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第一篇: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水门事件》观后感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
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
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
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
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
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
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
水门事件"是丑闻,更是腐败
"水门事件"是丑闻,更是腐败作者:李辉来源:《廉政瞭望》 2018年第3期文,李辉与通常所见到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形式的腐败不同,国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腐败一政治腐败。
在政治腐败中,手握政治权力的人并不必然直接盗取国家财产或者收受商人的贿赂,但是依然满足“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这样一个对腐败的定义。
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已经是经典的案例,简单来说,“民主党国家委员会”1972年租用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水门大厦6楼全层。
“民主党国家委员会”是美国民主党的全国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民主党在全国各州和地方开展选举提供各种组织和支持工作,包括制定总统竞选策略。
1972年6月17日的上午,水门大厦的保安发现几个人闯入了“民主党国家委员会”的办公室。
他以为是一伙窃贼,于是迅速报警,警察火速赶到并且逮捕了这五个闯入办公室的“窃贼”。
这五个人完全不像窃贼,西装革履,口袋里是整齐的100美元大钞,随身携带着窃听和专业照相设备。
由于窃听属于联邦罪名,于是警察通知了FBI(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发现,这些人是第二次闯入“民主党国家委员会”的办公室,用新的窃听装备替换上一次安装的老设备。
随着调查深入.FBI很快发现这些人是服务于美国在任共和党总统尼克松的竞选团队——总统连任选举委员会,他们在水门大厦安装窃听装备以窃取民主党的竞选信息,于是“水门事件”从一件普通的盗窃案迅速上升为震惊全美的政治丑闻。
惯常的思维认为这不就是竞选中的政治斗争吗,跟腐败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后来的调查发现,“水门事件”之所以发生,与竞选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有密切关系。
五个窃贼身上的百元大钞被证明是通过一个墨西哥银行洗白的非法竞选资金,这些钱专门用来支持在选战中不能见光的一些勾当。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总统连任选举委员会”收取了大量非法的竞选资金,最大的两笔来自石油和银行巨头理查德·梅隆·斯凯夫,他给了100万美元,以及保险业的大佬克莱门特·斯通,他给了200万美元。
浅析由影片
浅析由影片《水门事件》引申出来的新闻自由问题09编剧胡威 090608113摘要:本论文试从影片《水门事件》出发,通过这个故事浅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问题。
通过对“水门事件”产生原因的阐述来分析法律历史积淀对于新闻自由问题的意义,同时也将分析新闻记者的新闻理想在新闻自由中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水门事件、新闻自由、新闻理想、舆论环境1 水门事件背景下的新闻自由状况及产生原因影片《水门事件》是好莱坞拍摄于1976年的根据松尼克的水门事揭发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写自传改编的电影。
该影片也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并斩获当年的最佳原创改编剧本奖。
其实按照那个年代,影片所讲述的水门事件是美国整个社会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其仍能获得奥奖的青睐,对于整个事件的戏剧化展示是重要原因。
虽然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影片围绕两位揭发人突破重重阻碍并在最终找出真相的故事线却对当时乃至现今的新闻自由的讨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时新闻自由所面临的状况。
首先,对于新闻自由的定义,一般的理解为“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1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自由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靠政府通过立法来实现保障的。
但有趣的是,在水门事件中,真相的传达需要对抗的敌人恰恰是保障的制定者:政府。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水门事件》会变得如此充满戏剧性的根本原因。
纵观整部影片,最后的真相最终会暴露,除了两位记者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外,当时美国社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是两位记者能够获得较为可靠的消息源的重要原因。
在“水门事件”之前,美国的新闻自由在立法保障方面便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了。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也早在18世纪便被写入了美国宪法。
对水门的评价
对水门的评价
在历史上,水门事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水门事件,它都是美国政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水门事件揭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缺陷和腐败问题。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也暴露了政治家们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丑陋面目。
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政府和社会开始反思和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了对政治家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了政治腐败的可能性。
其次,水门事件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尼克松的诚信和领导能力产生了质疑,他的形象和声誉一落千丈。
