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服饰文化的体现[1]

合集下载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绔也写作袴,裤子的意思。 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 前后裆,有点像今天的运动员穿 的护腿,功用在于防寒。纨绔是 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 致的生绢,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 务正业者。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的前幅,古代作 品中提到的襟,一般指前幅,《伶官传序》中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就是指的前襟。襟 是形声字,形旁是“衣”,声旁“禁”兼表义, 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貌的,故以襟禁之。因为襟 当胸,所以可用来指胸怀(如胸襟)。 “襟”又叫“衽”,中原地区交领之服衣襟 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而边远不发达的地区正 好相反,叫“左衽”。后代即以“左衽”指不服 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服装,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自 有人类,就有服装。为己的实用性和为人的审 美性的双重功能,使服装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必 需品。同时,服装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 是护体、御寒和遮羞。从和服饰有关的汉字所 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不仅古人重视服装的服 饰美,而且大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可见,在我 们的古人眼中,衣服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 某种程度上,它已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
2.体衣

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
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 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
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 经· 东方未明》》中是 “常”的异体字。裳就是裙。《说文解字》 巾部:“常,下裙也。”《孔雀东南飞》写刘 兰芝即将离开焦府时,这样写道“著我绣夹 裙,事事四五通”,此处的裙即“下裳”。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裳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魏晋以前男女 都穿裳,隋唐时代裙为妇女专服。后来文学 作品中就用“裙钗”代称妇女。

从语义角度看《说文解字》中的上古汉语服饰词汇

从语义角度看《说文解字》中的上古汉语服饰词汇

从语义角度看《说文解字》中的上古汉语服饰词汇-汉语言文学从语义角度看《说文解字》中的上古汉语服饰词汇摘要: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生活保障,“衣”排在第一位。

可见,衣服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记录了大量上古时期的服饰词汇。

本文旨在从语义角度对《说文解字》“衣部、巾部、日部、履部、革部”等部中的词汇进行总结,以探究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的构成。

关键词:上古汉语说文解字服饰词汇语义一、引言“服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是“衣着和装饰”。

通过对服饰词汇的研究,可以揭示特定时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礼仪制度文化。

虽然本论文只是对《说文解字》这一本书中的几个与服饰有关的部首进行论述,未能做到全面系统地总结上古汉语服饰词汇,但对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文化以及社会制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的构成:释服饰质料的词;释服饰种类的词;释服饰部件的词;释服饰状貌的词。

二、服饰词汇系统(一)释服饰质料的词随着社会的进步,衣服的质地材料也层出不穷,比如皮毛质料、棉麻质料、丝绸质料等等。

1.皮毛类在原始社会初期,服饰的质料大都是树叶或兽皮之类的东西,如“裘”“革”。

《说文》:“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

”2.棉麻、丝绸类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使用粗麻、棉布以及丝质品。

褐《说文》:褐,“一曰粗衣”,指用兽毛或者是粗麻织成的衣服;“絺”,《说文》:“絺,细葛也”指的是一种细葛布;“綌”,《说文》:“綌,粗葛也”,是一种粗葛布。

再如:“布”,《说文》:“枲織也”,麻革织品称;“絮”,《说文》:“絮,敝緜也”,是质地差的丝绵;“紵”,《说文》:“荣蜀细者为絟,粗者为紵”;“絟,细布也”;“”《说文》“,大絲繒”,是一种粗制的绸。

(二)释服饰种类的词从现代汉语的语义角度把服饰分为两个大的种类,即普通服饰和特殊服饰。

从_说文解字_衣部_看古代服饰的_礼_文化

从_说文解字_衣部_看古代服饰的_礼_文化

从_说⽂解字_⾐部_看古代服饰的_礼_⽂化第27卷第2期Vol.27,No.2西安社会科学Xi ’an Social Science 2009年6⽉J un., 2009收稿⽇期:2009-03-17作者简介:丁娅兰(1984-),⼥,河北⽆极⼈,⽂学院汉语⾔⽂字学专业2007级硕⼠研究⽣。

从《说⽂解字?⾐部》看古代服饰的“礼”⽂化丁 娅 兰(陕西师范⼤学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服装作为“⾐⾷住⾏”中⼀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深受传统礼制的约束和浸染,因⽽不⾃觉地带上了“礼”的⾊彩。

从服饰的社会功能上,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服饰的“礼”⽂化。

关键词:《说⽂解字》;⾐部;服饰;礼仪⽂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2-065-03服饰作为⼀种⽂化现象,在汉代“独尊儒术”,即儒家传统地位确⽴以前,就被“礼”约束着。

