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脉症不应”与“独处藏奸”
伤寒论脉法---抓独脉
伤寒论脉法---抓独脉张仲景眼中的脉,主要指寸、关、尺左右三部的独脉表现。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脉法涉及到二十多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虽然有趺阳脉法的应用,但绝大多数都与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相关。
《伤寒论·平脉法》对脉法应用有一段精彩文字:“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这段文字短短268个字,把脉法原理、脉象规律、脉法应用的常与变、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包揽无余,细心领会个中含义,自然会对各篇章条文的理解、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体系的构建、以及方证的应用产生全新的感悟。
此独脉即“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的表现。
“独处藏奸”是独脉法运用的最好诠释。
独脉法“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要在可以简便的“知病之所在”,当是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
《伤寒杂病论》中随处可见的寸口脉的指谓,绝大多数情况下仅指左右寸、关、尺三部之中寸部独一处的太过或不及异常脉象。
例《伤寒论》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黄帝内经》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2012年9月第36卷第5期《黄帝内经》(《内经》)既是中医学理论的源泉,也是脉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对后世脉学有经典性指导意义。
《内经》中有大量关于“脉症不应”的论述。
1色脉不应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色诊,为全面了解病情,得出确切的辨证结论,《内经》强调将色诊与其他诊法获得的资料相互参考,尤其常将色诊与脉诊这两种重要诊法并举,以色脉合参进行辨证论治。
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之要极,无失色脉。
”《素问·五藏生成篇》:“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这些论述皆属此类。
色与脉有“相应”与“不应”两种情况,古代医家常据此判断是新病还是久病。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具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具不夺者,新病也。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医家并不是将色脉之相应(或不应)一刀切地判断为新病(或久病),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色脉不应时,如果“脉小色不夺者”,为“新病”,如果“脉不夺其色夺者”,为“久病”;当色脉相应时,如果“脉与五色俱夺者”,为“久病”,如果“脉与五色俱不夺者”,为“新病”。
此外,色脉不应的不同情况下疾病的轻重预后也不相同,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其色见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可见,色与脉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青色对应弦脉,赤色对应钩脉,黄色对应代脉,白色对应毛脉,黑色对应石脉。
当色与脉不相应时,则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来推测疾病的轻重预后,如果其色见而得其相胜之脉,则病重难愈,如果其色见而得其相生之脉,则病轻易愈。
2形脉不应《内经》还指出应将脉象与患者形体之肥瘦联系起来诊察疾病。
刍议“独处藏奸”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初探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579-158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34刍议“独处藏奸”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初探程 佩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8日摘要 “独处藏奸”作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术语,为临床医者筛选四诊信息提供新思路,有效提高医者临床辨证施治。
本文以“独”、“奸”为切入点,在哲学角度下阐释其理论应用,再结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别从四诊角度分析条文蕴含的“独处藏奸”中医辨证理念,以期启发中医学者对张仲景四诊关于“独处藏奸”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新思路,最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展望,探索中国传统医学传承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独处藏奸,四诊,中医辨证,《伤寒杂病论》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 of “Hidden Treachery in Solitary Places” in the Treatise on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Pei Cheng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May 28th , 2023; accepted: Jul. 7th , 2023; published: Jul. 18th , 2023AbstractAs a unique identification term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term “alone in hiding” provides new ideas程佩for clinical practitioners to filter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our diagnos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is paper, we take “alone” and “treacherous”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lain their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nd then analyze the concept of “alone hiding treachero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diagnoses in the context of Zhang Zhongjing’s Treatise on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 aim is to inspire Chinese medicine scholar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Zhongjing’s four diagnoses on “solitary and hidden wickednes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finally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light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outlook.KeywordsHide Adultery in Solitude, Four Diagnosis,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reatise on TyphoidMiscellaneous Diseases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作为独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术语,“独处藏奸”一语早于《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陷下者病。
中医关于脉诊里的误区详解
中医关于脉诊里的误区详解
中医以三指搭脉,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
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及一些患者对脉诊的神化,常常对脉诊认识存在着误区。
一是有些中医,自我贬低中医脉诊。
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一次“四诊”的例行程序,充其量是看看脉搏跳动的强弱,数一数心率次数,对诊治无关紧要,更有甚者把脉时心不在焉,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开方上。
二是有些中医看病如相士。
“病家不用开口”,医生一诊脉,便察言观色地揣测叙述病人的症状,故弄玄虚,以藉搭脉炫耀自己的医术。
三是有些患者有意考验中医。
他们看病时不向医生诉说病痛,而是三缄其口,只是将手直接放在医生台前,想考考医生把脉的准确度,认为把脉不准的中医不是好医生。
有经验的医生以搭脉感觉到脉搏的位置,以分浮脉和沉脉;脉搏的力度以分实脉或虚脉;脉搏的频率,以分迟脉和数脉;脉搏的紧张度,以分弦脉或缓脉;脉搏的均匀度,以分促脉、结脉、代脉或微脉、散脉;
脉搏的流利度来分滑脉或涩脉;脉搏的长度以分长脉和短脉及脉搏的宽度以分大脉和细脉。
脉诊虽精深,但其结果还需要同其他三诊合一、病证合参、整体审察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辨证施治。
中医“独处藏奸”思想浅析及辨治疾病举隅
中医“独处藏奸”思想浅析及辨治疾病举隅
王佳兴;王莹;赵成思;王书臣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24(47)1
【摘要】“独处藏奸”中医学用作辨证论治术语,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内在精髓。
本文从历史源流、脉证表现、时病急症等方面浅析“独处藏奸”辨证思想,并举隅“独处藏奸”在辨治支气管哮喘疾病中的运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王佳兴;王莹;赵成思;王书臣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陈慈煦辨治疾病的经验总结——“上损、下损,治取中”经验举隅
2.重症心血管疾病中医辨治举隅
3.功能失调性疾病中医辨治举隅
4.王松龄教授用中医药辨治痉挛性斜颈治验举隅
5.中医外治法辨治扁平疣的临证思路和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脉症不应时如何辨证
关键词 : 脉症不应; 辨证 中图分 类号 : 2 1 3 R 4 . 文献标 识码 : B 2 0 ) 02 4 -1
在 临J 末实践 中我 们经 常遇 到“ 脉症不 应” 的情 况 , 此时 如何 疾病 的内住本质 。它是 一 个 外揣 内的过 程。虽然症 状体征是 辨证 ?明代 医家张景 岳在 《 岳伞 书》 门列 出“ 舍辨 ”一 , 认 识 疾 病 的重 要 依 据 , 它 毕竟 只 是 疾 病 的表 面 现 象 , 们 绝 不 景 专 从 节 但 我 指 出 :治 病 之 法 , “ 有 舍 症 从 脉 , 有 舍 脉 从 症 , 脉 症 不 相 合 能 把 认 识 仅 仅 停 留在 这 些 表 面 现 象 上 , 凡 而应 透 过 现 象 寻求 更 高 层 者, 必有 一 一 隐乎 其 中矣。 此 后 , 多 医家 皆沿 袭其 说, 真 似 ” 诸 认 次 的疾 病 本 质 , 病 因 病 机 。疾 病 的发 牛 、 展 、 化 , 有 其 一 即 发 变 都 为大 凡 脉 与 症 相 应 为 顺 , 与症 不 相 应 为逆 , 脉 与 症 小 相 应 , 脉 而 必 般 规 律 和 特 殊 规 律 。 隐藏 在 内 的疾 病 本 质 , 总会 通 过 一 定 的方 式
刘 锋 , 秀华 , 刘 张新 渝
( 都 中医药 大学 基础 院 , 成 四川 成都 607 ) 10 2
摘 要 :脉与症都为疾病本质的表现, 脉症相应只是疾病的一般规律, 脉症不应是疾病的特殊规律, 不能因为不识其真就
妄 断其假 而随意舍去 , 脉症不应之处往往是辨证的关键 , 更应该脉症合参 . .