这一事件也对美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政治家们更加注重形象和声誉的维护,同时也加强了对政治家的道德和伦理标准的约束。
最后,水门事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促使政府和社会更加注重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这一事件也加强了对媒体和舆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媒体和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综上所述,水门事件是美国政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机遇。
电影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观后感电影《水门事件》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政治悬疑片。
片中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水门事件”,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以诺列斯特(Bob Woodward)和伯纳斯坦(Carl Bernstein)两位年轻的《华盛顿邮报》记者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对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政治丑闻进行调查和揭露的过程。
这一舆论风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在1974年面临弹劾和辞职。
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精心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展现了一场神奇的政治斗争和媒体之战。
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刺激的悬疑片,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政治体制和权力的深入探讨。
首先,电影展现了记者的角色与责任。
诺列斯特和伯纳斯坦是坚持真相的勇敢记者,他们在追求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展现了记者应有的责任感和勇气。
他们不怕政治压力,坚定地追查政治丑闻的真相,为公众揭示了尼克松政府的腐败行为。
这种对真相的追求,对于保持政府透明度和公众的知情权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电影揭示了权力垄断的危险。
在电影中,尼克松政府企图利用政治权力掩盖不当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暴露出现代政治体制中权力集中的问题。
尽管尼克松总统是美国最高权力的象征,但他仍然无法逃避法律的制约。
电影向我们表明,无论身份多么高大,任何人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电影中还展示了新闻媒体的力量。
正是《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机构,在政治丑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们的调查报导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在政治体制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关注,迫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加强权力监督和保障公民权益。
最后,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思。
它提醒人们,政治体制和权力应该受到广泛的监督和制约。
政府的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媒体应当履行对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责,而公民也应当积极参与并质疑政府的行为。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保障权力分立和信息公开,我们才能确保一个公正、透明、民主的社会。
水门事件案例理解
1.尼克松和他的顾问们在水门事件处理过程中,错在哪里?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
但由于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尼克松的处理方式:他没有及时去处理,而是把危机在扩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7点:(1)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首先,从他们的自觉程度来看,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次,从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范围来看,他们的行为在他们所在的政治领域是受到制约的,作为总统和顾问都是不合乎常理的。
(2)在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在1973年3月23日,麦科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
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
这引起了内部矛盾的发生。
并迫使了迪安主动向检察官做了揭露。
这违背了公共关系中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原则,他只顾追求组织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所以他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3)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
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
因为他知道一旦披露真相就会对自身生存发展不利,而他没有及时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行为。
这一点,他没有考虑到公众意识和协调意识,没能很好的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
(4)在一些对水门事件进行负面报道的记者,尼克松命令属下列出黑名单。
1971年9月9日专事窃听与盗取政敌文件的白宫“铅管工人小组”,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的精神病医生处盗窃资料。
埃尔斯伯格作为国防部前官员,他将国防部的秘密文件透露给媒体,而尼克松在与媒体关系不太好的情况下,他还大喊:“我不是骗子”。
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他忽视了媒体的传播意识。
(5)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水门事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水门事件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认识到了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传播的快速性、人与人之间传播人与社会的传播。
