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老师板书〕二、提醒目的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
师生正音。
2、老师范读。
明确停顿。
〔幻灯〕3、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疑难处,做上记号。
〔不能借助参考资料〕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3、小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难,其他学生帮助解答。
答对的学生,请他说出理由。
假如都不会,老师解答。
老师引导总结文言文词语常用推断方法〔板书〕构造分析^p 法成语联想法新旧联络法语境推断法等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答复中考课外文言题。
〔幻灯〕五、理解分析^p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
这样划分可以吗?学生考虑,讨论请学生答复理由最后,幻灯明确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二)教学目的: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p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局部语句比拟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六单元 22.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课导学案_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语文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继承古人注重修身的传统,感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古代灿烂文化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同学进入了青春逆反期,同学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摆脱约束,渴望支配自己的事情。
一部分同学对老师或者家长的管教产生了反感,常常在行为上表现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偏相信那个。
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适应同学们的心理需求,舍不得放手,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一定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景,就不能围绕“学”来开展自己的教学。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适应学科增加的节奏,会出现被动学习的情况。
其实,不管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都属于同学们正常的情感。
我们老师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八年级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
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讲为辅,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要注意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听、说、读、写都需要训练。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一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准确而流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和行文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结构和行文思路。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课文主题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分析课文的行文思路和主题思想。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相关注释和解释。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4. 课后作业和测试题。
5. 参考资料和相关书籍。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导学案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重点)3.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就是宣扬“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的思想。
3.作品背景《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
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论语》)向专题性论文(《庄子》)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
畎()亩:曾()益:拂()士:拂()乱:胶鬲()傅说()
2、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动心忍性()通(),义:曾益其所不能()通(),义:
衡于虑()通(),义:入则无法家拂士()通(),义: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 )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人恒过( )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举于士(今义:古义:)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学生自己总结)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行拂乱其所为③、而后作
7、翻译全文,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重点句子及不明白的句子的意思(学生自己总结)
二、给孟子制作一张名片
三、制作重点词语或句子学习卡
四、搜集古今中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或名言
五、各方准备“顺境逆境出人才”的辩论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挑战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刻领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人生哲理的古诗词,如《出塞》、《登高》等,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兴趣。
2.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齐读,理解题目含义。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与讨论(续)1.教师继续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论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例,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哲理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2.收集关于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和意见。
《古文二则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
成功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
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都是坎坷崎岖的。
学习本文,你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自读思考题: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3、检查自学①孟子名、字、是时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回答问题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2、精读思考①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又词采飞扬,纵观全文,论述气势磅礴,②第一段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③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在思想上受磨练的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是,在行为上受磨练的是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与孟子的名言","蕴涵的哲理相同。
3、学生独立解决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5、师生共同解疑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正课)
十五《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一)作品及作者简介: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朝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二)朗读两遍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把课下注解中的汉语拼音搬到文章中。
(c)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c)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利用课下注解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到笔记本上。
(c)三、课堂交流展示学案(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进吧!2、讲述青蛙和羚羊的故事。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3. 准备课后练习题和思考题。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 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文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安逸的危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课堂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寻其他文献或成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导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2.仔细阅读课文,读出正确的发音,明确主旨。
3.阅读辅助阅读部分,筛选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分组讨论交流,用笔记翻译课文,把不懂的单词圈出来一起解决。
一、基础知识(一)读准字音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 ) ..(二)解释词语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常见的假词。
(1)被困在心里,权衡一下,然后做(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认识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一、资料助读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它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属于语录体。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笔带锋芒,论辨技巧高明。
3、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1)格言: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2)事例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课文,理解文意;2、译课文,理清论证思路3、背诵课文。
学习程序:一、回顾反馈二、自主学习1、导入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感性呢?2、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
)朗读指导: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合作探究1、积累文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行拂(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所以动心忍性(3)一词多义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国恒亡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扶苏以数谏故(4)翻译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理清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4)你能举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四、展示提升五、当堂检测我能背诵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石巍巍
流程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评价机制
一、交流预习
互助提纲
1、初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舜()畎亩()傅说()孙叔敖()
胶鬲()百里奚()法家拂士()
2、再读课文,读准朗读节奏,读出语气: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五、合作归纳
11、理解课文,随堂背诵。
12、总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6、布置作业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略)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1、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巧设问题情境引入。
2.明确学习目标。
3、检查互助提纲的完成情况。参与师友的预习交流。
4、针对共性问题给予强化指导。
5、总结自学情况,表扬优秀师友。
环节二:
引导释疑
1.参与师友互助学习,巡视指导,作标记,了解学情,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
师友互评:请对你的学师或学友预习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尝试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互助释疑
4、反复诵读,重点解决诵读中不理解之处。积累文言词语。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学科语文所属年级八年级所属单元第五单元课时安排1设计人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三、教学准备课件ppt,音频四、教学过程教学板块教学内容流程过程与方法设计激情导入创设情境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1、孟郊的《游子吟》2、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教师引领了解背景了解孟子及《孟子》,ppt出示,一生朗读。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会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1.听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可以使用优课里的音频)2、自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4、小组自主学习、翻译:(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忍:使……坚韧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道中学76班语文导学案(第一版)
设计:学科组签名:教导处签名:上课时间:月日
班级:小组:课型:新授课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课时累计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目标:
1、知识链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人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法光王、行行政。
在学说上推崇孔子。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著作有与几位学生共同撰写的《孟子》一书。
2、学习目标:
a、一读掌握生、字、词;
b、二读掌握词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c、三读理解全文意思,可以背诵;
d、四读,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中悟出道理。
二、夯实基础:(一读课文)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
了解作者、作品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参
与,我成功,我快乐!语
文无对错,开口即语文。
对子之间互相批改,认真
识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苦.其心志()
③困.于心()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所以
..动心忍心()⑥然后
..知生于忧患()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读课文)
课文的体裁是中心论点
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文章首先用
,,,,,,
六位有巨大成就一的历史人物的事实,去证明本文的观点,
在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基本观
点,,,
,,,。
这是论述,然后从两方面论述,
即,,,,,
,,。
从个人推论到,
即,,,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
论,。
自成一段,鲜明突出。
这里
“”与“”的强烈对比,强调了艰苦奋
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的作用,人生如此,也如此。
深入课文,圈点勾划,认
真分析
三、提升能力(三读课文)
1、精读句子,理解句子结构及含义(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
2、我从课文中得到了深刻启发和教益。
四、知识的延伸:
除了文中所举的六位历史伟人的事实外,你还知道多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事实”,请说说。
先独立完成,完成之后由
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通
力合作。
大胆展示
各抒己见,大胆发言,拓
展思路,发表自己看法
五、知识的迁延
通过学习,大家感触很深,也有“天将降大任于自己”
的感觉,请把自己的感触写出来。
(读后感)
学以致用,写出读后感,
考查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