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资料
1、系统科学概述
一、系统科学的沿革 (一)系统科学思想的萌芽 1、中国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2、西方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二)系统科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 (三)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指挥与控制概论》
系统科学基本理论介绍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系统科学思想的萌芽 1、中国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2、西方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二)系统科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 (三)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外金刚堤
内金刚堤
飞沙堰分洪排洪 工程:分隔两江 、澎缺泄洪,自 动决堤等,排除 水患。
石 沙
窝堆
宝瓶口束水引水工程: 窝堆回旋排石沙, 瓶口束水分水, 扇状梯田灌溉体系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造的都江堰,把分水、溢洪排 沙、引水三大主体工程与120个附属渠堰工程,构成一个 协调运转的工程系统,创造了这项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 也是我国古代朴素系统思想运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论” (2)雷内·托姆 的“突变理论” (3)哈肯的“协同学理论” (4)乌约莫夫 “参量型系统理论”
运立,特而限定严学构远无本奇定研形经性。由系,作成织序用起征在制律方的离条点性究济的大统由用有结状不格序态类 来 的 实 。 研 面 存 平 件 理 等 了 活 突 量 , 于 与 一 构 态能 地 向 、他在运协比 的 一 际 究 论 在 衡 是 论 数 自 动 然 子 在 子 协 定 , 。确 从 有 结认 对 同用同 一 切 应 的 证 , 态 保 和 学 然 的 变 系 一 系 合 功 达定 物 序 构为 热 学拓构 般 规 用 基 了 并 的 持 结 工 界 非 化 统 定 统 , 能 到一 理 发 和贝 力 研扑方 系 律 时 础 耗 阐 系 系 构 具 各 连 现 组 条 间 便 的 新般 学 展 社塔 学 究学法 统 , 受 上 散 明 统 统 稳 , 种 续 象 成 件 相 会 自 的系 和 的 会朗 第 的、建 论 因 到 , 结 了 从 的 的 下 互 形 组 有统 数 基菲 二 是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课件
整体与部分的互动:中国古代系统思想认为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整体的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变化,而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
动态平衡观
添加 标题
核心观点: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 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动态平衡的状态。
添加标题
企业管理领域: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在于指导企业决策和组织管理,提高企业的 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现代管理理论的支持,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
添加标题
社会治理领域: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价值在于指导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提高社会治 理的效率和公平性。然而,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现代政治理论的支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目的性:强调事物发展的 方向和目标
04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章节副标题
政治领域
政治制度:中国古代 系统思想在政治制度 方面的应用,如中央 集权制度、地方分权 制度等。
政治决策:中国古代 系统思想在政治决策 方面的应用,如全面 考虑、统筹兼顾、权 衡利弊等。
政治文化:中国古代 系统思想在政治文化 方面的应用,如儒家 思想、法家思想等对 政治制度的影响。
与现代系统思想 的联系与区别
在中国古代文化 中的地位与影响
历史发展
起源:古代哲学家的系 统思想萌芽
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 系统思想体系
发展:秦汉至明清的系 统思想演变
现代意义:对中国古代 系统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主要特点
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
引言:搞研究要学点科学史
了解过去以解释现在,研究过去与现在 以预测未来,占领未来的制高点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把 握规律,以便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历史 的必然和自己的使命。 系统科学的历史中表现出人类对世界认 识视野的扩大与深化。
一、系统思想探源
系统观的核心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 看待,这种观念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初期,一直 可以追溯到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时候。
1937年贝塔郎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 概念。 1945年,《一般系统论》正式发表,标 志着该学说正式创立。广义地说,一般系统 论包括3个主要领域:第一个领域是系统科学, 即各门科学中对系统的科学探讨和科学理论, 以及适用于所有系统的原理性学说;第二个 领域是系统技术,即系统工程;第三个领域 是系统哲学,包括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 和系统价值论。
《老子》一开始就指出:“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接着又说“道冲,而用 之或不盈。渊今,似万物之宗”,认为虚而 无形的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 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皆由道演化而来,由 此得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著名论断,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 的宇宙演化观点。
1、以阴阳、五行、八卦为代表的宇宙构成学说
