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我国基础教育》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
(一)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1.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为制定新中国的课程政策提供了"法规"依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教材发展政策。
各地选用老解放区的课本或比较通用的旧课本。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
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在改造旧课程教材的同时,国家也采取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我所用的课程政策。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
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
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
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
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
《基础教育改革论纲》课件
未来改革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提升 教师素质、完善教育制度,从而提高 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促进教育公平
引领社会进步
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科技 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 族的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改革
倡导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重学生参与和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 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 生学习兴趣。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03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实施策略和步骤
策略制定
资源整合
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实际情况,制定 具体的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明确改革的目 标、重点和实施路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设 施等,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课程设置
评价机制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改革效果进行实 时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改革措施。
改革的历史和发展
改革的历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改革和发展,如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改革 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的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 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改革方案,推动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3、秦、汉的教育
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 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 化。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 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 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 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 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 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 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2019
-
1
目录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的现状
2019
-
2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 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 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 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 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 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2019 3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2019
-
4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 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 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 掌握在官府。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 “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 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 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 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 水平上的发展。
完整最新版课件
4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 (总结性)
形成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美国 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Scriven)于1967年提 出的。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 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 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 新的机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3)缺点:
现阶段我国教育基本政策和法规的主要内容PPT课件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于2004年2月10日批准同意国家教育部制定 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 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在办学方向上 坚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 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 的教育”。(十七大报告的教育论述 )
(四)、在办学模式上倡导多形式。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积极鼓励和支持 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 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提出: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以大 胆实验。 目前我国民办办学模式:个人独立办学型、 社会赞助办学型、企业投资办学型、中外合作 办学型和国有民营办学型。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民办教育占国民教 育的12.44%。
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大规模地准 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 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 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⑶、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⑷、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 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 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⑸、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中提出: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 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⑹、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PPT课件(2024)
2024/1/29
24
学校教育制度
01 02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 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
2024/1/29
14
教育与文化传承
2024/1/29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保存者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 化的传承和普及作用。正因为教育的独特作用,才使得人 类积累的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
教育是文化选择的主导者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一方面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教育途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等的选 择上。
德育原则
包括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 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德育过程与原则的关系
德育原则是指导德育过程的基本准则,而德育过程则是贯彻德育原 则的实践过程。
34
德育方法与途径
2024/1/29
德育方法
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 评价法等。
2024/1/29
22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反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
人们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思想对教育目的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目的 。
德育途径
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5)以人为本,学生坐船头,教师岸上 以人为本,学生坐船头, 以人为本 走,尊重的天秤失衡
(3) 忽视人文教育
• 各类学校本来应该以“科技教育”和“人 各类学校本来应该以“科技教育” 文教育”两条腿走路, 文教育”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的方式 来实现基础教育的完成过程, 来实现基础教育的完成过程,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的限制, 人文教育” 种原因的限制,“人文教育”在“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被最大限度忽略了。 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被最大限度忽略了。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
• 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 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化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 化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和专 学者、 家、学者、教师个人按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 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小学、 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小学、初中各学科教 鼓励各套教材在质量上的竞争。 材,鼓励各套教材在质量上的竞争。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有人教版(由人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有人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有人教版 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沪教版 出版)、沪教版( 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沪教版(由上海教育 出版社出版)、冀教版 出版)、冀教版( 出版社出版)、冀教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等。 出版)
