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谋攻》教学设计 河大版
(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谋攻》教学设计
《谋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孙子及《孙子兵法》的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
3.理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著名軍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它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也有着“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但其影响又不仅限于军事领域。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一股将《孙子兵法》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的研究热潮。
人们从经济学、体育竞技、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它,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孙子兵法》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
此书魅力无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板书题目)二、作者介绍孙武,即孙子,字长卿,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
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
吴王阉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闽阊重用,任命为将。
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
篇目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等。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
三、文题阐释“谋”是计谋,“攻”是攻击。
孙子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创“谋攻”一词,用以阐述他对军事学上的卓见。
只知兵攻,决胜于锋刃之下,纵能完全歼灭敌人,也绝不能保证我军无一伤亡,俗语云:“杀贼一千,自损八百。
”就是警告我们,战争不论胜败,双方都会伤亡很大。
因此,曹操注曰:“欲攻敌必先谋。
”刘邦也曾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孙子继《作战篇》后,提出“谋攻”问题,做系统的发挥,意义极为重大。
谋攻说课稿
《谋攻》教学设计与反思房寨中学温文彩教学目标: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孙子的军事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方法。
3、了解孙子的思想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难点: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孙子的军事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解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它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也有着“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但其影响又不仅限于军事领域。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一股将《孙子兵法》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的研究热潮。
人们从经济学、体育竞技、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它,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孙子兵法》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
此书魅力无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板书题目)二、作者介绍孙子即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孙子兵法》。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有疑难,教师点拨。
四、熟悉翻译,做到不看注释能通顺翻译课文。
五、课堂测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将能而君子不御者胜.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六、课后作业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第二课时一、解题谋,计谋、谋略。
攻,攻破。
意思就是: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二、齐读第一段讨论:孙子认为,最好的用兵之法是什么?归纳:不战而屈人之兵讨论: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用兵原则的?归纳:正反对比全——上破——次三、那么,如何做,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指一名学生读第二段讨论归纳:伐谋,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谋攻》教学设计河大版
《谋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要求: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孙子兵法》朝代:春秋战国《孙子兵法》,书名,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
春秋末齐孙武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兵书。
今本十三篇。
《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图九卷,列于兵权谋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十三篇,与今本同。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与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基本相同。
此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佚文五篇。
该书总结当时及以前的战争经验,继承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对战争、军队、治军、将帅作用、战略战术原则、战法等军事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创见,该书系古代重要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祖。
孙武,字长卿,本是陈国厉公的公子陈完的后裔,出生于春秋末期齐国安乐(今山东惠民),约与孔子同期。
其祖先上世为齐国武将。
公元前六七二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到齐国。
此值齐桓公之时,陈完被任为工正,管理百工之事,并以食邑改姓田氏.田氏几代以后,其家族争取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由于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田氏逐渐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主要代表。
在齐景公时,田完的五世孙辈田书,是一位善战的将领,因攻打莒国有功,被新封食邑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又被赐姓孙氏,而与田氏分立门户,他就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率齐军伐莒之事,可对照左传昭公十九年所记,时间在公元前五二三年。
是年,孙武随祖父迁居乐安,当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
依此推算,孙武的生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后来孙武以兵法见吴王之时,他正当三十岁左右的而立之年。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谋攻》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战略思想和谋略。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介绍《谋攻》的作者和背景。
概述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战略思想。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解读课文中的战略思想和谋略。
2.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进行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战略和谋略的重要性。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战略思想和谋略。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4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进行分析。
学生反思自己从课文中汲取的智慧和启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评价。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2 学生分析和讨论的能力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3 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评价。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谋攻》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案例提供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5.3 教学辅助材料提供思维导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谋攻》教学教案