《周易》、八卦——中国古代的宇宙大系统 。《周易》 所论述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大系统,其中的八卦:乾、 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 水、火、山和泽等8种最基本的要素。世上的万事万物就是 由这8种要素按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即所谓“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也”。不仅如此,《周易》中 还对事物的形成也作了解释。其中世界被看作是一种演化的 结果,在《系辞上传》中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解析
钱学森深深体验到,战争中交战双方 不仅要知己知彼,还必须运用科学的系统思想, 既要从全局出发,把握住各种复杂事物瞬息万 变的相互关系,又要考虑微观的战术和具体的 战斗行动,把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起来,抓准 各种战机,指挥各兵种、各类军事装备等准确 地(定量化地)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这样, 才有可能争取全面胜利。
开启系统思想之路
1
4
系统思想自古就有,因为无论在自然界 还是人类社会中,系统的存在、发展与变化 是很普遍的。在中国,古人为了进行生产、 改善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对各 种农作物的生长与种子、水分、肥料、土壤、 地形、季节、气候等相互关系的思想,在 《管子。地员篇》、《诗经》农事诗《七月》 等著作中都有简单的表述。这种合理地利用 各种有关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思 想和活动,就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和简单 的系统工程。
1 18
美国秘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 划”,实际就是以罗伯特· 奥本海默为 首, 15000多人参加的高科技队伍,分 门别类地严格组成的一项庞大的系统 工程,他们最终研制出了美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钱学森对这项精心组织的 大型系统工程有所了解。
1 19
钱学森亲自组织并参与美国的喷气式超 声速飞机以及美国最初的火箭、导弹的设计、 研制与试验工程,他曾担任美国航空喷气公 司的技术顾问。 这些尖端的科学技术武器的研制与大型系 统工程的成果,在二战中为美国打击德、日、 意法西斯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1 5
战国时期秦国李兵父子设计修造的伟大
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鱼嘴”岷江 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沙工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以及120个附属渠 堰工程,各工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 好,形成一个协调运转的系统工程总体。 这是古人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过程中, 在水利工程方面表现出的十分系统的思 想。这些辉煌的成果和思想给钱学森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windercsj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学号:********** 本文主要梳理古代、近代及现代的主要科学思想及其演变进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一)古代科学思想本节所论古代科学思想,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科学思想。
由于古代思想大多数包含在自然哲学中,所以也可以认为“古代科学思想”就是“古代哲学思想”,因而古代科学思想多为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
1、世界本原思想世界本原思想即一些如关于“世界从哪里来”、“外事外物如何产生”等之类的思考。
对此主要有“一元说”、“二元说(阴阳说)”和“多元说”。
“一元说”主要出现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
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泰勒斯提出世界形成的“水原说”,认为“水为万物的起源”。
后阿拉克西曼德认为这种本原应该是无定型或者无限;阿拉克米尼提出“气源说”;毕达哥拉斯提出“数原说”,认为世界是数与数的关系构成的一个和谐的系统,即“万物皆数”,并通过“一元生二元”的方式不断衍生便为万物,类似于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源说”。
后来,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提出了“朴素原子论”,认为一切是由“原子”这种基本的粒子构成的并不可再分、永恒存在,这可以说是近代“原子论”的奠基。
古代中国也有一定的“一元说”思想,如“元气说”、“道元说”等。
“二元说”亦即“阴阳说”。
这一思想主要在古代中国盛行,甚至至今有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医。
阴阳学说逐渐形成于商代,认为阴与阳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依存。
它提出阴阳是事物发生变异的内在动力,同时认为阴阳是一种系统结构不可分割,是一种对立统一又包含变化的朴素科学观。
“多元说”思想在中西皆有体现。
中国的“五行”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说”,即水、火、土、气。
2、物质结构思想古代的物质结构思想主要是“原子论”。
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留基伯提出基本框架,后由德谟克利特完成,认为一切事物由原子构成,将神排除在了自然界之外,是西方第一个系统的唯物主义学说。
04 2013 第四讲 系统科学思维方法(1)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生生之谓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者,立本者。 刚柔相推而成变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 —五行学说
相生关系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木生火。
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制约关系
金抑制木克土;火抑制金克木; 水抑制火克金;土抑制水克火; 木抑制土克水。
系统思想发展脉络概括
系统思想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它在 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取得了哲学的表达形式,在运筹 学等学科那里取得了定量的表述形式,在系统工程 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古代农事、工程、医药、天文方面的实践成就,以 及建立在这些成就之上的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的 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抽象的思辨原则来代替自然现 象的客观联系);
–第一,使系统思想定量化,成为一套具有数学理论、 能够定量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科学方法。
–第二,为定量化系统思想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 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