时珍 国医闰药 2 0 0 8年第 l 9卷第 1 0期
LS IH NM DCN N T RAM DC E E R H20 O 1 N 0 I Z E E IIEA DMA E I E IA R S A C 8V I 9 O 1 H 0 .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教你把脉脉象脉理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运用脉诊的注意要点
运用脉诊的注意要点运用脉诊的注意要点来源:医学教育网 |2009-09-03 17:58脉象与主病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在脉诊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独异脉:指疾病中所表现出的异于常脉的某种特殊脉象变化。
临床时若能发现独异脉对于病证诊断是极为有益的。
独异脉有部位之异、脏气之独、脉体之独的区别。
部位之异:是指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例如左关脉独弦,右寸脉独弱之类。
这些脉的主病多与该部所属脏腑有关。
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
脏气之独:是指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常是心病的表现,其他如肝病多见弦脉、肺病常见浮脉、脾病常见缓脉、肾病的脉象多沉等。
脉体之独:是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其所主的病证自明,如滑脉主痰湿、实热、食积,紧脉主伤寒、痛症,濡脉主脾虚、湿困,伏脉主邪闭、厥病、痛极,芤脉见于亡血、伤阴等。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脉象一般以浮为主表,沉为在里,数多热,迟多寒,弦大为实,细微为虚。
但这些表、里、寒、热、虚、实之间,又有真假疑似,须要注意。
例如浮脉虽然属表,但是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也可以见到浮而无力的脉象;沉虽然属里,但是初感外邪深者,由于寒束皮毛,脉不能达,也有可能见到沉紧脉象;数虽然属热,阳明腑实证邪热内聚,气血受阻时,未必出现数脉。
(三)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顺逆,是指脉与症的相应与不相应,以判断病情的顺逆。
一般而论,脉与症相一致者为顺,反之为逆。
如暴病出现浮脉、洪脉、数脉、实脉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够抗邪;久病出现沉脉、微脉、细脉、弱脉者为顺,说明正虽不足而邪亦不盛。
但是如果新病反而出现沉脉、细脉、微脉、弱脉,说明正气虚衰;久病反而出现浮脉、洪脉、数脉、实脉等,则表示正气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所以,脉与症有时有不相应者,故临床时应当根据疾病的本质决定从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是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脉法:《内经》和《难经》记录的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脉法:《内经》和《难经》记录的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历代医家关于“脉法”的论著及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自《内经》《难经》伊始,至近代为止,各家关于脉法的研究各抒己见,各具特色。
然而,因医者悟性及知识面的差别,涉及的脉法均有所局限性。
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内经》《难经》,发现个中所涉及的脉法简明易懂,提纲挚领,临床实用性较强。
现结合吾师所传,归纳两种脉法,以资大家借鉴参考。
1 脉法分类述要《内经》《难经》传世千载,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中记载了两种易于掌握又切合实际的脉法,即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1.1 三部九候法《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后世所创的“三焦脉法”定位与此相似。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提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擅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别勾勒出了切脉基本的法则,并使医者脑海中对脉形成了一种“象”的感觉。
这对以后找准病位做好了铺垫,对明确定位有显著指导作用。
另外,此脉法将五脏六腑、上下、前后、左右、表里、内外涵盖在内,后世所兴起的脏腑脉法、六经脉法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此类脉法多从“气”、“势”言之。
例如,脉上竞上,胸喉为病,即脉气上移,脉势向上,多出现头部、胸部、咽喉、鼻腔、睡眠及上肢颈椎疾病,至于具体气聚何处当根据下文的“独脉法”去作鉴别。
1.2 独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经典进临床第十五期独处藏奸
