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一上2单元第3课时 跷跷板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快乐的家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根据跷跷板的两端重量进行比较和判断。

3.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能够与同伴一起进行跷跷板游戏,并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介绍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

2. 跷跷板的两端重量比较:通过比较跷跷板两端物体的重量,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判断。

3. 跷跷板游戏:组织学生进行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两端重量的比较。

2. 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能够准确比较两端重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或图片,用于演示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学具:轻便的物体(如小球、积木等),用于学生自己操作和比较。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跷跷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

3. 演示:演示跷跷板两端重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判断。

4. 游戏:组织学生进行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跷跷板两端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

2. 跷跷板的两端重量比较:比较跷跷板两端的重量,判断哪一端更重。

作业设计1. 观察周围的跷跷板,并记录下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两端重量的比较结果。

2. 与家长一起进行跷跷板游戏,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能够比较和判断跷跷板两端重量的大小。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跷跷板平衡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讲解和指导。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课件
皮球是空心的,铁球是实心的。 比轻重不能光靠眼睛看。
1. 轻的画“√”,重的画“○”。




2.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比 重, 比 重。
比 轻, 比 轻。
3. 在重的一边画“√”。
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鸭妈妈和3只小鸭一样重。

4 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4.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深圳市小学数学在线学习课程
再见!
1只蟹和4只虾一样重。
4.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
12只条螃鱼蟹和和4只4只虾虾一一样样重重。。


1条鱼和2只虾一样重
4.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
112只条条螃鱼鱼蟹和和和24只只4只虾虾虾一一一样样样重重重。。。
深圳市小学数学在线学习课程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跷跷板
课前准备
说一说
掂一掂
数学书和作业本谁轻谁重?
数学书比作业本重,作业本比数学书轻
掂一掂
我的字典比课本重, 课本比字典轻。
我的铅笔盒比尺子重, 尺子比铅笔盒轻。
称一称,说一说
天平
称一称,说一说
天平
比 重; 比 轻。
圈一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以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从而理解平衡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直观的图片和动手操作的活动比较感兴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比较长短、大小、高矮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平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学会用语言描述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学会用语言描述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平衡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

通过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跷跷板,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2.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操作,尝试调整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和距离,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4.交流分享:学生汇报实践活动成果,用语言描述跷跷板两边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单元2.3跷跷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能运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跷跷板的特点。

2. 探究跷跷板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跷跷树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跷跷板平衡条件:两端重量相等,支点在中心线上。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2.3节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描述其特点并拍照留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跷跷板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作为导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快乐的家园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衡的概念。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2. 平衡原理的实际操作。

3. 平衡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平衡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平衡尺、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小石子、小木块、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跷跷板模型,引发学生对平衡现象的兴趣。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平衡尺的平衡、物体的堆叠等。

3. 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衡原理,如调整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使其平衡。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问题,如如何使不平衡的物体平衡。

板书设计:1.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2. 平衡原理的实际操作。

3. 平衡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2. 尝试运用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原理,并能够将平衡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衡的概念。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2. 平衡原理的实际操作。

3. 平衡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原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比较"的第三课时,主题是"跷跷板"。

通过前面的学习,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比较的概念,本课时将通过跷跷板的实例,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比较的意义,并学会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较"的第三课时"跷跷板"。

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跷跷板的状态,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跷跷板,理解比较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观察跷跷板,理解比较的意义,学会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难点:如何准确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跷跷板,以及一些小物品,如小石子、小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我将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孩子们了解如何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例如,我会拿出一个较轻的物品和一个较重的物品,放在跷跷板的两侧,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哪个更重,哪个更轻。

3. 随堂练习: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跷跷板和一些小物品。

他们需要通过添加或减少小物品,使跷跷保持平衡。

然后,他们需要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比较结果。

4. 小组合作: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跷跷板和一些小物品。

他们需要通过合作,找到不同的组合,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然后,他们需要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比较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的结果:物品A比物品B重物品A比物品B轻物品A和物品B一样重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语言描述下面的比较结果:(1)3个苹果和2个橙子比较,哪个更多?(2)2个书本和3个石头比较,哪个更重?答案:(1)3个苹果比2个橙子多。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轻重、长短、大小等方法。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比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对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长短、大小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跷跷板”游戏,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长短、大小等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长短、大小等特征,并能够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跷跷板”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物体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语言教学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长短、大小等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重量、长度、大小不同的物体,如小球、木棒、卡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箱子,用来存放自己的操作材料。

3.教学场地准备:教室内的座位排列成“U”形,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叫做跷跷板,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衡吗?”b.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平衡就是物体两边重量相等,长度相等,不倾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感受平衡的概念。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平衡的概念。

同时,由于他们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因此需要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让学生感受平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积极思考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平衡的方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跷跷板的特点和平衡条件。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平衡的感觉。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跷跷板道具,或者用硬纸板制作的跷跷板模型。

2.准备一些关于跷跷板的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3.准备一些关于跷跷板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跷跷板道具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跷跷板吗?”,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以及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感受跷跷板的特点,理解天平平衡的概念。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语言来描述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关系,并能够用符号来表示。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刚接触小学数学,他们对跷跷板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并通过生动的例子使他们能够理解天平平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天平平衡的概念。

2.学生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关系。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跷跷板两边物体重量关系的变化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天平平衡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关系,并发现跷跷板两边物体重量关系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的演示,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天平平衡的概念。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跷跷板两边物体重量关系的变化规律。

3.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操作。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重量的物体,用于学生操作和练习。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跷跷板图片,引发学生对跷跷板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跷跷板的特点和天平平衡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跷跷板的特点和天平平衡的概念,并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关系。

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跷跷板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卡片上的物体来搭建不同的跷跷板,并观察和记录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跷跷板两边物体重量关系的变化规律。

