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校本课程学习指导纲要(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校本化纲要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课程标准内容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4.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5.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6.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7.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8.初步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
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阅读知道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通过阅读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利用已有知识能说出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的条件。

5.通过阅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能说出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6.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能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并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7.通过知识的迁移和阅读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物质质量及微粒数的简单计算
8.通过阅读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

9.通过阅读认识摩尔质量的概念
10.通过练习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11.通过阅读和讨论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并能说出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

12.通过阅读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13.通过阅读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14.通过练习初步掌握物质的量及其浓度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5.通过阅读资料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二、教学内容
注: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内容与物质的分类方法相衔接,因此提到第二课时,把第二单元中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提上来,更具有体系性。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掌握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技
能及原理。

3.通过讨论能说出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的注
意事项。

4.通过讨论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离子检验。

5.通过练习了解石蕊试纸、PH试纸的使用方法。

6.通过练习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7.通过练习了解托盘天平、容量瓶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8.通过练习初步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与方法。

9.通过实验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0.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1.通过实验树立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2.能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3.通过讨论了解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并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二、教学内容
注:把综合实验1、2穿插其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素养。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阅读能说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各位科学家提出的学说和模型,体验科学实验和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3.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4.利用已有知识了解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并能对质子、中子、电子、质量数之间进行简单的计算。

5.通过预习和比较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并能判断同位素。

(二)发展教学目标
1.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注意初高中衔接,要把握好教学难度,确保学生新知识的自然形成。

2.本专题概念较多,要合理控制教学的进度,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领悟这些新的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从分体验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充实。

3.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物质”中心,从物质的分类、变化到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再到物质内在结构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对的“物质”的整体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4.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电解质等,要创设合适的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5.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研究、自主形成结论。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法。

6.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优化实验方案、
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反思评价等方面的良好实验素养。

7.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的方法。

8.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可以进行科学史教育,利用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育。

四、本专题教学评价
1.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人合作交流态度、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要掌握数量和质量,要精选习题,主要以教材中习题和作业本习题为主。

3.本专题实验较多,在学生实验中要注重活动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4.本专题内容较多,可以分二次进行纸笔测验,更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试题难度要合理,基础题达到70%以上,年级平均分达到75分,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课程标准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对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

5.实验:溶液中Cl—等离子的检验,氯气的漂白性。

6.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认识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讨论了解从海水中获得食盐的方法,了解粗盐提纯的方法和原
理。

3.通过阅读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观察判断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阳两极的产物,知道检验两极产物的方法。

5.通过阅读了解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的方法。

6.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初步掌握氯气的重要性质,了解溴、碘单质
的性质。

7.通过对比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认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8.通过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通过引导和自我探究,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通过练习能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0.通过交流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工业生产氯气的原理
2.通过实验了解Br—、I—常用的检验方法。

3.通过得失电子分析了解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能根据常见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4.通过已有知识和阅读资料,了解从海带中分离和检验碘元素的基本原理。

5.通过交流与讨论知道从海带中分离和检验碘元素的操作流程。

6.通过讨论理解萃取的原理及萃取方法的适用范围。

7.通过实验掌握溶解、过滤、萃取、分液等基本操作的要领。

8.通过交流与讨论,能总结物质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思路,初步形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氯气的性质的学习。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钠的重要性质。

2.通过观实验知道钠的保存方法和正确取用钠的方法。

3.利用已有知识能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角度理解钠的强还原性。

4.通过阅读知道钠的用途和钠的工业制取方法。

5.通过实验对比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差异。

6.能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
互转化的方法。

7.通过阅读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8.通过实验、讨论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
离方程式。

9.通过实验知道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原因。

10.通过讨论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发生的条件。

11.通过练习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12.通过阅读、实验等手段了解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1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

14.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
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过氧化钠的主要性质。

二、教学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素材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优化方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观察、总结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2.化学史话中的“氯气制取”,建议改成在实验室里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连接、尾气处理和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3.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的方式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氯气、钠、镁及其化合物的生产原理、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指导卤素单质性质的教学;通过碳酸钠性质的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进而帮助学生学习从海水中提取镁。

