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回复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回复【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一、引言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
他们在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上有诸多不同,但却同样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本文将以孟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为主题,探讨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关注。
二、孟子的人生态度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的本性本善,并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实现人的完善。
孟子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个体要关注社会与他人,并通过善行来影响、改善社会。
孟子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君子,追求德行的完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三、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则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与超越。
庄子主张自由放浪的个体,与自然相融合。
他认为人与自然本是一体,追求自由与超然的个体态度是达到人生境界的重要方面。
庄子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在与自由,并通过观察自然、通达万物来实现与宇宙的和谐。
四、孟子与庄子对人与自然的看法虽然孟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有所不同,但他们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孟子认为人的完善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改良,而庄子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两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来获得启示,了解自己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五、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的不同1. 孟子注重社会责任而庄子强调个体自由。
孟子关注个体责任,注重社会关系与义务,追求公义与道德。
而庄子更强调个体自由与自在,追求自在超然的个体状态。
2. 孟子强调人类世界而庄子更注重自然宇宙。
孟子将人生目标放在人类社会中,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认为通过个体的贡献改善社会是人生的意义。
而庄子更加强调自然宇宙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个体与自然相融合,实现个体的自由与超然。
3. 孟子追求圣人与君子的境界,庄子追求“大有”与“无为”。
孟子追求的是圣人境界,想要成为道德完美的君子并通过修养和教育影响他人,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庄子与孟子的思想对比教案:掌握两位先贤的异同
庄子与孟子的思想对比教案:掌握两位先贤的异同。
一、思想基础的不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主张的是“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状态,人应该“无为而治”。
庄子以“无为而治”为信仰,认为所有的行动都要“静而观其变”,人类的知识能力受限,人不应过度干扰自然的变化。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是庄子哲学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万事万物具备自然本有的道理,强调人要与自然相融合、相通合。
孟子则主张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善的,而不是庄子说的“天下大同”的非存在。
他认为,只要人们在生活中遵循正义、勇气和知识,就可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哲学以“仁政”为主要特征,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平。
二、人性的本质庄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平静的,这一点与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过于沉迷世俗,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自己真正的本性。
而孟子则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的品质,这一点与他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最终达到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孟子所说的“圣人”。
三、修养方法庄子认为,人的修养应该遵从道的原则,应该追求“自然”,保持自己的内心安宁。
庄子号称“蝴蝶梦”,意味着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真正的本性和愿望。
而孟子则认为,人的修养应该遵从儒家思想,通过不断地自我锤炼、自我完善,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
四、价值观庄子没有太多的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的实际生活,他的哲学主要集中在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环境之中。
他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结合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才能感受到自然中的神奇之处。
而孟子则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平正义,在社会中追求正义和公平,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意义。
庄子和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历史上两大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都可以从庄子和孟子的哲学中发掘不同的启示和智慧,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孟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他们对人生态度有着不同的观点。
孟子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追求道德的完善。
而庄子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和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两位思想家的观点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的人生态度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道德本性,只需通过养育和教育的方式一步步实现自身的道德完善。
孟子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在孟子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孟子不同,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主张心性自由,不受外在世俗和社会约束的限制,只需追求自身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摆脱繁琐的事务,通过修心养性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提倡人们从中庸的平衡中寻求快乐和满足,追求“道”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必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适应自然,放眼于宇宙的宽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从孟子和庄子的人生态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无论是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都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其次,我们要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生活中不要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应该以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活的变幻和挑战。
