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通论
文字:
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
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
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
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
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
石鼓文:
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
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
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
3.隶书
4.章草
5.楷书
6.行书
7.草书(包括:狂草)
二、汉字的结构:六书
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
(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
补充举例:
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
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
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
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
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
6.转注字(略)
三、字形的变异
(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返)少益耆食。
(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悦)
有些所谓“今体字”,乃是为某个引申或者假借的义项特别创造的字体。
这样,不同的义项就有不同的字形,可以将各个义项区别开来,所以,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以利于解决一
个字兼职过多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语言中增加了词汇。
例如:昏—婚、睧、惛辟—避、僻、嬖、闢赴—讣伏—孵
景—影、酉—酒、然—燃、奉—俸、要—腰、莫—暮、益—溢、
禽—擒、因—茵
(二)通假(参见教材通论·十六,P546)
通假的原则:书面语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用和假借。
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亦即“假借”(六书之一),这是造字之法。
无本字、借字之分。
2.本有其字,即:训诂学、注释学的通假,这是用字之法。
有本字、借字之分。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上古时期,A(益)、B(溢)两字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后来已经分化为两个字(“区别字”P.548),各有各的意义(利益、水涨),用法逐渐固定了,如果继续用较早字形A(益)代替较晚字形B(溢),就属于通假现象。
例如,澭水暴益。
(吕氏春秋)(益,同溢,满溢,古体字。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禽,同擒,古体字。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禽,通擒,通假字。
)莫春者,春服既成。
(论语)(莫:古体字,晚。
)独自莫凭栏,(李煜词)(三说:1.如字;2.暮的古体字;3.通假“暮”。
)
几个惯用的通假字:1.共商国是2.矢志不移3.贸然
(三)异体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指的是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互相通用。
(四)繁简字(参见教材通论)(五)互体字(见第一学期PPT)
四、汉字部首举例(教材第二册:P.636-676)
五、古文字学之重要著
1.汉·许慎《说文解字》。
功用:释读古文字的津梁;不足:不知有甲骨。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说文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
一、古代汉语语音概述
(一)古人是怎样记音的
1.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1)譬况: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
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
《公羊传·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
晋·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释名·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
”
(2)读若:用近似的音来标注。
例如:
《说文》:“瑄,读若宣。
”
《周礼·腊氏》郑注:“腊读若狙司之狙。
”
(3)直音:用同音字来标注。
例如:
《说文》:“公,平分也。
从八从厶,音司。
”(用“司”来标注“厶”的读音)
2.反切法
起于汉末。
用两个汉字来拼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和调。
通常称为“××切”,也叫“反”、“翻”。
例如:东,德红切。
公,古红切。
3.字母:由唐末守温和尚等人创制。
先为30字母,后经守温改定为36字母,作为声母的
标目: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4.韵书:《切韵》:隋·陆法言等编订,书成于601年。
现存残卷。
《广韵》:宋·陈彭年等人依据《切韵》增广而成,现完整保存。
收206韵,依四声排列。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编订,为指导作曲和正音而作,书成于1324年。
分19个韵部,收录1622组同音字/音节。
二、几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则
(一)古无轻唇音
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
证据1.古籍异文: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域,亦作封。
