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道路各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道路各异却波澜壮阔的⼀⽣前⾔
本⽂据⼆⽉河⼩说《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所演绎⽽成,并⽆史实依
据。

所涉及的⼈物是作者因⼩说需要虚构出来的,参考资料均来源于⼩说及相关电视剧。

说起伍次友和邬思道,看过⼆⽉河⼩说的朋友对这⼆位⼀定会很熟悉。

因为他们两个有⼀个共
同点,那就是各⾃书中的智囊。

他们上知天⽂,下知地理,腹有良谋,包罗万象。

他们的存
在,就好⽐诸葛亮之于刘备,刘伯温之于朱元璋。

他们是智慧的化⾝,总是能够帮助两位皇帝
转危为安,逢凶化吉。

最终伍次友教会了龙⼉(康熙皇帝)“帝王之道”,并助他巩固了皇权。


邬思道帮助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在“九龙夺嫡”的皇权之争中夺得了皇位。

康熙皇帝蜡像
虽然他们⾝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给⼈的感觉却是截然相反。

伍次友给⼈的感觉是⼀个传统的
书⽣,⼀个落魄的贵公⼦,⼀个堂堂正正的才⼦。

⽽邬思道给⼈的感觉就⽐较阴暗了,⼀个躲
在阴影⾥,见不得光的谋⼠。

如果说伍次友所传授的是阳谋,那邬思道所传授的就是阴谋了。

不管怎么样,⼆⼈最后都得以功成⾝退,也算得上是殊途同归了。

俗话说的好:“学得⽂武艺,
货与帝王家”,这也是古代每⼀个读书⼈的愿望。

⼆⼈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
起来谈⼀谈两个⼈的⽣平遭际,是如何阴差阳错,⾛向了不同的⼈⽣道路。

同为书⽣,皆因科考遭逢⼤难
《康熙皇帝》中的伍次友和《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都是⼀开篇就⾛到了台前,可谓是贯穿全
线的核⼼⼈物。

只是⼆⼈的所作所为,却截然不同。

伍次友是救下了⼀个⾏将垂死之⼈,这个
⼈就是康熙朝赫赫有名的⼤⾂明珠。

⽽邬思道则是逃难回乡,偶遇四阿哥胤禛。

在瘦西湖畔的
酒楼上和扬州太守车铭来了⼀场兵不⾎刃的短兵相接。

邬思道当时的处境,是⼀个落魄书⽣,
且终⽣⽆望科举出头之⽇,在⽬睹了扬州太守车铭醉⼼于花天酒地后便出⾔嘲讽。

在普通⼈看
来,这岂不是惹祸上⾝。

但邬思道却毫⽆顾忌,直抒胸臆。

如果说伍次友是⼀湾湖⽔,包容万
象;那邬思道就是⼀把⼔⾸,锋芒毕露。

⼀湾湖⽔
⼀,伍次友的出⾝与来历
据书中所述,伍次友是扬州⼈,家世豪富,祖上出过⼏个⼤官。

⽽伍次友才华横溢,是有名的
才⼦,还是侯⽅域的学⽣。

说起侯⽅域,此⼈是明末四公⼦之⼀,复社的领袖⼈物,也是名门
之后,家学渊源。

只可惜最后晚节不保,在清军⼊关后向清军献计,为了镇压榆园军起义,挖
开了黄河⼤堤,致使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伍次友虽然是他的学⽣,这点却并不像他。

清军⼊关后,多尔衮为了安置满洲⼋旗的贵族和兵丁,多次下达“圈地令”,也就是当时有名的跑
马圈地。

据史书所载,
'圈⽥所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

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

其佃户⽆⽣者,反依之以耕种焉。

'
被圈中的⼟地,原来的⽥主马上就被赶⾛了,家⾥的⼀切都不能带⾛,妻⼉⽼⼩,长的不好看
的还能带⾛,稍微有点姿⾊的就被强占了。

这就导致了⼤量的农民失去了赖以谋⽣的⼟地,沦
为了佃户或者是乞丐。

《康熙皇帝》中的伍次友
伍次友在⽬睹了这⼀现象,看到北京城内满⼤街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百姓后义愤填膺。