经典进临床第十五期独处藏奸患者简介患某,女,2020年10月14日入院主诉:双手变色、麻木16月,头昏伴双脚底麻木6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遇冷或紧张后苍白、继而青紫、潮红,伴指端麻木,于2019年10月就诊于齐鲁医院,血液检查示SM抗体阳性,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综合征。
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沉,自觉头重如裹,呈持续性,卧位时缓解,伴双脚底麻木,呈进行性加重,偶麻木至小腿,未系统治疗。
近日自觉双手、双脚底麻木及头昏加重,为求进一步专科诊疗,特入住我科病区。
入院症见:双手、双脚底麻木,遇冷、情绪紧张后双手苍白、继而青紫、潮红;持续性头昏沉,头重如裹感,卧位时缓解;伴视物模糊,伴咽部堵塞感,伴双腿、双手乏力;偶有泛酸、心慌、胸闷;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差,小便灼热,大便时干时稀,一日1-3行。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月,2型糖尿病6月,肺间质纤维化6月,慢性胃炎4年,腰椎间盘突出20年,子宫肌瘤病史4年,过敏性鼻炎30年。
过敏史:牛奶、鸡蛋、鱼、西红柿过敏史。
四诊信息:形体偏胖,肩圆腹大,满月脸,面部红斑,口唇色暗,语音轻柔,无咳嗽,无特殊气味。
舌暗红,苔薄黄脉象:左整体脉象数、怠、进少退多、血管壁薄寸滑、粗、凸、涩、散,关尺弦、细、敛,尺偏沉、弱右整体脉象滑、数、细、敛、怠、血管壁薄寸粗、血管外侧壁刚,关内曲、凉、涩,尺沉、边界不清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病气滞痰瘀蝶疮流注西医诊断:1.后循环缺血 2.系统性红斑狼疮 3.雷诺综合征 4.高血压病1级 5.2型糖尿病 6.肺间质纤维化 7.慢性胃炎8.玫瑰糠疹 9.腰椎间盘突出 10.子宫肌瘤 11过敏性鼻炎病例分析案例简介中可看出此患者病症颇多,仅通过望诊收集的有限信息易忽视其根本病机,但是通过脉象信息中“独处”的提示,则能够一针见血抓住疾病的根源。
在《景岳全书》中记载:“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
“独处藏奸”的诊断意义
“独处藏奸”的诊断意义诊病辨证之际,有时患者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现象。
如某些症状很突出,或症状繁复错杂,或脉舌等外候出现独特的迹象。
故前人有“独处藏奸”之训。
它告诉我们,在“独”里面,往往蕴藏着疾病的真象,潜伏着病机的关键。
探求到“独”的真谛,就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
诊脉候“独”脉的变化,是与脏腑、气血息息相关的,体内的病变,常常可以通过脉象表现出来,甚至临床表现尚未显露,而脉已有了某些变化。
因而诊察脉象,可以测知体内的病变。
清·周学海说: “有是病即有是脉,脉在病后也。
若夫病症未形,血气先乱,则脉在病先,诊脉可以预知将来之必患某病也。
”前人把病脉分为28种,以之诊察疾病,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这是诊察常证的脉象。
而典型的病证,则常可出现典型的脉象。
这种脉的特点是“独特”:或整个脉体皆表现一种脉形,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皆然;或于一部出现某种独特的脉形,即按照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命门)之分属法,体察到何部出现独特的脉象,即主相应的脏腑发生主要病变;或表现出五脏的代表脉,如洪为心脉,主心经病变,弦为肝脉,主肝经病变,缓为脾脉,主脾经病变,浮为肺脉,主肺经病变,沉为肾脉,主肾经病变。
综上所述,“独”脉常表现为上列三种类型。
明.张景岳对于脉象表现的“独”,体会十分深刻,他说: “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
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
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脏,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
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脉体之独也,总此三者,独义见矣。
”病例一:陈X x,男,39岁,普宁南径中学教员,1981年11月21日就诊,自诉腰部经常酸痛,尤以右侧为甚,近月余来加重,小便常短涩灼痛,诊得脉象弦细,两尺独涩,舌红苔白舌根独厚,有裂纹。
脉法——独处藏奸
脉法——独处藏奸
平
安
甘草中医
独处藏奸,是寻找疾病所在的很好的办法,最早见于《素问·三部九侯论》,具体内容如下: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
让我们看看张景岳先生在《景岳全书》中是怎么评论这句话的吧,“详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今见诸家言脉,悉以六部浮沉,凿分虚实,顾不知病本何在,既无独见,焉得确真?”
这句话还可以与《伤寒论》中的一句话参照而读,仲景谓“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
由此可知,脉诊时应平心静气,仔细体会六部脉象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认知疾病。
原来舌头红、厚、凹、凸都是病,这就是“独处藏奸”呀!
