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中学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中历史第⼆分册知识点整理第⼆分册【教学过程】第⼀课中华⽂明的起源1. 原始农耕诞⽣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器时代,⼈们学会了栽培⾕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活。
·农业的起源使⼈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这些⽣产性经济活动的产⽣,标志着⼈类历史实现了第⼀次伟⼤的经济变⾰。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代代⼈的⼝⽿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等的传说,⼤体反映了早期先民⽣活经历的⼏个阶段。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普遍以炎黄⼦孙⾃称。
4.中华考古⽂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1)特征:满天星⽃、⼋⽅雄起;(2)核⼼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明融合、诞⽣的核⼼地区。
第⼆课⽂献与考古中的夏⽂化1. ⽂献记载中的夏朝(B)2. ⼆⾥头考古发现(C)第三课商朝与青铜⽂化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由于甲⾻⽂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献、甲⾻⼘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主要是礼器,专⽤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代⼈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持政治权⼒的功能。
3. 甲⾻⽂(B)(1)甲⾻⽂的定义:我国⽬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字,是商⼈在甲⾻上⽤来记载占⼘情况的⽂字。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
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
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
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
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史会考知识点复习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与伊朗高原、西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国家)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
名称由来: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发明时间:公元前31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历史地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作用: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用楔形文字保存下来。
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2、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宗教权: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法律权: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经济权: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军事权:控制着全国的军队。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南稻北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这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灵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 内外服制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落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园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松散的联盟关系➢ 青铜时代沟通天地 支持政治权利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封分同性诸侯 ★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功臣 ★ 已臣服的殷商后裔➢ 周公“制礼作乐”“德治”“敬天保民”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周 夏 商 西 东 三朝并存大致方位图➢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儒家 道家 法家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完成区域性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统一六国各国政治,经济统一连年战乱的民心安定终灭六国,一匡天下➢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汉统治者施令宽简舒缓郡国并行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清静无为”提倡节俭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决策核心“内朝”或“中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的盛世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上古井田制企图由政府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其结果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官商的营私舞弊“柔道”文教治国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doc
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浙江2009高一历史会考\必修第二册会考条目详解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 •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
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
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b)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
唐代晩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be)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1)含义:“重农抑商”是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中国的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夏朝的建立和衰亡-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周朝的建立和统一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变迁-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秦始皇的统一和变革-汉朝的兴起和统治-汉武帝的与开放5.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三国时期的政治争斗-魏晋南北朝的兴起和衰落-佛教的传入和流行6.隋唐五代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7.宋元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变革-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元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与开放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东地中海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古埃及文明的崛起和发展-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古罗马文明的统一和繁荣2.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阿育王的统一和繁荣-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3.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崛起与衰亡-波斯帝国的统一与扩张4.华夏文明与他国的互动-希腊罗马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5.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古代文明-美洲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非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影响-大洋洲古代文明的发现和传承三、各种政治制度与文明的变迁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兴盛-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2.世界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制度的兴起和传播-共和制度的建立和衰退-奴隶制度的存在和消亡3.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传播-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四、文化交流与技术发展1.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活跃-文化艺术品的流通和传播-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合2.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承-商业贸易的发展与跨洲交流历史必修二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精华提炼.doc
历史必修二—.1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推广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5•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6•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筒转车,(明清)风力水车2.1•商朝:原始瓷器2•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王去琅彩3•瓷都:景德镇4•元朝:黄道婆5•西汉:丝绸,丝绸之路6•唐朝:瓷器大量输出国外1 •隋唐:柜坊,飞钱1.两宋:交子2•明清:商帮:徽商,晋商3•宋朝以前,是有严格的交易时间和地点限制,日中为市唐中后期,坊市界限开始打破,市在平民区出现,出现夜市北宋时,坊市界限彻底打破,政府不再监管5•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6•西汉: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7•唐朝:广州:市舶使8•元朝:泉州:世界第一大港9•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4.1.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二1.1487 ,迪亚士,好望角2.1492 ,哥伦布,美洲3.1497 ,达伽马,印度4.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大-太-印-大5•意义: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1 •荷兰:海上马车夫2•英国:《航海条例》3•殖民扩张的影响: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3.1 •发明:蒸汽轮船,火车机车,有线电报2•意义:引起经济政策的变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形成引起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引起了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根本动力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条件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4.1 .电的广泛使用: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3•新型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话和无线电报4•化学工业的形成与发展5•诞生了新兴工业,推动了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6•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导致一战爆发7.二革和一革有何相同,不同:一革,科学和技术还没有真正结合,二革,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一革首发于英国,二革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革的范围,规模更加广泛对于日本和俄国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三1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洋务运动:主要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19世纪60年代,自强,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4.19世纪70年代,求富,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5•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6•京师同文馆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8•失败根本原因: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9.19世界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0•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缥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春天:辛亥革命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3•张譽,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5.1927-1936 ,较快发展6.1937 ,日本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7•陷入绝境:国民政府滥发纸币1•第一个五年计划"953-1957 ,优先发展重工业2.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4.1958年,大跃进和人名公社化运动5•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水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6.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必修2总复习(笔记).doc