科举之⽇写下了《论圈地乱国》。

笔锋直指朝堂内的权⾂鳌拜。

当时的鳌拜那可是⼀⼈之下万
⼈之上,权势滔天,连皇上也⽆可奈何。

这⼀下⼦可算是捅了篓⼦了,鳌拜知道后就派⼈捉拿
伍次友,还是在康熙的遮掩周旋下才得以逃脱⼤难,只是从此以后与科举仕途⽆缘,⽽伍次友
也安下⼼来教导康熙读书。

⼆,邬思道的出⾝与来历
⽽邬思道也是⽆锡有名的才⼦,康熙三⼗六年应试南京春闱,出了科场感觉还⾏,结果发榜才
知道只中了副榜最后⼀名,深受打击。

⽽那些⾼中榜⾸的都是⼀些不学⽆术的⼈,⼀怒之下就煽动那些落榜的举⼦,率领他们抬着财神围攻了贡院,讽刺科举不是“唯才是举”,⽽是“唯财是举”,还把江南贡院的贡院⼆字改成了“卖完”。

这件事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震惊,康熙帝下令彻查此案,并严令缉拿邬思道。

不得已邬思道只得匿名远遁了。

《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
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映射的是康熙五⼗年(公元1711年)的“⾟卯科场案“。

以权势、财⼒破坏公平,其实古已有之,⽽科场舞弊案也是多不胜数。

俗话说的好”知识改变命运“,对于绝⼤多数的普通⼈来说,读书上进是唯⼀的捷径。

但是如果连着唯⼀的⼀条向上的路都被堵死了的话,那所引发的后果就是难以想象的了。

这也不是当权者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卯科场
案“,连⼀省总督都被撤职查办,相关涉案⼈员也被处死了。

⼩说中也是如此,引发了这⼀系列官场⼤地震的始作俑者邬思道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开始亡命天涯。