原来舌头红、厚、凹、凸都是病,这就是“独处藏奸”呀!导读:独处藏奸理论是张景岳提出的,大意是在看病的时候,我们通过收集的四诊证据来断病,如果大部分证据与诊断结果在病机上都比较一致,但是有一到两处跟其他的证据不一致,这个时候不能盲目地遵守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往往不起眼的证据才能真实反映事实的真相。
《黄帝内经》中也讲过这个规律。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黄帝问: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答: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段话其实写的就是独处藏奸理论在脉诊中的运用。
笔者在临床观察舌象的时候发现,独处藏奸理论其实在舌诊临床应用中也十分合适,而且主要是运用在定位诊断中。
明代医家王肯堂分析了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又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首次提出来各脏腑在舌表面的分属区域。
他在著作《医镜·论口舌证》中写道:凡病俱见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
这应该是脏腑在舌面分部的较早记载了,后世医家大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几乎没有太大进展。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这样的划分基本是准确的。
笔者结合独处藏奸理论和舌的脏腑分区内容,也模仿《黄帝内经》中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拟了这么一段:黄帝问:岐老师,看舌头怎么知道哪里病了呢?岐伯说:看舌面前后左右当中,特别红的地方是病,苔特别厚的地方是病,特别陷下去的地方是病,特别凸起的也是病。
下面就这句经典对话给大家一一举例:独红者病——特别红的地方是病有次看了一个小伙子,舌头一伸(图1-1),整体看还好,但是有一块地方红红的没苔。
我先以为是他吃了什么或喝了什么东西染的。
细问小伙子得知也没吃啥喝啥,我就大胆猜测:是胃不舒服?小伙子觉得太神奇了。
舌诊的分区是很准确的,舌中整体属于脾胃,脾胃是中医说法,其实所对应的西医实质器官通常包括食管、胃、肠。
独独那么一块红,你不觉得异常么?为什么我会觉得那就是胃呢?详细参看本书“特别凸出的地方是病”中最后三个例子,详见文末。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刘锋;刘浩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29)1
【摘要】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
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总页数】2页(P8-9)
【关键词】张仲景;脉症不应;脉症合参
【作者】刘锋;刘浩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浅谈"脉症不应"与"独处藏奸" [J], 刘锋;刘浩
2.从张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看中医脉学在睡眠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 [J], 陈燕萍;闪增郁
3.脉症不应时如何辨证 [J], 刘锋;刘秀华;张新渝
4.《黄帝内经》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J], 刘锋;刘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谈“脉症不符”的取舍,值得收藏。
国医大师谈“脉症不符”的取舍,值得收藏。
脉证从舍的问题现象是本质的反映,但不等于就是本质。
现象只从某一角度反应了本质的部分,但有时会出现假象。
马克思:“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能合而为一的话,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成为多余的了”。
脉证不符则说明疾病的表现仅为一部分,而真正的本质并未暴露出来。
我认为脉多反应病之本质,然某些情况下因其他病机因素(可通过详细诊察寻找)影响而表现出异常的脉,应从全面分析排除这些因素,如某些早期肿瘤等(此时应病证结合)。
《伤寒论·平脉法》曰:“脉病人不病者,名曰行尸”,“人病脉不病者名曰内虚”。
病脉不符可见于以下情况:1.病人体质特殊阴虚阳亢者外感,脉多浮而洪,而不是浮而紧。
肥人肌肉丰腴,脉多沉,虽受风寒也难见浮。
瘦人肌肉瘦削,稍受风寒即见浮。
还有有外伤史者脉多不足。
2.发病新久有异新病气血尚未逆乱,可见“形病脉不病”。
然暴病如大失血可脉沉如丝或不见或芤。
3.痰食阻遏气血,反可见脉不出。
七、脉证的顺逆某证见某脉为顺,症实脉实为顺,症实脉虚为逆,反之亦然,以把握疾病之本质。
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脉浮大无根是阴阳离决,为逆。
类中风,脉迫大而急为逆,细小缓为顺。
热病汗后,脉静身凉,邪退正安为顺,反之为逆。
阳症见阴脉,正不胜邪,预后不佳。
阴阳平衡,相互维系,至关重要。
八、掌握脉诊的几种方法掌握正确方法,虚心钻研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洄溪曰:“脉虽变化不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有确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未可以言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诊脉时最好要双手同时切脉,更利于对比体会。
脘后高骨定关(以中指),三指间正常身高者以一米粒大小为间隔,可举、按、取,可三指按脉(总按法),也可单指取(单按法)。
(一)学习脉诊应穷本溯源,由博返约而归于《内经》,然临床应用日久,又不只局限《内经》。
中医临证必读:脉症不符,如何取舍?