《诗·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匍匐,亦作扶服。
《书》:“岷山之阳。
”《史记》引作“汶山”。
2.汉魏反切
邶,方代反。
3.古读
《周礼》:“设设莞筵纷纯。
”郑众云:“纷读为豳。
”
吐蕃(今藏族),即英语之tibet 。
“蕃”,今音fan。
4.声训(用同音字解释字义)
汉·刘熙《释名》:
负,背也。
房,旁也。
邦,封也。
5.古今方言
清·钱大昕:
今吴人呼“蚊”如“门”。
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
吴音“亡忘望”亦读重唇。
吴语:肥
6.汉字偏旁:巴—肥悲—非
7.汉外(韩、越、日等)对音
韩语:方法
(二)古无舌上音
上古无“知彻澄”,读为“端透定”。
证据1异文
《书》:“大野既猪。
”《史记》引作“既都”。
《论语》:“君子笃于亲。
”北宋·郭忠恕《汉简》:笃,“古文作竺。
”
天竺,又作身毒。
2.汉魏反切
《诗·云汉》:“蕴隆蟲蟲。
”蟲,徒东反。
3.古读
《说文解字》:冲,“读若动”。
4.异读
《广韵》:“姪,徒结切;又直一切。
”
单单(dan)独,单(shan)(姓氏)
5.声训
《周礼》:“三曰咸陟。
”郑玄:“陟之言得也。
”
6.方言
赣语:竹子、值得
(三)腭化
也叫舌面化。
指的是古音g、k、h(汉语拼音)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出现代汉语的j、q、x(汉语拼音)。
证据:方言
粤语(保留古音):见、艰;倾、强;香、闲。
汉字偏旁
干—奸亥、孩—该、垓既—概
欠—砍、坎干—旱、汗甘—邯
汉字异读
商贾—贾宝玉滑(hua\gu)稽
(四)娘日二母归泥
中古娘(n-)、日(r-)二母属于古音的泥(n-)母。
证据:古今字
尔—你乳—奶
汉字偏旁
念—稔壤—孃内—芮、蚋
方言
赣语:忍认韧染让惹日箬/篛
吴语:二儿
(五)复辅音问题(见文选《论语》课件)
子曰:“为命,……”命= 令(同源词)麦= 来(同源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两个或多个辅音连缀在一起的语音现象。
例如:ml- ,hm- ,gl- ,kl- , 等。
证据:海—每、母;蛮—恋;
毂(车轮)= 轱辘;裹、果—裸;孔= 窟窿;
其他:1.喻三归匣2.喻四归定3.阴阳对转4..旁转
词汇:
一、训诂学与词汇学
一)训诂学
1.古代语文学概念,属于“小学”;
2.训诂学的含义:训: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字/词;诂:用当代的语言来解释古代的词或方言词。
3.训诂学亦即古代的词汇学。
训诂学局限于文献语言;且仅关注难字难词,主要为解经服务。
实际上是文献语言学。
二)训诂学的基本方法
1.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例如:
《尔雅》:增,益也。
《说文》:元,始也。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袜,足衣也。
2.声训/音训:利用同音字解释字义。
例如:
《尔雅》:樊,藩也。
《释名》: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说文》:古,故也。
声训中有一种“同字相训”,例如:
《诗大序》:风,风也。
(第一个风,是诗经的风诗;第二个风,意指鼓动,是说风诗的功能可以教化天下。
)3.形训:利用字形解释字义。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周易·讼卦》: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说文》:命,使也。
从口从令。
吠,犬鸣也。
从口犬。
启,开也。
从户从口。
4.反训:以反义词训释,古时也叫“正反同词”、“施受同辞”、“美恶不嫌同辞”。
例如:《尔雅》:肆、故,今也。
另:祥,妖怪。
(《左传》:“将以为楚国妖祥乎。
”P.111)
学,教也。
(《礼记》:“学学半。
”P.214)
二、几种较特殊的词汇
(一)连绵词/联绵词(见上学期PPT)
(二)偏义复词(略)
(三)大名冠小名(见上学期PPT)
(四)合音字(见上学期PPT)
(五)“方国之语”,亦即:方言词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
方言词语:见扬雄《方言》。
其他民族语言词语:古时各朝代都有一定的外来词,或者其他民族语言的底层。
例如:匈奴语:骆驼、猩猩、笳
西域:乌弋山离、安息、波楞、葡萄、胭脂、琥珀、瑠璃
佛教:世界、浮屠、塔、觉悟、涅槃
少数民族:姑(苏)无(锡)-罗-那-纳
马蹄(荸荠):古越语(壮语)“泥里的果”之意。
三、古汉语的词汇意义
(一)考本义之方法——以形索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P.95)
(二)由本义系联引申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P.93-99)
(三)浑言、析言
古代训诂学家常常使用“浑言”和“析言”这两个术语:“析言则别,浑言则同”,或者“对文则别,散文则同”,意思是:A、B两个词在对举使用时意思不同,而在分别使用时意思相同。
例如:《诗经·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孔疏:对文则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说文》:唯,诺也。
《段注》:唯诺有缓急之别,统言之则皆应也。
还有:牙—齿(“当唇者”)
寝于床—卧于几
肱(肘以上)—臂(肘以下)
革(去毛)—皮(泛指)
讽(无声)—诵(有声)
喘(急)—息(缓)
但是,非对举时,A或B也有意义有别的,例如:疾—病(P.30)。
(四)互文(略)
语法:
几种重要的语法现象
一.名词直接置于动词前边做状语(见上学期PPT)二.话题句(见上学期PPT )
三.不用虚词的复句/意合复句
古代汉语的关联虚词起源较晚,不甚发达,一些复句常常并不使用虚词连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单句无异,而实际上各个句子存在深层的关系。
例如:
《史记》: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假设复句)
《左传》: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
(因果复句)
《左传》:射其御者,君子也。
(补充复句)
《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转折复句)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偏正复句)
四.倒装句(略)
(五)紧缩句
紧缩句,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合复句。
多由省略复句的主干成分而来,有的保留关联词,有的不保留关联词,很像是词组。
例如:《论语》:欲速则不达。
(转折关系)
《论语》:子曰:“内省不疚”。
(转折关系)
(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例如:“文死谏,武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