也看到了大众传播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从传播内容说: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在此期间有媒体两位记者在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此后,水门事件对社会和政坛上影响极大。
二、从传播受众说:受众是指接受信息的一方。
在水门事件中,传播受众包括了,听众、读者、观众。
三、从传播功能说:①,大众传播具有社会监视功能的作用,使得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传播学具有社会性,在水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便上了个媒体的头条,媒体报道的不光是对尼克松个人的报道,更是对白宫的各个官员和所设计的部门联系在一起,迫使白宫向社会各界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所以由此看出,正是这回地位赋予了传播学的该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
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存活。
新闻记者与水门事件
新闻记者与水门事件谈及对于一个新闻记者而言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时,我脑中第一个出现的是——敏锐的新闻嗅觉,或许这个特质看起来有些无关紧要,然而在我看来,如果缺乏这个特质,大多数新闻记者只能日复一日地报导着车祸,火灾,盗窃这种稀疏平常的社区事件,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件不重要,只是这样的事件影响的范围太小,仅局限于数家数户。
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新闻记者将会沦为一个永远的报道者,一个消息的传递着,一直重复着将爆料者或者警方提供的内容公之于众,而没有创造多少新闻价值。
试想若“All the president’s man”中的记者Bob Woodward没有在水门大厦的窃贼僱佣了辩护律师中看到了一丝非同寻常并一步步抽丝剥茧发现这起看似寻常的盗窃案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之间的联系的话,那么水门大厦失窃案次日出现在华盛顿邮报的只能是一则短短的社会新闻“水门大厦失窃窃贼已被捕”甚至连这么一则报导都不会有。
正是在敏锐新闻嗅觉的驱使下,Bob Woodward在法庭上看到了前排律师并猜测到这起盗窃案非同小可,经过与他的技巧性的对话,Bob Woodward探听到了案件的种种内涵,当听到其中一名窃贼曾经就职于中央情报局时,Bob Woodward神色一动并决定继续追查下去,而来自警察局的电话,从窃贼的电话通讯簿中看到了一丝不同寻常,就这样寻根问底,Bob Woodward和Carl Bernstein最终破解了堪称美国新闻史上的最大案件——水门事件。
除了敏锐的新闻嗅觉,缠攻,即坚持不懈的追查也非常重要。
从对法庭上的前排律师的步步试探到给白宫、卡尔斯办公室、穆伦公司和出版社等等打电话,再到约见霍华德·亨特的职员,去国会图书馆翻看一摞摞的图书借阅资料,正是这些零碎的线索在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脑海中一点点拼凑出水门事件的完整资料,若是没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Bob Woodward或许可以猜测出水门大厦失窃案的不同寻常,但是光是猜测而无证据无法成为新闻,更无法成为新闻头条,由此可见缠攻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
从大众传媒角度解析影片《水门事件》
从大众传媒角度解析影片《水门事件》作者:李增泉王雅松来源:《神州》2012年第25期摘要:《水门事件》是围绕美国政府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拍摄的电影,影片重现了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博·伍德沃德两位记者如何一步步揭开这场政治黑幕。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角度解析该影片,深入分析报纸业在美国大众传播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外,通过对美国报纸业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中美报纸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当前中国报纸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大众传播《水门事件》报纸业中美差异影片《水门事件》是根据《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博·伍德沃德——水门事件揭发人所写自传改编而成的电影。
在水门事件中,两人历尽艰辛揭开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为美国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
事件的起因是五名盗贼潜入水门大厦实施盗窃。
本来是一桩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博·伍德沃德的追查下,最终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
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
主编本·布莱德利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记者的这边,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博·伍德沃德得以继续追寻事件真相,得到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解析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角度入手。
在整个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始终扮演了大众传媒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首先,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幕后的一系列报道开始被认为是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的。
但是后来经过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博·伍德沃德两位记者的层层挖掘以及“深喉” FBI副局长W·马克·费尔特(2005年证实)的帮助,证实了《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真实的,它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其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
浅谈水门事件
