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大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单元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复习指导
单元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复习指导知识体系构建一、重点理解的内容1.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956年至197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召开“八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从而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
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
2.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957—1976年间,党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估计过于严重。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到反右倾斗争,再到文化大革命,逐渐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否定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生产力实际,无端变更生产关系;到“文革”中更是以阶级斗争冲击经济建设。
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可分客观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曾在中国推行过“左”倾路线,苏联的集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也对中国产生过消极影响。
主观原因:我们有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提要】1949至1978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由主动全面学习斯大林建设道路到力图摆脱苏联影响,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科学地、实际地探索到曲折地、人为地、跃进式地探索是前三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1956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提前超额完成,然而,1958年起,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步入艰难曲折的二十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力图摆脱苏联,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66):1、建设条件:(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近代史复习题之第9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A、如何恢复国民经济B、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C、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2、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初主要照搬了()A、美国的经验B、日本的经验C、苏联的经验D、西欧的经验3、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A.团结一批评一团结B.大鸣大放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A.《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B.《再论无产阶级专政和历史经验》C.《五.一六通知》D.《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5、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主要著作是()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C《论十大关系》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6、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指出了()A、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任务B、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任务C、探索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的任务D、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心思想是()A、突破苏联模式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8、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 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9、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陈云D、邓子恢10 、 1957 年,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发生的严重失误是:()A 、人民公社化运动B 、文化大革命C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D 、“大跃进”运动11、 1959 年夏,中共中央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错误,召开了:()A 、成都会议B 、南宁会议C 、庐山会议D 、北戴河会议12、中国共产党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是()A中体西用 B全盘西化C完全排斥 D洋为中用13、对待“文化大革命”,必须( )A.基本肯定B.基本否定C.既肯定又否定D.彻底否定14、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出现严重失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C.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D.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是不完全清醒的15、中共八大前后,就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方案的领导人是( )A.刘少奇、陈云B.周恩来、朱德C.刘少奇、邓小平D.毛泽东、邓子恢16、1955年底,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 )A.邓小平B.周恩来C.毛泽东D.刘少奇1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认为,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改革生产关系B.完善上层建筑C.解放生产力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是(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是( )A.完善社会主义制度B.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C.加强党的领导D.加强民族大团结20、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非对抗性质的B.对抗性质的C.完全对抗性的D.基本对抗的二、多项选择题1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A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会相互转化B 、人民内部矛盾是复杂多样的C 、人民内部矛盾是对抗性的D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取得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是( ) A.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B.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C.制定了党在经济方面的方针和政策D.制定了党在政治方面的方针和政策3、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基本国情是( )A.人口多B.底子薄C.经济文化落后D.科学技术水平低4、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时期,它表现为()A.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B.由革命到建设C.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D.由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5、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6、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取得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表现在()A.《论十大关系》的发展B.中共八大的召开极其重要决策C.人民公社的建立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7、党的八大认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C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 、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8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最主要关系有:()A 、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C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9、毛泽东等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其政治路线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D.大跃进的开展10、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统筹兼顾B. C.自力更生 D. 对外开放三、简答题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论述题1、1956—1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C3.C4.C5.C6.D7.D8.C9.C10.C11.C12.D13.D14.D15.A16.C17.D18.B 19.B20.A二、多项选择题1.BD2.ABCD3.ABCD4.ABC5.AB6.ABD7.BC8.ABCD9.ABC10.AB三、简答题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答: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
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
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专题三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二轮
专题三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解读】1、课标要求: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前提:(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经过三年奋斗,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
(3)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从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路线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并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主要特点:和改造并举。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4、结果: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2.过程。
(1)探索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的报告。
(2)初步成果:中共八大召开。
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的要求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运动。
(4)纠正措施:农村纠“左”,对国民经济实施“、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_______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成就。
(1)先后建成______、包头等钢铁基地。
(2)基本形成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结构。
(3)全国除___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4)石油实现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重大破坏。
(1)原因:“”的狂潮。
(2)表现:2.周恩来的整顿。
(1)背景: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因苏联专家撤走而停产的工厂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
由于纠“左”进程的中断,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因 而出现了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应有的灾难。
6000
5726.1
5000
4000
3000
2263.6 2000
1000 0
137 1949年
316 1976年
粮食总产量(单 位:亿斤)
粮食亩产量(单 位:市斤)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但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不足 ➢ 国际因素
中共八大二次 会议主席台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 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事业仍 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03 PART THREE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Constract get great schievements Expioration result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20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稿)课程考试大纲(2015版)一、考试依据: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版)教材、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上海海事大学教务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课程考试旨在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和考察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当前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合格的人才培养。
二、考试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要求考生:1.了解和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理论和观点;2. 运用本课程有关理论或原理,正确解释和论证某些观点,明辨是非;3. 运用本课程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观察、分析或解决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5分钟2.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四、试卷题型与结构1、基础知识题 40分(1)单项选择:(每题1分,20题,共20分)(2)多项选择:(每题2分,10题,共20分)2、材料分析题 50分(1)单项选择:(每题2分,15题,共30分)(2)多项选择:(每题2分,5题,共10分)3、简答题(每题10分,1题,共10分)4、论述题(每题10分,1题,共10分)各章考试内容大纲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基础知识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生产结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思想体系;社会结构2.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4.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极其关系5.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的变化重点理解1.中外比较视野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起点3.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不平等条约及其危害5.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历史任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及其影响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基础知识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5.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人民群众;爱国官兵6.瓜分狂潮7.中国没有被瓜分的原因:(1)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8.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9. 民族意识觉醒:(1)师夷主张及早期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重点理解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2.认识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与灾难3.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及意义4.反对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5.了解早期爱国人士的思想及主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基础知识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天平天国的建立及发展:(1)爆发原因(2)战争历程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天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4.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指导思想5.