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院士与友好材料
中国科学家主导国际大协作助力水稻精准育种
中国科学家主导国际大协作助力水稻精准育种英国时间4月25日,《自然》杂志长文报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大基因、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
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万建民指出,该项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的结果,将推动规模化水稻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高全球水稻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的品种培育。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文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3000份水稻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全球78万份水稻种质资源约95%的遗传多样性。
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群体的结构和分类进行了更为细致和准确的描述和划分,由传统的5个群体增加到9个;首次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的大量微细结构变异;构建了亚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组,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
论文第一通讯作者、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介绍,研究通过对大量重要进化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和泛基因组分析发现,籼稻携带的很多基因不存在于粳稻中,粳稻的很多基因也不存在于籼稻中。
此外,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品种群体都带有特异的基因家族。
为此,他们首次提出了籼、粳亚种的独立多起源假说,并恢复使用籼(Oryza sativa subsp.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geng)亚种的正确命名,以取代日本学者加藤茂范于1928年提出的将“籼”“粳”称为indica 和japonica。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863”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和深圳孔雀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中国十大纳米人
中国十大纳米人中国十大纳米人名:出生于:1938星:五星贡献:第一个将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人:坠落的星座:悲伤之星单位:合肥固体物理研究所点评:张先生是第一个将纳米概念真正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
20世纪90年代初,他作为该分支机构的主席,应邀参与纳米材料结构和光电性能的研究。
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水稻材料的创始人格雷特尔教授的称赞。
何和穆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是我国仅有的两部综合性纳米教材,引导许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
近年来,他致力于水稻材料的产业化,为水稻材料和纳米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
他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纳米专家。
可悲的是,尽管他是纳米的第一个成员,但他仍然不是院士。
这是对中国当前院士制度的极大讽刺。
缺点是他从未能组织一个强大的团队。
近年来,他的工作深度不够,也没有杰出的弟子。
由于年龄的关系,会逐渐退出舞台。
小名:钱一泰出生于1941年恒星:五星贡献:溶剂热合成发展的发明者之一:夏暮星座:幸运星单位:科技大学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国际上溶剂热合成大米材料的专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借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这是一颗幸运星。
把他放在第二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不足之处在于他缺乏人情味。
他的弟子们成群结队地走了出来,对他严厉的策略感到敬畏,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
近几年来,工作的深度不够,但仍能靠搬家和吃老本维持。
由于他的院士身份,他将活跃大约10年。
但是,很难控制中国纳米政策第三名:1965年出生的卢柯明星:五星贡献:方正开发非晶结晶法制备大米材料:前景星座:天王星单位:沈阳金属研究所评语:鲁先生是非晶结晶法的创造者,非晶结晶法是国际公认的三种大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
自从他出道以来,他一直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从头到尾都非常具体,因此他有很大的深度。
近年来发表在《科学与公共图书馆》上的作品引起了国际反响。
[高分子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团队《自然·通讯》:可见光控分子开关领域取得突破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团队《自然·通讯》:可见光控分子开关领域取得突破光控分子开关(photoswitch)是一类在两种不同波长光激发下进行可逆异构的功能分子,其在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禾院士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A building-block design for enhanced visible-light switching of diarylethenes”为题报道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全可见光激发光开关设计新策略,在实现对传统二芳基乙烯光开关可见光激发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光调控性能,为全可见光光控分子开关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光控分子开关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过程中,全可见光调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常规光控分子开关通常需要在紫外光激发条件下进行光调控操作,紫外光激发存在高耗能、损伤大(光副反应)、穿透性差以及光源相对较贵的缺点,长期使用紫外光激发会导致分子开关的稳定性受损(副产物积累,光致异构可逆性下降)以及相应材料基质的损伤,造成由分子开关构建的先进光学材料使用寿命缩短、性能下降。