•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 幼儿园)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 幼儿园 的办学及管理, 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 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 (幼儿园 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 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 幼儿园 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 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 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 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4: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1、古希腊——追求人的“身心既善且美。” 2、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以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为中心,反对宗教对 个性的束缚,又提出人的多方面发展才 能的问题,他们赞美人的精神力量,肯 定人和人性的地位和价值。 3、 十九世纪以来,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明 确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
• 1.区别: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对各级 各类学校提出的统一质量要求,是各级 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而培养目标则 是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学科、某 个专业特定的具体标准。它是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学校 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是有区别的。 • 2.联系: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根据 总的教育目的来制定,符合总的教育目 的;总的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实现。
•
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 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 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 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 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教育目的的主体性
教育目的具有主体性,由于确定教育目 的的主体的要求不同,决定着教育目的的 利益倾向不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体包括 国家、社会团体、家长、学生以及学校。
•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是人的智力、体力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根据马 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的论述,人的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 意向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能够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由一个 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
基础教育改革PPT课件-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 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 教师权威。
•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 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 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 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 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
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
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
• ——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 ……
•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 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 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 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 脸堆笑。
案例
•
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
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 声,这
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
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
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
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
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
•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 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 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 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 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 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 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 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 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 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 人格养成。
《我国的基本国情》PPT课件
我国国情的主要内容
1. 社会性质 2. 经济发展状况 3. 军事状况 4. 科技与政治 5. 自然环境与资源
刘海燕
社会性质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 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 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 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 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 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刘海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中国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
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国情。
第二: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 性特征。
第三: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综合我国近几年的相关数据 ,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基本
国情
何为国情
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 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国情可以具体分为七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科技教育状况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政治状况 五、社会状况 六、文化传统 七、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国还有一定距离,并且现在面临多方面的技术封锁,况 且就算引进先进新技术,中国也很少花费资金去研究与 创新,所以中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目前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必须把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 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 践。
中国基础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个阶段。
它对于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体系、问题和改革探讨。
发展历程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解放战争之后。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就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基础教育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中国建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并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这为全国各地的儿童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解决了过去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难题。
其次,中国不断完善学校设施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
现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所很好的中小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大幅提高。
教育体系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学科和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通常为6年。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科目,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社会行为规范。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二阶段,通常为3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科范围扩大,他们开始学习更多的科目,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
此外,他们还要面对升学压力,因为高中教育对于接下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阶段,通常为3年。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选择自己的学科方向,并参加高考,这是中国学生迈向大学的重要一步。
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进一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和改革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教育竞争压力巨大。
由于国家的人口众多,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参加各种升学考试,导致竞争激烈,升学压力沉重。
教育学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完整版PPT
第二节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沿革 二、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与沿革
• 1922年仿美国“六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三三”学制;
•时间长;
•又称新学制;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时间缩短;
壬寅 学制
癸卯 学制
壬子 癸丑 学制
壬戌 学制
1922年(旧历壬戌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称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对高校的管理,由政府直接对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改变为通过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前段——基础阶段实行义务教育; 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
癸卯学制:近代史上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是我国现代学制之始。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 “壬子学制”。到1913年,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形成了一个新的