最后,我们要适应自然,追求与道相合的境界。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持平静的心境,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之,孟子和庄子的人生态度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庄子则强调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并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
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
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
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
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
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
《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
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
《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
《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
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而求索。
”孟子名言,联系我今天主题,孟子思想强调“求知”,对真理追求探索。
而庄子思想则倡导“顺其自然”,主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
两种思想着本质区别,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眼(视觉):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本性善良,都天生道德感。
种观点就像一束光,照亮类道德之路。
而庄子“性恶论”则认本性恶,天生就自私。
种观点则像一面镜子,反映性真实面貌。
耳(听觉):孟子思想如一首动听乐曲,旋律优美,令陶醉。
他强调主观能动性,认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首朦胧笛曲,让陷入无尽遐想。
他主张无而治,反对过于干预改变自然。
口鼻(味觉):孟子思想像一顿丰盛大餐,味道浓郁,令回味无穷。
他“仁政”思想,就像一道美味佳肴,让感受性善良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杯清茗,味道淡雅,却能让品味生真谛。
他“逍遥游”思想,就像一口茗茶,让感受心灵自由宁静。
手(触觉):孟子思想就像一双温暖手,抚摸着心灵。
他“仁爱”思想,就像一双温柔手,给予关爱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阵清风吹过,让感受自然魅力。
他“道”思想,就像一阵轻风,吹散烦恼困扰。
大脑(思考):孟子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
他“仁义”思想,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道德。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位智者,引导着思考生真谛。
他“逍遥”思想,就像一把利剑,剖析着内心世界。
总来说,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良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生价值。
而庄子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主张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逍遥自生活。
两种思想都具深刻时代意义,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比较
3 、 五行之气 ; 4 、 自然现象之气 ; 5 、 冷 暖寒暑 之气 ; 6 、 血气 ; 7 - , 精 神
之气; 8 、 伦理 道德之 气 ; 9 、 治乱 之气 ; l 0 、 精液 之气 ; 1 l 、 药物 之 气; l 2 、 气息 ” 。曾振 宇对 “ 气” 的含义的梳理是非常细致的 , 这 为
( 二) “ 气聚 则 生 , 气散 则灭 ”
“ 气” 这个字在《 庄子》 里 出现 了大概 四十二次 。它 的内涵 主
要有 :
1 、 云气 。“ 抟扶摇 而上 者九万里 , 绝运气 , 负青天 , 然 后 图
南 。” ( 《 逍遥游》 ) 2 、 天气 。“ 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彼
内涵 . 并 且 分 析 一 下他 们 的 气论 的 区别 与联 系。
关键 词: 养气说 ; 阳刚 ; 阴柔 ; 道德 ; 自然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1 8 - 0 0 0 1 — 0 2
对“ 气” 的含义 的分类 不尽相同 , 这里我选取 了了曾振宇 的关 于
( 《 逍遥游》 ) “ 气” 的含义 的梳理结果。曾振宇在他 的《 中国气 论哲学研究》 这 且 呜呼待哉 !” 3 、 人气 , 知名度 。 “ 且德厚信砸 , 未达人气 , 名 闻不争 , 未达人 本 书中对“ 气” 的含 义做了非常细致 的梳 理 , 他将 “ 气” 的含义 分 ( 《 人 间世》 ) 为十二项 : “ 1 、 阴阳之气 ; 2 、 四时之气 , 即‘ 阴阳风雨 晦暝 ’ 六气; 心 。”
二、 庄子和孟子“ 气” 的内涵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作者:孟宪华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3期摘要:研究《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与哲学经典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学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部古典巨著。
本文从《庄子》和《孟子》的思想观点、语言使用与寓言运用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庄子》;《孟子》;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72-02作为道家与儒家的两部代表经典,《庄子》与《孟子》在先秦“百家争鸣”的大论战中,分别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剖析人性,成为在那个乱世中着重探讨人作为个体生存问题的开山之作。
一、《庄子》与《孟子》的文学思想观点之异同(一)相同《庄子》与《孟子》作为继承道家老子与儒家孔子理论的代表者,在汲取前人思想精髓的同时有所开创,二者均是将放诸于外在的视野向回收,更加关注于人的自身。
比如老子理论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更加倾向于宇宙万物的“大道”,提倡顺应自然、依道而行、守住道的精神。
而孔子的理论则无不是注重“学而优则仕”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治国经世之路。
相比老子的目光放眼宇宙洪荒,庄子则看到了人作为个体生存中面对的种种问题,提出“举世誉之而不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乘万物以游心”。