《诗?鄘风?相⿏》:“⼈⽽⽆礼,胡不遄死!”管⼦说:“⾐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晏⼦说:“凡⼈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礼也。

”《荀⼦?⼤略篇》:“礼以顺乎⼈⼼为本,故亡于礼经⽽顺⼈⼼者皆礼也。

”⾃从服饰被纳⼊到政治管理的秩序和轨道中,它就不仅仅是服饰了,⽽成为“礼”的载体,成为统治者规范社会制度的有⼒⼯具和武器。

因⽽,于服饰⽽⾔,社会需求的“礼仪”远远⼤于⽣理上舒适的需求。

所谓“礼仪”,表现在服饰⽅⾯,⼀是标识社会地位,区分等级,即⾐服和⼈⼀样是有贵贱的,要根据⾃⼰的社会地位穿着符合⾃⼰等级的⾐服;⼆是显⽰阶层⽓质,彰显社会礼仪。

⽆论怎样,服饰的社会功能始终归结到⼀个“礼”字上。

下⾯主要通过《说⽂?⾐部》中的117字,从服饰的社会功能⽅⾯对其所体现的“礼”⽂化做⼀详细阐述。

⼀、显⽰等级区别古代服饰具有显⽰等级区别的作⽤,统治者的⾐服与平民的⾐服各有不同的专⽤名称。

由于古时服装式样的单⼀,等级区别便着重从服饰⾊彩、纹饰和材料上去表现。

(⼀)服饰的⾊彩和纹饰⾊彩在古代被认为是天地间的⼀种元素,它被赋予了⼀定的等级含义。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精选5篇)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精选5篇)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精选5篇)第一篇:《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2009-12-20 19:28 内容摘要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

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足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我们试图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以致能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部服饰文化一、引言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

对于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

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

我们知道,服饰不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研究,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

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来探究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衣”部字与衣服的材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样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

服饰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服饰的材质就折射了这一点。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其中表示衣服材质的字有8个, ①袍、襺袍、襺都是御寒之衣。

《说文·衣部》:“袍,襺也。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字与古代服饰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字与古代服饰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字与古代服饰作者:葛怡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2期【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最早的一部标记声读、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许慎据形求义,凸显出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代表我国古代训诂学的最高成就,在展现汉字体形内涵之美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了富有特色的古代社会礼俗。

本文就以衣部字为例浅谈其所体现的古代服饰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部字;服饰《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最早的一部标记声读、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同时开创了我国按照部首编排字典的先河。

许慎根据汉字的形体,将9353个字归入540部,又将540部根据系联归为14类。

《说文解字》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其中“衣”部字共收字117个(包括段玉裁补注的“袀”字及段氏认为浅人所增的“襁”字、“税”字),除“衣”、“褭”、“表”、“卒”、“褎”以外,其余的都是形声字。

“衣”,《说文解字》:“依也。

上曰衣,下日裳。

象覆二人之形。

”象形字“衣”有两袖,两片衣襟相掩之形。

“裳”即“常”,《说文》:“下裙也”,《释名·释衣服》曰:“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可见衣是用来保暖,而裳是用来保护下体。

在最初的时候,裳也只是将动物皮毛或者布帛裁剪成前后两片围在身上,至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相连,形成筒状,才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裙”。

穿的时候,衣襟向右掩,把裳系在腰中间,加束革带或大带。

上衣下裳制是汉服最传统的款式也是我国最早的服饰形制之一,商朝时就已经出现这种上衣下裳制,主要分为常服和礼服两种。

上衣下裳制取自上天下地的观念,《周易》:“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集解》注:“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说文解字衣字部

说文解字衣字部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更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

作者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汉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汉字的社会意义。

借助《说文解字》对汉字进行文化学考察,将深入了解到一个动态的华夏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本文以《说文解字·衣部》为例,谈一谈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其中重文11个,另有新附字3个(据徐铉本)。

本文将取正文116字,对其语义及排序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说文·衣部》语义归类从造字法角度看,“衣”部字除“衣”“表”“衰”“卒”“褭”5字外,其余111个皆为形声。

现对它们进行意义系联和归类。

(一)释各种衣服的字《说文》中衣服的种类很多,有上衣、下衣,长衣、短衣,单衣、夹衣,外衣、内衣等,还有许多较常服不同的特殊服饰。

1.普通服饰(1)上衣、下衣古代上衣又简称“衣”,《说文解字》:“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衣”字小篆作,象衣之形。

