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等教育中体现
浅谈小学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道德故事
浅谈小学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道德故事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
道德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含着众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保持健康、乐观、真诚、正直的思想道德观念。
因此,优秀的传统道德故事不但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充分学习和了解,还可以将优秀的中华精神传承与发扬下来,发挥其良好的育人作用、指导作用,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有效性,为国家发展培养一批拥有优秀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基于此,对小学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道德故事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思政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故事引言初等教育不仅涉及传授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而且涉及弘扬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道德故事对部落人民起着更大的作用。
而且这些故事很有表现力,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很好地把这些故事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水平。
一、创新教法,多元体验,情理交融,课改先行(一)各学科的浸润融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写道:“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强调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在先,才在后。
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德”放在首位,注重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渗透和融合。
例如在英语课上,教师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表达“贴春联”“放鞭炮”“拿红包”“吃团圆饭”等活动的英语短语,并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的节日发表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外国节日圣诞节有“趣”,我国的春节有“情”。
于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文化的思政教育。
(二)主学科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道法教师应掌握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
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民国老课本中的国学教育
丰富。 目前 , 在学界众说纷纭 ,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
点 : 是广义 、 义说: 为“ 一 狭 认 国学 可 以分 为 广 义 和
参与人 员更 多 , 人们 对待 国学 热 的态 度 也更加 科 学 、 理性 , 国学 热正进 入 到一 个 更 全 面 、 理 性 、 成 熟 更 更 的阶段 。 当然 , 兴 起 除 了因 为 国学 自身 蕴 含 的 魅 其 力、 国民经 济的繁 荣发 展之 外 , 有 就是政 府 及有关 还 部 门对 国学 的重视 、 会 突 出 问题 等 一 系 列 因 素 的 社 影 响。其 主要 表 现是 国学研 究机 构 增 多 、 体 的推 媒
收稿 日期 : 1 —o —2 2 2 5 吕 16~ , 陕西米脂人 , 榆林学 院政 法学院副教授 , 史学 硕士。 历
基金项 目: 榆林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项 目“ 国学教育与书香榆林 工程建设 ( 编号 2 1S J ) 。 0 1K 1 ” 4
2卷 第 5 第 20 2年 9月 21 期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1 OF YUL N UNI I VERST I Y
S p . 01 e t2 2 Vo . 2 No 5 12 .
民国老课本 中的 国学教育
吕 波 雷 磊
( 林学院 政法学院, 榆 陕西 榆 林 7 90 ) 100
二、 学校教 育体 系 中的 国学教 育及其 问题
国学 、 传承国学和发展国学的重要途径。
国学 教育 即 : 以 国学 为 核 心 内容 的 , 传 承 中 “ 能
目前 通过学 校教 育实 施 国学教育 已经 逐渐 凸显 出一些 问题 。有学 者 论 私塾 式 的 国学教 育 , 为 目 认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
最新国家开放⼤学专科《⼈⽂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学电⼤专科《⼈⽂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学电⼤专科《⼈⽂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考试说明:本⼈汇总了历年来该科所有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的复习和考试起着⾮常重要的作⽤,会给您节省⼤量的时间。
内容包含: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做考题时,利⽤本⽂档中的查找⼯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库还有其他⽹核、机考及教学考⼀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单项选择题 1.据资料统计,⽬前各类宗教信徒约占世界总⼈⼝的( )。
A.80%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
A.综合性的主⼲学科3.⼈⽂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出现的时间是( )。
C.17-18世纪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
D.⽇本 5.在以下各种⼀般研究⽅法中,⼈⽂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种( )。
B.定性研究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国界”这⼀说法⽐较适⽤于( )。
B.⾃然科学技术领域7.系统论的创始⼈是( )。
C.贝塔朗菲8.下列哪⼀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 B.现代管理学、⼈⼝科学、科学学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
A.经济学10.⽀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向的理论先导是(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本主义两⼤思潮11.以“唯⼀真正的历史就是总体的历史”为理论旗帜,注重对⼈类⽣活的各⽅⾯因素进⾏跨学科、长时段综合研究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学流派是( )。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3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第一套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填空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 _______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正确答案:色诺芬2.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__________ 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
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________ 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正确答案:28、三四3.“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___ 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朱利安4.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o正确答案:【比较教育研究】5.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表达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__________ 、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正确答案:学历标准6.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__________ 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正确答案:世俗7.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是___________ ;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
正确答案:寺庙学校8.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 ___________ 〞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正确答案:儿童中心论9.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_______________ o正确答案:校内教师的评价10.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________ 】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导游词、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article letter,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experience, tour guide,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