浅谈水门事件一、水门事件的过程水门事件,是19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起震惊世界的政治丑闻,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事件开始于1972年6月17日,当时美国民主党全国总部地下车库通往大厦的门锁两次被胶布贴住,当时所在地水门综合大厦的保安人员偶然发现这一情况,于是立刻报警。
前来的两名特警出其不意地抓获了5个嫌疑人,他们潜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和拍照文件。
之后联邦调查局找到了这些钱中有不少联号的百元大钞,由此追查发现这是这伙人的活动资金,究其来源竟是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政治费用。
随着案件的展开,种种证据的出现包括前白宫幕僚在联邦参议院水门委员会的证词,这些都开始指向白宫幕僚。
而受到调查的白宫幕僚主动交代出总统上任后曾在整个白宫安装有由语音自动启发的录音系统,并录下了白宫中几乎所有的谈话,这些证词的提出是为了自保。
而根据对这些录音磁带进行监听后发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水门窃听案发前后,都曾经明示或暗示过应该掩盖其上任后无论是由其本人还是下属所有过的一些并不完全合法的行动。
经过一系列漫长的司法诉讼,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总统最终服从了最高法院的判决。
面对国会众议院几乎可以肯定会通过的弹劾总统的动议,并且也很可能会被参议院定罪。
1974年8月7日晚,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休·斯科特,众议院约翰·雅各布·罗德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尼克松,告知尼克松已全部失去国会的支持。
罗德告诉尼克松,条款一旦众议院被投票,弹劾势在必行。
戈德华特和斯科特告诉总统,参议员不仅有足够的票数给他定罪,而且不超过15名参议员愿意投无罪票。
意识到自己没能留在办公室,尼克松决定辞职。
1974年8月8日晚,尼克松在椭圆形办公室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职。
当天早上,辞职正式生效。
尼克松夫妇携家人在东厅与白宫人员告别。
直升机把他们从白宫带到马里兰州安德鲁斯空军基地。
从“水门事件”看记者的独立性
从“水门事件”看记者的独立性记者的独立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
纵观西方新闻传播史,许许多多的记者不畏强权、拒绝金钱诱惑,坚持将真相带给读者,甚至将许多影响世界的大人物拉下水,"水门事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这两个名字世界闻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把尼克松总统赶下台,更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精神——始终坚持记者的独立性,为大众所钦佩与赞扬。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是美国的第37任总统,中国人之所以能够记得他并且称呼他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就在于是他首次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他却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尼克松没有面子,当然美国人也不太有面子,其起因就是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的发端貌似只是一起简单的“三级入室窃案”,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间谍和阴谋破坏活动,而幕后黑手则正是尼克松坐镇的美国权力中枢——白宫。
也正是为此,当联邦调查局开始对该起窃案进行调查之后,尼克松政府就不遗余力地试图加以压制,通过安插亲信到联邦调查局,指使司法部、中央情报局等一系列机构设置障碍,甚至由总统的白宫顾问亲自出马,阻挠对水门事件的深入调查,试图将该案的影响消弭于无形。
当水门事件陷入困境的时候,正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的新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对水门事件展开了详尽而周密的新闻调查,并通过一篇又一篇深入的报道,挖掘隐藏在这一窃案背后的政治黑幕。
如果没有这些调查和报道,水门事件则几乎肯定又会成为一桩扑朔迷离的悬案,最终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毫无疑问的说,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报道和监督,水门事件不可能如此快的就有结论,尼克松总统也不可能如此灰溜溜的下台。
媒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政治权力与社会生活的看门狗,被看做为第四权力。
因为媒体只需对公众负责不需要对政府负责,其独立性也保证了其监督的公正性,并会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与回应,构成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效力。
水门案件法律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1972年6月17日,美国华盛顿水门大厦发生一起窃听丑闻,此事件最终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丑闻之一。
水门案件不仅揭示了政治权力的腐败,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民主和司法公正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对水门案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水门案件的法律问题1. 侵犯隐私权水门案件中,犯罪分子非法潜入水门大厦,窃取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文件,严重侵犯了民主党成员的隐私权。
在我国,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民的隐私权不受非法侵犯。
2. 侵犯财产权犯罪分子在水门大厦窃取的民主党文件,属于民主党财产。
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这些文件,侵犯了民主党的财产权。
在我国,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民的财产权不受非法侵犯。
3. 违反国家安全法水门案件中,犯罪分子非法潜入水门大厦,窃取民主党文件,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
在我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犯罪分子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安全法。
4. 侵犯民主选举权水门案件中,犯罪分子非法窃取民主党文件,企图干扰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选举。
在我国,民主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公民有权参加选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5. 诽谤罪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尼克松政府试图掩盖真相,散布虚假信息,诽谤涉案人员。
