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间工程: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此外,需要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2. 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 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5. 病害防治: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
此外,还包括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要求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稻渔综合种养相关论文或请教该领域专家。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实施方法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浅析这一模式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型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在水田中养殖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1]。
其特点在于充分发挥了水稻和水生动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实现了生态农业、资源循环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1.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1.1 高效利用资源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田的水域资源,同时在水体中养殖水生动物,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一是高效利用水资源。
利用水稻田的水域资源,通过同时养殖水生动物,使水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二是高效利用循环养分。
水生动物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通过水生动物的养殖,促进了养分循环,降低了化肥使用量。
三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水生动物养殖,兼顾了不同农业活动,充分利用了土地面积。
1.2 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引入水生动物,可以减少水田中的虫害,避免了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促进有机物分解。
水生动物的粪便和死亡的生物体可以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形成有机物质,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土壤的有机质积累。
二是维持养殖水体稳定。
水生动物的存在可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繁殖,保持水体的清澈和透明度。
三是促进生态多样性。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引入了多种生物,包括水稻、鱼类、虾蟹等,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 增加农户收入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水稻的收成,还可以通过水生动物的养殖获得额外收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
稻田养鱼新技术
稻田养鱼新技术一、稻田养鱼有哪些好处?稻田养鱼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
稻田养鱼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在一起,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以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
稻田养鱼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稻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使之转化为稻和鱼,以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稻鱼结合,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稻田养鱼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一)养鱼田块的选择凡是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天旱不干、山洪不冲的田块都可以养鱼。
特别是山区,必须选择那些既有水源保证,阳光充足,又不被洪水冲的稻田,才能做到有养有收。
沙底田不宜采用'田凼'方式,潜育化稻田、冷浸田,可进行'垄稻沟鱼'养殖方式。
(二)田间工程建设1、一般性稻田养鱼田间工程建设一般性田间工程投资少。
农户利用农闲时节投工、投资挖鱼凼、鱼沟。
其工程特点是:用土加高、加固、加宽田埂,每年需要开挖鱼沟鱼。
(1)鱼凼占总田面积5-8%。
1-2亩的田块挖凼一个,3亩以上的稻田可挖2-3个,鱼凼多建在田中央或田埂边,开挖方形或圆形鱼凼,深1-1.2米,与鱼沟中心沟相通,开挖时间可在插秧前30-40天,挖成后每隔10天再整理一次,连续整理3-4次,鱼凼成型较好。
(2)鱼沟在插秧后秧苗返青时开挖,秧苗可移栽鱼沟的边上。
鱼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5%,沟宽40厘米,沟深50厘米。
鱼沟的形状可根据稻田大小挖成'十'字、'日'字、'田'字、或'井'字形,并连通鱼凼。
可在晒田时和抽穗时整理二次。
(3)加高加固田埂用挖鱼凼取出的土,把田埂加高加宽。
一般田埂加高到40厘米左右,加宽50厘米以上,并锤打结实,以防在大雨时垮埂或漫埂逃鱼。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油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憎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油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四、技术要点1.养鱼稻田的准备(1)加高加宽田填(田基).田哽加高至0∙5米,田便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困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填层层夯实。
有条件的可在田填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也称鱼溜)。
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困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困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第一节稻田养鱼的意义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把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稻田水域空间中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后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生产方式。