《谋攻》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谋攻》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主要战略思想和谋略。
1.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对战略思想和谋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战略和谋略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1.2 文章中的主要战略思想和谋略。
2.2 教学难点2.2.1 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2.2 文章中的谋略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主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战略思想和谋略。
3.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战略和谋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4.3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战略思想和谋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4.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战略思想和谋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5.2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5.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谋攻》原文及相关注释解读。
6.2 参考书目:提供一些关于战略思想和谋略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了解。
6.3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和在线文章,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第七章:教学设计7.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规划每节课的时长,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讲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谋攻》教案模板
《谋攻》教案模板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谋攻》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和价值。
(2)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谋攻》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谋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谋攻》的文学特点。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谋攻》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谋攻》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文本分析方法在解读《谋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谋攻》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文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3)正确把握《谋攻》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谋攻》。
(2)简介《谋攻》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谋攻》,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谋攻》的认识。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谋攻》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1)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谋攻》的文学特点。
(2)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从《谋攻》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谋攻》的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和价值。
2.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谋攻》中的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从《谋攻》中学到的智慧。
《谋攻》教学教案
《谋攻》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谋攻》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谋略思想。
1.2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逻辑结构。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谋略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培养对谋略思想的认同和运用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谋攻》的作者和背景。
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开头和导入部分。
解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阐述文章的结论和意义。
2.3 关键词汇和概念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对每个关键词汇和概念进行解释和例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师对关键词汇和概念进行解释。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文章中的谋略思想。
3.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通过讨论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平时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和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4.2 课堂参与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提交报告。
教师对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谋攻》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相关案例和资料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供学生参考。
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
5.3 教学工具和设备使用投影仪和白板进行教学展示。
使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相关的案例和资料。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课时分配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6.2 教学进度每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反馈进行调整。
第七章:教学建议7.1 针对不同学生水平的教学建议对于基础水平的学生,重点讲解课文内容和关键词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谋攻》教案模板
《谋攻》教案模板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谋攻》中的策略原则;(2)能够分析并评价历史案例中《谋攻》策略的应用;(3)能够运用《谋攻》中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战略思维的兴趣和认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和团队精神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谋攻》概述(1)介绍《谋攻》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讲解《谋攻》中的基本概念和策略原则;(3)分析《谋攻》与现代战略管理的联系。
2. 第二课时:《谋攻》的策略原则(1)讲解《谋攻》中的六个策略原则;(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策略原则;(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策略原则。
3. 第三课时:《谋攻》的应用案例(1)分析历史案例中《谋攻》策略的应用;(2)让学生评价案例中的成功与不足;(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
4. 第四课时:《谋攻》与现代战略管理(1)讲解《谋攻》与现代战略管理的联系;(2)分析现代企业中《谋攻》策略的应用;(3)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谋攻》策略应用于实际工作。
5. 第五课时:实践与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际应用《谋攻》策略的方案;(2)每组分享方案,进行全班讨论;(3)总结讨论结果,归纳《谋攻》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要素。
三、教学资源1. 教材:《谋攻》原文及注释;2. 案例材料:历史案例和现代企业案例;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3. 实践方案设计:评估学生对《谋攻》策略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谋攻》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典故和比喻。
了解《孙子兵法》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谋攻》的战术思想。