中医临证必读:脉症不符,如何取舍?我们在临中经常遇到脉证不符的,古人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舍脉从证或者舍证从脉”我道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脉无虚假,任何一种脉的出现皆有病因可查。
如果草率地归之于假脉舍而不论是不科学的。
所谓的假脉,无非是脉证不一。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虚脉见实证,实脉见虚证,里证见表脉,表证见里脉,热证见阴脉,寒证见阳脉。
我们先谈谈表证见里脉,,见于伤寒论,原文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原文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作者,名为伤寒。
从上面二条可以看出,表证可以见到缓,紧脉。
那为什么会出现呢,第一条出现缓脉提示了虚人外感的脉,是因为汗出而出现脉缓。
第二条见紧脉是因为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见紧脉。
阳邪的特点是光明的,向上的,温热的,浮的。
太阳温病中可见两寸独大,但早期脉不一定浮原因是温邪上犯,首先犯肺,卫气要靠肺来宣发,外感早期肺气悲郁,不能宣发,卫阳郁滞,不能鼓荡,可见脉沉而躁。
二里证见表脉;1是里热外淫,阳明经的白虎汤证,是邪气迫血妄行。
2是里虚证可见浮脉,见于阴阳气血虚,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彰”,阳虚则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可见虚阳外浮见浮脉。
如果阴虚不能内守,阳气浮动,喘促欲脱,脉见大而散,血虚,气失所依可见大而软,气虚者不能固于其位,游荡于外可见脉浮。
正如《四诊抉微》所云:内虚之脉,无不兼浮。
三热证见阴脉,阴脉常见沉,细,小,弱。
在《伤寒论》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作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见脉迟,反映了邪气盛闭阻气机,表面上看是阴脉,但反映的是邪气闭阻的程度。
在温病中如果病进者往往见阴脉。
四寒证见阳脉,通常见于二种,1是寒邪搏击气血,脉见紧而数。
2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见脉浮大洪数。
五实证见虚脉乃邪阻气机,血脉不畅,脉见细迟短涩。
六虚证见实脉乃真气外泄,胃气衰竭,经脉失柔,反见实脉。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六讲《伤寒脉法十49-60》脉法四十九。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里讲脉有残贼,怎么理解这条条文呢?我们搭脉,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脉象,什么是常脉?知道了常脉以后,就知道什么是有所变化,什么是受克犯,什么是不足,什么是有余。
残贼,这是种说法,就是残害,贼寇。
按照我们在脉象上理解,残是不足的意思,贼就是克犯,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讲的是正气不足,精气不足,一个讲的是邪气有余。
邪气有余,正气定为不足;但正气不足,邪气不一定有余,只是看哪一方面为偏重。
弦紧浮滑沉涩,这几种脉象,在我们正常四季脉象中都是兼夹有所体现。
春脉,春弦,可以滑吗?可以滑,郁而不能发,欲发不得发,这是春势,如果积累比较足,就有滑象,弦滑、洪滑,这个时候都可以兼夹。
紧脉,早春脉有紧象,阳气初生,早春脉象。
浮脉,春夏脉,尤其是暮春、夏天的脉相,秋天的脉象,阳气慢慢生长起来以后都兼有浮象。
浮滑沉涩,在常脉之中也有体现。
这里名叫残贼,就是说它是不应时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个不应时,第二个不应部位,脉有六部,不应部位。
还有呢,在不同的不应季的病中产生了,此名残贼。