而孟子显然也对孔子以礼治国之说持明显的不同意见,故而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之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认为个体的人生而向善,之所以不善,乃是环境使然,因而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从这一角度上讲,《庄子》与《孟子》都是两位至圣先贤由于发现前人提出的理论对于那个战争频发、人心不古的乱世并没有起到平乱而治世的作用,故而认为前人只关注外在世界的礼乐、秩序、宇宙观等没有实质的作用,拯救世界的良药应当在于从个体的人入手,由小及大、由内而外,通过荡涤蒙尘已久的精神和灵魂实现人与社会的救赎。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作者:王金,周威豪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9期王金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济南250300]摘要:从现代语境出发,庄子的“逍遥”就是现代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气”息息相关,形成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在发源的层面上,“浩然之气”生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在充实的层面上,“浩然之气”充实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功用层面上,“浩然之气”所导向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和谐,“自由之气”所导向的是肉体或精神层面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孟子庄子逍遥自由浩然之气孟子和庄子在其著作中都谈到了“气”,孟子讲求的是“浩然之气”,庄子讲求的是一种“自由之气”,这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实际功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通过对告子“不动心”观点的看法,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告子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体现了意气感情对于思想意志的反作用。
在下文中,孟子对言辞与“志”的关系做出了阐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认为“志”是言辞的来源,而“气”反动其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言辞,从而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
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捐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捐乎”!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
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
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宜王的一段辩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
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
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
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
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篇1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大家都明白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
经过《论语》的记载,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
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张“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以往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一样,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能够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并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别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能够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浅析《孟子》与《庄子》说理方式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庄子》说理方式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27T09:12:33.45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李一多[导读] 孟子与庄子都生于战国中期,是当时有名的理论家,二人又都以说理见长,二人的著作有相同之处是极为正常的。
但二人毕竟分属儒家和道家,理念,行事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孟子》与《庄子》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诸多的说理散文。
其中《孟子》和《庄子》尤为出色,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最具典型性的著作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这二者在说理方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且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说理方式的角度来比较、总结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孟子》;《庄子》;说理方式孟子与庄子都生于战国中期,是当时有名的理论家,二人又都以说理见长,二人的著作有相同之处是极为正常的。
但二人毕竟分属儒家和道家,理念,行事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孟子》与《庄子》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一、不同之处(一)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孟子》与《庄子》虽然都在说理时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情感的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
《孟子》是情寓于理,《庄子》是理隐于情。
二者的差别,与作者本身的性格分不开。
孟子善于养气,因而《孟子》有着充沛的感情,强劲的气势。
而庄子则追求精神的自由,崇尚“无为”,因而《庄子》如汪洋恣肆在说理中隐隐流露出情。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种宏大的理想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
除此以外,孟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在统治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人格尊严,例如《孟子·尽心下》中所说“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命运与自主——孟子与庄子比较
与庄子 的思想存在 异 同,孟子与庄子对命运与 自主 关 系的看法有着深刻的现 实意义 ,他们对 “ 命
运 与 自主 ”之 关 系的探 讨 能 够 帮 助 个 体 直 面 无奈 的境 遇 ,教 人 从 道 德 实践 以及 精 神 逍 遥 这 两 个 方
面 实现 个体 之 自主 性 ,并 引导 个 体 选择 不 同的 人 生 方 向和 生 活 目标 。
峻. 孟子译 注 [ M ] . 中华书局. 2 0 0 9 . 下文不再 重复说 明。
9 2
意 志性 。
再 次 ,二者都承认 “ 命”何 以出现 的原理或原 因是不可 知的 ,有限 的人类无 法解 释 ,何以境 遇 会如此发生 。孟子认为 “ 命”发生 的理 由 自然是不可知 的 ,庄子明确提到命发 生的原因犹如 日 夜更替 的起始一般 ,是不可窥测 , “ 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孟子和庄子对 “ 命”的理解也有不 同。 第一 , “ 命 ”的观念在 孟子与庄子 各 自理论框架 中重要性 是不 同的 。在孟子 思想 中, “ 命” 不 是其道德理 论的 出发点 ;无 论是尽心一知性 一知天 ,还是求 其放心等道德实践 功夫在 孟子看来 都可 以完全 由 自己做主 ,道德 实践本身可 以不 受命限 的影 响 ;但是对庄子思想来 说 , “ 命”的不 可预测 ,不 可克服 的特 点是他 实现 自主逍遥 、获得真 知的起点 。 由此可见 , “ 命 ”的概念在庄子 的理论框架 中远 比在孟子的理论体 系中重要 。 第 二 ,孟子讲 “ 命 ”主要 指 外在于 人 的境遇 , “ 求 之有道 ,得 之有 命 ,求 在外 者也 ”。庄