学会如何将《谋攻》中的策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军事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领悟到智慧与勇气并重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谋攻》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文中关键术语和兵法概念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谋攻》中战略布局和战术应用的理解。
孙子兵法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代战争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谋攻》的兴趣。
简述《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谋攻》,初步理解文意。
学生查找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兵法术语。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谋攻》中的战术应用和现实意义。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解析《谋攻》中的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原则。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历史或现代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谋攻》的战略进行分析。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讨论如何将兵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强调智慧与勇气并重,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运用策略思考。
四、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谋攻》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案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谋攻》的核心思想和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知识测试:设计相关的知识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谋攻》重要词句、典故和比喻的掌握程度。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谋攻》。
(2)理解《谋攻》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谋攻》。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现象。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谋攻》的作者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谋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主题感悟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体会孔子的智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谋攻》。
2. 写一篇关于《谋攻》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作者简介、诗歌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内容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文章,方便学生拓展阅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谋攻》与其他孔子的名言进行对比,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异同。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谋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能够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谋攻》这篇文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作者的尊重和敬意,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谋攻》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欣赏作者的文学表现手法。
2.2 作者背景让学生了解《谋攻》的作者,包括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写作风格,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向学生传授《谋攻》的知识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谋攻》的兴趣和关注。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2 讲解教师对《谋攻》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
4.3 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谋攻》教案模板
《谋攻》教案模板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谋攻》中的战略思想;(2)能够分析并评价历史战争中应用《谋攻》战法的案例;(3)提高学生对古代军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谋攻》的战略思想;(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战争中应用《谋攻》战法的效果;(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军事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谋攻》战法的背景及意义;2. 《谋攻》战法的基本原则;3. 《谋攻》战法在历史战争中的应用案例;4. 对《谋攻》战法的评价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谋攻》战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历史战争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谋攻》战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谋攻》战法的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谋攻》战法的基本原则,分析历史战争中的应用案例;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历史战争中应用《谋攻》战法的效果;4. 总结与拓展:总结《谋攻》战法的优点和不足,探讨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及其意义;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谋攻》战法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分析历史战争案例的能力;3. 学生对《谋攻》战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及其意义的思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谋攻》相关内容文本;2. 参考资料:历史战争中应用《谋攻》战法的案例;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战争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谋攻》战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历史战争中的应用;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历史战争中应用《谋攻》战法的效果;3.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回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谋攻》导学案
五、
指名发言,有困难的问题教师适时让学生讨论,并指正。
六、进一步巩固字词句。
巩固练习,体验成功喜悦
【基础演练】
1、给加线的字注音:
修橹()轒輼()器械()距堙()縻()军虞()
百战不殆()
2、解释词语
(1)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3、B
4、春秋末孙武
5、(1)使敌人举国投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
(2)不通过武力就使敌军屈服,才是好中之好。
(3)所以弱小的军队若要坚持硬拼,就会成为强大军队的俘虏。
6、D(A项“全”;B项“屈”;C项“破”,均为使动用法)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
2、理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著名軍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一、诗词引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谋攻》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孙子及《孙子兵法》的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
3.理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著名軍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
【设计】河大版语文八下谋攻word教学设计
六、谋攻的具体实施者是谁?学生阅读五六段
讨论归纳:将帅。将帅是带兵作战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将帅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从反面论证了将帅的作用,强调“谋”的重要。
七、谋攻的作用固然重要,那个将帅也想有高深的谋略,可怎样去谋呢?齐读最后两段
讨论归纳:谋,必须“知彼知己”,这是谋的前提条件。
第二课时
一、解题
谋,计谋、谋略。攻,攻破。意思就是: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二、齐读第一段
讨论:孙子认为,最好的用兵之法是什么?
归纳:不战而屈人之兵
讨论: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用兵原则的?