古代“衣”与“裳”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可见“衣”“裳”二者所指不同。

“衣”部中表下衣的字除“裳”(常的或体,本义为人穿在下身的裙装)外,还有“襗”“褰”“襱”“袑”。

《说文解字》:“襗,絝也”。

“褰,絝也”。

“襱,絝踦也”。

“袑,絝上也”。

(2)长衣、短衣“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

《说文解字》:“襺也”。

“袍”字声旁“包”兼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许慎以“襺”训“袍”,看似二者同义,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说文解字》:“以絮曰襺,以緼曰袍”。

《说文解字》中的服饰材料

《说文解字》中的服饰材料

《说文解字》中的服饰材料作者:李彩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说文解字》不仅记录了汉字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记录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本文选取《说文解字》中与服饰相关的部首,从汉字的形音义所携带的信息中挖掘出我国古代服饰材料的发展历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服饰;材料作者简介:李彩云(1988-),女,汉,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说文解字》不仅记录了汉字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与服饰相关的汉字记录着服饰材料演变过程中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奋斗过程。

一、植物的馈赠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了纤维柔软的植物可以用作服饰的原料,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份来自植物的馈赠,把它们纺织成布,制作成衣。

衰,《说文·衣部》解释为“草雨衣”,是古人发明了用草编织成的“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服饰的发明使人们从畏惧自然到欣赏自然,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麻,《说文·麻部》:“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

”麻的上部是“厂”,表示屋檐,其下是林,意思是房檐下挂着一缕一缕的纤麻。

早在炎帝、皇帝时期代,麻的种植已遍及全国。

麻的用途十分广泛,粗大麻衣称为布衣,长期为低层百姓和军队所用,以至于“布衣”成了庶民的代名词。

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道出了桑麻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布,《说文·巾部》:“布,枲织也。

”布就是麻、葛、紵等植物制成的织物的统称。

从汉字可以看出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勤劳智慧的古人用大自然的馈赠,融入智慧和辛劳,创造出了温暖的生活。

二、蚕的献礼蚕,甲骨文表示的蚕吐丝的形象。

与其相近的“蜀”字的甲骨文像一只蚕的形状,蜀的本意是蚕,而四川以蜀为名,也说明了当地自古以来丝织业的繁盛。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而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其产生、发展、变化并流传至今,是与它的表意性是分不开的。

汉字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它是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

它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字的本意,因此也能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相关文化内容。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展示的内容主要与服饰有关。

所谓服饰,是指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

在衣食住行中,衣列在榜首。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和饮食作为民生之本。

关于服饰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还无定论。

有人认为是为了御寒防暑,有人认为是为了遮羞,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

其实,《说文,衣部》解释“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段玉裁注:“迭韵为训。

依也,倚也。

衣者,人所依以蔽体者也。

”《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才是遮羞,后来才是为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

不管服饰源于什么,但我们从《说文衣部》里能看出一些文化特征来。

一、从《说文解字》‘衣”部字里,我们不难发现有关衣服的字名目繁多,分工细致。

由此我们也看出“衣”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极其重要的。

〈〈说文,衣部》收了不少有关衣服的字。

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

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合称‘衣裳”。

“衣”与“裳” 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裳,绿衣黄裳。

”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可见“衣” “裳”二者指示不同。

具体来说,古代的“衣” 即“上衣”,种类很多。

《说文,衣部》列有:“襦,短衣也。

《说文解字》中表服饰的字的文化透视

《说文解字》中表服饰的字的文化透视

《说文解字》中表服饰的字的文化透视姓名:王莉学号:2006421010331 指导老师:张薇薇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

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服饰起源之时,就将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等级观念、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信仰等积淀其中。

本文试以《说文解字》中常见的服饰字来揭示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关键词:《说文解字》;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我们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服饰文化犹如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久久回味。

这里所说的服饰文化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服饰中的体现。

服饰,它的含义广泛,我们这里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解释。

广义的服饰是指人们的穿戴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人类穿在身上的衣服,而且包括衣服上人体上的装饰物。

这里不仅包括衣、袍、裤、帽、袜、鞋等,还包括钗、簪、耳环、手镯、戒指等。

狭义的服饰主要指穿在身体上的衣服。

这里我们主要论证的是狭义的服饰。

关于服饰的起源问题,众多学者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御寒防暑;有人认为是起源于遮羞;还有人认为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