苗族蜡染传统纹样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美育之窗[摘 要]国务院2006年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技艺——蜡染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分析苗族蜡染纹样的特点,深入探究其审美特点,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苗族蜡染;纹样;美育[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5-006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娜,余杭珏.苗族蜡染传统纹样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天工,2023(15):69-71.吴 娜 余杭珏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苗族蜡染传统纹样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作者简介:吴娜(2001—),女,汉族,云南昭通人,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余杭珏(1992—),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
蜡染古称蜡缬,国务院2006年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技艺——蜡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蜡染中的传统纹样极具审美价值、民俗价值以及使用价值。
苗族蜡染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基于此,笔者通过对苗族蜡染纹样的剖析,深入挖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加强对美育价值的开发,并据此对各阶段的美育提出应用建议。
一、苗族蜡染概述苗族蜡染图案色彩鲜明、构图严谨、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源于生活,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向往。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的苗族蜡染,集匠人之巧思、高超之技艺、形式之“蕴涵”于一体。
(一)苗族蜡染的发展中国染织技术历史悠久,苗族先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工艺。
苗家妇女用彩绘蜡染记录她们的生活生产,所以说苗族蜡染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智慧,是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再现。
蜡染制品在唐代成为盛行的装饰纺织品,现在有蜡染工艺传统的地区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包括()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B.再生产劳动力。
C.再生产科学技术D.传递科学知识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传统文化D.科学技术4.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这种说法属于()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外铄论9.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A.自学B.训练C.培训D.教育10.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A.学生文化B.学校文化C.学校制度D.学校传统11.现在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这说明()A.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科学知识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主要手段C.教育要先于经济发展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2. 下列体现“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不包括()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1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文化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D.学校的制度文化1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1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中国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国传统教育1、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利国利民之本的教育价值观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
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建设国家首先开展教育。
传说黄帝、尧、舜时代就十分重视教育,自舜开始已有专门教育机构出现。
《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
教宵子。
”可见当时已有专门的公职人员对贵族的子弟施教。
《史记·五帝本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据古籍记载,虞、夏、商、周都有各种学校。
到西周时期中国奴隶制社会已臻完善,学校教育也开始分成等级。
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乡学是地方学校,为庶民所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
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立国。
《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
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分和社会地位。
科举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重视教育呢?就是把教育作为立国立民的根本。
《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种教育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
教育兴国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凡是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读几年书,接受更多的教育。
国内升学竞争的热烈,广大群众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
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初等教育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角色。
而学生的品德发展则是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基础。
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
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将通过教育活动、班会、晨读等形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规范行为的习惯。
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完成作业,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为他们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们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职务,培养他们对班级、学校的责任心。
通过这些实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其品德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友爱精神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将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合作游戏等,培养学生相互关爱、团结协作的意识。
同时,注重校内外互助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喜悦。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促进他们的品德成长。
促进学生的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品德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我们将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视诚信,讲求信用。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培养正直的品格。
通过这些教育措施,促进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养成。
倡导学生的勇于担当勇于担当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素质。
我们将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激发学生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尊重法律、履行公民义务。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公益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的传承发展——以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例
