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生态环境档案述论

合集下载

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

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
杜家骥,《清朝简史》,简明而又凸出制度史的内容,是较好的清史教材。
(二)编年体通史,有两种类型,一为编年体,一为通鉴体:
戴逸主编,《清史编年》,以朝、年为单元,每朝一册,康熙、乾隆二朝因年久事繁,各为二册;就我所读过的康雍干三朝的印象,主要依据清代历朝实录编写,并且容纳了许多其它文献、外国文献的资料,既见功力,又有价值,当然亦有可议之处,如重要事情的遗漏。
三、清代专门史研究
(一)政治史、制度史和帝王史:
清代各个皇帝皆有传记,有的不止一部,例如乾隆帝(1711-1799, 1736-1795在位)及其时代的,有周远廉的《乾隆皇帝大传》、白新良的《乾隆传》、唐文基等的《乾隆传》、庄吉发的《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等五部,头四种资料丰富,后一种以分析见长;用传记体裁,反映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历史事件,如拙作《雍正传》(有台湾商务印书馆版);专门制度史,如郭松义的《清朝典制》,较全面地涉及清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二○○二年出版的白新良的《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论述中枢决策的机构、制度及政策的形成与贯彻;经君健、许檀等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概括一代社会生活状况的是我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生活》,我写此书,试图建立清代社会生活史的一种研究和描述的框架,所叙述的内容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到社会问题,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
商人史和会馆史,尤其是徽商和晋商、海商研究成绩显著,徽商的研讨同徽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徽商的经营方式、道德、与家族关系、家庭、文化价值取向及自卑心理、与小区关系诸方面均有一定深度的涉及,主要研究者为叶显恩、唐力行、张海鹏、周绍泉、王振忠等,我对徽商与扬州关系的讨论,是关注移民史,即徽商通过投入当地文化教育、城市设施、河道疏浚的建设,融入地方社会。会馆史有王日根的专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考察了会馆发生、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地位。

论清代徽州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论清代徽州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录十六 条 》 书 收 录 的演 戏 封 山 的 “ 帖 ” 定 : 文 禁 规
水 是生 态 系统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生命 的 源 是
泉, 没有 水 人类 就 不 能 够 生 存 。我 们 的 祖先 为 了
收 稿 日期 :0 9 2—1 2 0 —1 0 作者简介 : 传友 , , 关 男 安徽 六 安人 , 皖西 学 院 皖西 文 化 艺 术 中心 副 研 究 员 , 究 方 向 : 境 史 。 研 环
关 键 词 : 州社 会 ; 代 ; 态 环 境 ; 护 徽 清 生 保
中图分类号 : 2 X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15 2 1 ) 1 0 9一l 1 7 一l 6 (0 0 0 —0 3 1


生 痴绝 处 , 梦到徽 州 ” 这是 明代戏 剧 家 无 ,
“ 后 内外人 等 , 嗣 一概毋 许入 山樵 采 , 窃取 桠枝 , 盗
第1 O卷 第 2期
201 0年 6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人
J u n l fNa j g F rsr iest Hu nt sa dS ca ce csEdt n o r a ni o etyUnv ri o n y( ma ie n o il in e ii ) i S o
茶 叶递年 准摘 两 季 , 以六 月 初 一 为率 , 得 过期 。 不
有 以下几 方 面 。
( ) 林木 的保 护 一 对 林木 是生 态 系统 的主 体 部 分 , 徽 州 地 区材 是
倘 故 违偷 窃 , 行罚 钱壹 仟文 演戏 , 不 徇情 。_ 定 断 ”2
对 违 规者采 取 罚戏这 一徽 州地 方特 色 的寓 教于 乐

略论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

略论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
八 家 ” 及 活跃 在 江苏 扬 州 的郑 燮 等 “ JI 怪 ”这 些 文 化 流 以 扬 ,/ ,k 。 l , 派 莫 不 因 地 域 得 名 , 表 现 出地 域 性 文 化 的 分 野 , 是 中 国古 既 更 代文化多元发展的有力证明。
二 、 国 自然 生 态 环境 对 传 统 档 案 文化 的影 响 中
战乱 饥 馑 之 类 的天 灾 人 祸 , 民 自动 向非 灾 区迁 移 , 加 上 长 灾 再 江 、 河 是 东 西 向的 大河 , 黄 比其 他 国家 南 北 向的 河 流 更 有 利 于 民 族 生存 , 是 文化 繁衍 和传 承 的首 要 前 提 。其 次 , 大 必 物 这 地
坛上 , 明代有 以沈周 、 文徵明为首的吴派; 清代有龚 贤等 “ 陵 金
徐照 、 玑 、 徐 赵师秀 、 翁卷结合成 的“ 永嘉派” 明代 以李东阳为 ; 首 的茶陵派 , 以袁宏道 、 袁宗道 、 中道为首的公安派 ; 袁 清代 则
有 以方 苞 、 鼐 为 首 的 桐 城 派 , 张 惠 言 为 首 的 常 州 词 派 ; 姚 以 画
造了良好的物质支撑 。 首先 , 疆域辽阔 , 有利于人 口周旋 。 每逢
侵扰 , 也不曾受到根本性 的外来 冲击 , 这与东亚大陆特殊 的地
理环 境 有着 重 要 的关 系 。 后 , 千 年 以来 , 最 五 中国 的生 态 处 于地
后递进 、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 对隔绝 , 其历史文化发展又长期领先于周边国家和地 区, 由此 铸就 了传统档案文化的内在稳 定结构 ,使传统档案文化 自产
的 关 系问题 ,指 出 自然 生 态 因素 造 就 了传 统 档 案 文 化 的 三 方