洋务运动主要内容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的原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7.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主张8.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9.维新运动的结局及失败原因教训9.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重点理解1.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未来的探索实践,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2.各反对力量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3.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局限,失败的原因、教训4.认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5.了解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内容6.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基础知识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观推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革命和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5.武装起义与保路运动6.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9.袁世凯称帝与军阀统治10.挽救共和的努力1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学说内容及其缺陷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3.了解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派的思想与主张4.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失败说明的问题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基础知识1.一战与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2.三座大山的重压3. 三种政治力量,两个中国之命运重点理解: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2.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对象3.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划分、特点、作用及中国共产党对其实行的政策4.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理由5.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基础知识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基本口号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历史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5.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者的队伍及运动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活动7.中国一大及其决议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9. 民主革命纲领和发动工农运动10.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的形成11.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12.大革命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重点理解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面貌有哪些4.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政治基础、合作形式、历史作用4.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基础知识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2.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八七会议(2)三大起义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内涵、意义4.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 “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出现原因3. 反“围剿”与长征4. 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5.长征胜利的意义重点理解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2.土地革命时期的严重挫折表现及原因3.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背景、内涵及意义4.正确认识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5.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基础知识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2.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侵华3.南京大屠杀及侵华日军的罪行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4.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5.一二九运动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6.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7.国共第二次合作与全民族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8.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9.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称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0.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总方针11.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1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等13.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其意义和地位1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4.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重点理解1.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2.游击战争在抗日战场的意义和地位3.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4.正确评价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称为抗日中流砥柱5.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基础知识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2.全面内战爆发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3.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4.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6.三大战役7.人民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重点理解1.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 抗美援朝战争2.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3. 国际环境的改善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答: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越这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答: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沦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06.12
LYM
9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 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 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 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2006.12
LYM
19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 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 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 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怎么办?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2006.12
LYM
20
2、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1)改造前: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的 建
时间:1953—1956年底
立
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三 内容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大 改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造 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006.12
②改造后期,存在L过Y 急M 、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 27
2006.12
LYM
6
2006.12
LYM
7
(3)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夏)
•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 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 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 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10月,中 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 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 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3)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九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简答题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3、“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
(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论述题1、试述“文化大革命”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领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3)简单应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演变(1)识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
教案。
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领会: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
(3)简单应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
(4)综合应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近代以来中华名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极其关系。
3、抵御外来侵略、争取名族独立的斗争(1)识记: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
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
严复与“救亡”口号。
(2)领会: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3)简单应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4)综合应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识记: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天京事变。
(2) 领会:《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 简单应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 综合运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2、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1) 识记:奕 和洋务派。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 领会:洋务派举办的洋务运动。
(3) 简单应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4) 综合应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1)识记: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模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简答题 5. 填空题简答题每小题6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陈云的“三不王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这个思想为中共八大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2.简述1957年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这次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按照中央要求,“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应该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真诚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听到各方面的批评意见,改进党的作风,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3.简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
正确答案:1960年1月至1963年3月,中国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在联合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经长期不懈的外交努力,终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湖北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大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把握早期探索取得的成果。
二、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
三、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20年问的建设成就,把握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
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全面内乱的形成。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挫败“四人帮”“组阁”阴谋。
l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严重的挫折。
深刻的教训
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良好的开局
1.识记:(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2领会:《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3.简单运用:(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4.综合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识记:(1)“大跃进”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3)庐山会议。
(4)“二月逆流”。
(5)林彪反革命集团。
(6)“四人帮”。
2.领会:(1)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简单运用:(1)1958年秋冬至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努力。
(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
(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综合运用:(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3)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识记:(1)“两弹一星”。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2.领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3.简单运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4.综合运用:(1)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2)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更多2015年湖北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大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请进入湖北自考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