近期光控分子开关在高分辨生物荧光成像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兴起,而光调控过程中副产物的积累会导致荧光信号对比度下降并对生命体产生毒副作用。
此外,紫外光激发高生物毒性和强背景荧光干扰则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弊端。
因此,用更温和的可见光替代紫外光激发光控分子开关、拓宽其应用领域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芳基乙烯光控分子开关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光转化率以及快速响应性等优点成为了光控分子开关界的明星分子。
然而,其可见光光致异构的有效策略却乏善可陈。
目前,可见光光致变色的二芳基乙烯设计策略主要通过延伸芳基侧链的共轭体系来实现开环体激发波长的红移,从而实现可见光激发光致变色。
但是,共轭体系的增加会导致光控分子开关的抗疲劳性大幅减弱(稳定性下降)、开/闭环量子效率显著降低(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院士田昭武:不辜负机遇 做大人生分数值
院士田昭武:不辜负机遇做大人生分数值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获得更多的荣誉和成绩。
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其中一个成功的楷模就是院士田昭武。
他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他的成功之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求。
田昭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创新,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学和纳米科技等方面,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曾获得多项国内外的学术奖项和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材料科学的引领者”。
田昭武院士并没有满足于在科研领域的成功。
他坚信人生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取得事业上的成就,更在于如何做到“不辜负机遇”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考试,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值”,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取得成绩,还包括在家庭、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都能有所突破。
田昭武院士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他注重家庭和睦、和谐的建设,非常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他花很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
他始终坚信家庭是人生的温暖港湾,只有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各种挑战。
田昭武院士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不断为社会做贡献。
他是多个公益组织的理事会成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项目。
他关注教育、环境保护和弱势群体的福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田昭武院士还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
他坚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他鼓励年轻人多读书、多思考,并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充实自己,做一个有思想、有责任心的人。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保持谦虚和谦逊的态度。
田昭武院士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敬畏。
他认为自己永远只是个勤奋的学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兰州大学2023年暑期学校“学在兰大”之“科学与中国”院士行系列报告会举行
兰州大学2023年暑期学校“学在兰大”之“科学与中国”院士行系列报告会举行7月11-12日,兰州大学2023年暑期学校“学在兰大”之“科学与中国”院士行系列报告会举行。
北京大学王恩哥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院士,南京大学吕建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沈保根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南昌大学陈晔光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中山大学高松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等13名院士应邀来我校,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系列报告会。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院士,涂永强院士、黄建平院士参加相关报告会。
王恩哥院士作了题为《物理与人类未来》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王恩哥院士从“物理学研究什么”这一问题出发,告诉同学们物理是一门不断改变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学科,随后就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系列经典研究问题,生动讲述了物理学家们探索问题的精彩故事。
他表示,物理学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要远多于已解决的问题,正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推动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
田禾院士以《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为题,阐述了化学的三个维度,准确度、精密度以及效率,并一一对标“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举出相关的具体科研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及前沿发展趋势。