二、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现代
• 科学的定量的系统思想的形成,又根本上来源于社 会实践的需要。
–例如,在军事活动中,因为战争中决策的成败关系到 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定量化系统 方法发展的催生婆。 –这次战争在方法和手段上的复杂程度较以往的战争有 很大增长,交战双方都需要在强调全局观念、从全局 出发合理使用局部、最终求得全局效果最佳的目标下 ,对所拟采取的措施和反措施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才有希望在对策中取胜。运筹学。
二、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现代
• 这样一种强烈的需要,以极大的力量把一大批有才 干的科学工作者吸引到拟定与评价战争计划、改进 作战技术与军事装备使用方法的研究工作中; • 其结果是,定量化系统方法及强有力的计算工具电 子计算机的出现,并成功地应用于作战分析。
第四节系统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系统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从系统思想到系统观人们对系统的认识可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奠基人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说过,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
古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著的《世界大系统》一书是最早采用系统这个词的著作。
而古希腊哲学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最高典籍《周易》中,以阴、阳排列组合构成八卦,八卦进而重叠演变为六十四卦,并由此比照解释外在世界的状态及变化,体现了系统整体层次结构诸要素交互作用的思想和系统整体动态发展的思想。
道家不仅利用系统整体论的思想来解释既成事物的存在状态,而且更紧密地同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了起来,认为自然界是自发运动、自我组织的,且这种运动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然而,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整体性、统一性等的系统思想虽然丰富,但缺乏对这一整体的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因而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认识是不完全的。
同时由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和人们思维能力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用理想、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
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因此在古代,系统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思辨性、模糊性,其间,天才的思想同基本的错误交织在一起。
直到20世纪40年代,关于系统思想的科学理论–––系统论才得以建立。
二、一般系统论的形成一般系统论或普通系统论,主要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1901-1971)创立的。
贝塔朗菲认为,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
普通系统论的目的就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一般系统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巨大实践意义的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提出。
三、一般系统论概述系统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这决定了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结构、功能等必然是该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准确理这些概念是把握系统理论的基础。
(一)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由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1、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看: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或者可以说,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2、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看:自然辩证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的逐渐成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古代的自然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有直观、思辨和猜测性质。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16世纪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及其《天体运行论》。
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结合。
弗朗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近代科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笛卡儿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演绎法的方法论。
——17-18世纪自然科学主要的方法是分析解剖:将整个自然界分成许多部分分别深入研究;将某一自然事物解析成许多局部研究其细微结构;将某一自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静止地研究其某一截面,逐渐形成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乃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18世纪末开始,主要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搜集经验材料到理性概括材料,形成黑格尔哲学的科学基础,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精神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其概念辩证法中猜测到了自然事物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2.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光远、钱学 森、龚育之等。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当代 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意义
功用论:有用?无用?考试论:不过别毕业?