归纳:正反对比全——上破——次
三、那么,如何做,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指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讨论归纳:伐谋,在谋略上攻破敌人。通过举例来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四、如何才是做到用谋略战胜敌人?朗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必以全攻毁—非久,正反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小结:小结:1—3自然段论述了谋攻的战略思想和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论证论点。
五、具体在战术上该如何运用这一思想和原则呢?指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二、作者介绍
孙子即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有疑难,教师点拨。
四、熟悉翻译,做到不看注释能通顺翻译课文。
五、课堂测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将能而君子不御者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大版八下《谋攻》教案2篇
一、教学目标: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3、掌握有关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掌握有关文言虚词的用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文是一篇研讨战争问题的文章。
教师可先介绍有关孙子的史实或《孙子兵法》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安排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由于课文在语言上较多地运用排比句,而排比句的句式结构大体相同,因而,在疏通文字时,教师可重点讲解每组排比句的首句,其余几句由学生借助注释思考理解,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文分析的重点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谋攻这一问题的,以及排比句在论证中的表达作用。
对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军事原则及其意义,教师可略作点拨,由学生开动脑筋,讨论领会。
文章先从\'用兵之法\'起笔,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从战略、战术、条件等几个方面层层论证,强调以谋取胜,并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原则。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用兵的法则是以\'全\'为上。
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将\'国\'\'军\'\'旅\'\'卒\'\'伍\'逐项列举,层层深入地阐明了求\'全\'的原则,突出了\'谋攻\'的普遍意义。
观点明确,语意肯定。
然后作出小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教学教案
《谋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谋攻》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评价《谋攻》在军事战略中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谋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谋攻》的背景和作者简介(1)介绍《谋攻》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介绍孙武的生平和对军事战略的贡献。
2. 第二课时:《谋攻》的主要内容(1)解读《谋攻》的文章结构和主要论点。
(2)分析《谋攻》中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原则。
3. 第三课时:《谋攻》的战略思想(1)讲解《谋攻》中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原则。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战略思想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谋攻》的影响和意义(1)分析《谋攻》对后世军事战略的影响。
(2)讨论《谋攻》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和意义。
5. 第五课时:综合活动——战略分析与决策(1)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模拟战争中的战略决策。
(2)各组分享并进行讨论,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三、教学资源1. 《谋攻》原文及其注释和译文。
2. 与《谋攻》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分析。
3. 战略分析与决策的模拟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谋攻》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决策能力。
3. 学生对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价值观的体现。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和网络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邀请军事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4.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十四课谋攻课件 河大版
鉴赏与写作
语言风格
精练的语言。
本文内容丰富,而且所讲的道理又是深奥的 兵法,但作者用笔却极其精练,比如“故上兵 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一 句话既说明了攻城之弊,又从反面证明了“伐 谋”之利。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概 括精练,已成为流传下来的成语。
E-mail:xxl539@
桓侯故使人问之 (副词,特意 非善之善者也 (形容词,好 ) )
敌则能战之(相等 ) 齐、楚之交善 (动词,友好、亲善 )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名词,仇敌、敌人) 京中有善口技者(动词,擅长)
全国为上(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个降服 )
屈人之兵(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
课前预习
1.易读错写错的字 橹( lǔ ) 縻( mí ) 御( yù ) 闉( yīn ) 轒(fén ) 忿( fèn ) 虞( y ú )
辒( y ū n )
课前预习
2.一词多义
殆 凡 故 善 敌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名词,危险) 凡用兵之法(大凡) 农者殆则土地荒(形容词,懒惰) 凡三往(总共) 故上兵伐谋(连词,因此)
►
整体感知
上兵伐谋
谋攻
君帅和谐 知己知彼
不战而屈人之兵
重难点探究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的哪几个要点?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1)士兵伐谋的思想。
(2)国君与将帅的关系要摆正。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理解:(1)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士兵伐谋的思想,可
以说是军事战略学中的大智慧、大谋略。作为一般的军 事将领,几乎共同地认定了一个道理:即将军的功勋应 该在战场上建立,将军的丰碑只能在尸骨上树起。其实 ,这是一个十分偏颇的观点。一个统兵的将帅如果只会 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善于从政治的、谋略的角 度三思考问题的话,他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彪彪武夫,而 不是一个能驾驭战争之舟的英明统帅。 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王者之气,靠的是天道民 心。而以战来屈人,多的是杀 人掠地的霸气。 王者之气能屈人,亦能服人,故能求得长久平安。 而霸气压人,虽也能迫人顺服,但毕竟埋仇恨的火 种,时机——到,反叛之火又会 重燃。
《谋攻》导学案
4.《谋攻》作者是(????)(朝代)兵家 (??????)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6、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导入新课
明确:知彼知己为基础,百战不殆是目的,取胜条件共五条,包括:适时而战;众寡之战;人心向背;有备而战;强将明君。
四、拓展延伸
1、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吗?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成了军事上的千古名言。
2、孙子的谋略和墨子的“非攻”矛盾吗?