环境档案模板

环境档案模板

环境档案模板背景> 在这部分,介绍环境档案的背景和目的,以便读者了解为什么需要创建环境档案。

环境描述> 详细描述所涉及的环境。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地理位置:说明环境所在的地理位置。

> - 生态系统:描述环境的生态系统特征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

> - 自然资源:列举环境中的重要自然资源。

环境现状分析> 对环境进行全面的现状分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污染情况:描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 - 自然灾害:说明环境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

> - 其他威胁:列举和描述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其他因素。

社会经济影响> 评估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经济价值:介绍环境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 - 社会价值:描述环境对当地社区的重要性。

> - 旅游业:评估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

历史和文化价值> 探讨环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历史背景:描述环境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 - 文化意义:介绍环境对当地文化的重要性。

> - 古迹和遗址:列举和描述环境中存在的古迹和遗址。

保护和管理措施> 描述已采取或建议采取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立法和政策:介绍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 - 管理机构:描述负责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机构和组织。

> - 教育和宣传:列举和描述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活动。

结论> 总结环境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和发现。

强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引言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一直都是河西走廊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清代开始,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河西走廊的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

二、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清代以前,河西走廊地区的水利状况非常不利。

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土地缺乏水源,农业发展困难。

受限于自然条件,人们的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渗透面积收缩。

同时,由于缺水,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植被消失,沙漠化现象严重。

三、清代水利开发的尝试清代以来,人们开始尝试改善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

其中最早的一项工程是道光年间修建的灌坝渠,它利用当地地形特点和地下水,通过修建水渠将外围地区的水引入河西走廊,供农业灌溉。

这一工程的成功为后来更多的水利开发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变迁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推进,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也得以提升。

然而,水利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由于大量引水,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面积更广的干旱地区出现,生态系统失衡。

其次,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灌溉导致了土地退化、沙漠扩张等问题,沙尘暴频繁发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五、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了应对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开始加大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倡导节水灌溉;加强土地治理,恢复植被,防止沙漠化;推进生态补偿政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等。

这些措施逐渐显示出效果,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植被增加,沙漠退化程度有所减轻。

六、结论从清代以来的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来看,水利工程的发展确实改善了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档案记载的清代甘肃生态环境

档案记载的清代甘肃生态环境

重要通道 , 其政 治 、 经济位置都 极为 重 价情况单。
要。 因为此 , 正 千百年来 , 贸易 、 战争 、 屯
两季的农业 收成 , 亦可分为定量和定性
( ) 二 反映降雨 量的档案 。 记载 了每 两类 。乾隆二年(7 7 ) 13 年 正月初八 1 3,
垦 戍 边 和东 西 交 通 。 这 一 地 区造 成 了 次降雨 降雪之后测 量雨水 人土 深度 和 据川陕 总督查 郎阿 奏折称 : ……据 详 在 “

定性 类的奏折 :查得 阶 、 、 “ 文 成三州 县 涉及到引进新作物 的信息 。 而乾隆十三

春禾 年(7 8年) 14 十月 二十四 日, 甘肃巡抚陈 气象类档案 。 包括降雨 、 降雪以 于四月十八 日以后 已经连得透雨 ,
月下旬及五月初旬俱各 澍雨应时 , 律 省 日内又 得 雨泽 ,入夏 以来 雨 水 调 匀 , 一
13 正月十一 1 川 陕 收成六分 三厘八毫有零 。 3, 馆的清代甘肃生态环境档案 , 已查找出 如乾隆 四年(7 9年1 除本年需用籽 的计有康 熙朝 至道光朝两千三百多件 , 总督查郎阿在奏折中 , 将降雪 日期及 降 种外 , 伊等 一岁 口食 宽然有余 , 无不 欢
比较 系统地 反 映 了清代 甘 肃气 象 、 农 雪量 奏报 的十分清楚 : 据各属 陆续禀 欣鼓 舞。至于小湾试种京斗豆 四百石 , “ 业 、 业 、 利 、 口等 方 面的历 史 情 报前来 , 牧 水 人 查甘 省各属 于( 乾隆三年) 月 收获京斗七百七 十六石九斗一升 四合 , 这 易于发生 。” 而乾 隆九年 (74年1 月 14 五 捏报情弊” 该折 内不仅报有收成分数 , 。
批档案 的价值得 到了 中 日两国学者 的 十九 日, 甘肃巡抚 黄廷桂 的奏折就属 于 连布种及收获石数都奏报清 晰, 并且还 高度评价。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清代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清朝建立后,东北地区作为其治理的重要地区,经历了许多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变革。

