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2古代文化知识150例-精品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全套8份含答案
考前必读必背背读知识一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3 Word版含答案
背读知识三2类文言文常用词——记牢词义,词不离句一、表时间的常用词1.朔:农历的每月第一天。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6.未几:不久。
7.既而:一会儿。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
10.食顷:一顿饭工夫。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
12.逾时:过了一会儿。
13.有顷:过了一会儿。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
15.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16.向:从前,先前,往昔。
17.良久:很久。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19.曩:以往,过去,从前。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
21.不日:往后没几天。
22.夜阑:深夜。
23.旦日:第二天。
24.旦旦:天天。
25.夙、旦:早晨。
26.已而:不久。
27.暝:日落,天黑。
28.寻:不久。
29.间:一会儿。
30.久之:时间过了很久。
31.无何:不多久。
32.是日:这一天。
33.亭午:正午。
34.夜分:半夜。
二、传记文中的常用词1.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
2.课:考核、督促、征收。
3.风、化:教育感化。
4.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5.游:游玩,浏览;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
6.趣、趋: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
7.劾:举报,检举,揭发。
8.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9.短:进谗言,说坏话。
10.害:嫉妒。
11.闻:听说,听见;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2.党:偏袒;伙同,包庇。
13.矫:假托,假传。
14.质:做人质,抵押。
15.次:临时驻扎(用于军队);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6.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7.坐: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牵连,定罪;因为。
18.多:赞扬,欣赏,若带宾语,就是意动。
19.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0.佞(nìng):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冲剌第二部分“知识”打包记训练(含解析)
第二部分必练题——“诗文”集中练冲刺十高考默写64篇一初中部分(50篇)《论语》十二章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用“, ”两句来说明温习知识的重要性。
4.《<论语>十二章》中的“, ”常被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5.《<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做人首先要立志,远大的志向是博学的前提;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注重思考,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的句子是:“, , 。
”鱼我所欲也《孟子》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2.《鱼我所欲也》中“, ”与“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人故事是类似的。
3.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孟子“有比生更有意义、有比死更让人厌恶的事物”的观点的语句是“, ”。
4.《鱼我所欲也》中用“, ”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5.《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6.朱熹曾说:“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鱼我所欲也》中同样表明君子保有羞恶之心的句子是:“,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必须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 ”。
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与此意相近的话“”。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保分小题天天练14含解析
保分小题天天练14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②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武大靖让人望其项背....,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
随后央视评论:“这就是绝对实力!”③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战争外在伤害虽然能够早早修复,但文化的内在伤害依然在继续,对“常识”的歪曲依然大行其道....。
④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⑤在国外各类媒体的国际类报道与节目中,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对本国事物和文化如数家...珍.,而较少有镜头去对准非洲、拉美国家。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国上下应勠.力同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最终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A.①③⑥ B.①③④C.②④⑤ D.②⑤⑥[解析]①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使用正确。
②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此处使用不当。
③大行其道:指某种观点或某种事物盛行(多含贬义)。
使用正确。
④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
望文生义。
⑤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使用不当。
⑥勠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使用正确。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任何科研工作都建立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如天使粒子的发现,得益于先前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探索,它也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结果。
B.2017年以来,湖北已推荐16家企业创建了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工程,省政府想以此为示范推进湖北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
拉分考点一⎪⎪⎪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3分题目莫小觑,全取3分需下力古代文化常识题是2015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一直考查的题型,但其他考卷未曾考查.自2017年将“古代文化常识”明确列入《考试大纲》后,2017年江苏卷立刻体现出对最新考纲变化的重视,首次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可以预计古代文化常识题今后将会成为一个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务必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广泛积累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确保古代文化常识题不丢分.[说明]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1.(2017·江苏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选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解析:选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3.(2017·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解析:选C近侍: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官职未必就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4.(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5.(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解析:选D 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6.(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见D项.)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解析:选A 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考情分析]1.考查范围——10大类型通过上面考题及表格可以看出: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考查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礼仪习俗、姓氏称谓、饮食器用等方方面面.2.选项特点——2大特点选项从与文本语境的紧密度上,可分为“与文本无逻辑关联型选项”和“与文本紧密关联型选项”,高考所考大多是前者,这也启示我们本考点的复习重在平时自我积累.通法点拨——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法[技法指导]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选项有时需借助语境来推断,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解题示范][典例](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子春,..,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技法演示]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排除A、D两项.第二步:回归原文细审验通过第一步,剩下“收考”和“车驾”两词.“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随堂巩固落实]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解析:选D“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刘基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解析:选B文中说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故可确定B 项错误.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为了让考生能够准确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我们梳理了考生“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以便考生广泛积累,厚积薄发.知识储备——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二)古代官职迁谪(三)古代称谓(四)古代科举(五)天文历法(六)古代地理(七)古代礼仪(八)饮食器用(九)音乐文娱(十)传统节日及民俗[拉分考点专项练]“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解析:选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古代学官名,也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和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明经废于宋.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解析:选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解析:选D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解析:选D除,授予官职.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B.羽书,即羽檄,是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C.疏,也叫奏疏,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D.“世荫”是指在封建社会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解析:选A“礼部”是“六部”之一,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因此“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表述错误.这里属于张冠李戴.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解析:选C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为一纪,一纪十年.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解析:选B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解析:选C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解析:选D“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解析:选D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C.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解析:选C“垂髫”指小孩子,“黄发”指长寿的老者.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解析:选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不是中午12点,应该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常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B.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C.《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朱由检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D.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解析:选C《明史》应为断代史.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陟”是指降。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2古代文化知识150例-精品
背读知识2古代文化知识150例——了解常识,传承文化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 [点评]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点评]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点评]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2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精编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练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背读知识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考前冲剌第二部分“知识”打包记训练(含解析)
第二部分必练题——“诗文”集中练冲刺十高考默写64篇一初中部分(50篇)《论语》十二章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用“, ”两句来说明温习知识的重要性。
4.《<论语>十二章》中的“, ”常被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5.《<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做人首先要立志,远大的志向是博学的前提;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注重思考,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的句子是:“, , 。
”鱼我所欲也《孟子》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2.《鱼我所欲也》中“, ”与“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人故事是类似的。
3.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孟子“有比生更有意义、有比死更让人厌恶的事物”的观点的语句是“, ”。
4.《鱼我所欲也》中用“, ”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5.《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6.朱熹曾说:“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鱼我所欲也》中同样表明君子保有羞恶之心的句子是:“,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必须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 ”。
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与此意相近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读知识2古代文化知识150例——了解常识,传承文化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 [点评]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点评]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点评]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点评]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点评]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点评]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8·全国卷Ⅰ)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5.(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6.(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点评]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7.(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8.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点评]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9.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20.(2018·全国卷Ⅱ)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1.(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2.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3. (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点评]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点评]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点评]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 (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点评]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点评]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点评]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
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
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点评]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点评]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
明清沿用不改。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点评]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点评]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