弦脉,弦为木象,脉气现为弦象,木象现了,其他四行呢?其他四行弱。
证明寒在内,只有木象一象,病在这一行,所以这一行出现了问题,产生出来弦脉。
弦为木象,木象是什么?木克土,六残贼脉之首。
在临床之中,你像张璐说,七成以上的病都兼夹有弦脉。
为什么?人秉风气生长,和风生万物,邪风杀万物。
我们秉风气,就是说我们人是有生生不已这个特性,但是呢,生意一受到郁遏就会产生弦脉,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种种环境上的,这些情况导致我们内在的身体生机受到了郁遏,就出现了弦脉。
所以在临床之中,病人弦脉,弦象居多,尤其是左手。
左手弦脉不升,右手弦脉不降。
黄元御先生解释的就是:“木旺则脉弦,土虚者忌之;水旺则脉紧,火虚者忌之;表盛则脉浮,里虚者忌之;里盛则脉沉,表虚者忌之”。
脉学
一、脉象的要素及平脉特征(一)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脉位——脉位:脉管的浅深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脉数——至数:脉搏的频率均匀度:脉动的节律脉形——脉宽:脉管的粗细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硬软程度脉势——脉力:脉搏的强弱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二、平脉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胃少为病”“无胃为死”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平脉的特征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不快不慢,一息4-5至,节律一致脉形: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脉势:应指有力,不滑不涩三、常见病脉脉象及临床意义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脉诀》:“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脉象要素】浅【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
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不 足之 病 ,脉宜缓 和柔软 , 若洪 、大 、实 、滑 、浮 、数者 ,
逆也 。凡暴病脉来浮 、 洪、 数、 实者 , 为顺;久病脉来微 、 软、
缓 、弱者 ,为顺。若新病脉沉 、微 、细 、弱 ,久病 脉浮 、洪 、 数 、实者 ,皆为逆也 。凡脉症 贯乎 相合 ,设若 症有余 而脉
思想。
3 脉 症 不 应 与 独 处 藏 奸
床之 中很多情 况下脉 与症不 相符合 ,即 “ 脉症不 应” 。张 景岳 在 《 景岳全 书 ・ 脉神 章 》中详 细 阐述 “ 脉症不 应” 的
问题 : “ 凡 内出不足 之证 ,忌 见 阳脉 ,如浮 、洪 、数 、实
之类 是也 ;外人 有余 之病 ,忌 见 阴脉 ,如沉 、细 、微 、弱
[ 中图分 类号 ]R 2 4 9 . 7 [ 文 献标识 码 ]B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 2 0 1 3 ) 0 1 — 0 5 9 — 0 1
临 床 实 践 中 ,经 常 见 到 “ 脉”与 “ 症 ” 看 似 不 相 一 致 虚 象 ,一 二 处 独 见 实 证 ,则 实 症 反 为 吃 紧 ;实 中 夹 虚 ,虽
・ 医师笔 ・
浅谈 “ 脉症 不应’ ’与 “ 独处 藏奸’ ’
刘 锋 ,刘 浩
( 1 .成都 中 医药大 学基 础 医学 院 内经教 研 室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5 ; 2 . 川 北 医学院 中西 医临床 医学 系,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矣”。 此外 ,明代 医家 陶节庵 在 《 伤寒六 书 ・ 家秘的本 》