其实,我们的祖先最早创造服饰是为了遮身暖体。

这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就有说明。

如《说文•衣部》云:“衣者,人所倚以蔽体也。

”又如《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服饰首先起源于人们避寒暑遮形体的需要。

当然服饰也不局限于遮身暖体。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服饰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初,就已将其生活习俗、等级观念、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信仰等都积淀与日常生活服饰的穿戴之中,这些通过我们古老的汉字记录保存下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音义的字典。

但它不仅仅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他的书有“理群类”的作用。

《说文解字·衣部》中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小探

《说文解字·衣部》中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小探
的字 。
从 衣服 样式 到质料 ,从颜 色到纹饰 ,不同意义 的衣部 汉字蕴含 了历
史 的 生 活方 式 与生 活样 法 ,如 “ ” “ ” 等 字 反 映 出 的 森 严 的古 代 衮 、 榆 等级制度 ,又如 “ ” “ 褐 、 桓” 等平 民装 束有别于礼 服从而 对人们生 活
行 为所起 的制约作用 ,都体现出汉字是时代 文化的活化石 。以下 是对部 分衣部字的具体分析和文化阐释 :
用。
《 文解 字 》 洲 :,丹 毅 衣 也 其 本 义 为红 包 细 制 的 搬 说 ” k 篇 ・ 衣部》 云 : 王后衣也 。 即特 指王 后之衣 。衣 作为 内 一 服擎握 的 ” j 王后 六 服 之 一 ,其 衣 为 上衣 下 裳 连 属袍 式 ,本意 于暗 , j 帮 的 忠贞不二之心。按 《 说文》 i『 J,展衣应 为红 色 ,毛 许传 ¨: “ 前 i 礼 普 ,以 丹 丝 为 衣 与许 慎 说 法 同 另有 一说 衣 为 白色 . 郑 j 5 农 日 :“ 衣 , 白衣 也 。 然 而 无 论 色泽 ,农颜 色 都 为 包 之 ・ 展 ” .胜 】 后 朝 见皇 帝 及 宾 客 的 重 要礼 服 袢 ,《 说文解字》 训 :“ 敝膝也 ,从衣韦声。 《 岗礼》 L :“E后之 - I 服 讳 衣 谓 画 袍 。 《 名 ・ 衣 服 》 日 :“ 后 上 服 曰袢 衣 , 【 母 雉 之 史 ” 释 释 王 I 珏 I ,衣 』也 。 丰 衣 是一 种 在 黑 色 礼 服 L用 五 彩 绘 制 翟 形 的 千 后 祭 服 其 = ” 书 - 功 用 是 作 为 王 后 从 王 祭 先 王 时所 服 。 《 礼 》 郧 玄注 日 : “ 王 祭 先 E , 周 从 则服丰 衣。 由于周礼 的传统典 范作用 ,伟 衣成 为 l后 世皇后 的最 高彤 书 ” 『 制礼服。 榆 ,《 说文解字》 训 :“ 谕翟 ,羽饰衣 ,从衣俞声 ”偷翟 是王后助 祭的礼服 ,与神衣 、阙狄合 称为 “三翟” ,即王后 的三种绘有 翟形 的祭 服。王筠 《 说文释例》 日:“ 周礼天官 内司服之 揄狄 ,许所据本盖 作输 翟 ,榆者衣之名 ,翟者衣之饰。 ”偷翟 服色 为青色 ,其 上饰有 鹞碓 ,以 《 三礼图》 为证: “ 翟 ,王后 从王 祭先公 服衣也 。刻青 翟形 彩lJ , 谕 目雉 缀 于 衣 是 也 。 ” 除衮 、丰 吝、榆外 ,“ 衿”一 说为 周时祭服 . .《说文解字》 i : “ , J I 修 l 玄服。 《 ” 周礼 ・ 春宫 ・ 司服》:“ 祭群小祀 则玄冕。 “ 冕即是黑 包衣 ” 玄 服 ,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 服 ,《 记 ・ 礼 王制》 人冕 而祭 ,幺农 :“

《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服饰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型解说字义的文献,它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也为我们研究汉字与古代服饰文化提供了方法。

《说文解字》中的与服饰相关的汉字形成了一个独立语义场,每一个语义场都体现出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本文将从《说文》中服饰类汉字进行研究,窥斑见豹,探究汉字中蕴含的服饰文化。

一、头衣头衣指古人头上戴的帽子和头巾之类的服饰,汉代以前称作“头衣”。

《说文解字》中表示头衣的字主要有冠、冕、弁、胄、巾。

冠,会意字,从“冖”(帽子),从元(人头),从寸(手)。

三部分合起来表示用手将帽子戴在头上,隶变后楷书写作“冠”。

《说文·冖部》:“冠,絭也。

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

”絭,束缚,可见冠最初是用来约束头发的。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冠礼是男子成人的标准。