明确: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产物,有时不可避免,所以孙子从很人性化的角度提出全胜,破中求全的原则。这和我们上历史课曾经学过的墨子“非攻”的主张也不矛盾,墨子反对掠夺性的战争,也主张保家卫国和讨伐不义之君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仍需要《孙子兵法》。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楚庄王欲伐陈?????民怨上矣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12.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3分)
参考答案: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
《谋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谋攻》。
(2)理解《谋攻》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谋攻》。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场景,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智慧。
(2)理解忠诚、勇敢、智谋等传统美德。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诗歌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意,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歌,查找相关资料。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战争案例,了解战争中的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谋攻》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歌,查找相关资料。
3. 讲解诗歌: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意,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战争案例,了解战争中的智慧。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谋攻》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谋攻》。
3. 调查身边的人们对战争、和平的看法,整理成报告。
4. 推荐一本关于古代战争的书籍,简要介绍书籍内容。
5. 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展开想象,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要求: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孙子兵法》朝代:春秋战国《孙子兵法》,书名,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
春秋末齐孙武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兵书。
今本十三篇。
《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图九卷,列于兵权谋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十三篇,与今本同。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与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基本相同。
此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佚文五篇。
该书总结当时及以前的战争经验,继承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对战争、军队、治军、将帅作用、战略战术原则、战法等军事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创见,该书系古代重要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祖。
孙武,字长卿,本是陈国厉公的公子陈完的后裔,出生于春秋末期齐国安乐(今山东惠民),约与孔子同期。
其祖先上世为齐国武将。
公元前六七二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到齐国。
此值齐桓公之时,陈完被任为工正,管理百工之事,并以食邑改姓田氏.田氏几代以后,其家族争取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由于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田氏逐渐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主要代表。
在齐景公时,田完的五世孙辈田书,是一位善战的将领,因攻打莒国有功,被新封食邑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又被赐姓孙氏,而与田氏分立门户,他就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率齐军伐莒之事,可对照左传昭公十九年所记,时间在公元前五二三年。
是年,孙武随祖父迁居乐安,当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
依此推算,孙武的生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后来孙武以兵法见吴王之时,他正当三十岁左右的而立之年。
这个年龄,与当时的孔子比照,约睌十年。
又依文献资料,孙武的父亲孙冯,在齐国正式任为卿。
很清楚,孙武出身在一个祖为名将,父为显贵的门庭,这对于他自幼接触文化典籍,耳濡目染用兵谋略,乃至日后总结战争经验,无疑是提供了便利的家境条件。
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到刘向着新序等书,再到东汉班固的汉书,王符的潜夫论,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这些著述对于孙武的行踪,作出了较多的披露.司马迁首次为孙武立传,明确记述其生平事迹。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很清楚,孙武是齐国人,着有兵法,后出奔到吴国,晋见吴王阖闾,进呈兵法十三篇.史记中还提及,孙武在吴国为客将,协助吴王向西面破楚入郢,又威震齐,晋于北面,建立了赫赫战功。
这些情况,除孙子本传外,又有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和律书等可作参照。
然而,孙武长大后,却由齐奔吴了。
考查其中原因,情况较为复杂。
春秋末年,齐国和其它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国家,不仅国与国之间兼并斗争激烈,而且在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之间也是如此。
年轻的孙武身历其乱,这是引起他反感的重要因素。
不过,促使孙武出奔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发生在齐景公三十年(公元前五一八年)的司马穰苴之死事件。
司马穰苴也是陈完之后,改姓田氏。
田氏后世追论的司马法,即含有穰苴用兵之法部分。
当时他以显着战功任为大司马,在军界有殊荣。