班级有两个班的音乐课被安排在体育课之后,上音乐课时,很多人 都迟到,在课上也都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不合理的安排直接导致 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短,教学效率低。并且每周只有一节音乐 课,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够,几乎下节课学生就会把上节课的内 容忘记,这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学生自身学习态度 在南诏镇文华中学实习期间,曾对初一初二初三年级每个年级 选出来两个班级来进行抽查,让每位学生写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 曲,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爵士音乐,古风音乐,民谣歌曲,说唱等流 行音乐,只有少部分同学喜欢戏曲或是民歌。但经过富宁几所中小 学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进入校园还是支持的,支持 《坡芽歌书》进校园的学生高达百分之百。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 非物质文化,只是因为没教师教,而民歌太多是口头的,学生在学 习中也存在一定困难。 三、非遗在中小学保护传承的措施及方法 (一)开设非遗文化教育课及营造非遗文化校园 政府和学校应支持在中小学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将代 表性项目作为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设 非遗课程、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学校 可以组织建设非遗文化校园,营造非遗文化校园。包括设立非遗宣 传板、文化墙、黑板报、展板、校园广播、课间音乐、校报等都可 以相应地利用起来,通过这些设施,我们可以为非遗宣传提供一窗 口。富宁县政府及学校可以把《坡芽歌书》融入全县中小学活动, 通过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坡芽歌书》,每次音乐课和活 动课前10分钟教学生一起唱《坡芽歌书》,把《坡芽歌书》的部分歌 曲编成舞蹈,在学校课间操的时候带着学生一起跳。在非遗文化校 园的构建下,将非遗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滋养他 们的民族情感,同学们对民族文化会更加有兴趣。 (二)组织非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民间 艺术节、展览、民族民间游戏等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对家乡优秀传 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保护。以及非遗的继承。此外,学校还应开 展非遗产活动周、文化遗产日等非遗产宣传活动。中小学可以抓住 机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进行非遗实践活动时,可以 与当地民俗相结合,根据当地的民俗节日、传统节日和民间庆祝活 动。“三月三”和“陇端节”是壮族比较重大的节日,学生可以根据
国外传统文化在初等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传统文化在初等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传统文化在初等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遗产教育:国外初等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传统乐器、传统节日等,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培养对文化的自豪感。
2. 多元文化教育:国外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的历史、价值观、习俗等,学生能够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并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3. 语言教育:国外初等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与语言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和使用传统文化背后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诗词等。
4. 体验式学习:国外初等教育中,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这种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5. 教育资源:国外初等教育注重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
这些教育资源包括传统文化的书籍、音视频资料、网上学习平台等,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体来说,国外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尊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初等教育史心得体会
在我国,初等教育史源远流长,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始终扮演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通过学习初等教育史,我对我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初等教育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私塾教育我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私塾教育。
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塾已成为民间教育的主要形式。
私塾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诗经》、《尚书》、《礼记》等。
(2)教育方法以师徒相授为主,注重口授和背诵。
(3)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普及程度较低。
2. 汉唐时期的官学教育汉唐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学教育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官学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培养士人。
(2)教育内容开始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等学科。
(3)教育对象开始面向平民,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3. 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塾与官学并存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初等教育呈现出私塾与官学并存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私塾教育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2)官学教育逐渐发展,教育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教育对象开始面向社会各阶层,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初等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我国初等教育开始进行改革。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内容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教育方法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初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 培养人才初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为后续的高层次教育奠定基础。
通过初等教育,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启蒙教育的别称有哪些
启蒙教育的别称有哪些启蒙教育,又称开明教育、初等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的最初的教育,旨在培养其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品德。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启蒙教育有着不同的别称,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启蒙教育的别称。
首先,启蒙教育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童蒙”,这个词源自《论语》中的“童蒙吾道”,意为教育儿童,使其开启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的大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童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被视为孩子成长的起点,强调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学识,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在西方文化中,启蒙教育常被称为“基础教育”或“初等教育”。
这种称呼强调了启蒙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它为孩子们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品德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此外,启蒙教育还常被称为“开明教育”。
这个别称强调了启蒙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孩子们的心智,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公民。
开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除了上述的别称外,启蒙教育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初级教育”、“童年教育”、“幼儿教育”等。
这些称呼都反映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凸显了不同文化对于教育的关注点和特点。
总的来说,启蒙教育的别称有很多种,但它们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即为儿童提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些别称的存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启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非遗文化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小为例
非遗文化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小为例梁承穗张晓乐沈川莉(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广州51063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劳动的思想是当今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根基源泉。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本实践探究在非遗文化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路方法,在引领学生体验非遗技艺的同时,努力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非遗文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并驾齐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而著称的民族,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书写了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
自古以来,崇尚劳动一直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而今,传承劳动精神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中的良性基因加以变革。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教育部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之一。
