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版)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f96133195f312b3069a5ce.png)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2.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 《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D. 《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9c088348d7c1c709a145d8.png)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 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
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
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 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 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2.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B. 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C.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由屈原编著而成。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楚辞》。
D.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3.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 《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25c1883f90f76c661371afc.png)
古文化判断题100练(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49fe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0.png)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285c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fa21c39e314332396893c5.png)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训练题组(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80551848d7c1c709a14566.png)
一、高考试练之判断正误1.(2019全国Ⅲ卷)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2018全国Ⅲ卷)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3.(2017全国Ⅰ卷)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4.(2017全国Ⅱ卷)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5.(2017全国Ⅲ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6.(2016全国Ⅰ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7.(2016全国Ⅰ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8.(2016全国Ⅱ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9.(2016全国Ⅲ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0.(2016全国Ⅲ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1.(2016全国Ⅲ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2.(2015全国Ⅰ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3.(2014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二、模拟演练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
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必考题之文化常识提高训练(40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必考题之文化常识提高训练(40题)](https://img.taocdn.com/s3/m/d2ffd0f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8.png)
高考语文必考题之文化常识提高训练(40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7ee5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7.png)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基础知识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
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句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语文新高考考点训练39 文学文化常识
![语文新高考考点训练39 文学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1ce8b35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2.png)
任务突破练三十九文学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B.林冲——吴承恩——《水浒传》——章回小说C.《随想录》——巴金——现代——小说D.《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英国——悲剧2.下列文学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出生于天津,创作了《日出》《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圣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硬汉精神”。
4.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5.(2022·天津阶段练习)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选自《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用生命熔铸成的浪漫主义抒情杰作。
B.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深刻揭露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C.《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艾青在诗中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深沉的爱。
D.契诃夫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塑造的“套中人”已经成为因循守旧者的代名词。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一条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展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B.中国文化中的“五经”指《诗》《书》《论语》《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解释经文的著作称为“传”,如《公羊传》。
C.出,古代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实为被贬谪。
D.《哈姆莱特》成功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的形象。
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216694b0717fd5370cdc10.png)
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题训练题组(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专题08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答案版)
![专题08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58b06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e.png)
专题08 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1.D【详解】A.“黄河以东”错误,“西河”指黄河以西地区。
B.“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西地区”错误,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东地区。
C.“古文中常泛指两广一带”错误,古文中常泛指南方沿海地区。
故选D。
2.A【详解】A.“耍龙灯”错误,耍龙灯是元宵节的习俗。
故选A。
3.A【详解】A.“变羽”错误,应为“变徵”。
故选A。
4.B【详解】B.“在两汉诸子散文中”错误,应是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B。
5.D【分析】【详解】A.“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说法错误,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B.“体全为‘牺’,色纯为‘牲’”说法错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设网一面,留三面不设”说法错误,应该是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
故选D。
6.B【详解】B.“是说七月天气正炎热,好像下了火一样”错误,“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故选B。
7.D【详解】A.“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以山南、水北为阴……汉阴指汉水的北面”错误,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B.“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错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C.“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故选D。
8.A【详解】①“又称伶官”错。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③“用牛、猪各一头称‘少牢’”错。
用羊、猪各一头称“少牢”。
④“五经”中没有《乐》,《乐》失传,应改为《春秋》。
⑦文章出处解释错误。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南腔北调集》。
①③④⑦不正确。
故选A。
9.C【详解】C.“其中表提升官职的词有……左迁……等”错误,“左迁”是贬官。
故选C。
10.B【详解】①“只有开国的皇帝才能称‘祖’”错误,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题训练题组(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 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选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选C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
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解析:选A “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解析:选B 根据明清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都称作童子。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解析:选D “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
解析:选A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童子试中被取录。
而乡试中试者应称为举人。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解析:选A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人,原指少数民族的一种。
春秋时国民中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区分。
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
后来“夷人”就引申为对中国境内除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
B.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如贴春联(桃符、楹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等。
C.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中就有贾府隆重迎接元妃回家省亲的内容。
“归”在古代指女子出嫁,在《诗经·周南·桃夭》中就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说。
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
因王守仁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
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解析:选D “道家学说”错误,应为“儒家学说”。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源于三公。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
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
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
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
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解析:选C 领:以高位兼低职。
行:兼摄(官职)。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
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
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释褐,褐为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到官府任职。
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乐府,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
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解析:选C “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错,应为“也指进士及第授官”。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B.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
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解析:选D “足下”是敬辞,“上称下”错误,应该是“下称上”。
训练题组(二)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