关键 词 :命 运 ; 自主 ;孟 子 ;庄 子
中图分类 号 :B 2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号 :2 0 9 5 — 2 0 8 2( 2 0 1 3) 0 3 — 0 0 9 2 — 0 5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将分别介绍他们的人生态度,并对其进行比较与总结。
谈到孟子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来概括。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道德的天赋。
他强调人应该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向上。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义、礼、智等美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孟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人生态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人性本善的看法。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恶习。
因此,孟子主张人应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认为个体的价值要与社会的和谐相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来造福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孟子相比,庄子的人生态度则更加超脱与随性。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
庄子认为世界是多元而变化的,而人应该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与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超越功利与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庄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个体的心灵自由与达观,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的人生态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个体自由与自在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畅。
他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被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所困扰。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功利主义的追求,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孟子与庄子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向上,通过追求道德的完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庄子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达观。
两者的人生态度虽然不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无论是追求道德的完善还是追求内心的自由,都可以成为人生的一种选择与追求。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比较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比较作者:朱凤群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摘要:“气”在中国哲学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老子、庄子和孟子等先哲,他们就是气论的开创者,后代的人对他们的理论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哲学领域重要的气论思想。
本篇论文主要谈谈庄子和孟子各自气论的内涵,并且分析一下他们的气论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养气说;阳刚;阴柔;道德;自然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01-02一、关于“气”的简介气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它不仅影响到古代的文艺创作、文艺欣赏等,而且还对书法、绘画等其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的《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对“气”的解释和评价如下:“气,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等诸多领域,具有美的本质、艺术生命、精神力量、作家气质个性、美感心理以及沟通主客体世界的交感联系等多重涵义。
……它又衍生出诸多符合概念,如神气、骨气、气韵、气象、气势等,成为内涵最丰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审美范畴之一。
”气论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理论范畴,从它产生后,后来的文论家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使得它的内涵越来越广,理论层次越来越深刻。
我们在将庄子和孟子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将“气”的内涵弄清楚。
“气”这一概念含义丰富,有不少文学理论家对其含义进行了梳理,由于标准不同,各个文论家对“气”的含义的分类不尽相同,这里我选取了了曾振宇的关于“气”的含义的梳理结果。
曾振宇在他的《中国气论哲学研究》这本书中对“气”的含义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他将“气”的含义分为十二项:“1、阴阳之气;2、四时之气,即…阴阳风雨晦暝‟六气;3、五行之气;4、自然现象之气;5、冷暖寒暑之气;6、血气;7、精神之气;8、伦理道德之气;9、治乱之气;10、精液之气;11、药物之气;12、气息”。
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
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Mencius and Zhuangzi are two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hilosophersin ancient China. 孟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
Mencius, also known as Meng Ke, was a Confucian philosopher who believed in the innat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孟子,即孟轲,是一位儒家哲学家,他相信人性的本善。
In contrast, Zhuangzi, also known as Chuang Tzu, was a Taoist philosopher wh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individual freedom. 相反,庄子,即庄周,是一位道家哲学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个体自由的必要性。
Mencius’ p hilosophy was centered around the idea that humansare inherently good and that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virtuous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孟子的哲学围绕着人类本质善良的观念展开,他认为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教育有可能变得更有德行。