在谈到我们的再思考时,他特别强调了“动态”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最后,他提出“动态化学”“绿色化工”“深度学习”“源头创新”四个关键词,与全体师生共勉。
“我国实现能源革命和碳中和是一场硬仗。
”包信和院士的主题报告“‘双碳’背景下能源科技的机遇与挑战”,从“‘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的必然途径”“第四次能源革命的重要特征”讲起,循序渐进、逻辑缜密,引发了与会师生们对能源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
科技创新 以人为本——访北京普析通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禾先生
CI SRM N O 阅{嚣 H ANTU E1 N中 最 住表 Nl l
2 0 年 第3 09 期
画 科技创新 以人为本
— —
访北 京普析通用有 限责任公 司总经理田禾先生
口 采编 , 卢祁
仪器仪表 》 杂志记者 走访了带 领普析
记者 : 责公 司的企业宗旨是: 实现
为企业使命, 以责 田总 : 境质量 的好坏直 接影 响 仪 器发 展贡献力量” 环
拓市场 , 树品牌 , 创百年 ! —— 打 到人类的生存 质量 和健 康水平 , 中 任 感和使命感鼓舞和吸 引人才融入 团 党 开北京普析通用有限责任公司 ( 以下简 央、国务 院高度 重视 环境 保护。 环境 队。 经过 1余年的努力, 0 公司从最初的
在现有的7 0 0 多名 员工中, 科技人员就 表的主要需求集中在环境 质量监 测、
遥感遥测等领域。 占到总数的 1 。 厚的科 研力量与优 污染源监测、 / 雄 3 秀的企 业员工为普析 通用注入了新鲜
要。 为此 , 企业努力营造 “ ” 创新 文化 ,
目 国内急需 的环保 仪器仪 表主 鼓 励技 术人员自由发挥 、 持旺 盛的 前 保
通用发展前进 的 田禾总 经理 , 他带 对社会有长期贡献, 请 对从业者有良好 的
我们走进、 了解普析通用。
工作环境和发展 空间。 请问普析通用在
工提 供 记者 : 田总您好 ! 近年 来, 普析通 人 力资 源管理 中是如 何 实现 为 员
用仪 器有限责任公 司在环 境检测仪 器 良好工作 环境 和发 展 空间的? 领 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同时也为满足
培训、 竞聘活动” 充分发掘 员工的优 呢 ? ,
新教材高中语文文本对应练6喜看稻菽千重浪(含解析)必修上册
文本对应练(五)[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
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________大海捞针。
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________,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________,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________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A[B项,根据前文的陈述可知,本项“可能”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合;由选项可知,括号内所填内容承前省略主语“自然界”,再由前句“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可知,括号内句子结构为“存在+宾语”,故选A。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啻试验纷至沓来一如既往B.不啻实验络绎不绝一如既往C.不免实验络绎不绝日复一日D.不免试验纷至沓来日复一日A[不啻:不止,不只;如同。
不免:免不了。
语境形容寻找雄性不育株如同大海捞针,应选“不啻”。
《上海科技报》华东理工大学振动诱导发光机制研究再获新进展
《上海科技报》华东理工大学振动诱导发光机制研究再获新进展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团队在振动诱导发光(VIE)机制的研究上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二氢吩嗪荧光染料的激发态多步逐级结构演变”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荧光染料分子的光诱导激发态过程存在着无限可能。
大多数的染料分子具有无能垒的激发态弛豫过程,表现出单一波段的荧光发射;一些独特的分子体系在激发态弛豫过程中会出现能垒并导致两个局部最低能态,从而辐射出双波段荧光发射。
然而,单个荧光团具有三重荧光发射的现象则非常罕见。
基于芳香性和立体位阻对二氢吩嗪结构与性质的协同调控作用(J. Am. Chem. Soc., 2022, 144, 4883),田禾院士团队以具有振动诱导发光性质的N,N′-二苯基二氢二苯并[a,c]吩嗪(DPAC)为母体,通过在其邻位引入位阻基团调控激发态过程与光物理性质,成功地实现了基于单个荧光团的宽光谱三重荧光发射,其光谱窗口覆盖紫外至近红外区(约350nm至850nm)。
研究团队进一步结合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位阻效应对激发态势能面形状和激发态动力学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DPAC分子因其对称的几何构型和较弱的分子内位阻效应,激发态弯曲到扭曲的结构演变非常迅速,从而主要辐射出大Stokes位移的红光发射;与DPAC陡峭的激发态势能面相比,增强的位阻效应使得单取代DPAC的激发态结构演化路径变得更宽、演化速度变得更慢,同时诱发产生了新的中间态,进而表现出宽光谱的三波段发射;更强的位阻效应使得双取代DPAC的激发态结构演化受限,表现出正常Stokes位移的蓝光发射。
值得指出的是,该工作首次证明了单一稠环共轭骨架在激发态可以发生从弯曲到平面再到扭曲的多步逐级结构演变,并且这3种构象可以作为发射态产生本征的多重荧光发射。
该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振动诱导发光机制。
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
主客体相互作用是超分子聚 合物的构筑中研究较多且非常重要 的一种。主客体作用不是一种具体 的弱相互作用,而是多种作用的综 合,包括焓效应、范德华力、氢 键、静电引力、构型互补等。主体 分子通常为大环化合物,如冠醚、 葫芦脲、环糊精、杯芳烃等;客体 分子主要是一些金属离子、中性分
超分子聚合物(Supramolecular Polymers)是指单体间通过非共价 键作用相互结合形成的聚合物,并 在体相中表现出聚合物的性质。与 传统聚合物相比,超分子聚合物的 形成依靠有方向性和一定强度的弱 相互作用驱动,或者依靠这些弱相 互作用的协同作用和多重作用共同 驱动。单体间的作用方式是可逆 的,因此,超分子聚合物表现出与 传统聚合物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 在生物医药、智能材料等诸多领域 表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
R 研发设计
research design