一、生态效益1、在稻田的生态环境中,鱼通过取食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有机碎屑、杂草及一部分害虫等,把在传统的耕作中注定要被流失、遗弃而浪费的能量物质,转化成鱼和鱼粪,在鱼产量得到增加的同时,使稻田土壤肥力得到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使稻谷产量也得到增加。
2、稻田养鱼通过合理安排与调整稻田的平面与主体布局,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关系的相互协调,达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兼容与统一。
另外,由于养鱼的稻田少施化肥和农药,对保持地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积极意义。
可以说稻田养鱼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好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典型。
二、经济、社会效益1、稻田养鱼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我县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增收脱贫关键一条是要有好的生产门路和收入渠道。
稻田养鱼,一般可收入几百元、上千元,且都是现金收入,对丰富菜篮子、活跃市场经济、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动物蛋白、增强人民体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稻田养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好方式。
稻田养鱼不仅不破坏农田的基本结构,不破坏粮食的生产能力,并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且稻田养鱼具有明显的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被形象地誉为“四小工程”,即小水窑、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
它是融种稻、养鱼、蓄水、增肥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好模式。
3、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养殖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方式的调整,二是品种结构的调整,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原因在市场,养殖方式的调整主要应是开拓新的养殖水域,而稻田养鱼这种生产方式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是调整养殖业结构乃至调整整个渔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作者:杨传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30期杨传萍作为我国大力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提高水稻产量目的,还可以增加农民养殖业收入,同时对于保持生态环境也有一定作用。
而安徽省当涂县在这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具有同样种植条件的其他地区作为经验进行参考。
一、技术概述1、基本概念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基于生态循环理念,遵守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单一的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融合,构建水稻与水产互惠共生良性循环系统,从而稳定水稻生产,提高稻田整体经济效益,改善稻田及周边生态环境,是一种集合水稻稳产、促进水产养殖、提升产品质量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发展概述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养殖已经覆盖包括稻鱼、稻小龙虾、稻蛙等七种养殖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养殖面积突破3500万亩,总产量突破300万t,提供全国水产品约90%的总产量,而稻小龙虾与稻鱼产量分别为183.19万t、87.24万t,为主要稻渔综合种养养殖项目。
二、典型代表—稻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小龙虾连作模式改进,稻小龙虾共作模式利用还未成为标准商品的小龙虾,与插秧的新稻同时生长。
安徽省当涂县带领农民利用该模式,改变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利用水稻与小龙虾互惠共生良性循环系统,稳定水稻产量,提高稻田整体经济效益。
1、选择稻田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养殖应当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并且旱季不干、雨季不淹,具有一定保水能力的一季中熟稻田。
拥有肥沃土地、丰富水资源的安徽省当涂县,其土壤多为壤质土,很适合对稻田进行灌溉。
生产单元应以30亩至50亩为标准。
2、田间工程①边沟开挖为提供小龙虾活动、觅食的空间,需要在稻田外梗内侧约1m~2m距离,配合稻田规模与形状,开挖成例如环形、字母形等边沟。
边沟保持0.7m~1.4m深度,2.1m~4.1m的宽度,坡度比保持在1∶1,边沟总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8%~10%即可。
需要注意,如果稻田总面积超过100亩,则需要在稻田中心位置额外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保持0.5m深度,0.5m~0.9m 宽度,在便于交通的边沟一侧还要额外预留宽度约4m的作业通道。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进行稻作和养殖业的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也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有效提升。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介绍。
一、稻鱼同养模式稻鱼同养模式是将稻田用于种植稻谷,同时在稻田中养殖鱼类。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利用稻田的水资源,通过稻田的排水网将水流回鱼塘,不仅可以满足稻作的灌溉需求,还可以提供养殖鱼类的生长环境。
稻田中的稻谷底株和稻草可以作为鱼的饲料,减少养殖成本,同时稻谷的根系也可以起到鱼苗的避难所作用,增加了鱼类的存活率。
稻鱼同养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稻鸭同养模式稻鸭同养模式是将稻田用于种植稻谷,同时在稻田中养殖鸭子。
稻鸭同养模式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的害虫和杂草,因为鸭子会在田间觅食,吃掉一些害虫和杂草。
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地的肥力。
稻鸭同养还可以增加田间景观的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种植稻谷和养殖鸭子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五、稻鸽同养模式稻鸽同养模式是将稻田用于种植稻谷,同时在稻田周围设置鸽棚,养殖鸽子。
稻鸽同养模式可以利用鸽子投棚后的粪便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地的肥力。
鸽子的飞翔还可以驱赶田间的麻雀等小鸟,减少害虫的威胁。