直到当朝太后病逝,康熙皇帝⼤赦天下,他才重出江湖。

甫⼀出场,就和扬州太守来了⼀场唇枪⾆战。

只得转投北京,去寻找他那青梅⽵马的未婚妻,他的表姐⾦凤姑。

都是为情所困,爱⽽不得
在伍次友被龙⼉(康熙皇帝)延聘为师后,就见到了化名为婉娘的苏嘛拉姑。

这个苏嘛拉姑是康熙的近侍,从⼩就陪伴着他,说是康熙的精神导师也不为过。

婉娘这次来见伍次友是有任务在⾝的,她是来考校伍先⽣的学问的。

两⼈经过了⼀系列的考校,对对⼦,策问之后,伍次友猜度着不开个玩笑她是不会停下来的,就在婉娘问他最喜欢古⼈说的那句话后,回道”惟⼥⼦与⼩⼈难养也“。

这句玩笑闹了婉娘⼀个⼤红脸,也让两⼈看对了眼。

胡静饰演的苏嘛拉姑
在随后的⽇⼦⾥,两个⼈接触越深,彼此暗⽣情愫。

有⼀次伍次友准备去参加秋闱,康熙皇帝知道别⼈都劝不动他,就让婉娘去劝他不要去。

结果伍次友听婉娘劝阻后就爽然应允了。

这种感情悄然⽽⽣,却如星星之⽕可以燎原。

现选取⼩说中的⼀些⽚段来佐证,相信⼤家都能够⼼领神会。

见是苏⿇喇姑,伍次友眉棱⼀颤,眼中兴奋的⽕花闪烁了⼀下,随即爽朗地笑
道:“哈!是婉娘啊!快请进来!”
这是伍次友在见到婉娘时的表现。

说到这⾥,苏⿇喇姑欲⾔⼜⽌,⼼⾥觉得还有许多话要问,却只是说不出来。

窗外
寒风飒飒,室内温暖如春,在这深宅⼤院、清静幽幽的地⽅,他们四⽬相对,还是
头⼀次。

尤其是经过了⽩云观那场劫难之后,好多天没能见⾯了,都攒了许多话要
说,可⼀时⼜不知从何说起。

⽽且好象此时此刻,就这样静静地,⼀⾔不发地坐
着,倒⽐千⾔万语,更能表⽰出⾃⼰的⼼意。

尽管各⾃⼼头都禁不住⼀阵阵乱跳,
⼀阵阵不安,⼀阵阵地拘束,仿佛连脚都没地⽅放了,但是,却谁也不肯先打破这
耐⼈寻味的沉默。

这是⼆⼈相顾⽆⾔,却⼜⼼跳加速的表现。

真真是:”此时⽆声胜有声“。

只是可惜⼆⼈终不能得偿所愿,⽐结连理。

在帮助康熙皇帝制服鳌拜后,婉娘被明珠使诡计逼的出家为尼,⽽伍次友也黯然离京,回了扬州。

这个明珠就是开篇伍次友救下的那个饿殍,当真应了那句话”姻缘天注定,半点不由⼈“。

⽽邬思道就更惨了,本来有⼀个姑表⾄亲的表姐,⼆⼈青梅⽵马,已经订了婚。

结果邬思道因⼤闹贡院之事,仓皇逃窜。

待到⼗年后⼤赦天下⽅才复出,此时已是残疾之⾝。

待得打听着姑⽗⼀家都搬到了北京,就赶去投亲。

想着能够再续鸳梦,携妻南下,做⼀个陶朱公。

结果到那后不但被下⼈冷眼相对,还得知⼗年来⼀直梦牵魂萦的未婚妻已经另嫁他⼈,孩⼦都⽼⼤了。

⼀下⼦⼼灰意冷,备受打击。

邬思道对未婚妻⾦凤姑的⽤情之深从⼩说中可见⼀斑。

邬思道向外看时,不禁浑⾝⼀颤!这个挽着粑粑髻,⼑裁鬓⾓,容光焕发的少妇,
竟是他⼗年来梦魂萦绕的未婚妻⾦凤姑!邬思道挺了⼀下⾝⼦想站起来,⼏乎栽倒
了,瘫在椅⼦上,已是形同⽊偶!
邬思道两⼿紧紧握住椅把⼿,他⾯⾊苍⽩的可怕,浑⾝像是泡在冰⽔⾥,噤的⽓也
透不过来。

⽽⾦凤姑的表现是,
好像⼀下⼦给⼈抽⼲了⾎,凤姑的脸⾊青中透黄,呆若⽊鸡的站在院⾥,任凭阿宝
在怀中揉搓,半晌⽅勉强⼀笑。

⽽邬思道的姑⽗和他的表姐夫见邬思道不⽐常⼈,担⼼他⽇后飞黄腾达报复他们,就设奸计准备除掉邬思道。

幸好有邬思道姑姑的侍⼥因暗恋邬思道,私下通风报信,邬思道才逃过⼀劫,为四阿哥的⼿下所救。

从此就委⾝在四阿哥府中,替他出谋划策。

辅佐对象不同,⽬标各异
伍次友与龙⼉(康熙皇帝)初次相逢时,龙⼉才⼋岁,还是⼀个黄⼝⼩⼉。

虽然天资颖惠,但也是所知有限。

所以伍次友在被龙⼉延聘为师后,所教导他的都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道。

⽐如⼆⼈初次相遇,龙⼉向伍次友讨教,为何说百官时百姓的奴才。

伍次友是这样回答的。

伍次友笑道:“天⼦之命系于民命,相⽐起来,还是民命重的。

谁得了民⼼,江⼭便
稳了;谁失了民⼼,凭你天⼦皇上,也是兔尾难长!”
这不就是孟⼦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吗?⽽孔孟的儒家之道⼀直被历朝历代君主奉为圭臬。

⽽婉娘在⼀次考校伍次友时,也问他,”以孟⼦之贤,何为列国所不容“。

伍次友笑道:“孟⼦处战国离乱之世,列国君咸取利⽽不知义,故夫⼦⾄公之志屈不
能伸。

此则时也、命也、运也、数也!”
这就是在教导龙⼉要重义⽽舍利,不能为了眼前的⼀点利益就背弃了公义。

后来还向龙⼉进献了”除鳌拜、清君侧、撤三藩“的⽅略。

正是在伍次友的教导和帮助下,龙⼉才能够⼀步步的完成既定⽬标,铲除了鳌拜,撤除了三藩,从刚即位时的危若累卵,到最后巩固了皇权,建⽴了⼤⼀统的帝国。

孟⼦画像
伍次友传授给龙⼉的是正⼉⼋经的帝王之学,教会了他如何成为⼀个全能的帝王。

放在今天看,那就是标准的管理学。

能够让⼀个企业、⼀个国家更加的稳固,更加的强⼤。

⽽邬思道和胤禛(雍正皇帝)初次相逢时,胤禛已经快三⼗岁了。

这正是⼀个⼈最年富⼒强,精⼒最出众的时候。

这个时候他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个⽼师那么简单了,他需要的⼀个谋⼠,⼀个能够死⼼塌地效命于他的死⼠。