摘要:超分子聚合物是超分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的交叉方向。与传统聚合物相比,超分子聚合物是单体间 通过非共价弱相互作用结合形成的。常用的弱相互作用有主客体相互作用、多重氢键、配位作用等。弱相 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给超分子聚合物带来了热响应性、可逆形成与降解、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等特性,为其 在智能材料、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文章对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驱动力、拓扑结构、功能与应 用及可控聚合等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超分子聚合物;非共价相互作用;驱动力;功能;可控聚合 文章编号:2096-4137(2018)21-079-03 DOI:10.13535/ki.10-1507/n.2018.21.14
子或阴离子等。主体分子可以将客 体小分子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纳入空 腔形成一定比例的主客体复合物。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院士(健在的)(按地域从北向南):王佛松(应化所)周其凤(吉林大学)沈家璁(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双聘)张希(清华大学)徐僖(四川大学)沈之荃(浙江大学)程镕时(南京大学)杨玉良(复旦大学)江明(复旦大学)严德岳(上海交大)卓仁禧(武汉大学)曹墉(华南理工)林尚安(中山大学)吴奇(香港科技大学)高分子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曹墉(华南理工)杨玉良(复旦大学)顾忠伟(四川大学)韩志超(北化所)高分子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的顾问编委(国内教授)江明(复旦大学)韩志超(北化所)潘才元(中科大)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徐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广东省东莞市人。
1933年11月2日出生。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2019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华理和上化院多项科技成果获奖
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双峰分布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注塑级树脂及其制品动态锁模成型技术”项目团队科技前沿2019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华理和上化院多项科技成果获奖5月1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19年度为上海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大会上斩获颇丰,分别获得多项奖项。
华东理工大学的田禾院士获得科技功臣奖,这是华理建校以来首获此殊荣;由华理作为牵头单位的项目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华理教师参与的项目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郭志前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田禾院士静心治学、潜心育人,牵头建设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聚焦重要前沿领域持续攻关,组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向田禾教授颁发科技功臣奖。
近年来,华理在科研基地平台、科研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以重要项目、重点人物为抓手,精心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申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在此次大会上共有22项成果(人)获得表彰,获奖总数是学校历史最好成绩。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科研成果“双峰分布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注塑级树脂及其制品动态锁模成型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申请相关专利18项,实现了国内高性能UHMW -PE 注塑级树脂及成型技术的关键突破,解决了国内高性能UHMW -PE 注塑级树脂“有无”的问题,在国内首先实现UHMWPE 注塑成型工业示范线建设,设计产能达到180万件/a ,应用于上海三菱中高速电梯、核电站等高端部件,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发展应用前景,荣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品质桃醛的连续化生产工艺和香气品质评价关键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开发了桃醛产品香气品质在线评价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生产技术的原料转化率低、能耗高、产品香气品质差等难题,提高了桃醛产品的收率和香气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国内香料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田禾:与诺奖得主并肩开拓创新
田禾:与诺奖得主并肩开拓创新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第7期文/许琦敏早年研发变色镜关键涂层、可擦写光盘专用染料;20年前在国内率先建立分子机器研究团队,成果广受国际学术界赞誉,诺奖得主在其专著中大篇幅引用……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田禾传奇的科研经历。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我们已经在生活中多年受惠于这位化学家的创新发明。
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田禾院士,成功地带领团队站在全球科研最前沿。
如何奋力跻身精准化学与分子工程领域的国际学术与产业高地?他的奋斗历程与创新故事不失为一个生动注脚。
玩转“染料的世界”,打破垄断急国家所需夏日阳光渐次强烈,戴上一副变色太阳镜,时髦又舒适。
几乎没多少人知道,镜片上的变色涂层就出自田禾早年的科研成果——光变色浓缩液和光变色树脂。
20世纪末,田禾的学生毕业后,带着这项成果成功创业,如今相关产品已占领浇注变色全球市场60%的份额。
2000年之前,光敏性染料是田禾的主要研究方向。
除了变色镜的变色涂层,他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干福熹一起,研发出了可录式光盘的专用染料。
这一技术原本被国外垄断,当他们的发明专利公布之后,国际同类染料的价格立刻下降了1/3。
他们从原理研究入手,提出了以荧光作为读出信号的可擦式光信息存储概念,发现很多能用来做可擦写光盘的染料,使我国成为当时有能力生产该类有机材料的少数国家之一。
出生于1962年的田禾从小就在“两弹一星”精神熏陶下长大,急国家所需、爱国奋斗的理念深入骨髓。