这些变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生态系统。

首先,清朝采用了一系列的农田开垦政策,大规模地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农田格局。

由于清朝充分利用了东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并发展了灌溉系统,使许多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地区变成了农田,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

然而,农田开垦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其次,清朝时期的森林砍伐活动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清朝需要大量的木材用于建筑和军事用途,对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伐。

这导致了许多地区森林资源的枯竭,一些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此外,森林砍伐还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流失,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第三,清朝进行的大规模的治理工程也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清朝修筑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如修建堤坝、挖掘灌渠等,用于水资源的调控和灌溉。

这些治理工程使得东北地区的农田面积扩大,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部分治理工程存在着设计不合理和施工不当的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后,清朝时期的军事活动也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进行了多次战争和驱逐外族的行动,这导致了东北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战争活动导致了土地破坏、水源污染和动植物种群减少等问题,对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总结而言,清代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主要是由农田开垦、森林砍伐、治理工程和军事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变迁对于东北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也教会我们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比如在进行农田开垦和治理工程方面需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在进行森林砍伐和军事活动等方面需要权衡利益和环境的平衡。

档案、实物、语境——清代设计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及利用

档案、实物、语境——清代设计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及利用
量 明代与 清代 的并置研 究,与设 计 制度 档案所 载虽然 未必 句句属实 ,但相比官修 研究 》。 等论著。此类 研究成 果多数 尚停
研究 相关 的 清代专 题史 著作 ,比起 明代 通史、各类 断代 史 和文 人笔 记,档 案更 留于对某一类 清宫档案的梳理和解读 , 还
的研 究 成 果 又 丰富 了很 多 。
的形 成与特 征有 重要 作用。 如雍 正十年 清宫档案人手 进行 制度 研究是 一种 尝试 , 用于 日常生活,如 《 内务府活计 档》。 清 。
八月二十二 日 “ 圆明园来帖 内称 ,司库 也是 一种方法 。位于故 宫西华 门内南池子 “ 据 各作成做 ”收录于 《 造办处 承修 祭器处 常保 持出由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 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辗 转接管、收 簿册》之 “ 活计库 ” 就现有研 究而言,各 , “
D7 3
设 计与 文脉
档 案 、实 物 、语 境
— —
黄 厚 石 /主持
清代 设 计 制度研 究 文 献综 述及 利用
武 英殿 珐琅 作改 归养 心殿,增 设 监造 一 裁缝 等。经过历 朝的裁并 ,到光绪 年间, 朱家 潘认 为,如意 馆与其他绘 画处一样 , 人 …一 。康 熙朝 皇家所 用均 由两殿造 办 造办 处共有 十四个作 坊,工 匠六十一种, 是 画院处 进 行绘 画创 作 的地 点 之一 ,并 ” 画样 ” 非机构。0 杨伯达、聂崇正则认 为,“ 乾隆 处 承 担 ,而养 心殿 造办 处更 多承 担 了内廷 俗称造办处六十一行。此处就承担 ‘ 画作”之 “ 绘画处”稍加分析。 恭造 的工作 ,可惜 的是 ,康熙朝养心殿 造 工作 的 “ 初设 ‘ 如意馆 ’和 ‘ 画院处’两个机构”

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

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

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兼论相关史料的解读与运用作者:余新忠字号内容摘要:清代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记载,主要集中于浚河文献、近代报刊和外人记录等资料中。

一类反映中国城市水质的污染问题,清代业已存在,至晚清已颇为严重。

不仅大的江河水质浑浊,城市水环境亦难如人意,特别是19世纪以降,污染日渐严重,就是一些中小城镇,水质污染问题也开始浮现。

另一类则反映清代城市水环境就是到了晚清,仍相当不错,特别是跟现代相比,似乎说不上污染。

这就要求不能仅就记载的字面含义来理解史料,而要将那些记载置于具体的时空和语境中来认识,唯有如此,才可能比较全面并尽可能“真实”地呈现清代城市水环境的状貌。

关键词:清代;城市;水环境;史料解读;语境作者简介:内容提要:清代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记载,主要集中于浚河文献、近代报刊和外人记录等资料中。

一类反映中国城市水质的污染问题,清代业已存在,至晚清已颇为严重。

不仅大的江河水质浑浊,城市水环境亦难如人意,特别是19世纪以降,污染日渐严重,就是一些中小城镇,水质污染问题也开始浮现。

另一类则反映清代城市水环境就是到了晚清,仍相当不错,特别是跟现代相比,似乎说不上污染。

这就要求不能仅就记载的字面含义来理解史料,而要将那些记载置于具体的时空和语境中来认识,唯有如此,才可能比较全面并尽可能“真实”地呈现清代城市水环境的状貌。

关键词:清代城市水环境史料解读语境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历史上,都毋庸赘言。

以往对水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水利和交通等问题,较少直接探究水资源本身。

即使偶有论及水资源和水环境,其关注点也大多聚焦于水量,而非水质。

①近年来,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日渐兴起,研究者的兴趣已经日渐从航运、灌溉、水害防治等延展到与水利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等问题,比如水对地域社会性格的型塑,水利组织、水利纠纷与地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水利与社会生活和习俗,从水资源看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等等。