稻鸽同养模式也可以提供新鲜的鸽子肉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种水稻的禾田里养殖鱼类,利用鱼稻共生原理,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 起源:稻田养鱼起源于汉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 列入遗产:2005年5月16日,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将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五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 模式演变:传统稻田养鱼多为平板田养鱼,即稻田不开沟、不挖凼,蓄满水放种养鱼。
建国初期,有稻田养鱼传统的地区的农民多延用“稻底养鱼”这类低产低效的养殖模式。
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先后研发和推广了“垄稻沟鱼”“垄稻凼鱼”“垄稻沟(凼)鱼”和“大沟大凼养鱼”等稻田养鱼模式,同时推广稻田养殖毛蟹、沼虾、“禾花鲤”和多品种鱼类混养,提高了产量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建立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对提高土地产出量和产出值,保证粮食产出安全与供给安全,又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业经济,意义重大。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将稻田与渔塘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实现了农田与水面的共生共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生态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在中国等许多地方得到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有效利用稻田与渔塘这两种自然资源,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田可以提供养殖鱼类所需的底栖动植物和大量有机物质,为养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养鱼的水面也可以为稻田提供氮、磷等养分,促进稻田的生长和发育,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生态循环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核心在于“种稻养鱼、养鱼增稻”,即通过在稻田上养鱼,利用渔塘水体来浇灌稻田,提高水田收益,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放养鱼苗、虾苗等经济性水产动物,利用稻田的残茬和无效植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为水产养殖提供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饵料,促进农田生态环境与生态养殖的互动,提高了农田产值,培育了良好的农业生态。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五种常见的模式,包括鱼稻共生模式、虾稻综合模式、稻鱼田间养殖模式、稻鱼塘间养殖模式和湿地生态种养模式。
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五种模式的特点和应用。
一、鱼稻共生模式鱼稻共生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主要是将养鱼和种植稻米结合在一起,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鱼类,使其在稻田中产生良好的生长效果,形成了一种优势争夺稻田营养盐的关联生态环境,产生了互相促进的效果。
在鱼稻共生模式中,可以通过种植沍鱼稻,利用鱼类外泌物、粪便等有机物质来提高水稻营养,从而增加稻田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虾稻综合模式虾稻综合模式是在稻田中养殖白虾,充分利用虾稻共生的优势,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
虾类可以在稻田中寻找食物,达到捕食杂草上游,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在稻田中产生粪便,为稻田提供养分。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作和渔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在水田中养鱼的方式实现农渔共生,达到增加农田生产效益、提高水体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能够有效利用水体中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稻田中的养鱼,可以有效控制水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农渔共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推广和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通过在稻田中养殖水生动植物,实现农业与渔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和虾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水稻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渔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效、渔业增产的良性循环。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技术推广不易、管理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农民的种养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技术中,稻田不仅用于种植水稻,还可以利用水稻田的水体养殖鱼类或虾类。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花是鱼虾的天然的栖息附着场所,还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养殖的鱼虾使农户对稻田用肥用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组合“佳偶天成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产出的水产品和稻谷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该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这种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增产增效情况该综合种养模式能使农户稳粮、增产、增效.虽然开挖的"鱼沟"和"鱼坑”使得稻田种植面枳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根据实际种养情况,稻谷反而因为养殖的鱼类的活泥增氧和排泄物的增肥使其产量相对增加10%左右;农户可在原单独种植水稻基础上额外获得20-40kg/亩的水产品;综合种养使得稻谷质量和水产品品质得到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出品价格提升20%左右.综合效益可比单独种植水稻收入翻倍.四、技术要点1.稻田设施建设(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源,排灌系统完善,田埃坚固,土质为中性、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的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堞上,以便进、排水时形成环流水.(2『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股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养殖水产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式和特点。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水稻和养殖鱼虾融合在同一水体中,利用稻田的水体兼顾水产养殖和稻田种植。