素质论:改善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论:
1.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 在联系。
2.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 共荣的关系。
3.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 能力。
4.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5.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 6.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
• 哲学是科学之母。 ——爱因 斯坦
• 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 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 践。
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资 本论》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列宁《唯批》《哲学笔记》等都 有贡献。
1.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 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 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 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 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 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 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 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
6 钱学森:“系统思想、系统科学和系统论”, 引自钱学森在1982年7月10日~14日北京系统论、信息论、 控制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讨论会上的报告。载《系统理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年1月。
1 34
不久,钱学森又拜读了德国化学家及 生物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曼 弗雷德· 艾根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 的论文。艾根在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 物领域的研究中提出的“超循环理论” (supercirculation theory ),是关 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 超循环理论对研究系统演化规律、系统 自组织方式以及对复杂系统的处理都有 较大的影响。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 形成发展与创新
钱学敏
2010-4-10
1 1
钱学森所倡导的系统科 学特别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探 索与研究,是当今人类社会和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 是当今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哲学 问题。
1 2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 形成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过程
1
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 15
钱学森认为科学的系统思想 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行 不悖、相辅相成,科学的系统思想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系统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指导。
1
16
三、系统科学思想在血与火 的战斗中形成与发展
1
17
战爆发后,当时在美国,钱学森和他的老 师冯· 卡门等一大批科学家被罗斯福总统和国防 部邀请去帮助解决复杂的战略战术的决策问题, 以及组织并参与庞大的尖端武器的研制和试验 工程。
1 31
发现普利高津对自己曾提出的非平衡 态热力学又有所发展,从稍有一些不平 衡的热力学转到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 还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探 讨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形成有序结 构的问题,提出一些有关系统的理论。 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进了一步。
系统科学概论
系统科学简介陈忠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本讲内容引言、 引言、为什么要学系统科学? 为什么要学系统科学?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 二、系统的概念与定义 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四、系统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引言: 引言:为什么要学系统科学了解一门有趣, 了解一门有趣,有用, 有用,有启迪的现代 科学; 科学; 接受一次科学思想与精神的熏陶 学会一些思考问题, 学会一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与方法学习系统科学的意义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学习 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能提升我们的思想素质 和工作能力, 和工作能力,帮助我们看问题: 1、站得更高(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看得更远(不仅现在而且未来) 3、更全面(不仅局部而且整体) 4、更深入(不仅表面而且内层), 5、更细致,更定量 6、更实用,更高效。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人们到处在谈论和宣扬科学,运用科学的成 果,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但是,现 在的情况不容乐观: 打着科学的旗号干着各种各样的坏事,公众的 科学水平已下降到一个“新低” 科学被片面理解和解释,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 价值 科学精神被歪曲阉割,五四的口号变味 需要一个新的“科学启蒙运动”科学探索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人 类的本性。
科学起源于人类的探究本能 科学探索与生产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两个 环节,在社会活动中到处都有探索的成 分 科学活动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工具?是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格 致,学科) 科学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社会活动 科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的社会活动 科学以认识客观未知世界,发现新的现象与规律 为目的(求真),科学的“可证伪”性 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以论文、专著 等形式表达的理论、原则、程序 科学家通常属于一个或多个流派,社团科学精神:追求与捍卫科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素养 1、求真精神; 2、创新精神; 3、平等,民主精神; 4、自由探索的精神 5、怀疑一切的精神 6、献身精神当代科学的新特点面对更加复杂,不确定性的问题 更加注重思维方法和方法论的创新 更加强调人,特别是人的智能和悟性; 更加提倡合作共赢,遵守科学研究的社 会道德规范 更加关注科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提升 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创新与科学创新“前无古人”,但并非所有看起来是新的 东西都是创新的结果 后有来者 有科学依据和基本 增加社会福利二、系统与系统科学系统是具有整体性的事物,系统科学是关 于事物整体及其环境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 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2、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