On the other hand, Zhuangzi’s philosoph y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taneity and 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ow of nature, rejecting the idea of moral standards and societal norms. 另一方面,庄子的哲学聚焦在自发性和顺应自然的概念上,拒绝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存在。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
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
《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
《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
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孟子>和<庄子>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
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
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
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两位代表性作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大相径庭。
孟子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气势抒情和深沉的智慧著称。
他的语言语句流畅自然,结构严谨、
逻辑持久、思想深刻。
另外,他的话语很是直白,简洁明了,思维发散,文字凝练有法,
立意写实,绚烂多姿。
而庄子的文学风格,则是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代表。
他著眼于宇宙间的礼仪物理,认
为事物不论大小,都有其本征,包含着道德和自然法则。
因此,他以中心思想思考,以环
绕思维推理,用梦幻缥缈的想象力处理客观事物,因而他的文采自有一番高深的清新之处。
其文学特色用偏概全、掩映真理的奥秘,充斥着婉转抒情、合理逻辑与特殊密码三大要素。
综上所述,孟子与庄子这两位古代作家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他们的作品
拥有非常不同的文学风格,但都十分具有特色。
孟子用流畅的语言,高明的思想,直接的
议论,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庄子以环绕思维、内敛想象,婉转抒情和掩映真理为特色,使文字有独到之处。
尽管孟子与庄子的文学风格极具差异,但其影响社会的力量却没有任
何改变。
孟子和庄子的文章风格的差异
孟子和庄子文章风格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卷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孟子和庄子是其中的两座精神高峰。
孟子和庄子的精神境界超于他人,精神追求也相当至高。
可两者的文章风格却有所不同。
关于孟子和庄子文章的不同,大概从以下两个方面讲起:
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孟子的行文较为具体简洁,文笔较为犀利但同时也气势充沛,富有鼓动性;而庄子的文章浪漫且又夸张,文学色彩非常浓烈,主要表现了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就使人的脑海里不得不浮现出想象的画面。
在我看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主要来自于两家所崇尚的思想不同。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提倡人性本善,只是乱世使得人善良的本性被蒙蔽。
而庄子追求的道家思想,推崇无为到有为。
写作手法也有所不同。
孟子和庄子都喜好以寓言的形式进行论证,可在寓言的使用上又略有不同。
孟子的寓言大多篇幅短小,以人为主;而庄子的寓言篇幅较长,多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主。
孟子擅长类比和排比,喜欢引用典故,当其在论述某一观点时,通过类比和排比的方式以及典故的巧妙运用,使得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点和论据配合得紧密且完美。
庄子的文章主角多样,有人有物,使得文章看似离奇却又不无道理。
此外,庄子擅长使用比喻和对比,通过对比更加强调和突出其观点。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孟子》是对话体的论辩文,《庄子》则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一、《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二难推理的方法。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二、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
《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
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等。
其寓言故事大多不以情节的夸张性取胜,而以描写的生动性见长。
《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三、语言上,《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准确。
《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音调和谐而富有诗意。
四、《孟子》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具有充沛的气势。
《庄子》特别是内篇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作欣赏 / 院校平台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王金 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济南 250300]摘 要:从现代语境出发,庄子的“逍遥”就是现代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气”息息相关,形成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在发源的层面上,“浩然之气”生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在充实的层面上,“浩然之气”充实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功用层面上,“浩然之气”所导向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和谐,“自由之气”所导向的是肉体或精神层面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孟子 庄子 逍遥 自由 浩然之气孟子和庄子在其著作中都谈到了“气”,孟子讲求的是“浩然之气”,庄子讲求的是一种“自由之气”,这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实际功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通过对告子“不动心”观点的看法,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告子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 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体现了意气感情对于思想意志的反作用。
在下文中,孟子对言辞与“志”的关系做出了阐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认为“志”是言辞的来源,而“气”反动其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言辞,从而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至此可见,孟子浩然之气有三个层面的具体体现:浩然之气生于心(内);浩然之气充实于义(内);浩然之气服务于社会法则或是政治法则(外)。
其中,前两个层面在对话中明确提出,最后一个层面虽在原文中没有直接表达,但“浩然之气充实于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第三个层面。
“义”是孟子的处世之道,孟子虽然在《公孙丑章句上》中贬斥了将义有目的地培养的观点,但在《离娄章句下》中,孟子提出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的观点,将义的源头指向了“君”,《梁惠王章句上》中“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又将义的对象指向了“君”。