将以15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以15年左 右的时间来从事提高的工作。
பைடு நூலகம்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
四、在校报上公开向我赔礼道歉,为我恢复名誉; 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职业技术教育,又称职业教育,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 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节: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中等教育 结构改革(了解) 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二、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和学制 全日制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一般是初中高中各三年。 一、为我颁发毕业证、学位证; “两基”、“两全”、“两重”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与沿革 给田永本人的通知,也已经通过校内信箱送达到田永所在的学院。 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自学) 优点: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赵文平[摘 要]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优化课程功能的基础,课程结构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实践要素,也是课程论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经历了潜隐化、独立化和丰富化三个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发展特点是内涵日益丰富、视角逐渐多样、问题域不断扩展、方法呈现混合化。
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趋势:一是明确研究使命,即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聚焦研究任务,即在问题解决中构建“课程结构论”;三是拓展研究问题,即在多维视界中不断扩大问题域;四是树立研究思维,即在关系、整体与结构思维中破解课程结构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论[作者简介] 赵文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23)03-0034-08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课程,高质量的课程离不开优化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的是按照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1]。
课程结构作为一种课程门类及内容的组织形式,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说,其对于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推进和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入,学界越来越重视对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讲,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学术历程?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前行?本文尝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成就进行系统梳理。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潜隐化的课程结构问题研究(1949—1981年)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由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课程论学科,在学术话语中也没有“课程结构”这一概念,但已探讨了课程结构中的一些局部问题,只是尚未称作“课程结构”。
第8章 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
2.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 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 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教 育方针
三、我国教育体制的政策沿革
1.教育行政体制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对教育事业实 行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策。 1958——1959年,改革的中心是权力 下放,改变过去“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
1961——1963年,中央再次对教育事业, 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分级 管理。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中心是中央放权给 地方,地方也逐级放权,直至乡镇。
6.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7.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
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指引着教育的科学发展。
坚持教育的全面发展。 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 以协调发展为主线。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者。”
二、我国学制政策的沿革
1.1951年第一次学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基取得巨大成绩
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99%以上
除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六省 外,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全部通过国家“两基” 验收。
9
二是国家对教育特别是对基础
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1997年全国的教育经费是2531亿元; 2006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是9815亿元; 九年间增长4倍; 在“九五”、“十五”期间,基础 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6% 左右。
学校
幼儿园
学校数(万)
13· 37
在校生数(万)
2474.96
小
学
30.09 5.79
1.5206 1.4767 0.2663
10331.51 5558.497
2476.28 2056.71 2907
5
初中阶段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总规模
从三组数据看教育事业发展
小 学 净 入 学 率 从 1978 年 的 94.0% 提 高 到 2008 年 的 99.5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 1990 年 26.0% 提高到 2008 年 的 74.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1990 年的 3.4% 提高到 2008 年的 23.3%。
量提高;
从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转到更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 改革发展面临的 形势与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郑增仪
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
取得了巨大成绩
二、新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 和任务 三、不断深化新时期基础教育的 课堂教学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
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和“两基”取得巨大 成就
1、事业发展(2008年底)
29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 众切身利益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 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 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 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 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0
基础教育面临的三个转变
从重视速度、规模的发展转到更重视内涵发展和质
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寄宿制学校 的寄宿生还实行了生活补助。帮助 他们完成学业。2007年秋季开始小 学生每天补助2元,初中生每天补助3 元,按250天计算.
4、农村教师队伍得到加强。 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于2006年启动了:“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 划”。全国共招聘特岗教师3· 3万 人,覆盖西部13个省分395个县的 407所农村中小学。
自己的未来感到不安”,高于日本(21.8%),韩国 (20.1%)。
26
教育的三个不适应
不适应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 不适应目前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 的需要.
27
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应对国际挑战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 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 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 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 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 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青海
重庆
贵州
今昔对比
15
15
2、实施农村中小学远中中央财
政50亿元,地方财政60亿元.农村中小学计算机
数量有了巨大变化.
农村学校
小学 初中
本世纪初
98人一台 49人一台
2007年
39人一台 19人一台
16
教学光盘播放点
17
卫星教学收视点
18
计算机教室
21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 育法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 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型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 制度的实施。
22
2007年春天全国农村地区1· 48 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了学 杂费;年底又免除了书本费.
24
二 、新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
25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
中美高中生比日韩高中生更自信、更能坚持个性 ; 中国
高中生对未来最有信心,更愿意积极采取行动改变现状。
85.6%的中国高中生和 92.2%的美国高中生认为“自己的
能力并不比别人差”。日韩高中生分别为 52.9%和 69.2%;
41.3%的中国高中生和 37.8%的美国高中生表示“不会对
11
2007年全国的教育经费总投入是 12148亿元;
其中财政性投入是8280亿元;
2007年对教育投入占GDP3.22%
12
三是农村教育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中央财政拿出100亿元,在农村实施了1、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到2007年工程共计投入100亿元。 改扩建7651所寄宿制学校 ,满足了 195· 3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要和 207· 3万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要。
6
日本:55% 韩国:91% 美国:82% 英国:59% 高收入国家平均:67%
我国教育经费占世界教育 经费的比例不足3%.
7
2、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提高 有了新进展
2004年全国有410个县没有普九; 2005年全国有163个县没有“普九” 到2006年全国还有93个县没有“普 九”,其中多数在西部地区. 到2007年还有42个县没有普九。 到2008年还有27个县没有普九.
19
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到2007年底完成了对中西部7· 8万个农村
教学点, 25· 1万所农村小学,近3万所农村 初中的覆盖: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40· 1万套;
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 9万套; 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 5万个
20
3、全面实行农村免 费义务教育,确保了 农村每一个儿童完成 九年义务教育。
28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 国家未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 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 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 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 一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