中也提倡 脉症从 舍 ,认 为 “ 大抵病 人表里 虚实不 同 ,邪之 传变有异 , ……有症变者 , 或有脉变者 , 或有取症不取脉者 , 或有取 脉不取症 者” 。其 他医家如 李 中梓 、吴 鹤皋 等都在 其所著 医书 中提 及 “ 脉症 从舍 ”的问题 ,其基 本观 点也大 致相 同 , 即脉与症不相应 时 , 必有一真一假 , 如果症真脉假 , 就舍脉从 症 ,如果 脉真症 假时 ,就 舍症从 脉。后世诸 多 医 家皆沿袭其说 。 2 独 处 藏 奸
为 阴伏 ,是 瘀血 也 ,当下 之。”此条 中病者 一派 热状 ,但
诊 其脉 ,反 无洪大 滑数之热 象 ,此时 张仲景并 没有 就此舍 脉从症 ,反 而是从脉 象无热 这一特殊 脉象 中得 证属 阴伏 瘀 血的病机 。 “ 无热”二字看 似笼统 , 但正是它 “ 独处藏奸” 才 由此辨析 出准确的病机 和诊 断。又如 《 伤 寒论 》1 3 2条 : “ 结胸 证 ,其脉 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则 死 ”。按 常规 , 如果病属结胸 当用下法 , 但 张仲景敏锐地观察到其脉不沉 , 反而浮 大 ,此乃 “ 独 处藏奸 ” ,脉症 不应必 有原 由 ,究其 病 机原来 是表邪 未全人里 ,里 尚未成 实 ,得 到这一关 键性
之类 是也 。如此之脉 ,最不易治。”又 日: “ 凡有余之病 , 脉宜有力 有神 ,如微 、涩 、细 、弱而不应手者 ,逆之兆也 ;
基 于“ 独处藏奸” 的学术思想 , 在 临床上遇到 “ 脉症不应” 的情况 时 , 不能随意地 “ 舍脉从症 ” 或“ 舍症从脉” 文际上 , 当脉与症 表 面看 似不一 致的 时候 ,其所谓 “ 假象 ”的脉象 或症状 ,有 时恰恰 是辨证之 关键所 在 ,常 常具 有 明显的提 示 性作 用 ,实乃 “ 独 处藏奸 ”。如果盲 目舍弃 这一 关键症 状 或脉 象 ,往往会 出现严 重 的辨证 错误 ,轻则加重 病情 ,
其 “ 独 ”而捉其 “ 奸” ,就必 须要 心思缜 密 、细 细体察 、
独具慧 眼。所 以 , 《 景岳全 书 》谓 : “ 独之 为德 ,为 群疑 之主也 ,……欲得 之者 ,犹 纵 目于泰 山之 顶 ,… …犹 认针
于沧海 之中 。”可见 只有高 明的 医生 才能掌握 独处藏 奸 的
余之 病”见 “ 阴脉 ” , “ 不足 之病”见 “ 阳脉 ” ,即 “ 症 有余 而脉不足 , 脉有余而症不足 ” 时, 为脉症不应 , 故为 “ 逆” 。
对于 “ 脉症不 应” 的处 理 ,张景 岳在 《 景岳全 书 》专 门列出 “ 从舍辨 ”一节 ,指 出 “ 治病之法 ,有 当舍症从脉 , 有 当舍 脉从症 ,凡 脉症不 相合者 ,必有一真 一假 隐乎其 中
提 示后 仲景强 调 “ 不可 下 ,下之 则死 . . ”若误 下之 ,必伤
不足 , 脉有余而症不足 , 轻者亦必延绵 ,重者 即危亡之兆 。” 归纳起来 , 张景岳的观点是若 “ 有余之病”见 “ 阳脉”, “ 不 足之病”见 “ 阴脉 ”,谓之 脉症相应 ,故为 “ 顺”。若 “ 有
重则 害其性命 。 如《 金 匮要略 一l 京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 》
谓: “ 病者 如热状 ,烦满 , 口干燥 而渴 ,其 脉反无 热 ,此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0 1 3 年1 月 第2 9 卷1 期 ( 总第2 4 0 期)
J OURNAL OF P RAC T I C AL T RADI TI ONAL C HI NE S E MED I C I NE 2 0 1 3 . Vo 1 . 2 9 No . 1
的情况 , 为辨证论治增加了难度 , 因此 “ 脉症不应 ” 值得探讨 。
1 脉 症 不 应
通 体 皆现实象 ,一二处独 见虚症 ,则虚证 反为吃 紧。景 岳
所 谓 独 处 藏 奸 是 也 。医 必 操 独 见 以 治 之 。 ” 而 医 生 要 想 察
很 多中医著 作中对脉象主病的论述多采用某 脉主某病 、 主某症 或主某证 的形式 ,基本上形 成 了脉象 的系列 和病症 的系列 对应关 系。 比如热 证见 数脉 ,寒证 见迟脉 等。但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