历史论文清代农业生产

历史论文清代农业生产

历史论文清代农业生产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农业生产也是经历了多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清朝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管理,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清代农业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依靠耕作和种植,其主要农作物为稻米、小麦、棉花等。

在农业生产方面,清代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推行农业税收制度,加强灌溉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和改良品种,以及鼓励农业生产。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在清代农业文化方面,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出现了许多农书和农具,这些对于传承和发展农业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一些著名的农学家和科学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为清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清代农业生产在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农业文化的发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管理,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清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在清代,许多农业技术得到改良和创新,如引进更高效的耕作工具、改善灌溉系统、使用更加先进的肥料和农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为清代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清代还兴办了一些农业实验场和示范园,进行了许多农业试验,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清代的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对土地的管理。

清朝政府改革了土地制度,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并积极推动王公、贵族、寺院等大规模地主的土地转变为自耕农的小规模私有土地。

这种制度的变革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生产动力和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保护工作述职报告3篇

环境保护工作述职报告3篇

环境保护工作述职报告一:过去一年,按照班子分工,我分管安全环保和经理办公室的工作。

按照公司关于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要求,现将我年学习、工作和廉洁从业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

一、注重学习,着力提升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

坚持过好双重组织生活,积极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的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了自身的政治信念,提升了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

二是以业务知识学习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履职能力。

分管安全工作后,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要履行好肩负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成为安全环保管理的行家里手,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与领导重托。

先后学习了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工作会议的系列文件,学习销售企业在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事故处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参加了省公司举办的等培训,使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头脑,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三是坚持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基层学习,向成功经验和事故教训学习。

先后到单位、基层单位检查调研,多次组织隐患排查和安全检查,扎实开展事故案例分析和安全风险辨识,努力使调研检查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程,成为学习提高、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过程。

通过一年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履职尽责的意识更加坚定,抓好分管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分管业务工作年,我始终坚持以保障员工及企业安全为己任,以“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零新闻媒体负面事件”为目标,以严守“三条红线”和各领域的安全环保基础工作为重点,努力推动安全环保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努力推动行政事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运行,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安全工作政令畅通。

坚持每季度组织好会议,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按照班子的总体部署抓好落实,强化阶段性安全环保管理。

清代大移民以来四川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清代大移民以来四川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 得 沃 土 ” 。有 人 做 《 谷 谣 》 : ”苞 谷 苞 谷 ,蜀 黍 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始 苞 玉 ,天 降嘉 种 ,不 择 硗 确 , 陟彼 高 岗 ,林 有 朴 檄 ,镩 刈 其
l. % O 7 以下 。故唐朝时期长江三峡地 区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稳 定。北宋 时期 川江支流 仍 以江水清 绿为主 ,如 苏轼 《 瞿塘 峡》诗 : “ 长江连楚 蜀,万派泻 东南。合水如来 电 ,黔波 绿似 蓝。 ”百 余年 后 的南宋 , “ 竹香细 细禅房静 ,江 水浑 浑野渡 间 。”造成 南朱川江 变黄 、浊 的主要原 因是 ,南宋 中期 长江上游人 为活动造成 大规模植被 破坏所 引发 的水土 流失 。据 郭声波先 生研究表 明,当时 四川农 地开发 已经 达

植被茂 密而著称 。从 大溪文化遗 址到成 都平原指挥 街周代
遗址都 可以看 出,先 秦时期长江 上游地 区原始森林 植被系
统生长状况 良好 ,长 江上游广人 山地更是林 术深茂 ,活动 着大量野 生动物 。 白秦汉 以来 ,长江上游地 区的陆地 生态
维普资讯
中 国西部 科技 2 0 们 0 8・
清代大移民以来四川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冯 自立 邱 丽 丽 罗隆诚
(. 1中国民航 飞 学院 空中交通 管理 学院 ,四川 广汉 行 6 8 0 ;2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 学 系,四川 绵 阳 6 1 0 13 7 . 20 0
到 盆 地 周 边 山 区 的 半 山 ,耕 地 面 积 达 N 9万 公 顷 左 右 , 平 o
草,火焚其木 ,芟夷蕴 崇,火耕锄剧 ,土膏其动 ,来艺苞 谷 。时 山区高 高下下 ,全种 上苞谷 ”。凡流寓稞 山,乡俗
先 贽 山 主 银 数 两 , 谓 之 进 山 礼 。 然 后 议 稞 租 ,招 佃 户 耕

清朝的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

清朝的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

清朝的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清朝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特点。

在当时,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包括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采矿限制等。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并分析当时政府的措施和效果。