在儒家看来,衣冠代表尊严和人格身份,也是“君子”的标识,难怪子路“被发缨冠”,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正冠了。

冕,《说文·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

邃延、垂鎏、紞纩。

从冃免声。

古者黄帝初作冕。

絻,冕或从糸。

从同,免声。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

帝王的冠冕豪华气派,因此人们形容它是“冠冕堂皇”。

“弁”古文作“覓”。

《说文·兒部》:“覓,冕也。

周曰覓,殷曰吁,夏曰收。

从兒,象形。

弁,或覓字。

”弁像是一个人双手捧着帽子的情形,是与礼服搭配的一种尊贵的冠。

胄,《说文·巾部》:“胄,胤也,从肉,由声。

”它是古人作战时佩戴的头盔。

巾,象形字,甲骨文像布巾下垂形状。

《说文·巾部》:“巾,佩巾也。

从门,象糸也。

”“巾”的本义是用来擦拭物品的手巾,后来演变为头巾。

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人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

苏轼的的词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说把把佩戴纶巾的谋士形象深入人心了。

从《说文解字》衣部、糸部、巾部字看古代服饰制

从《说文解字》衣部、糸部、巾部字看古代服饰制

从《说文解字》衣部、糸部、巾部字看古代服饰制··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是东汉年间的文字学家许慎编写的一部字典,而且它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它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书中每个字都是用小篆写的,说解时都是先解释字义,再解说其字形结构。

许慎在解说字的形体结构时,概括了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并把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一一归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

许慎归纳部首时遵循了一个规则,即“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其建首也,立一为专”,在把字归部时,许慎也有一个规则,那就是尽量把同一个部首中的意义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其中又把表示积极意义的字排在前面,把表示消极意义的字排在后面。

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因而我们要想探究某一个部首所代表的意义内涵就很容易,只要从这一部首中的字出发就可以了。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但它并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它记载的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了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因而通过考察这本书各个部首中的字,可以探究其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制度。

笔者通过考察衣部、糸部、巾部共四百四十六字(包括二十个重文)探究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从其表示的服饰的款式、材质、纹饰颜色和功能四个方面发现服饰与穿戴者的等级存在对应关系,显示出其在等级上和礼仪上的尊卑关系。

一、文字中表示服饰的款式三个部首中表示服饰款式的字有许多,其中大部分是衣部字。

《说文解字·衣部》(以下简称《说文·衣部》,余仿此。

):表,上衣也。

段注[1]: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

《论语》:“当暑,袗絺綌[2],必表而出之”……皇云:若在家则裘葛之上亦无别加衣,若出行接宾客皆加上衣。

当暑,絺綌可单,若出不可单,则必加上衣也。

嫌暑热不加故特明之。

《玉藻》:表裘不入公门。

郑曰:表裘,外裘也。

《说文解字》衣部字探析

《说文解字》衣部字探析

《说文解字》衣部字探析《说文解字》是一部记录古代经济、政治、宗教、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对历史有着真实的折射和反映。

而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更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可谓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折射,同时也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因此,试图对《说文解字》中116个衣部字进行研究以探寻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奥秘。

标签:说文解字;衣部;服饰文化《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形系统的文字书籍,不仅系统地贮存了经秦代书同文规范后的小篆,同时也是记录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宗教、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之子许冲在《进表》中所言:“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因此,《说文解字》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古代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历来都十分关注“人”自身,无论是饮食还是建筑,是典章制度还是思想流派,都有其渊源的文化传承。

服饰,更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更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可谓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折射,同时也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说文解字》共收字9 353个,其中“衣”部共收字116个,包括重文(异体字)11个,另有新附字3个。

这些字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与服饰有关的,并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衣”部字的总体特征《说文解字》“衣”部的一百来余字并非是简单地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具有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因此,许慎在释义次序时也是煞费苦心,尽量将有关的衣类联系起来,使得整个衣部首尾呼应,贯通一气。

从《说文解字》“衣”部字整体的顺序来看大致是从积极义到消极义,由贵到贱,先名后事。

这在王筠的《说文句读》中也曾提到:“本部次字,颇无伦脊,贵者之衣在首,次之以衣之一端之名,结以贱者之衣,死人之衣,车马之衣。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

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色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

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服饰文化服饰制度《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众所周知,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

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

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

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

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革”部.《说文解字》:①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②革:兽皮治去其毛。