● ●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基础:
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
1、系统科学概述
在古希腊,人们也很早就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性、 秩序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古希腊朴素的系统思想
1、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泰斯勒“水是万物的始基”; 2、以“数”为万物之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3、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机体系统思想
《现代发展论》
《关于一般系统论》
《生命问题》
贝塔朗菲 是一般系统论的胚胎或萌芽,
因而机体论生物学则成为创立一般 系统论的起点。
比较全面地 论述了机体生物 一 本 了和 。学系他的于不织系认就系,和般概动开的统认主发同原统为在统并模集系念态放体论为要现层理提”生于性主型中统,系系系的,目机次,命整和张的出的阐论并统统和思生标体上生的体组用方“概述的提观理一想物就系的命秘性织数法机念了基出点论般。学在统组问密、性学研体, 题究的生本物质学是。组织 问题。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1、我国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世人惊叹的实践成就
(3)工程方面:都江堰
A、都江堰修建的由来(秦蜀太守李冰父子 )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B、三大主体 工程介绍
洪水
外江 内江
鱼嘴分水工程:
分流引水,控制 水量(春夏),形 成“分四六、平涝 旱”的局面。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一、系统科学的沿革
最后,让我们来看对现代系统科学产生和 发展的一般表述。
系统科学是以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 论、系统工程以及随后出现的耗散结构论、 协同论、突变论等系统分支理论为内容,在 这些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延伸的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01章系统科学方法论
第1章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系统学习要点1.掌握古代、近代和现代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及差别2.掌握现代方法论的特征3.掌握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4.掌握系统思想和系统的概念5.掌握建立与养成系统思想的方法1.1 系统科学方法论人类在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地认识、掌握自然界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品。
然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
他们在失败的挫折中吸取教训,在成功的喜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头脑更加聪明,并增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旅途中,他们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步从中提炼出一套认识和研究自然界的一般性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充实、丰富和提高,就形成了系统科学方法论。
1.1.1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产生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体现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过程。
从方法论角度研究,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
1.1.1.1古代方法论自人类出现以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同自然界打交道。
在科学技术相当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从自然界得到足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把世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从组成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在古代人类的实践中,而且在古希腊和古中国的哲学思想中都有体现。
如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岷江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和120个附属渠堰工程,工程间的联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形成一个协调运转的工程整体。
古希腊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说过:“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被马克思称为伟大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曾指出,事物的生灭变化是由物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引起的,并得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论断而成为古代方法论的代表著。
系统的思想
系统哲学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中文摘要: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由多科相互结合所产生的边缘性学科相继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渐渐发现从单一的角度来考察这个世界的理论已比越越来不能让人信服,基于牛顿理论的机械的理论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揭示这个世界的实在性。
我们所面对的事物是一个非线性的整体的相互关连的自组织的复杂过程,在人类对世界的考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时候,系统思想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对系统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系统思维,对我们在研究中更好的应用它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关键词:系统;思维方式;产生;发展;非线性;整体;关系;过程系统的思想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思想渊源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的。
从系统观逐渐发展到今天的系统论。
它的产生、发展是与人类辨证地认识客观世界分不开的。
现代自然科学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系统。
20世纪以来,将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一系统列理论,如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随后,耗散理论、协同学、生命系统学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新角度。
“这种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为其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我们可称其为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或者说复杂性思维。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世(1)p1界更接近真实,因此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开创了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即探索系统的存在方法和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并以此去看待世界的系统观点,早在古代就有,这无论在中国或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著作中都可以找出证据,例如在我国古代,《易经》在宗教神学体系下透露出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念里就包含了系统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说是从人们经常触及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它们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古代系统工程的代表作