1. 土地保护清朝时期,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一个关键问题。

当时,农耕是中国的主要经济手段,因此土地的肥沃和可持续利用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乱伐乱砍、保护植被和制定了一些有关土地管理的法令。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在清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清朝政府在一些水源丰富的地区修建了水坝、渠道和水库,以便对水进行调控和利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 采矿限制清朝时期的采矿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土壤破坏和生态失衡等。

为了遏制这些问题,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采矿限制措施,包括限制采矿的地点和数量,以及对采矿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4. 森林保护森林是清朝时期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

当时,森林被视为重要的资源,用于木材采集和保护水源。

因此,清朝政府通过制定森林保护法令,并对非法砍伐行为进行惩罚,以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尽管清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清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执行。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对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可以从清朝时期的经验教训中汲取经验并进行改进,以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环境挑战。

清朝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

清朝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

清朝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秉持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清朝致力于维护国家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清朝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生态意识提升为主线,展开深入探讨。

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清朝以其独特的治理方式和环保观念,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首先,清朝加强了对大片森林、湖泊和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

例如,清朝建立了森林保护区,实行封山育林政策,限制了伐木和放牧,有效减缓了森林、湖泊和草原的破坏速度。

此外,清朝还禁止开垦湿地、毁坏河湖资源,并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升清朝提倡一切从自然出发的思维方式,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生态意识,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清朝开设学校,教授自然科学知识,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同时,清朝还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倡导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水源和土壤等环境资源,激发人们的环境保护热情。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与行动。

三、污染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清朝注重对污染问题的治理与绿色产业的培育,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处理,清朝实施了一系列清洁生产和环境改善措施。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清朝加强了对污染排放的监管,禁止了一些有害物质的使用,推广了清洁生产技术。

与此同时,清朝还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提倡农业、林业、渔业等一系列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与环保的良性互动。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清朝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清朝与俄罗斯、日本等邻国签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和条约,共同解决边境地区的环境问题。

此外,清朝还派遣官员和专家前往欧洲、美洲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研究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研究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繁华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环境最差、破坏最厉害的时期之一。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历史环境演变的规律和演变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现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大规模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的时期。

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开始,中国各地几乎都建有铁矿、煤矿、铜矿等大型矿山,林木被毁、水土流失严重。

清代前期,由于战乱连绵,致使人口频繁迁徙,灾害频发,又加上土地不断开垦,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是面临重大挑战的。

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却不能做出有效的改变。

二、生态环境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水资源、人口迁徙、矿产资源等方面。

1. 土地资源研究明清时期的土地资源开发量非常大,因而造成当时土地资源的极度耗竭。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北方的草甸转化为农田,大量退耕还林的事迹较少,导致北方荒漠化程度加剧。

清代前期,土壤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当场发生,许多地方土地破败,铁锈工业的热潮一度助长了土壤质量的下降。

2. 水资源研究明清时期的水资源研究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干旱、地下水水位下降等问题的研究,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加剧了地面的一次性污染,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而当时因为缺水和水资源短缺,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3. 人口迁徙研究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事连绵,灾难频繁。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的频繁迁徙,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重大的无序迁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的大量聚集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新的变化,成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污染源。

4. 矿产资源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采矿行业发展迅速,但这同时也导致了当地环境的快速破坏。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也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在明清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期,传统的耕地保护措施逐渐失去了效果,加上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到了清朝时期,则开始注意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清朝时期实行的"抚育制度",主要是通过控制砍伐,保持山林水源的稳定,以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水土保持。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度,这个制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鼓励了人民对土地的利用。

通过土地流转和贸易,农民之间产生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这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的森林资源管理清代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观念,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森林资源的保护方面。

清代政府对森林进行精心管理,抚育山林,规定砍伐量,增加湿地,改善水质,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这不仅使得林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对于当时的节水灌溉、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中国地大人多,只有少量人口和稀少资源的自然地区,明朝时期政府也采取了保护措施,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和砍伐,有效地保护了当地森林的生态环境,维持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明清时期的铁路运输和水运事业明清时期,几项基础建设开创了中国发展历程的崭新阶段。

其中,铁路运输和水运事业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这使得交通运输方便了很多。

铁路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快地把自己的产物送到更远的地方,也促进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而水运则是利用中国河流极其众多的地理条件,把水道转变为交通工具,让经济得到极大的便利。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比如限制盐业的采集和销售,实行环保税收政策等等,都是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怀和重视。

清朝的环保与自然保护

清朝的环保与自然保护

清朝的环保与自然保护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环保已成为一个聚焦的话题。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清朝时期中国人对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努力。

本文将回顾清朝时期的环保实践,并探讨其中的智慧和价值。

一、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清朝时期,中国人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维持水资源的平衡。

清朝政府在不同地区设立了森林保护机构,规定了砍伐和放牧的限制,以保持森林的健康与丰富。

植树造林也是清朝人民环保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与政策,鼓励人们参与植树造林。

例如,根据《郑贵妃遗诏》的规定,天津地区大规模植树。

此外,清朝还制定了许多关于植树的禁令,保护山林资源,防止滥伐滥砍。

二、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在清朝时期,中国人民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些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构筑水利工程。