鞹:去毛皮也。

靼:柔革也。

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

革是:革履也。

革奚:革生革是也。

革丁:补履下也。

③履:“屐也。

”古代的鞋有屦、、屐等名称。

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2009-12-20 19:28内容摘要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

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足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我们试图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以致能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部服饰文化一、引言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

对于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

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

我们知道,服饰不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研究,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

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来探究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衣”部字与衣服的材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样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

服饰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服饰的材质就折射了这一点。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其中表示衣服材质的字有8个,①袍、襺袍、襺都是御寒之衣。

《说文·衣部》:“袍,襺也。

从衣包声。

” “袍”古代指长袄,有夹层,中装棉絮。

“袍”字声旁“包”兼表义,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论《说文解字》的服饰审美观

论《说文解字》的服饰审美观
安 徽文 学
WE NXUE 艺 ANHUI

人 生
诒 说文解字 服饰审 美观
朱 红梅
西安翻 译 学院人 文 艺术学 院

要: 通过 对 《 说 文解 字》 衣部 1 1 6个 字 的研 究 , 我 们 发 现 古 代 服 饰 突破 最 为 原 始 的 蔽 体 、 遮 羞 的功 能 , 更多 审 美
衣, 走声 ” 。 指 的 是 衣襟 的边 缘 。 “ 袭, 左 衽 袍 。” 是 指 死 者 穿 的 衣襟 在左 边 的衣 服 在 我 国 古代 的 中 原地 区 . 交 领 之 服 的衣 襟 都 是 向 右 掩 的 . 只有边远 、 不 发 达 的 地 区 或 是 已 逝 之人 才 穿 “ 左衽” 之 服 表 示衣 领 的字 有 “ 槲” “ 福” “ 幸 鬯 ” “ 褥” 4个 其 中
孕 育 着 博 大 精 深 的 文化 内 涵 , 体 现 着 古人 独 特 的 审 美 。 关键词 : 《 说 文 解 字 》 服饰
我 国古 代 国力 的 强 盛 、 经济的繁荣 、 丝 绸 之 路 的 来 显 示 出穿 衣 者 雍容 大度 的风 范 开 通 以及 与 中 亚 、 西 亚 的 广 泛交 流都 为 古 代 服 饰 的蓬 由此 可 知 . 深 衣 发 展 到 了 汉代 , 则成为了袍 , 袍 服 勃 发 展 提 供 了 强 有力 的物 质 基 础 因 此 . 在 这 样 一 种 实 际上 也 就 是 深 衣 的 变种 广开言路 、 兼 容 并 蓄 的开 明政 策 下 . 我 国 古 代 服 饰 呈 加 之宽袂 、 曲裾 , 从 而形 成 了汉 代 服 饰 总 体 上 大 现 出 自己独 特 的 艺 术 魅 力 气、 简练 、 古朴 、 凝 重 的风 格 。 崇 尚 深衣 。 宽 大 为 美 二、 讲 究 细节 。 裁 剪 工 艺 细 致精 巧 夏 商 周 衣 服 形 制 是 上 衣下 裳 周 代 出现 了深 衣 《 说 文解 字 衣 ”部 中除 了收 录 表 示 衣 服 整 体 外 何 为深 衣 ?孑 L 颖达在《 五经正义》 中说 : “ 所以称深衣 , 貌 的字 外 .还 有 对 衣 服 各 部件 进 行 了较 为 详 细 释 义 、 以余 服 则 上 衣 下 裳 不 相 连 , 此 深 衣衣 、 裳相连 , 被 体 深 解 析 的字 。如 表 示 衣 襟 、 衣领及衣袖的字共有 1 6个 。 邃, 故谓之深衣。” 上下连成一体的“ 深衣” 。 这 种 服 制 其 中 . 与 衣 襟 有 关 的字 分 别 是 “ 衽” “ 褛” “ 捷” “ 裣” “ 秩” 因其裁 剪方便 . 样 式新颖 , 穿 着舒适 , 很 快 便 流 行 开 “ 袭” “ 柁” “ 裾” 。 这 8字 中 , “ 衽、 褛、 裣” 均指衣襟 , “ 秩、 来. 成 为 当时 最 为 盛行 的一 种 服 式 上 至 天 子 下 至 百 柁 、 裾” 三字 则 指 的是 衣 服 的 前 襟 . 而“ 裢, 裣缘 也 。从 一 Nhomakorabea、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甘部、宀部、车部、革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趣味。

1.服饰之美《说文》衣部共收字117个,展示的内容主要与服饰有关。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