走上学术道路之后,田禾带领团队在国际上最早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多次创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纪录。
8万元起步挑战分子机器,诺奖得主33次提到他20世纪90年代后期,田禾注意到,“分子机器”这一全新概念在国际上逐渐兴起。
于是他果断转向,投入这一前沿领域。
由于该领域在国际上尚属“无人区”,极具挑战性,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项目时,最终以“非共识项目”获得了8万元探索经费。
院士田昭武:不辜负机遇 做大人生分数值
院士田昭武:不辜负机遇做大人生分数值
人生是一场奋斗之旅,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多的成就和价值。
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院士田昭武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
田昭武院士的成功并不仅仅是源自于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抓住机遇。
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能够从机遇中获益的人却并不多。
田昭武院士意识到机遇的重要性,他总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会,并且利用自己的能力将机遇转化为自己的成功。
在田昭武院士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担任重要的学术职务,参与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
这些机遇使他在科研事业中不断前进,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学术大师。
田昭武院士的成功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和人生价值,首先要有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和坚持;其次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能力将机遇转化为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更高的层面上,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辜负机遇,做大自己的人生分数值。
想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正如田昭武院士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只要全心投入,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无论我们的舞台是什么,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和激情,并且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不辜负机遇,做大自己的人生分数值。
让我们向田昭武院士学习,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懈努力!。
美国与中国的科学家合作有哪些经典案例?
美国与中国的科学家合作有哪些经典案例?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科学家合作逐渐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本文将介绍美国与中国的科学家合作中的经典案例,以期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视野和观点。
一、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
早在2018年,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就已经完成了一项双方协作的基因编辑实验。
通过双方的协作,科学家们成功研究了修复慢性肝病基因的方法,让这一项技术更加成熟和高效。
这项研究引发了人们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探讨和展望。
另外,有关基因编辑的争议一直存在。
但是,在基因编辑领域的国际规范制定上,美中科学家合作同样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美科学家在遗传工程领域也已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以确保未来的基因编辑工作满足国际标准和伦理规范。
二、高速铁路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方式的热门话题。
但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科学家合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了新一代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并且成功地实现了新型磁悬浮列车的技术转移。
此外,美国和中国等发达国家还共同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推进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三、新能源新能源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两国的科学家合作成功研发了有机光伏电池材料,使新能源的研究更为实用和可行,填补了新能源研发中的技术空白。
此外,美中科学家在公共交通上也有着良好的合作。
如,新一代无人驾驶电动车的研发等等。
总之,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科学家合作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长足的进展和成就。
双方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两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进步,还为全球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美中之间能够继续合作,深化科技合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恩师袁隆平
72021.11■ 聚焦■2021年5月22日,我的老师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倾尽此生贡献的水稻事业,离别了与他并肩战斗的同行后辈,也永远离别了他的亲人朋友。
恩师为国之功勋,一生专著田畴,一个目标,耕耘50余载。
他慈祥的笑容、乐观的性格、坚韧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2005年,我入职袁老师团队在天津设立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从事北方杂交粳稻研究工作。
2008年考取了袁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能够成为他的门下子弟是我此生所幸。