“义”源于君,最终回馈给君,君是总引,将义发散,形成了种种人际关系中“义”的链条。
可见“义”是一种适用于人际关系或是政治关系等社会法则的社会行为,为社会或是政治服务,而需要用义来充实的浩然之气,明显也无法脱离“义”所服务的范围。
另外,通过前文“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可见如果言辞没有浩然之气的引导而出现偏差,最终危害会导向政治层面甚至是社会层面,这也将浩然之气框定在了社会法则之内,为种种人际关系或是政治需求服务。
在这一层面上,孟子的浩然之气有着实际功用方面的意义。
庄子在其著作中并未明确提出“自由”一词,《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作,它讲了“逍遥”,它以鹏鸟、许由等例来阐述了“逍遥”的状态及方式。
鹏鸟的“逍遥”实际上是一种肉体无拘无束的自由,许由的“逍遥”是摆脱了功名利禄的精神自由。
因此,按照现代语境来解读,庄子的“逍遥”就是“自由”,是一种状态或目的,“逍遥之气”也就是“自由之气”。
庄子的自由之气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所表现的三个层面有明显的区别。
在第一个层面,庄子的自由之气既生于内,又生于外。
这里生于内外的自由有所区分,具体来说是“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
这里的一个前提,是庄子所说的“有所待”的自由和“无所待”的自由的区别。
《逍遥游》中,庄子以“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的例子举出了“有所待”的自由,又提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自由是“无所待”的自由。
列子“有所待”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是一种相对自由,他需要借助外物(风)的力量才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与《逍遥游》中鹏鸟的自由非常相像,鹏鸟借助厚积的风气,怒起而飞徙于南冥,即天然大池,也就是自由的境地。
在这871980年创刊MASTERPIECES REVIEW里,列子和鹏鸟得到自由都借助了同一种媒介,也就是风,而风在《庄子》中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里“风”是大地之“气”,虽然《庄子》中虽并未明确提到“自由之气”这一概念,但在这里,通过“风”的作用可以看出,“风”是一种“气”,它在一定程度上导向自由,它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之气。
“风”是实物,是自然力量的结果,作为一种媒介,它最终使鹏和列子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因此列子与鹏鸟“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发源于外力,也就是自然。
同时,庄子的自由之气也由内而生,这是就“无所待”的自由而言的。
《逍遥游》中,姑射神人游乎四海之外源于“神凝”;《齐物论》中,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达到了“似丧其耦”的境界,他们都是通过精神的超脱到达了独立自由的境界。
在这里,他们的自由发源于精神,这里的“气”就是精神的凝聚,它由内心世界产生,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在想象的世界中最终形成了一种自由之气贯通的境界,使他们得到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因此,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所表现出的三个层面相比,在第一个层面上,庄子所认为的“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发源于自然世界(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发源于精神世界(内)。
在第二个层面上,庄子的自由之气既充实于内,也充实于外。
这也分两个方面,在“有所待”的境界中,自由之气充实于外,在“无所待”的境界中,自由之气充实于内。
《逍遥游》提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积蓄得不够深厚,鹏鸟无法借助风力飞于南冥,无法到达自由的境地。
所以,鹏鸟想要得到的自由必须经过风很大程度的积蓄才能达到。
因此,在“有所待”的自由境界中,自由之气(风)需要充实于外部因素,也就是需要自然力量的积蓄。
除了充实于外部因素,庄子也表达了自由之气充实于内的观点,但这种自由之气是“无所待”的自由。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以至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自由追求,源自于顺应万物之性,克服自我的封界。
不需要借助外物,也可以达到无穷的境地,这是庄子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是“无所待”的境界。
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都需要精神的充实和凝聚,以内克外,来克服“己”“功”“名”等外物的限制,因此,在“无所待”的自由境界中,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世界中的精神力量。
第三个层面,庄子的自由之气没有限定在任何外在的社会法则之内,无论是“无所待”的自由之气还是“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它们都不为任何社会关系服务。
“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直接发源于精神,充实于精神,最终回报于精神,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影响,与社会法则毫无关联。
而“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的“待”来源于自然社会而非人文社会,也不会受社会的制约。
因此,“有所待”的五石大瓠在庄子眼中不应该作为盛水的工具,而应浮游于江湖之上;“无所待”的姑射神人纵使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也不能劳形伤神去管世间的俗事。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无论是“有所待”的自由还是“无所待”的自由,它们都不为政治或是社会服务,它们强调肉体的自由或是超脱的心灵状态,只注重自由本身。
与孟子浩然之气的实际功用相比,庄子的自由之气也有实际功用方面的意义,只不过它服务于内在世界,服务于心灵感受,与外在世界毫不关联。
可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被限定在了一种“人”的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人的意志、感情、心中之“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浩然之气。
它被环绕在层层外力之中,外力发生变化,它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种种社会关系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浩然之气所能发挥出的最大效用也不过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而这不过是庄子自由中最为有限的一种自由。
所以,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联系某些社会关系的链条,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为政治服务,因此它的格局是现实层面的。
而庄子所想象的“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它生于内,养于内,以精神世界为源头,以自由境地为目的,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在精神的世界中畅游无阻,抛却了现实性的价值而到达了精神层面的永恒意义,成为一种绝对的自由。
如同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将中国文学划分《桃花扇》境界和《红楼梦》境界一样,孟子的浩然之气所涵盖的内容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而庄子的自由之气尤其是“无所待”的自由之气是哲学的宇宙的,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或是一个时代,它是宇宙境界,涵盖整个时空,就像庄子在《养生主》中所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精神所能到达的境界,是没有穷尽的境界。
参考文献:[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作 者:王金、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