高一历史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I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农作物: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南)和粟(北),后世农作物在西周时期多已具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工具:商朝出现青铜农具,木制耒耕、石锄、石犁二、传统农业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2、耕作工具的变化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西汉:梨壁、耦犁(二牛三人)、播种工具楼车(播种工具见P5图)隋唐:调节犁耕深浅的曲辕犁(耕犁相当完善,一致为后世沿用)(水利灌溉: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3、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土地所有(生产力低下的原因)%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表现为“井田制”。
%1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原因:%1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出现许多私m (根本原因)%1各国变法(春秋的鲁国、战国的秦国)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直接原因)如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商鞅变法从法令上确立。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限制兼并: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即鱼鳞图册。
4、基本特点:农业发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形成原因炉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1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性、分散性)Y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1自给自足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统治的基础。
评价「积町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I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I L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农业的产生)——中华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原始农耕的诞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1.(原始农耕诞生的意义)①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②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传说与历史的关系: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经口耳相传而保留传承的。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礼记。
礼运》中的夏:文献表现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公有制---- 私有制选贤与能大人世及以为礼禅让制世袭制大同之世小康之世原始社会---- 阶级社会城郭郭沟池以为固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夏商周的关系和商的建立: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和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商朝的状况:1、政治—内外服制:方国联盟: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2、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青铜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1)特点:工艺成熟、制作精美。
数量众多,礼器为主(2)代表作:司母戊鼎、(3)功能:礼器祭器①显示等级身份②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利3、文化——(地位)①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②(内容)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③(意义)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实施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
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周初的状况:政治——封邦建国:(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效果)①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②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③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三、西周的巩固:制礼作乐:周公辅政七年,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礼乐制度。
礼:(概念)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意识,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发展)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作用)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周公(概念)又创作舞乐、史诗,(作用)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西周“封邦建国”——秦中央集权大一统1、经济生产领域:(农业〃生产力)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业〃生产关系)①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②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阶级关系)③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工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社会政治领域: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
在战国时达到高潮。
典型:商鞅变法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背景)当此①社会转型之时,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内容)1.儒家:1)创始人:孔子2)核心观念:“仁”3)理念“仁者爱仁”,“克己复礼为仁”4)①孔子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③荀子熔礼,法子一炉,其学生韩非子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
2.法家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供“法治”为特色,倡导接近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十分明显。
3.道家①始祖:老子②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③辩证法思想、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2、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①废除井田制度、②废除世卿世禄、③奖励农耕,④建县制和⑤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孝公死后,商鞅虽然惨遭杀害。
但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统一: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2、巩固: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率名目繁多,诛罚苛刻,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2)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3)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4)六国臣对秦的归属感和秦制的认同都非在短时期能建立的。
二、秦的灭亡——秦末农民起义(农民+六国贵族后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调渔阳屯戍,行至大泽乡,遇大雨延误限期。
按秦律,误期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西汉建立: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战国以来社会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长期积淀)一、政治格局:汉承秦制(注意继承中有调整):相同:中央集权体制: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御大夫、太尉地方郡县制损益:政令宽简疏郡国并行二、施政思想与实践成果: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文景之治: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形成“文景之治”。
影响:利: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弊: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第9课汉武帝时代一、从“无为”到“有为”——制度的调整1、背景:①“清静无为”导致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不稳定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③汉武帝雄才大略,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2、表现:政治上——①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具体措施)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②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③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①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
②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管吏。
③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
影响: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实质:儒表法里。
军事上——解决匈奴问题(民族关系)①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②在河西走廊设臵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使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联为一体。
③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臵郡县或者其他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
3、效果: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东汉的兴衰(1) 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2)东汉的衰败:原因: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影响:威胁中央第11课割据与分立一、政治格局的特点——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闻风而动,他们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局面。
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而互相兼并,展开连年厮杀,致使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平民百姓限于生灵涂炭、水深火热的境地。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