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鱼嘴分水工 程、飞沙堰分洪排洪工程,宝瓶口束水工程3项主体工 程。主体工程延绵约3公里,与120个附属渠堰工程相 互联结。其中分水鱼嘴筑于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 北端,将岷江分为东西二流,东流用以灌溉成都平原; 西流是岷江正道,主要用于排洪。都江堰工程的精妙之 处在于,利用鱼嘴、上游堤坝和四周的地形地势,使它 不但具有分流引水的作用,而且可以自动控制水量。春 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大,较大比例的水量进入东流,较少 的水量流人西流。夏季洪水到来时,这种比例就自动地 颠倒过来了,形成了“分四六,平潦旱”的情况。
《老子》一开始就指出:“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接着又说“道冲,而用 之或不盈。渊今,似万物之宗”,认为虚而 无形的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 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皆由道演化而来,由 此得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著名论断,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 的宇宙演化观点。
1、以阴阳、五行、八卦为代表的宇宙构成学说
《周易》、八卦——中国古代的宇宙大系统 。《周易》 所论述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大系统,其中的八卦:乾、 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 水、火、山和泽等8种最基本的要素。世上的万事万物就是 由这8种要素按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即所谓“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也”。不仅如此,《周易》中 还对事物的形成也作了解释。其中世界被看作是一种演化的 结果,在《系辞上传》中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 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3、以中医中药为代表的人体系 统与控制理论萌芽
中国古代思想
以扁鹊、华陀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医,巧 妙地运用系统思想进行辨证施治,不仅为中 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实际贡献,也形成了一 整套相对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出:人
的身体结构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养 生之道应与自然的运行密切相关,据此提出 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把生理现象与 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自然现象、生理现象 和神经活动三者结合的观点来考察疾病的根 源。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当阴 阳失调时人就会生病。即所谓“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所以 “平人者不病”,;“阴阳乖戾,疾病乃 起”;“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庄子认为:不仅万物在变,作为运动变化的 规律的道也在变,正是道的变化才生成了万 物,即《天道》篇里所说的:“天道运而无 所积,故万物成”。最后,庄子谈到了道与 人的关系,认为人也是道的产物:“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老庄学说中关于“自然”的观点
老子把“天道自然”的本体论发展到了以 道为“万物之宗”的实践论,即从一种对宇 宙的看法中推演出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法则。 要求人们在待物处世时应该“听其自然”, 要“自然而然”,不要作违背自然法则的事 情。
系统思想的渊源: 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
一、系统思想探源 二、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 三、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 四、近代科学中的系统思想 五、现代系统思想的萌芽 六、现代系统科学的创立 七、现代系统理论的形成 八、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非线性科学与非
线性系统研究 九、复杂系统研究(复杂性态研究、智能系统
研究和大系统研究)
这里已经包含了现代系统理论中自组织思 想的萌芽.
2、以都江堰,长城,皇宫等大型工程为代表 的系统工程思想
都江堰---古代水利系统工程的杰作
古今中外,水利工程失败的不少,成功的不多,名扬
中外的都江堰就是少数成功之作的杰出代表。成功的一个
重要原因就在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系统的观点作指导。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14个县500万多亩(古亩)农田受 益,使整个四川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更值得提及的是, 尽管都江堰工程是在2000多年以前实现的,但是它的规划、 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水平和创见,用今天的系统工程方法来 衡量也毫不逊色。
阴阳,五行——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机 制
阴阳的观念在中国产生很早,《周易》中 对此进行了发展和系统化,《周易》中认为, 宇宙最开始是混沌未分的太极,太极产生天 地阴阳两仪,两仪产生象征四时的老阳、老 阴、少阳、少阴四象,这四象的相生相克, 刚柔相济再产生出乾、绅、震、巽、坎、离、 艮、兑八卦。所以“刚柔者,立本者也”, 阴阳就成了推动事物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整体构想能力” 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所说的“最笨的工程师”与“最聪明的蜜蜂” 的本质区别。
钱学森所说:“系统作为一个概念既不是人类 生来就有,也不是象有些外国人讲的那样,是二十 世纪40年代突然出现的东西。系统概念来源与古代 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一点也不神秘”。
二、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
引言:搞研究要学点科学史
了解过去以解释现在,研究过去与现在 以预测未来,占领未来的制高点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把 握规律,以便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历史 的必然和自己的使命。
系统科学的历史中表现出人类对世界认 识视野的扩大与深化。
一、系统思想探源
系统观的核心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 看待,这种观念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初期,一直 可以追溯到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时候。
五行观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苫,曲直作酸,从革 作辛,稼墙作甘。
这里的五行除了包含对构成世界基本要素的猜想, 更重要的是初步包含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已经 含有对事物基本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初步认识.
老庄学说——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代表
三、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开创了宇宙体系论时期。
公元前500多年泰勒斯(Thales,约前624一前 547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认为, 在不断变化和运动中,世界一定具有统一性,只要 把握了始基,就可以把世界这一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