清朝政府注重河流及湖泊的治理与保护。

例如,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着手进行了北京内外城内护城河的修筑与疏浚。

此外,清朝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与规定,限制人们乱倒垃圾与污水,以保护水环境的干净与健康。

同时,清朝也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积极修筑大型水利工程以调节水资源。

如乾隆时期的运河修筑与改建,改善了水系的通畅,提升了水运效率。

清朝还在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坝、堰塞、水闸和水道,用于提供灌溉和调节水流。

这些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智慧。

三、资源合理利用与垃圾处理清朝时期的中国人民非常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垃圾处理。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下一代留下一片繁华的自然环境。

农业上,清朝人民重视土地的良好管理和合理利用。

他们提倡轮作农耕,注重耕地的养护与保育。

清朝政府还颁布了一些规定,限制了土地的过度开垦与过度耕种,以防止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

在都市环境中,清朝人民注重垃圾处理。

他们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与处理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将可回收物品进行再利用。

清代自然环境研究

清代自然环境研究

清代自然环境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自然环境主要由地况与气候组成,此处主要着眼于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之中又有显著的短期波动。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波动的气候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包括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产量、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等)及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布罗代尔指出:“15~18世纪期间,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80~90%的人口依靠土地为生,而且仅仅依靠土地。

收成的丰歉决定着物质生活的优劣”。

“气候像一位乐队指挥,发号施令的权威胜过了太阳王。

无论欧洲的谷物区或亚洲的稻田和草原,普罗旺斯的橄榄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都被打上它的意志的标记”。

[1] 李伯重亦指出:“20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

关于17~19世纪中国气候变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龚高法、张丕远、倪根金、陈家其、邹逸麟、周翔鹤、米红、王业键、黄莹珏等都曾作过深入的研究[3]。

他们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气候变化有全球变化的背景,也有自身的特点。

从全球范围看,人类文明史主要发生在欧亚等大陆冰川消退后的冰后期。

而冰后期中,冷暖、干湿亦不断在交替变化。

他们多引用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成果[4],认为中国近5000年(相当于冰后期后半期)的冷暖变化经历了4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如下表:表1 我国近5000年气候冷暖变化大约在15~1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与欧洲小冰期相当的所谓明清“小冰期”[5]。

明清小冰期也有不同的冷暖时段,周翔鹤、米红将竺可桢之说归纳为4次冷期和3次暖期,如下表:表2 明清以来气候的冷暖变化可知,明代仅嘉靖隆庆年间(或许还包括万历初年)较为温暖,其余大部分时间寒冷,万历末年、天启、崇祯年间尤其寒冷;清代则顺治与康熙年代特别冷;雍正、乾隆、嘉庆较为温暖,晚清又转为寒冷。

