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第2课 《老子》五章 课件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二、《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1、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2、“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浑沌未开之时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之时的母体根本。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
向远方迁徙。 ③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也不去布阵。 ④ 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 ⑤ 使他们吃上合口的食物,使他们穿上美丽的衣服,使他们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① “居善地”的原则是立身处世,适应环境;
② “心善渊”的原则是内心沉静,虚怀若谷;
③ “与善仁”的原则是与人为善,仁慈悲悯; ④ “言善信”的原则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⑤ “政善治”的原则是用人得当,善于管理;
现实 意义
⑥ “事善能”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做事高效;
3、因此,要从“常无”中去观察宇宙变化的奥妙;因此,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万物生成的边界。
4、“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被称为玄妙。
5、玄妙啊玄妙,这是探究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 《老子》五章[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观其徼 (ji ào)音声相和 (h è)..受国之垢 ( ɡò u)虽有舟舆 (y ú)..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不恃 (sh ì).社稷 (j ì).有无相 生 副词,相互.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名词,容颜(1) 相至于阴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游褒禅山记》动词,帮助名可名 第一个:名词,名称、称号。
第二 . .个:动词,叫出以故以后名 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2) 名动词,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陋室铭》动词,出名、出名望其无以易 之 动词,代替.寒暑易 节 《愚公移山》动词,互换(3) 易.移风易 俗《荀子·乐论》动词,改变.吏民慢易 之《汉书》 动词,小看.绝圣弃智 动词,弃绝 .而绝 江河 《劝学》动词,横渡.(4) 绝认为妙绝 《口技》形容词,达到极点.率老婆邑人来此绝 .境 《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断的民复孝慈,答复,回.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形容,重复、复杂(5)复复斗《孔雀南》.形容,双的不敢出一言以复.《送阳生序》,答复、回答故常无,欲以其妙句首,相当于.“夫”,无王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 故《廉相如列》名,故君安与伯有故.《宴》名,老交情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孔雀南》副,仍旧故令有所属.,允从若属皆且所《宴》量,,等.(7) 属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隶属.属予作文以之《岳阳楼》.,通“嘱”,叮嘱而不恃,表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8)而,表君而存心,瞻余首可也《婉》.,表假,假如第 3 步活用——性化含迥(1)道可道,特别道 ( 名作,言、出 ).(2)名可名,特别名 ( 名作,叫出 ).(3)使民重死而不徙 ( 形容的意用法,以⋯⋯重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其俗 ( 形容的使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 )(5) 欲以其妙.( 形容作名,奇妙之)(6)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 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东西,柔嫩的东西)..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名可名,特别名..古义:就不是永久不变的。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 含解析
答案:D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朴素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启示之三:具有引导宗教革命的意义。当今时代,宗教异化严重,宗教迷信盛行,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包括中国道教学会的许多有识之士汇入宗教改革的洪流,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复归其宗教之为宗教的本来面目。而老子之“道”的思想、“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等等论述,实在是具备了引导宗教革命的能力。哲学本体论决定哲学诸论,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论、宗教观……从而使宗教学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自觉。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B.绝学无忧
C.天下莫柔弱于水
D.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析:B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孔子于水,兴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老子于水,则富有理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样的理解?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答案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B.《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文本内容讲析;1.第一章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本性化传授:目标内容:1、明白老子的生安定哲学观;2、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3、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传授重点: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传授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此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此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传授课时:2课时传授历程:一、知人论世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仲春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便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各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品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品德经》在外洋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品德经》是评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裕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地步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华是他的质朴辩证法思想,以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
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表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行止事,用不言去教诲,听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 同步授课课件
理解
•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像有无相 生一样,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 的,可以相互转化。
• 老子认为,这种方法论可以运用于政教。
小国寡民。使 有什伯之器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国家变小,使 人民稀少。即使有各 种各样的的器具也不 使用。使人民重视死 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 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 地方去布阵打仗。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斯:就; 恶:丑; 已:矣;
生:生成; 成:成就; 形:衬托
倾:补充; 和:调和; 随:追随
(译文):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就知道丑了; 当天下都认为“善”是“善良”的时候,就知道邪恶了。 所以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的,“难”跟“易”是相互辅 助的,“长”跟“短”是相互衬托的,“高”跟“低”是 相互依附的, “声”与“音”互相调和,前跟后相互追
• 这是“无为”而大治。
归结
• 第一章: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运行规则 与变化规律。是永恒的,难以穷尽的。有 无相生,道是玄妙之门。
• 第二第十九章:不言而教,无为而治。绝 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 第七十八章: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 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
•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
(章七十七)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 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 不足时拉一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2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薄弱,要引导其反复诵读,并积极讨论。
3重点难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老子》五章
导入:
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20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后人称其为“老子”。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宇宙观——“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2单元-《老子》五章
审美
证法思想的命题。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
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
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审美
二、文体常识
1.《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
《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 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
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
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道德经》提出了 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 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 道有知,
审美
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 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 万物自身的规律。 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 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有所作为。
审美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赏读:要想让人不知道,就莫如不做。后衍变为“若
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审美
君子成人之美。 语·颜渊》 赏读:君子乐意促成他人的好事。
——《论
审美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 易·坤卦》 赏读: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审美
三、文言句式
1.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 判断句 2.无,名天地之始________ 判断句 3.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 介词结构后置句 4.莫之能胜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5.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________ 判断句 6.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________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