学校依托“非遗实验基地”,确立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实施方案,开设了31项非遗课程。
基于此,为了弘扬劳动精神,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育人过程。
一、创新性挖掘非遗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以普及非遗文化知识为主,各年级根据不同主题学习吟诵书法、扎染、剪纸、陶艺、刺绣、布艺、木艺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过程。
(一)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乐趣根据各班的“非遗”项目,师生共同参与环境创设。
例如以京剧文化为主题的班级,在走廊上方悬挂各种京剧面谱,墙壁上张贴学生画的面谱、课堂表演活动照片,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摘要:新课标提出要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画上一幅崭新的蓝图。
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着重阐述了文化教育的理念,同时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持久的光彩。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措施引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老师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人文艺术图画。
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小学语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要树立鲜明的文化育人目标,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无穷魅力: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点,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语文核心素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过程(一)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
在识字教学中,小学语文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新课标中清晰提出,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语言,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汉字。
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年龄偏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按照汉字的象形演变来进行教学,例如,像“水”、“火”、“山”、“石”这些经过象形文字逐步演化而成的汉字,就能使这种演变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
又或者,可以将我们国家汉字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例如中国史是世界上惟一没有断代的历史纪录、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方言、汉字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把爱国之情融入汉字教学,逐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在课堂之前,对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具体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幼儿园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幼儿园教学实践总结报告幼儿园教学实践总结报告篇1我所实践的幼儿园是教育办园,地方不大,规模很小,大中小仅有9个班,全园也不足300名幼儿,正式教职工有51人。
幼儿园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公条件非常好,每个教室都有电脑和背投影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
办公室里每人一台电脑,老师已经淘汰了用手写备课,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无纸化办公。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成为老师最基础的工作。
一、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的突破。
(一)关于教学设施幼儿园有图书阅览室、感觉统合训练室和科学发现室。
阅览室内的图书很丰富,有幼儿喜欢的绘本,也有科学读物。
每个班每周都能进两次阅览室,有专任老师组织指导。
两个功能室,设施齐全,尤其科学发现室,为幼儿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幼儿园有专门老师来指导、训练。
这两个功能室,定时为各班幼儿开放,感觉统合训练室,幼儿每周能接受一次训练。
科学发现室,向中、大班幼儿开放,每周能参加两次科学实验活动。
(二)关于教学活动的开展1.家长参与教学。
家长老师进课堂成为幼儿园的一种家园合作的形式。
每个班都可以请有职业特点或有专长的家长来幼儿园给孩子上课。
如:警察、医生、飞行员,银行职员,都可以和老师一样给孩子上课。
我听了一位航空公司职员的课,他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形象,还给幼儿讲防身术,如果你去原始森林,遇上狗熊怎么办?很开眼界!2.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具体体现在孔子文化进校园、京剧进课堂和创新传统体育游戏。
《三字经》《论语》诵读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份;的唱腔,唱段欣赏,脸谱,服装展览,都是幼儿园活动的一个内容。
老师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造,比如“穿大鞋”“蜈蚣竟走”“跳绳,踢毽子”,被老师改造过的这些游戏,成为孩子们喜欢玩的项目。
(三)关于教育教学幼儿园使用的是主题教育模式,它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教育网络活动。
一个主题包括:主题网络图、主题时间、周计划,集体教育活动设计、环境创设、家长工作、游戏活动设计和区域活动设计。
论中华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艺术大观91论中华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胡小琳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千年。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相互联系。
在学前教育当中对儿童深输入“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
笔者对此进行论述分析,并且对这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具备真正现代学前教育的中国式学前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传统文化;影响引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百舸争流,百家争鸣。
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学习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一方面,中华文化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对于中华文化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学前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开导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之间相互配合。
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能让儿童具备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儿童成长。
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进行融合,就是为了可以让儿童的人格进一步完善。
一、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不足之处文化自信这一词汇在我国第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就已经提出。
在这一铺垫下,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之间展开了高度融合,通过多种模式、多种层次的体现,让二者融合形成一个文化背景。
但是目前来看,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1.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因为政策地域性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十分不平衡。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而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又较高,导致西部的基础设施较差,而发达地区的硬件设施齐全的现象出现。
2.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由于培养体系的问题,我国的高校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都是存在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培养周期短、内容复制等方面。
而这种情况的产生就让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学前教育更具备“小学化”的程度明显。
3.家长思想不够端正、学校内部人员功利心过强学前教育大部分人都认为,将儿童送入幼儿班、学前班,让教师对儿童进行管束,更多人认为是让教师作为代父母,帮助父母去带孩子,这种思想的存在就是思想上的误区,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脱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重视教育,尤为重视儿童教育,对于儿童教育的投入较大,这也导致学前教育的相关创办者更注重功利,让学前教育变得不再单纯,使其更加具备商业化表现。
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探索——评《幼儿园传统文化下的生命教育课程》
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探索——评《幼儿园传
统文化下的生命教育课程》