恩师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杂交水稻尤其是杂交籼稻发展方面贡献卓著,但恩师对杂交粳稻作出的贡献很多人并不了解,作为他的学生,我想把恩师对粳稻尤其是杂交粳稻发展的关怀和支持进行总结,以将悲痛化为感恩和前进的动力。
心系杂交粳稻发展,推动杂交粳稻团队组建以秦岭淮河为界,我国水稻总体上呈现南籼北粳的格局。
袁老师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高产杂交籼稻研究为主,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杂交籼稻发展迅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杂交粳稻与杂交籼稻一样具有突出的产量优势和抗性优势,但由于杂交粳稻品质不优和制种产量过低等原因,发展非常缓慢。
袁老师一直牵挂北方杂交粳稻发展,在分析多年的气象资料后,认为天津属于东北和黄淮粳稻区中间过渡带,选育的品种可同时向东北和黄淮区域辐射,且和日本、韩国的优质粳稻产区纬度相近,因此在天津组建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委派得力助手邓华凤博士兼任中心主任。
2011年12月,在袁老师的建议下,科技部在分中心基础上批复组建了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辽宁省水稻研究所华泽田博士担任国家粳稻中心主任。
为了快速解决杂交粳稻瓶颈技术问题,袁老师出任技术委员会主任,亲自指导团队开展杂交粳稻技术攻关,至此,由袁老师牵头的杂交粳稻育种团队正式组建,主攻杂交粳稻关键技术的研发。
借鉴杂交籼稻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全国杂交粳稻大协作借鉴杂交籼稻大协作发展的经验,袁老师提出杂交粳稻大协作的方我的恩师袁隆平□□东丽ⅠⅠ国家粳稻中心主任华泽田教授获得2020年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科学技术发展为设计提供新的材料的例子
科学技术发展为设计提供新的材料的例子新华社合肥11月30日电记者从XX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XXX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
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成为制作太空探测器“防护服”的重要材料。
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
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
XXX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
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该成果。
据介绍,这项研究提出的独特双层仿珍珠母结构设计策略,也为设计构筑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田禾教授长期从事精细化工研究,重点为功能染料。他从产品工程的 基础研究入手,针对染料分子内弱相互作用可控转换与其多尺度功能 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染料分子设计新概念,发展了多尺度体系 的精细荧光表征方法,探索多功能应用新体系,解决了产品清洁高效 合成工艺的关键难题,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288篇,获34 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sci他引7100多次。
田禾教授针对功能染料新品种、关键生产工艺和应用开展了深入 研究,构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在产品工程的应用和产 业化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难题;发明了新型多枝结构稀土金属盐多 相催化剂,形成高性能颜料清洁生产的创新工艺;开发出系列全新结 构的高性能光盘染料,解决了低成本合成生产技术难题,突破了光盘 染料的国外技术壁垒。这些创新的生产工艺和已实施的发明专利技术, 创造出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DVD/CD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将所需要的数据存储在光盘轨道 中极小的凹槽内,然后再通过光驱的激光束来进行读取工作。但是在 光盘的密度方面,DVD要比CD/VCD大得多,因此在读取DVD数据 的时候就需要比读取CD/VCD的数据时更短波长的激光束。因为只有 这样,才能够让激光束更加准确地在光盘上面聚焦和定位。CD的最 小凹坑长度为0.834μm,道间距为1.6μm,采用波长为780~790nm 的红外激光器读取数据,而DVD的最小凹坑长度仅为0.4μm,道间距 为0.74μm,采用波长为635~650nm的红外激光器读取数据。 • CD/VCD只能容纳650MB-700MB左右的数据,而DVD最少可以容纳 4.7GB的数据。按单/双面与单/双层结构的各种组合,DVD可以分为 单面单层、单面双层、双面单层和双面双层四种物理结构。单面单层 DVD盘的容量为4.7GB(约为CD-ROM容量的7倍),双面双层DVD盘 的容量则高达17GB(约为CD-ROM容量的26倍)。读出信号的可擦式光信息存储新概念,创 新合成一系列具有高信噪比的光致变色荧光材料,大幅度提高其应用 稳定性;创新合成可用荧光信号表征的可“锁”的光驱动分子梭和多 构型逻辑功能分子机器等,解决了分子尺度上精确表征分子机器运动 的关键问题;在国际上首先报道高选择性汞的荧光比率传感体系,在 荧光探针和高性能有机太阳电池染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20 年的研究积累,他形成了以“共轭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 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
田禾:精细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1962 年7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籍贯江苏常熟。1982 年7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6年 7月和1989年1月在华东理工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 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学术刊物Dyes and Pigments主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功能染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 “共轭π体系染料结构与荧光功能精细调控”,探 索荧光超分子机器的表征、有机荧光探针、有机 光信息存储和有机太阳电池敏化等功能染料的设 计合成与应用,针对功能染料新品种及其关键中 间体、高性能有机颜料开发了清洁生产工艺,构 筑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8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 学奖二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