在我国,诽谤罪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1. 强化法治意识水门案件的发生,暴露了尼克松政府法治意识的淡薄。
在我国,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公民应当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完善法律制度水门案件揭示了我国法律制度在反间谍、反腐败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之我见摘要:“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水门事件”的过程及影响的论述,进而对我国当前媒体在群众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成为把握舆论导向“掌舵人”及其意义。
一、水门事件1、何为水门事件。
[1]“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指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个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的人被值勤警察逮捕。
这便是水门事件的萌发,常被称为“水门盗窃案”。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2、水门事件经过。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时任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为了竞选连任,利用总统的职权之便,动用了“国家机器”介入选举,以CIA退休干员对竞选对手进行监听,取得了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
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松竞选团队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虽然尼克松随即反驳“这不是我指示的”,并在选举后取得了高票“保卫政权”,但最后在全案被揭弊之后,尼克松为此丑闻垮台,涉案之白宫幕僚长、总统顾问被判监禁,这是史上一场“没格调”的选举,让美国为之“民主倒退”。
回到“监听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脱罪,但随后在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后,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第三任司法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
从电影《水门事件》看新闻和媒体自由
从电影《水门事件》看新闻和媒体自由作者:王苏亮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电影《水门事件》是根据身为“水门事件”的经历者同时也是揭发者的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所写的《总统班底》一书,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无畏强权、不受诱惑,历经艰辛排除万难调查真相,最终揭穿了美国当局政治黑幕的全过程。
通过部电影,我们不仅了解到当年的真相,站在新闻学的角度,该电影也为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关键词:水门事件;新闻媒体;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调查真相,并将获取的相关信息如实地传达给无法充分了解信息的公众。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人的权利,是其手中的利剑,所以在媒体人在行使新闻自由权时也挥动了手中这把名为“权利”的利剑,其受到一定的打压是必然的。
就如同《水门事件》中,两位记者在追踪真相的过程中与强权势力进行了一番较量。
两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新闻媒体自由权利的行使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新闻与媒体的自由权利所谓新闻自由也被称为新闻自由权,指的是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来保障本国公民的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的自由权利。
简而言之,新闻自由就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来实现的民主权利,这些媒介有:报纸、互联网、电视、广播等。
倡导新闻自由的理论最初是以倡导报业自由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的。
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传播自由这四类。
长久以来,由于新闻媒体一直扮演着抨击丑恶的角色,对被抨击者的名誉、隐私都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新闻媒体屡次遭人起诉,被推至风口浪尖。
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担忧,同时也围绕此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新闻媒体自由不是广义上的绝对自由,其自由权利行使的前提是符合实际、满足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连续几年来,有关“新闻法”“舆论监督法”等提案在全国“两会”上被屡次提出。
如何界定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成了摆在公众面前的尖锐问题,确定两者之间的节点,在保证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又能够保证新闻媒体能够充分使用手中的这把利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宪政危机的视角看水门事件_刘磊
教学参考
பைடு நூலகம்
97
宣称的行政特权,不能超越刑事司法中正当法律程 序的基本要求”[6],因此,尼克松必须向西里卡法官 交出作为罪证的录音带。
国会对尼克松的弹劾将不可避免。1974 年 7 月底,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先后表决通过了妨碍司 法、滥用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讯等三项弹劾条款,并 向众议院建议:“理查德·M·尼克松应该受到弹劾 和审判,并被解除职务。”[3] ( p.165)尼克松为了免遭弹 劾被迫于 8 月 9 日辞职。这样,由水门事件引发的 这场宪政危机,最终在美国国会、联邦法院、特别检 察官、大陪审团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宪 法程序和平化解。
国内外有关水门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①,但从 宪政危机角度来审视的则是凤毛麟角②。本文试图 从宪政危机的角度、在美国三权分立制衡的宪政体 制框架内重新审视水门事件。
一、 “三流盗窃未遂案”引发宪政危机