⽽邬思道的经历就是那么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

众叛亲离,遭⼈陷害,⾛投⽆路,最后为他所救,只得投效与他。

真让⼈怀疑这⼀切是不是都是胤禛计划好了的。

当时胤禛所⾯临的情况就是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

四阿哥胤禛和⼗三阿哥胤祥当时是公认的太⼦党。

还是邬思道劝说四阿哥胤禛不要把⾃⼰局限于⼀党之中,⽽要着眼于以后。

在四阿哥胤禛接下了催讨⽋银的差事后,邬思道⼒主⼀追到底,还对他们说”种这么⼀粒种⼦到万岁爷的⼼⾥,您就得⼤于失“。

使得四阿哥胤禛开始动了夺嫡的⼼思。

雍正皇帝画像
在康熙皇帝第⼀次废太⼦,三阿哥和⼗三阿哥都被囚禁的时候,邬思道就对年羹尧说了这样的话。

邬思道盯视年羹尧⼀眼,说道:”⼈定⽽升天,也不见得我们就要全然听从命运摆
布。

哲⼈察堂下之阴,⽽知⽇⽉之⾏,阴阳之变。

观⼀叶落,⽽知秋之将⾄。


⼀⽅⾯表现了⼈定胜天,要全⼒辅佐四阿哥的意思,另⼀⽅⾯则是为了敲⼭震虎,警告年羹尧不要⾸⿏两端,左右摇摆。

邬思道为了四阿哥,也是拼了。

为了劝说四阿哥⾃⽴门户,不在与太⼦纠结在⼀起,邬思道还这样劝他。

”天予弗取,反受其纠,天命并不钟爱于⼀⼈。

邬思道架起拐杖,在地下慢慢踱着,
声⾳像是从⼀个空洞⾥传来,多少带点阴森。

“知天命是⼀回事,顺天命⼜是⼀回
事,知天命⽽不能顺天命,天命就要改。

阴阳顺逆反复之理,道理就在这⾥。

所以
我极少谈这些,因为我们都是⼈,⾁⾝凡胎,只能从⼈事上尽⼒。

若是因为这些诗
就以为天命归我,放弃了⼈事,那⾃古以来就⽆史可⾔,靠⼘卦决疑⾏事即可。


这⼀段写的很好,“知天命,更要尽⼈事”,任何机会都不是靠等待就能得到的,要靠⾃⼰去争
取。

正是在邬思道的劝诱下,四阿哥也开始⾛上了夺嫡之路,最终得偿所愿。

⼤隐隐于市,⼩隐隐于野,⼆⼈可谓是殊途同归
伍次友在帮助康熙皇帝铲除了鳌拜奸党,坐稳了皇位后就告辞离去。

回到了⽼家扬州。

正所
谓“⼤隐隐于市,⼩隐隐于野”。

说实话,康熙皇帝对这样⼀位⼈物,⾝怀帝王之术,肯定动过杀机,不过最终任然放他离去,也算的上是⼀位仁厚君主了。

不过肯定要把他放到⼀个随时可以看到,并能掌握的地⽅。

伍次友能够回到⽼家扬州估计也是康熙皇帝的意思。

鸟尽⼸藏
邬思道也是同样的情况,正如《雍正皇帝·九王夺嫡》最后⼀章的标题所写“⾼鸟已尽良⼸宜藏,书⽣明哲克保全⾝”。

⾼鸟尽,良⼸藏;敌国破,谋⾂亡。

此乃千古⾄理也。

想想看,有多少⼈因为“同患难⽽不能同富贵”⽽⾃相残杀。

邬思道就看的很透彻,四阿哥在得到⾃⼰被⽴为新君的消息后,⽴刻就赶回了家中。

就是想要杀⼈灭⼝。

邬思道就先发制⼈,先是说⾃⼰是残疾之⼈,此乃⼀不可⽤;⼜说⾃⼰是有罪之⼈,此乃⼆不可⽤;接着说⾃⼰“虽薄有⼩才,却是阴谋为体”,此乃三不可⽤。

打消了雍正皇帝杀⼈灭⼝的念头。

最后还到河南巡抚⽥⽂镜处当师爷,也暗合了“⼤隐隐于市”的意思。

就是给雍正皇帝做出了保证,我的⼀举⼀动你都能够了若指掌。

结语
故事的最后,伍次友和邬思道⼆⼈在完成了各⾃的使命后,都得以功成⾝退,并没有遭受“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这也算是⼀⼤幸事了。

正如前⾯所说,伍次友传授给龙⼉的是帝王之学,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学。

⽽邬思道传授给胤禛的则是厚⿊学,是彻彻底底的营销战略和职场爬升技巧。

这也是由于⼆⼈的出⾝、经历、环境、⽬标各异所导致的。

⼆⼈虽然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他们⾝上所蕴含的那股精神⼒量却是值得我们每⼀个⼈去学习。

“路见不平拔⼑相助”,并不是只有古代的侠⼠能做到,作为⼀介⽂弱书⽣的他们也做到了。

参考资料:《康熙⼤帝》《雍正皇帝》《清史稿》
部分图⽚选⾃⽹络,侵删,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