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影响重大。

欧洲小冰期里,英伦三岛、北欧、东欧、俄罗斯都出现了谷物欠收、饥荒、放弃耕作、舍弃村庄、人口严重减少的迹象。

清代生态环境档案述论

清代生态环境档案述论

清代生态环境档案述论清代生态环境档案述论生态环境危机差不多成为21世纪全世界最引人关注得咨询题,爱护人类赖以生存得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进展差不多成为全球性话题.如何正确把握历史上得生态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得妨碍,从中总结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关于当今社会健康进展显得愈发重要.下面笔者就清代得生态环境档案加以梳理:一、正史、典志、实录、奏折《清史稿》分设有地理、灾异、河渠、交通等生态环境专志.在本纪、列传等中也记载有重大灾变、国家农垦、水利、赋役等重大决策档案,毋庸讳言,《清史稿》保存了大量得清代生态环境档案.乾隆年间设三通馆修成“清三通”即《清通志》、《清通典》、《清文献通考》,民国时期,刘锦藻修成《清续文献通考》,此四书中对清代河渠、水利、屯垦等生态环境政策进行了系统得记载.乾隆、嘉庆等几朝多次修纂《会典》,也记载了清代重要得生态环境档案资料.《清实录》详尽地记载了历年大小臣工得奏对与皇帝得批复等信息,实录尽管以记载政治为主体,但也不乏记载了自然灾异、农垦水利等生态环境相关内容得档案,具有极高得学术价值.清代出现了大量得荒政书、官箴书等,这些或是施政实录,或是施政总结,这些程式化得记述成为官僚们得指导法宝.其中记载了大量得清代国家在农田水利、灾荒救济等方面得政策与操作过程,比较闻名得有陆曾禹《钦定康济录》、方承观《赈纪》、汪志伊《荒政辑要》、王凤生《荒政备览》、杨景仁《筹济编》等.近年来,由李文海先生等主编出版《荒政全书》收录历代得各种荒政书,其中第2辑4册全为清代,共45种,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清代生态环境变迁得必备资料.WwwcOm在清代得专制政体下,沟通中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央地点得要紧途径确实是依靠各级臣工得题本、奏折以及皇帝得谕旨.清代还确立了严格得雨雪、河汛、收成、粮价定期奏报制度,各地有义务每年固定时刻上报,专门是长期全国性得水旱档案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得,这些档案资料都较好得保留在奏折当中.这些档案资料价值巨大,当时及后世不断对其进行整理,如《四库全书》中有《雍正朝朱批谕旨》;民国有《明清档案》及台湾近年整理得《历朝朱批谕旨》;新中国成立后,对清代得生态环境档案进行了大规模地专门整理,先后有多种资料集咨询世,水电科学院与水电部等共同整理得《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该丛书分海滦河、淮河、珠江韩江、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黄河等五大流域得“宫中”、“朱批”、“军机处录附”等有洪涝相关档案按时刻顺序进行二、地点志、地点文献档案、金石碑刻地点志是中国特色得百科全书,若以《禹贡》为地点志得源头,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得修志史,到了明成化年以后形成了全国性得修志高潮,清康熙年间开始,国家下令各地定期修纂地点志,并形成“一统志——省志——府县志——乡镇志——专门志”结合得方志体系.据统计,全国共有旧方志8500多种,其中6000多种为清代所修.地点志一般包含地点得建置沿革、山川风土、土地赋役、水利堤防、选举学校、宦绩人物、金石艺文、灾异五行等各方面得内容,相当一部分内容基本上关于生态环境得文献档案.地点文献档案得包括是各类文书、契约、家谱等地点文献,这些文献中不乏关于山林爱护、土地交易、水利分配等生态环境档案资料.如苏州商会档案中就保留有很多生态环境相关资料,如疏浚河道、城镇卫生防疫、防止水土污染、爱护山林等.这些档案资料得发掘和利用,带来了新得学术研究领域,形成新得学术研究热点.另外家谱等资料中也非常重要,其中所记载得家族繁衍迁移等资料是研究历史人口得重要史料.古人为记载盛事、表彰善举、昭示诚信等目得,在各地留下了大量得金石碑刻.由于种种缘故,这些资料在非常多地点没有受到足够得重视和爱护,湮没于墙角巷尾,在这些碑刻资料中包含很多生态环境档案,要紧有山川、寺院、园林得碑记,水利堤防营造碑记,山林河流等得产权或爱护碑记,以及其他碑记所包含大量生态环境档案.三、笔记、文集、文学作品与民间文学、报刊杂志清代有大量得笔记、文集,非常多笔记文集中记载有生态环境档案资料,如各种观光游记、舆地考释、水利奏议等.如包世臣《安吴四种》、屈大均《广东新语》、刘献廷《广阳杂记》等.在这些文集中记载生态环境相关得档案不胜枚举,如魏源《古微堂外集》中闻名得《湖广水利论》就分析了明清时期农业垦殖引发生态危机.清代文人笔记中也记载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这些资料尤为宝贵.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小讲、戏曲等常常也包含有生态环境信息,最为典型得是那些描写山川名胜、四时风景、水旱灾荒等得内容.比如清人张应昌编辑得《清诗铎》一书,全书26卷,分若干子目,其中有岁时、舆地、米谷、水利、农政、灾荒、流民、风俗、采矿等,其中记载了大量清代生态环境档案.民间文学则包括各类谚语、歌谣、传奇、曲艺等,这些多为口头艺术,没有文字纪录,同样具有巨大得史料价值.如山西“大槐树”传奇及长江中上游“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谚语所反映得明清大移民得历史.“走西口”所折射北方商人四处经商、垦荒得历史,其背后往往隐含有清代生态环境变迁档案信息.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新闻传播方式,报刊传入中国.19世纪50年代开始,首先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嗣后中国人也开始跟进.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先后出现过1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杂志中记载了大量清末生态环境档案.四、非语言类档案除了上述包含语言或文字信息得清代生态环境档案材料以外,那些自然地理要素、历史遗迹遗存等,(下转41页)(上接38页)往往都附载有历史相关生态环境档案.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等各类地理学要素.我们能够依照植物孢粉或碳14鉴定历史年代,依照古树得年轮确定落水情况,依照水土冲蚀遗迹推断洪涝时刻与区域,依照土壤岩芯测定水陆与生物分布等等.随着科技得进步众多自然地理要素也成为了保存清代生态环境档案得重要资料.历史遗迹遗存也保存了大量得生态环境档案,如福建得土楼、徽州得民居群,贵州得屯堡,山西得大院,这些都保存了大量清代生态环境档案信息,又如湖北江陵得万寿宝塔,直截了当见证了明清荆江得变迁与堤防得进展,华北地区得黄河故道保存了清代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变迁.综上所述,清代生态环境档案涉及传统历史文献记载得方方面面,随着科技手段得不断进步,一些自然地理要素、历史遗迹遗存等附载有相关生态环境档案得材料被发掘,为清代生态环境档案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一种新范式,开拓一个新领域.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生态环境档案,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上得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加强生态环境变迁背后深层次社会咨询题得分析,为当前生态环境爱护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性得研究参考.。

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

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

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摘要:一、引言二、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背景与意义1.背景2.意义三、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具体内容1.保护山林2.保护水源3.保护动植物四、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现实启示1.历史传承2.生态文明建设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生态保护意识早已有之。