1972 年 6 月 17 日,以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 委员会”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 5 人,闯入 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 装窃听器和偷拍有关文件时被捕,水门事件爆发。 水门事件发生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新闻媒体 迅速展开追踪和揭露。在水门事件中最神秘的人物 “深喉”— ——时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1] 的秘密帮助和引导下,《华盛顿邮报》 的记者鲍勃· 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很快揭露出“白宫顾问 同窃听嫌疑犯有关”[2] (p.17),“水门事件源于一场大 规模的政治间谍破坏活动,这场活动是为了尼克松 总统的连任选举而进行,是由白宫和争取总统连任 委员会的官员指挥的”[2] (pp.159~160)。此后,包括白宫办 公厅主任鲍勃·霍尔德曼在内的许多尼克松“总统 班底”的高级官员被陆续揭发出来,矛头直逼尼克 松本人。
水门事件的背景与调查分析
水门事件的背景与调查分析1972年6月17日,一场影响深远的事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栋办公大楼内发生了,这就是备受关注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不仅对美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成为了新闻调查报道的经典案例。
一、事件背景水门事件起源于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
尼克松总统的共和党与民主党候选人进行了激烈的较量,竞选活动异常激烈。
然而,与往常不同的是,共和党竞选团队为了获取对手竞选计划和敏感文件,竟采取了违法手段。
美国民主党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的沃特盖特大楼,被视为重要的选举基地。
竞选团队的五名共和党人员秘密闯入了民主党总部并试图在办公室内安装窃听器。
然而,他们的企图最终被警卫发现并报警,引发了整个事件的曝光。
二、调查及曝光警方很快逮捕了五名闯入者,他们被称为“水门七人帮”,其中包括前中央情报局的成员。
然而,这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媒体和记者发现,水门事件涉及到更多的人员和组织,政府利用其权力机关进行违法窃听活动。
美国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在《华盛顿邮报》上持续报道了水门事件,并揭示了事件的更多细节和问题。
他们通过深入的调查,揭示了政府官员和竞选团队之间的合谋,并发现了重要的证据。
三、政府涉案及追查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和调查呼声。
一位来自白宫的内部消息人士,被称为“深喉咙”,秘密向这两位记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揭示了尼克松政府内部的秘密行动。
在持续的调查下,尼克松总统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最终,在国会的调查下,政府内的多名高级官员被迫辞职或被解雇,包括尼克松总统的幕僚长哈尔德曼以及尼克松的白宫法律顾问迈克尔·科恩。
四、后续影响水门事件不仅导致许多政府官员的下台,更引发了对政府权力的广泛审查和改革。
1974年,尼克松总统面临弹劾程序,并于同年8月24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涉及丑闻而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中的舆论力量
“水门事件”中的新闻媒体07022107 韦德旺1972年6月18日,五个人因为潜入华盛顿特区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
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此事件与总统尼克松有关。
1973年,新闻界将总统尼克松的丑行公诸于众,在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应;1973年初,参议院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水门大厦事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同时通过了三项对尼克松的弹劾。
尼克松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这就是震惊美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水门盗窃案”,在美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引起轩然大波并反响巨大。
1976年4月在美国拍制上映的同名历史剧情片《水门事件》再现了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采用半纪实的手法,以《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水门事件中惊心动魄的追踪报道为主线,讲述两位记者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曲折的经过最终揭露了整个事件的内幕,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从一起毫不起眼的小案件,到引起美国上下乃至总统的关切,最后揭发了总统窃听丑闻事件始末,引发总统下台……《水门事件》用一个相对真实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上世纪最轰动的政治丑闻之一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事件中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真相的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为真相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都让人肃然起敬。
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在“水门事件”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通过他们的深入调查,历尽艰险,终于把潜入水门大厦是为了盗窃这一判断给打翻,抖出了总统尼克松有竞选丑行的事实。
最终把总统尼克松赶下政台。
假如我们不该过分的强调个人在历史中的强大作用,那么我们只能说,在整个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介入与参与对获得事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说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参与和渗入调查的话,事件的真相将会被推迟,甚至会石沉大海。
可以让新闻人引以为豪的是,从那以后,新闻业开始进入了政坛的视线,开始扩大了它的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水门事件电影观后感