6.要引导学生依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四、本专题教学评价
1.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包括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人合作交流态度、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要掌握数量和质量,要精选习题,主要以教材中习题和作业本习题为主。

2.在学生探究实验中要注重活动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3.专题检测试题难度要合理,基础题达到70%以上,年级平均分达到75分,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课程标准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通过实验了解非金属元素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的重要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铝热
反应等。

了解铝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2.通过阅读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的存在形式。

3.通过讨论了解从铝土矿获得铝的方法,从炼铝方法的变化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通过阅读和实验对比,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

5.以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例了解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一般性质。

6.尝试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结构的常用方法。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明矾的组成和净水作用。

2.通过铝热反应实验,加深对铝热反应的特点及用途的认识。

3.通过知识网络图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自然界铁、铜的存在形式和冶炼方法,了解高炉炼铁的化学原理,体会铁、铜的冶炼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铁、铜、Fe2+、Fe3+的性质,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3.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了解Fe2+、Fe3+的相互转化,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4.通过列表比较和图示联系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Fe2+、Fe3+的常用检验方法。

2.通过阅读和查阅资料了解不锈钢的主要组成元素和重要用途。

二、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查阅资料,知道水泥、陶瓷、玻璃三大硅酸盐产品。

2.通过阅读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了解硅及其化合物(以二氧化硅和硅酸钠为例)的重要性质。

3.了解工业上粗硅的制备和提纯方法。

4.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硅、二氧化硅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开发新材料的意识。

(二)发展教学目标
1.会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复杂的硅酸盐。

2.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组成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本专题涉及较多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建立主干知识网络图,尝试用这些转化关系解决问题。

2.本专题涉及较多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各单元知识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这两个概念帮助学生学习,同时起到巩固氧化还原反
应、离子反应学习的作用。

3.本专题实验如无特殊情况,应该都由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建议增加铝热反应的演示实验。

4.本专题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实验、解决新问题。

5.要利用列表、类比等多种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本专题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6.要引导学生确定实验目标,控制实验变量,加强对实验结果分析,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7.含硅物质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录像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8.本主题的四种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都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相关的熟悉物质入手,培养学生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本专题教学评价
1.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包括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人合作交流态度、作业完成情况。

2.在学生探究实验中不仅要评价实验操作技能,更要注重活动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3.专题检测试题难度要合理,基础题达到70%以上,年级平均分达到
75分,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第三单元教学要求较低,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撰写含硅物质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小短文。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内容
1.通过实验了解硫、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能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向大气中排放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3.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硫的主要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酸性氧化物、还原性、漂白性)。

3.通过实验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办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阅读和讨论,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

5.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了解硫酸的重要应用。

6.通过讨论、总结,知道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阅读资料了解几种重要硫酸盐的用途。

2.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亚硫酸盐的性质及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方法认识氮气、氮氧化物的性质。

2.通过查阅资料或走访环保部门,了解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气、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4.通过对氨气、铵盐性质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5.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氨的合成对氮肥生产的促进作用,知道氮肥的性质,认识科学使用氮肥的意义。

6.通过对硝酸性质实验的探究,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本原理
2.通过阅读和练习初步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3.通过讨论、总结,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二、教学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是本专题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要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做到使学生:①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②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去认识物质的性质;③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同时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可对实验进行改进。

2.本专题涉及的元素化合物与环境保护有关,要注意从辨证的角度看
待硫、氮的氧化物,要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物质。

3.多运用实验比较、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氯水的漂白性比较,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比较等。

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4.本专题教学时,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是如何产生的?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本专题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STS的思想引入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氮的合成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体验化学科学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酸雨等环境污染产生原因的探究和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科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6.在本专题的教学中要继续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网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本专题教学评价
1.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包括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人合作交流态度、作业完成情况。

2.在学生探究实验中不仅要评价实验操作技能,更要注重活动表现评
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3.专题检测试题难度要合理,基础题达到70%以上,年级平均分达到75分,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学生学习本专题之后应了解硫、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资料、走访环保部门,以“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为课题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