生态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水体的处理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养殖和废弃物处理的有机循环。
生态灌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将灌溉水源与养殖水源相结合,通过合理设计灌溉系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生产力。
现代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生态旅游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将稻渔种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休闲农业和农家乐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充满希望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2. 正文2.1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古老而且经典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使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稻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可以保持水稻生长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适宜鱼类生长繁殖的环境。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原理是利用水体作为连接点,通过合理管理水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水稻和鱼类的共生共存。
水稻的秧苗期和鱼类的苗种期往往是相互重叠的,这使得水稻和鱼类可以在同一片田地中进行生长和繁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有益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背景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农田资源,实现水稻与水产品的生产共生互利。
稻渔综合种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当时农民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鱼类和鸭子,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农业面临着种植和养殖分开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的困境。
稻渔综合种养应运而生,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趋势和解决方案。
通过水稻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的兴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整合了水稻种植和养殖业两大产业,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值。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壤的过度耗损。
这种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通过种养结合,可以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土地和水资源。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引入新的种养模式,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动力,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水稻与养殖业的结合水稻与养殖业的结合是指在同一个农田或农业生产系统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开展养殖业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可以提供丰富的主食资源。
而养殖业则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比如虾、鱼、牛等。
将水稻种植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结合起来的种养模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如合理布局稻鱼共生区、科学配比养殖密度等。
进而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养殖业效益等。
结论部分总结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优势和前景,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要点分析, 效益分析, 引言,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养殖业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将稻田和养殖池塘结合起来,通过互补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和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对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分析,旨在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种养技术指导,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作出客观评价,为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更加生态环保、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在未来的发展中,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望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模式,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稻田和渔塘资源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实现稻鱼共生,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这种种养技术结合了稻田和渔塘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稻鱼种植模式、科学施肥和管理、合理安排水肥、灌溉和排水等方面。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发布时间:2021-06-07T16:12:43.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代朝虎[导读] 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1422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在稻田里放养鱼,鱼以稻田里的水生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并且吃稻田里的天敌,如蜗牛、福寿螺和危害水稻的害虫,不但有利于鱼生长,而且能减少病害,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稻田;养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方式的应用广泛,属于一种水稻栽培的一种,此类方式优势比较明显,对农业发展和养鱼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投资相对比较少,整体的收益比较多,产量高,能适量粮渔的双赢。