水门事件电影观后感《水门事件》是一部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丑闻为背景的电影,该事件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电影通过剧情的展开,生动地揭示了政治权力背后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让观众深入了解了历史的重要事件,并对当时美国政治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复杂的剧情和精彩的演绎,再现了当年的政治局势和各方势力的角力。
故事的主线是关于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调查的水门事件。
这是一次政府内部的丑闻事件,揭示了共和党总统竞选团队中进行非法监听、监视和破坏民主党对手的活动。
电影通过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追踪线索,展现了他们的奋斗和探索,以及挑战所面临的压力和危险。
《水门事件》的剧情紧凑,扣人心弦。
通过剧中角色的对话和行动,观众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当时政府内部的黑暗和腐败。
特别是在调查过程中,无数障碍和阻力被揭开,通过事实和真相的推测,展示了政治的污浊和权力的腐败。
电影中的制片人和导演通过精心搭建的场景和角色,将观众带入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世界之中。
除了剧情的紧凑和刺激之外,电影还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和转变。
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分别代表着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尽管他们面对着种种危险和威胁,但他们始终相信真相的重要性,并决心将这个重大的政治丑闻曝光出来。
他们刻苦地工作,收集线索,一步步推进调查的进程,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对于揭露政治腐败和维护民主的意义不可低估。
电影还通过一些细节场景,呈现出当时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例如,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与各方人士展开的访谈和交流,充分展示了政界、新闻界和公众的不同反应和关注度。
整部电影中并不只是关注于事件本身的展开,更深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以及新闻记者在公众利益和政治权力之间的角色和责任。
观看《水门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政治惊悚片,更是一个批判和反思政治腐败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
事件后续
1、事件结果: 倒了一个总统,成就两名记者
2、事件后续: 谁是“深喉”,数十年的谜团
3、事件意义: 新闻报道影响和决定总统命运,美国调查性报道迎来颠峰时刻
4、事件补充: 容易轰动的新闻,容易忘却的历史
5、最新进展: 深喉之一、美国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亮相
北京时间2005年6月1日晨,当年首次曝光“水门事件”的《华 盛顿邮报》出面证实,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 的FBI副局长W·马克·费尔特就是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最核 心的人物———神秘线人“深喉”。
深喉之一美国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亮相北京时间2005年6月1日晨当年首次曝光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出面证实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的fbi副局长w北京时间2005年6月1日晨当年首次曝光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出面证实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的fbi副局长w马克费尔特就是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最核心的人物费尔特就是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最核心的人物神秘线人深喉
《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
事件回顾
1972 年6月17日,有5个人在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 国委员会总部办公楼被捕。
1972 年11月7日,尼克松在大选中获得了胜利从而连任 。 1972 年至1974 年,调查记者们尤其是《华盛顿邮报》记 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 ·伯恩斯坦对事件穷追猛打 。 1974 年8月,尼克松总统不得不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 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
当《名利场》在当地时间5月31日首家公布了费尔特的身份后, 伍德沃德和老搭档卡尔·伯恩斯坦发表声明称:“马克·费尔特是 ‘深喉',他在我们报道水门事件时给予极大的帮助。”但两人 同时强调,费尔特只是提供消息的无数人中的一员,他们还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
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
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
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
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
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
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
民族的觉醒,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辛勤记录社会点滴、揭露社会真相的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最后从影片中看新闻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电影中,当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总编)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
这段话体现了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政府的工作有必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行。
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让新闻工作更加自由,我相信还是一件需要多方努力的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