《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段玉裁《注》:“迭韵为训。

依者,倚也。

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这才产生出服饰的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家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

在《说文》“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如:《说文·衣部》:“褕,褕翟。

羽饰衣。

”桂馥《义证》引《三礼六服图》:“褕狄,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也。

”褕翟是周朝时王后礼服的一种,在衣服上刻了羽饰之后又用五彩画。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

卷龙绣于下幅。

一龙蟠阿上乡。

”段玉裁《注》:“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

”“衮”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

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只能绣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具有等级差别。

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

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

《说文》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颜色的字也显示出古人的审美趣味,如:《说文·衣部》:“雜,五彩相会。

从衣,集声。

”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李秀林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3
【摘要】汉字是表意性文字,从中国的汉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本文试从<说文解字>衣部字谈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李秀林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说文解字》衣部字探析 [J], 李茜
2.《说文解字》“衣”部字笺证及文化抉微 [J], 鄂海鹏
3.从《说文解字·衣部》看古代服饰的“礼”文化 [J], 丁娅兰
4.试论《说文解字》“读若某”并非“音近注音”——从段注“音转”看《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字异部的问题 [J], 刘忠华
5.《说文解字》“衣”部字解说编排体例初探 [J], 佟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从衣部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摘要汉字形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记录并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来了解、考察历史,追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踪迹。

本文整理出《说文解字》中“衣”字及以“衣”为偏旁的字119个,从衣饰的功用、形质、色彩、纹饰等四个方面探索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及制度。

关键词:形制、纹饰、色彩、质料、等级文化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form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 recording from a certain extent and reflects China's ancient social lif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ystem, has a grea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We can use the word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history, tracing the history traces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huowen Jiezi" in the word of "clothing" and "Yi" is the radical character of 119, 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and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of clothing function, form quality, color, decoration etc..Keywords: shape, decoration, color, material, class culture目录中文摘要 (Ⅰ)1.总论 (1)2.形制看高低……………………………………………(4-7)3.款式别身份………………………………………………(7-8)4.色彩分尊卑………………………………………………(8-10)5.质料划贵贱……………………………………………(10-12)6.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说文解字》中服饰文化的体现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代表者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

“衣”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可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

《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段玉裁注:“迭韵为训。

依也,倚也。

衣者,人所依以蔽体者也。

”《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

除此之外,古代服饰在样式、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还有表明身份地位、象征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

可以说,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是一部古文字字典,它按照文字学的要求解释本义,努力做到两个统一,即:形和义的统一,文字和语言的统一。

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

所以我们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去研究文化。

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字来探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共收“衣”部字119个,所展示的内容特别丰富,名目繁多,分工细致。

本文选取《说文解字》表示服饰的字,按体衣进行分类:(一)上衣、(二)下衣、(三)深衣。

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古代礼制、文献、古代民俗资料,揭示出中国古代服饰所反映的礼制文化、等级文化。

(接下来写本文的分类)(一)根据不同名称进行分类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

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合称‘衣裳”。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裳,绿衣黄裳。

”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具体来说,古代的上衣种类很多。

①短衣袛、裯、襡、襦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

在《说文·衣部》:“袛,袛裯,短衣。

从衣氐声。

”,“裯,衣袂,袛裯。

从衣周声。

”,“襡,短衣也。

从衣蜀声。

”,“襦,短衣也。

从衣需声。

”。

“袛裯”为双声联绵字,指直襟单短衣。

襡、襦在《说文》均曰:“短衣也。

”襡为长襦,即连腰衣。

襦有厚薄之分,薄的指短衣,厚的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

②里衣衵、亵、衷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

在《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

从衣从日,日亦声。

”。

”《晋书·良吏传·王宏》:“帝常遣左右微行,观察风俗,宏缘此复遣吏科检妇人衵服,至褰发於路。

” 柳宗荣《引经考异》云:“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也。

”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

”意谓解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

亵衣又称“衷衣”。

在《说文·衣部》:衷,里亵衣。

从衣,中声。

《春秋传》曰:‘皆衷其衵服。

’”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等与夏姬私通,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

《诗经,周南,葛覃》:“薄汗我私,薄瀚我衣。

”“私”为‘内衣”、“里衣’之意。

③夹衣複、袷複、袷都是夹衣。

在《说文·衣部》:“複,衣皃。

从衣复声。

”《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

”在《说文·衣部》:“袷,衣无絮。

从衣合声。

《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记载:“此时正是九月初五,天气亢爽,各人都穿着袷衣,啜茗闲谈。