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比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A4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平衡的原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A4纸、彩笔等材料制作一个跷跷板模型,并尝试找到平衡点。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平衡原理,并学会了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生活实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直观的跷跷板模型,让学生感受到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重量和数量的直观联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跷跷板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总结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跷跷板模型或者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一些实物,如小球、小棍等,用于学生操作实践。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跷跷板模型,引导学生关注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看看这个跷跷板,它为什么能保持平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小球、小棍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总结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实践,进一步巩固对重量和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北师大版

第3课时跷跷板教材第22~23页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轻重的比较过程,让学生通过猜测、讨论、动手操作等方法来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比出物体的轻重。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课件、投影仪、天平、苹果、梨、皮球、铅球各一个师:小朋友们,你们一定玩过跷跷板吧,你们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玩跷跷板的时候通常会有一端压下去,另一端翘起来吗?(对学生合理的解释都要给予肯定)我们今天就来探索跷跷板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跷跷板)1.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22页上面玩跷跷板图。

师: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老虎和豹子玩跷跷板,谁轻谁重?(让学生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完整地叙述出来。

)这三个动物相比,谁最重?谁最轻?(让学生讨论,再点名回答。

在解释、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 2.掂一掂。

课件或投影仪出示第22页“掂一掂”图。

师:图中淘气和笑笑都在掂自己的文具,这样也能比出物体的轻重吗?我们也来做做实验吧!活动: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书本和文具盒,或书本和铅笔,掂一掂,并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在学生说的时候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语言。

)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师小结:感觉压手的物体我们就说它重一些,感觉省力的物体我们就说它轻一些。

刚才有的同学的书本比文具盒重,有的同学的书本比文具盒轻,而书本比铅笔重,所以我们说: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称一称,说一说。

活动:拿出准备好的大小相当的苹果和梨,让几名学生掂一掂并说一说谁轻谁重。

(学生说的应该不相同,不能确定谁轻谁重。

)师:老师准备的苹果和梨大小差不多,用手掂,不能准确地比出谁轻谁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轻重呢?(学生讨论一会儿,说出用天平比较。

)小朋友真聪明!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天平,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天平两边放上不同的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

压手的物体较重,不压手的物体较轻。 文具盒比直尺重。
知识讲授
称一称,说一说。
梨和苹果的大小、 质量相近。
无法掂出轻重。
用天平秤时,托 盘低的一端重。
梨比苹果重,或 苹果比梨轻。
知识讲授
比轻重有下面3种方法。看掂称来自知识讲授圈一圈。
皮球与铅球比,谁大谁 小,谁轻谁重呢?
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 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练习巩固
轻的画“√”,重的画“×”。
×

×

天平平衡说明两端的物体一样重。
练习巩固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南瓜比萝卜重,萝 卜比茄子重。
练习巩固
在重的一边画“√”。
1只大鸭子与3只小鸭 子的质量相等。


知识总结
轻重的比较。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可以借助跷跷板比较,还可 以用手掂一掂直接比较。当难以直接分辨出物体的 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如秤、天平等)来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跷跷板
> 12 3
激趣导入
说一说,谁重? 谁轻呢?
知识讲授
说一说。
狮子和老虎比, 狮子这一端压下 去了。
狮子比老虎重。
老虎比豹子重。
因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知识讲授
掂一掂,谁重?谁轻?
淘气掂的是书和作业本。
书比作业本重。
笑笑掂的是文具盒和直尺。
课后作业
23页第4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谢谢观看
> 12 3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课时 跷跷板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课时  跷跷板教案与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内容】跷跷板(比轻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小实验,感受重量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

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1: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二、互动探究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三、小结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板书设计】比轻重的方法:1.眼睛看2.用手掂一掂3.天平称一称【教学反思】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北师一上第二单元 第3课时 跷跷板

北师一上第二单元 第3课时 跷跷板
数学一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
一、探索新知 说一说,谁重谁轻
狮子重,老虎轻
老虎重,豹子轻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二、学习新知 掂一掂,谁重谁轻
称一称,谁重谁轻
梨子重,苹果轻。
(大,小) (重,轻)
大,反而轻是怎么回事?
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 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比较重量有三种方法:看、掂、称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填一填。
235
224
3
2
5
2.看一看,填一填。
1+4= 5
2+3= 5
3.说一说,填一填。
1
3
4
3
2
5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比较轻重的方法,回家后比一比你的爸妈和你 谁最轻,谁最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 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  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教材第22、23页内容。

1.应用已有的阅历,看法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经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拟物体轻重的进程中,看法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学会比拟物体轻重的方法。

轻重的含义及比拟物体轻重的方法,浸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课件,简易杠杆模型,卡通小兔玩具两个,天平一架,两袋包装,质量不等的糖果。

一、情形导入1.师:星期六到了,小植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快乐了。

我们一同去看一看,小植物们最喜欢玩什么?(课件演示)2.师:小冤家们,请你们细心看,你发现了什么?先生交流。

3.小冤家们真凶猛,能看出谁轻谁重,明天我们就一同来看法轻和重。

(板书课题)二、探求新知1.说一说。

师:如今就请小兔休息一会儿,我们大家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

(生力争下游举手发言。

)2.掂一掂。

(1)观察自己课桌上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猜一猜谁轻谁重。

如今,请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只手上,学具盒放在另一只手上,两只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觉得一下,文具盒和学具盒谁重谁轻。

师:请小冤家把轻的举高一些(生把学具盒举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2)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师拿给先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3)师:如今小冤家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终究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样办呢?师充沛听取先生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

3.称一称。

(1)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方法来比拟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

由于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所以得请一些工具来帮助。

用秤可以称,教员这里还有一架天平,也是人们经常运用的比拟轻重的工具。

师:(引见天平的运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