此外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生态效益明显,在实施中经过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之后,占据核心位置,进而确保水稻栽培养殖的产量提升。
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野一田多用、渔农获利冶的发展目标,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m-1.4m,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 2 月份投放春虾苗,4 月份种植水稻,5 月份投放鱼苗,7月份投放虾苗,9 月份投放鱼种。
一、概述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农民在进行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收货水稻,水稻田的养殖过程中,对水稻的栽培以及管理等要求比较高,在稻田的养鱼的过程中,鱼苗存在后放在稻田内,在共生的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促进了彼此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最大的作用是节省了劳动力,减少对应的费用,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稻鱼综合种养经验交流材料
稻鱼综合种养经验交流材料
1.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介绍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集稻田养鱼和鱼稻共生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鱼类,利用鱼粪肥和稻谷残杆底肥的互相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谷产量,同时鱼类也能够在稻田中寻食,增加养殖效益。
2. 稻鱼综合种养的优势
- 增加土壤肥力:鱼粪肥能够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 提高稻谷产量:鱼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能够预防稻田的害虫和杂草,提高稻谷产量。
- 增加养殖效益:稻田中的鱼类不仅可以供给自家食用,还可以出售,增加农户的收入。
3. 稻鱼综合种养的注意事项
- 鱼类的选择:选择适合在稻田中生长的鱼类,如鲫鱼、草鱼等,根据当地的水质和气候条件进行选择。
- 稻田的管理:保持稻田的适宜水位和通风条件,定期施肥,防治病虫害。
- 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饲料过剩造成水质污染,定期清理鱼塘和稻田内的杂草。
4. 稻鱼综合种养的成功案例
- 湖南省张家界市某村:该村采用稻鱼综合种养方式,稻田中
放养草鱼和鲫鱼,稻谷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了20%,同
时销售鱼类带来了额外收入。
- 重庆市永川区某农场:该农场实施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除了
增加稻谷产量,还成功培育了高质量的有机鱼类,远销海内外,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以上是关于稻鱼综合种养经验交流的一些材料,供参考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作者:张云勇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3期
1 稻田选择
选择稻田相对集中、单块面积333.5 ㎡以上,光照充足,无旱涝影响,保水能力强,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无污染,肥力高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和黏土稻田。
2 养殖鱼类
适宜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等。
3 稻田改造
3.1 加高、加固田埂
移栽、放鱼前修补、加固、夯实田埂,做到不渗水、不漏水。
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50 cm
以上,田埂宽40 ~ 50 cm。
3.2 开挖鱼凼(溜)、鱼沟
根据稻田形状和面积,开挖鱼沟、鱼凼。
沟、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6% ~ 10%。
鱼沟离
田埂1.5 m,可挖成“一”“~”“十”等形状,沟宽60 ~ 80 ㎝,深50 ~ 60 ㎝。
鱼凼(溜)面积
一般为5 ~ 20 ㎡ , 深度为1.2 ~ 1.5 m。
溜埂高出稻田平面20 ~ 30 ㎝ , 并使沟、凼(溜)
相通。
3.3 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开在稻田相对角的田埂上,宽度一般为30 ~ 60 ㎝。
安装塑料网、金属网或竹
篾编织的拦鱼栅,拦鱼栅呈“⌒”或“∧”形,入泥20 ㎝。
4 水稻种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楚粳28、楚粳37、楚粳40、丰优香占等。
适时育秧,扣种稀播,亩播种量25 ~ 30 ㎏。
适时早栽,根据不同田块肥力水平、
不同品种生育特性、秧苗素质、秧龄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基本苗。
秧龄控制在40 ~ 50 d,叶
龄5 ~ 6叶,单行条栽,行株距为14 ㎝×20 ㎝,亩栽2.5万丛, 丛栽1 ~ 2 苗。
5 鱼种投放
秧苗返青后7 ~ 10 d 投放鱼种。
投放规格为鲤鱼25 ~ 40 g / 尾,草鱼40 ~ 60 g / 尾,
每亩投放鱼苗12 ㎏,鲤、草混养按4 ∶ 1 比例投放。
投放鱼种时用3% ~ 5% 食盐水浸泡5 ~ 10 min,进行鱼体消毒。
注意鱼苗投放与水稻除草间隔时限在20 d 以上,最佳投放时间为5 月
中旬, 养殖至控沟时间不少于70 d。
6 综合管理
6.1 科学管水
移栽至返青期,水深保持3 ~5 ㎝;鱼苗投放后,水深保持在10 ㎝左右,注意预防水蛇、猫、鼠捕食鱼苗;水稻生长中后期,水深保持在15 ㎝以上。
6.2 科学施肥
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 ㎏、普钙40 ㎏、硫酸锌2 ㎏,或三元复合肥(N∶P2O5 ∶K2O = 15∶15∶15)40 ㎏作底肥;移栽栽后7~10 d 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10 ~15 ㎏作分蘖肥;破口期前5 ~7 d 亩施尿素6 ~ 8 ㎏、氯化钾10 ~12 ㎏作穗肥。
6.3 病虫害绿色防控
重点对“两虫(螟虫、飞虱)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一鼠”的绿色防控。
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量,施农药时尽量喷施在水稻茎叶上,粉剂农药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喷撒,水剂农药应在露水干后喷雾;施药前稻田水深应在15㎝以上。
杀虫剂可选择1% 甲维盐、杀虫单、杀虫双,禁用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磷(乐果、甲胺磷)、毒死蜱等杀虫剂,杀菌剂可选择叶枯唑(叶枯灵、叶枯净)、稻瘟灵、井岗霉素,施药时农药交替使用。
7 捕捞
水稻进入蜡熟期(控沟)时就可以放水捕鱼。
捕鱼前疏通鱼沟、鱼溜,缓慢放水,使鱼集中在鱼沟、鱼溜内,在出水口设置网具,将鱼顺沟赶至出水口一端,让鱼落网捕起。
规格达到100 g/尾以上的鱼即可上市出售,其他鱼放回稻田继续饲养或转入其他水体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