可是一旦穰苴遭到谗害,即被景公解职而猝死(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成了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这件事,使孙武对齐国局势感到失望,他终于作出了远奔决定。
由此举可知孙武的品格和抱负,他投奔到被称为蛮夷之邦但是国势渐盛的吴国,也符合其品格和抱负。
公元前五三二年,孙武与其家人避乱于吴国(今江苏中南部一带),乃在吴都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躬耕垄亩,从事研究并撷取春秋二百余年之战争经验及教训而着成兵法十三篇。
在这期间结识了本为楚国亡臣的伍子胥,因有同样的际遇而结为知交。
时值春秋末年,中原地区为大国齐,晋把持,偏安于东南隅的吴国,在吴王阖闾当政后跃跃欲试,也想争霸中原,但直接妨碍他的绊脚石是楚国。
阖闾秣马厉兵之同时,却为缺乏领兵元帅所苦。
避难吴国的楚国大臣伍员(子胥),一心想灭楚以报父兄之仇,乃有七次极力保荐自己好友孙武于吴王(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在孙子本传中,有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说的是孙武向吴王陈述兵法之后,吴王请孙武以兵法试练宫女。
演练的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的两个宠姬分任队长.孙武在操练前三令五申,操练中又三令五申,可是宫女们照样嘻嘻哈哈,并不听从指挥。
于是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
”孙武为严明军纪,要斩杀两个队长.吴王传令,请孙武不要斩自己的爱姬。
孙武认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断然把吴王的两个宠姬斩了,演练重新开始,宫女们都规规矩矩,没有人敢出声。
陈列操练得整整齐齐,孙武遂向吴王复命。
由此可知,孙武是主张和坚持以法治军的。
上面的故事,与现今考古发现的银雀山汉墓竹简(见吴王)佚文内容相吻合,因而有所依据,并非虚妄之谈。
重要的是,司马迁记载的孙子十三篇及孙武以十三篇见吴王之事,在出土汉简中也得到了印证。
联系春秋时代约三百年的历史背景来看,那时诸侯争霸,列国兼并以及华夏族与戎狄部落之间引发的大小战争,多达四百八十馀次,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是不断地有人逐步综合军事经验。
可以肯定,孙武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
二、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三、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
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
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
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
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
“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形式。
“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
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是具体的上下文。
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
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
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
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
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
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
“(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
”下文的五个紧缩句同此。
倍:两倍于敌。
第三段:夫将者国之辅也:是用名词性短语“国之辅”直接作谓语,句中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的判断句。
夫:发语词,无实义。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此处可以不译。
“所以患于军者”,“所字短语”作主语,“所以……者”,表示“患于军”的情况。
由特殊指示代词“所”,加上介词“以”,加上动补短语“患于军”,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词“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称代。
患,祸患,这里是造成祸患的意思,动词,“于军”,介宾短语,作“患”的补语。
“君”,作定语,修饰以患于军者。
三军既感且疑:并列关系的紧缩句,“既……且”,“既……又”的意思。
三军:古时大国多设三军,称中军、上军(左军)、下军(右军)。
这里是军队的统称。
第四段:“知可以战……不御者胜”,几个分句结构相同,都是“者”字短语作主语,“胜”作谓语,只是“者”字短语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
五者:意即“五种情况”。
“者”附在数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有关的事,可译为“……种情况”。
一胜一负:“一”副词,“一……一……”的格式,表示两个行为并列关系,可译为“有时……有时……”或“或……或……”等。
四、全文要领,整体认识第一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为上”的作战原则,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伐谋”的中心论点,然后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
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战”“逃”“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
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严重后果。
作者在这段谈的虽然是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攻”的内容,强调了“谋攻”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这段论述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将帅的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
这也就是说明只有充分信任和发挥将帅的作用,才能夺取全胜。
第四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作者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第2、3段的内容相呼应。
然后谈战术问题、谈内部关系问题。
意在阐明“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得出传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