海域,故选A。

答案:A14.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解析: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颈、多刺、硬叶等特点,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该岛生存大量这种植物,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炎热干燥,故答案选D。

答案:D(2014上海卷)(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0分)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47、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48、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4分)49、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