康思凝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学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中,有利于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对幼儿成长有益,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让”等思想,以及中医健康理论中的饮食起居调节等,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中亦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寓言故事、传统美德、民间艺术等,将这些内容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中可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总页数】1页(PI0024)
【作者】康思凝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
【相关文献】
1.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精与髓——评《幼儿园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研究》
2.构建具有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学前教
育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案例3.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为例4.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设计及效果探究——以珠海市桃园幼儿园为例5.以木版年画为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教育的融合路径——评《传统文化下的高校美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在初等教育中的体现
摘要:本文通过从日本初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着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教育,最终看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学习目标
从古至今,不论人类进化到何时、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都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健全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先教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
一、日本初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日本的初等教育
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
15世纪以前的日本,由寺院承担对贵族或武士的子女的社会伦理教育。
从16世纪左右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教富裕商人的子女读书、写字、计数的教育设施,这就是后来的「私塾」。
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小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在政府的奖励下,1875年,日本全国各地建立了25,000所小学(该数字相当于今天日本小学的数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实施小学6年、初中3年的义务教育制度。
「国民的培育」,这是日本近代小学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置
日本小学的课程由学科、道德教育、特别活动三部分构成,几乎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内容。
教育课程按照周密的计划如周课
时安排表、日课表等有序进行。
各种常规活动在学年初就预先计划安排到月日,形成制度化。
各学科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体育、道德、特别活动。
总之,日本新的教学大纲,在培养儿童的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上,在发展儿童的个性上,在建设特色教育,特色学校上都有新的改善。
(三)传统文化的体现
1、道德教育
“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
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日本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
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
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音乐和图画科,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
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特别活动”其目的、内容、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
动,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如,小学的特别活动有:学生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班级指导;中学的特别活动有: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意识,培养自主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发展个性。
3、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摔跤、柔道、剑道等国际知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拼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另外对学生进行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交响乐等传统艺术、古典文化的薰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协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初等教育的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
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最终建立大德育的社会
教育体系。
大德育的概念是对学校教育的扩充,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道德教育的总称。
日本文部省认为,过去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致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下降。
从教育范围来看,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它不仅担负着对成年人进行终身教育工程中的品德教育任务,而且还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生的品德培养。
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有责任感等基本品质。
二、我国的初等教育
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用行政手段推动中小
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面临层层升学压力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更侧重文化课的学习。
以下仅以长春市某所重点学校的一周课程设置来做说明。
一周共40学时,上午、下午各四节课,其中与小升初密切相关的课程数学8学时、语文10学时、英语6学时,其他还包括体育2学时、音乐2学时、品生(品德与生活)2学时、心理健康2学时、安全1学时、美术2学时、科学2学时,每周还有两学时的文体活动时间,所有课程都以理论讲述为主,学校到老师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地是该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主要是以识字为目的。
不可否认《三字经》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启蒙教育教材。
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诵读,而是将里面的内容具体化,编成动作,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儿童在识字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道德规范,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
有自己的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
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
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小结
在日本的小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做事、集体主义的能力,包括参加家务劳动作为作业,学生自己分配午餐等。
学校在举办各种活动时还邀请所在社区的人们一起参加,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地
区社会进行接触。
同时,学校努力扩展儿童教育的范围,例如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是举办报告会等,以促进相互沟通并培养孩
子们尊重人权、爱护他人的心灵。
小学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要求每一个学生只穿单衫短裤在操场上跑,学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量好孩子的体温,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晨跑,
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
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当国家的政策明确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今年初由教育部倡导的京剧进课堂活动已经在全国22所学校试行起来。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京剧进校园是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进步,反过来教育进步能够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每个学校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也可以
开设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
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培养有道德、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瞿葆奎主编《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