”④裼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

在《说文·衣部》:“裼,袒也。

从衣易声。

”《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

”即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

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而是单独成衣,就像今天的披风,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其余任其披拂飘扬,既显得威武潇洒,又可以衬托裘的美色,不同的裘要配不同的裼衣:狐白裘以锦衣裼之;狐青裘以黑中透红的玄绡衣裼之;羔裘以黑色的帛衣裼之;狐裘以黄衣裼之。

⑤短袖衫衫是指短袖的单衣。

《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未无袖端也”毕沅疏证:“盖短袖无却之衣。

”明确的指出“衫”是一种短袖的单衣。

(二)根据传衣服人的不同身份进行分类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改变,衣服不再是简单的为了遮羞,而是身份的一种体现。

和现代一样,古代的中国的时尚也是追求纹饰来体现的,只不过在古代只有贵族追求罢了,因为贫民根本无暇去顾及温饱之外的事。

他们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或有佩戴装饰品。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有4个:①褕《说文·衣部》:“褕,褕翟。

羽饰衣。

” 意思是说,褕翟是用山鸡的羽毛装饰的衣服,是周朝时王后的祭服。

《三礼图》:“褕翟,王后从王祭先公服衣也。

刻青翟形彩画雉,缀于衣是也。

”也作揄狄,褕翟。

后妃六服的一种,三翟之一。

揄翟是皇后级别仅次于袆衣的礼服,也是诸侯夫人、皇太子妃最高级别的礼服。

褕翟按周礼规定为青色,刻缯并彩画摇文,唐宋以后确立为九行翚翟纹。

按唐书记载,褕翟是皇太子妃受册,祭奠和参加朝会等大型事务时的礼服,用青色衣料织成,饰以九行青底五彩摇翟纹,配套中衣为白色纱质单衣,领口装饰黼纹,蔽膝同下裳同色,其上装饰二行翚翟纹。

配件中,衣带同服装颜色,佩、绶与皇太子同级别,配青色袜子,金饰舄鞋。

王后的礼服一共有六种:“袆衣”、“俞狄”、“阙狄”、“鞠衣”、“展衣”、“绿衣”六服。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祎,蔽膝也,从衣韦声。

周礼曰王后之服祎衣。

也作袆狄。

《周礼》所记命妇六服之一,后妃礼服“三翟”中级别最高的一种,是皇后的最高形制的礼服,相当于皇帝的十二章衣。

袆衣既是祭服,也是朝服和册后、婚礼的吉服。

周礼中袆衣为玄色(黑色),刻缯彩绘翚文,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

②衮《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

卷龙绣于下常。

幅一龙,蟠阿上乡“。

“衮”衣上的龙是“蟠阿上向”即所谓升龙,取《周易,干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之意。

“衮”就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上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

段注中“衮”字下还有这样几句话:“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蟠阿上向”,又有“天子升龙,诸侯降龙”,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也是可以绣上龙纹的,但他们的龙纹只可以是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

即使是位高权重的诸侯公卿也不可僭越礼仪,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级。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

”即是衮的遗制。

③襐《说文·衣部》:“襐,饰也。

从衣象声。

”“襐” 是指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

”。

在古时,只有贵族才能穿着绣着彩色花纹的衣服,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称为白衣,因此后人称庶民为白丁。

有无装饰既表明了工艺上的繁简,又说明了等级的差异。

④裋《说文》里这样解释:“裋,竖使布长襦,从衣豆声。

”即为竖童之服。

是贱者之服。

汉·贾谊《过秦论》“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也泛指粗布衣服。

无纹饰。

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所能穿的一般都是粗麻、乱毛织成的粗布短衣,而且他们的衣服没有什么修饰,甚至是不准有修饰的,所以后来对平民百姓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布衣”、“白丁”,比如唐代刘禹锡有诗云“往来无白丁”。

5、卒隸人給事者衣爲卒。

卒,衣有題識者。

卒,隶役听差者穿的衣服上写着“卒”字。

卒,是隶役衣服上标记其听差身份的符号。

(三)从衣服的不同颜色进行分类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颜色构成,在自然界,颜色只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并不以人类的意志所转移,也不依赖人类的意志而存在。

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沿革、审美心理等差别,各个民族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联想不尽相同,各个民族往往赋予颜色词以丰富而又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蕴。

在汉语中,黄色是万物不易的大地的自然之色,故被誉为“尊色”(非帝王不能用的颜色)。

但是黄色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尊色”的,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服色,大概始于隋唐。

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颜色是一个很基本划分等级和直接表现礼仪文化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