清代时期,重庆地区留下了许多有关“生态保护”的题刻,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生态智慧。

二、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背景与意义1.背景清代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日益重视。

在重庆地区,官方和民间纷纷行动起来,通过题刻的方式传达生态保护的理念。

2.意义这些题刻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也为今人提供了借鉴,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具体内容1.保护山林清代重庆地区的题刻中,多次提到了保护山林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合理利用山林资源,防止滥砍滥伐。

2.保护水源水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清代题刻中强调要保护水源,避免污染,确保水质清洁。

3.保护动植物动植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题刻呼吁人们关爱动植物,严禁捕杀和破坏生态平衡。

四、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现实启示1.历史传承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见证了我国生态保护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清代生态保护题刻的精神,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五、结语重庆清代“生态保护”题刻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传递出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生态环境档案述论
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全世界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

如何正确把握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中总结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对于当今社会健康发展显得愈发重要。

下面笔者就清代的生态环境档案加以梳理:
一、正史、典志、实录、奏折
《清史稿》分设有地理、灾异、河渠、交通等生态环境专志。

在本纪、列传等中也记载有重大灾变、国家农垦、水利、赋役等重大决策档案,毋庸讳言,《清史稿》保存了大量的清代生态环境档案。

乾隆年间设三通馆修成清三通即《清通志》、《清通典》、《清文献通考》,民国时期,刘锦藻修成《清续文献通考》,此四书中对清代河渠、水利、屯垦等生态环境政策进行了系统的记载。

乾隆、嘉庆等几朝多次修纂《会典》,也记载了清代重要的生态环境档案资料。

《清实录》详尽地记载了历年大小臣工的奏对与皇帝的批复等信息,实录虽然以记载政治为主体,但也不乏记载了自然灾异、农垦水利等生态环境相关内容的档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清代出现了大量的荒政书、官箴书等,这些或是施政实录,或是施政总结,这些程式化的记述成为官僚们的指导法宝。

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清代国家在农田水利、灾荒救济等方面的政策与操作过程,比较著名的有陆曾禹《钦定康济录》、方承观《赈纪》、汪志伊《荒政辑要》、王凤生《荒政备览》、杨景仁《筹济编》等。

近年来,由李文海先生等主编出版《荒政全书》收录历代的各种荒政书,其中第2辑4册全为清代,共45种,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清代生态环境变迁的必备资料。

在清代的专制政体下,沟通中央地方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各级臣工的题本、奏折以及皇帝的谕旨。

清代还确立了严格的雨雪、河汛、收成、粮价定期奏报制度,各地有义务每年固定时间上报,特别是长期全国性的水旱档案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这些档案资料都较好的保留在奏折当中。

这些档案资料价值巨大,当时及后世不断对其进行整理,如《四库全书》中有《雍正朝朱批谕旨》;民国有《明清档案》及台湾近年整理的《历朝朱批谕旨》;新中国成立后,对清代的生态环境档案进行了大规模地专门整理,先后有多种资料集问世,水电科学院与水电部等共同整理的《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该丛书分海滦河、淮河、珠江韩江、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黄河等五大流域的宫中、朱批、军机处录附等有洪涝相关档案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

二、地方志、地方文献档案、金石碑刻
地方志是中国特色的百科全书,若以《禹贡》为地方志的源头,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修志史,到了明成化年以后形成了全国性的修志高潮,清康熙年间开始,国家下令各地定期修纂地方志,并形成一统志省志府县志乡镇志专门志结合的方志体系。

据统计,全国共有旧方志8500多种,其中6000多种为清代所修。

地方志一般包含地方的建置沿革、山川风土、土地赋役、水利堤防、选举学校、宦绩人物、金石艺文、灾异五行等各方面的内容,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生态环境的文献档案。

地方文献档案的包括是各类文书、契约、家谱等地方文献,这些文献中不乏关于山林保护、土地交易、水利分配等生态环境档案资料。

如苏州商会档案中就保留有不少生态环境相关资料,如疏浚河道、城镇卫生防疫、防止水土污染、保护山林等。

这些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带来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学术研究热点。

另外家谱等资料中也很重要,其中所记载的家族繁衍迁移等资料是研究历史人口的重要史料。

古人为记载盛事、表彰善举、昭示诚信等目的,在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金石碑刻。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在很多地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湮没于墙角巷尾,在这些碑刻资
料中包含不少生态环境档案,主要有山川、寺庙、园林的碑记,水利堤防营造碑记,山林河流等的产权或保护碑记,以及其他碑记所包含大量生态环境档案。

三、笔记、文集、文学作品与民间文学、报刊杂志
清代有大量的笔记、文集,很多笔记文集中记载有生态环境档案资料,如各种观光游记、舆地考释、水利奏议等。

如包世臣《安吴四种》、屈大均《广东新语》、刘献廷《广阳杂记》等。

在这些文集中记载生态环境相关的档案不胜枚举,如魏源《古微堂外集》中著名的《湖广水利论》就分析了明清时期农业垦殖引发生态危机。

清代文人笔记中也记载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这些资料尤为珍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