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单元综合测评1 第1单元+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24】
①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大多数
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
②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
....,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③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
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
....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④某地方电视媒体现场随机访问市民对春晚的满意度,调查结论是“满意”与
“不满意”大抵平分秋色。
这与央视网公布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
⑤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
....,
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⑥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
精竭虑
...、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③④⑤D.②③⑥
【解析】①持平之论:公正的意见。
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含褒义。
②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
③出人意表:出乎人们的意料。
④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⑤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这里应用“不负众望”之类的词。
⑥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使用正确。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25】A.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同担当的使命感,表明了中国为推动互联网发展做出更大努力的决心。
B.一些调查显示,我国一线城市的大部分居民憧憬自由而又安定的生活,并且希望不断上涨的房价能够逐步回落是大家的普遍愿望。
C.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仅会让奢靡浪费的风气入侵我们的社会领域,将真正喜爱这些商品的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D.孩子们现在普遍近视得比较早,这除了与他们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有关外,也与其各自家族遗传因素密不可分。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是介宾短语,缺主语,应删去“在”和“上”;B项,句式杂糅,删掉“是大家的普遍愿望”;C项,语序不当,“让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和“会让奢靡浪费的风气入侵我们的社会领域”位置调整一下。
【答案】 D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08332026】“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__①__一项系统工程,__②__一句口号。
“大事讲规划,小事讲办法”,在具体实施层面上,相关方面须在落小落细落实上多动脑筋,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操作,__③__让具体项目落地生根。
唯其如此,__④__将“一带一路”战略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一个项目、一笔贸易、一次交往,都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具体抓手,看起来都是小事,__⑤__小中见大,解决好一个具体问题,__⑥__能打开突破口,带动其他问题解决。
【解析】第不是”即可;③处语意是在上句基础上的顺承,用“从而”,不能用“进而”;④处与“唯其如此”照应,也与前文构成了条件关系;⑤处语意发生转折,从衔接紧密的角度出发,应该用“但”;⑥处与上句暗含着假设关系,应该加以体现,用“就”。
【答案】 D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导学号:08332027】
①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②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节③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
⑤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都有美丽的光景,使人流连⑥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帔,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
A.②⑤③①④⑥B.⑤②④①③⑥
C.②④①③⑥⑤D.⑤③⑥④①②
【解析】首先确定这是一个描写性的段落,有其描写顺序。
开头点出季节,然后引出观景之事,接着按照从下而上、由近而远的描写顺序再现所看到的景物,最后是总结。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8分)
【导学号:08332028】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
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
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朦胧,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
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
”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或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或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
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
幅连续不断的长卷。
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
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
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槛,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
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
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
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
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又历几人生。
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
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坐,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恍如见多年以前,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
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
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
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
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
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④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画面,形象地表现:无论是乘车匆匆而过,还是缓步徐行,都能处处收获生动美景。
B.文章第⑤段描写苏州拙政园的窗。
空窗简约清悠却也引人入胜,漏窗造型别致多样结构精巧。
窗与园中景相映衬,成为意态万千的图画。
C.本文既细致描写了眼前窗外的景物,也展开想象,遥想悠悠历史人文景象,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末一段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前文②③段的内容,表达了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美景的真谛。
E.本文语言清婉华丽,整散有致。
散句灵活自如,将云絮、月光、村庄、青石板等景物描绘得生动贴切。
【解析】A项,第④段没有运用排比;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观者安闲自适的心情。
E项,“散句灵活自如,将云絮……”有误。
【答案】AE
6.文章标题为“一窗如画”,请简要概括,作者透过“窗”感受到了哪些生动画面。
(4分)
【解析】作者在这篇散文中,透过“一窗如画”为我们条理清晰地描绘出几幅生动的画面,作答时,要先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逐段加以概括。
【答案】①透过记忆,描绘了老屋天窗外静谧温柔的夜景。
②透过如今的大窗,描绘了窗外轻远飘缈的山色云雾。
③透过闲情慧眼,领略悠然丰富的过眼风物。
④关注窗户本身,描绘造型别致意态万千的窗。
⑤透过古镇精雕细刻的窗户,咀嚼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沧桑岁月。
⑥透过历史之窗,品味浓浓诗情画意、悠悠历史文化。
7.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引用了古代诗文,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4分)
第一处:
第二处: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作答时要紧扣语境,从内容上看作者引用古诗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第一处: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语言表现力。
第②段分别引用王维、李白的诗句,表现窗外迷蒙变幻奇丽飘缈的云雾,与眼前临窗远眺山色朦胧的景象相映成趣,虚实结合,增添了想象空间,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第二处:引用李渔的话,画龙点睛,巧妙点题。
指出只要“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这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8.有读者说,“读其文,便能够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6分)
【解析】对作者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探究,要结合文中的意象和富有特色的词句来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本文作者追求一种闲适清静的精神境界。
文章无论是选择“杨柳”“山色”“园林”“古镇”等画面,还是选择“慢慢”“悠悠”“缓慢”“诉说”等词语,都透露出闲适清静的情怀,正如文中所言,“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正是因为作者拥有“闲情”“慧眼”,才处处见佳景。
(示例二)本文透露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情怀,表达一种恬淡静雅的人生态度。
“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人生光阴有限,只要保持素心闲情,就能在红尘中细数春花秋月;只要有超凡脱俗的情怀,将喧嚣的诱惑关在门外,就能流年览胜,清景无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18分)
【导学号:08332029】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
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
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
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
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
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
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
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错,原文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错,原文为“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
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强调的是“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
【答案】BC
10.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第11段,从第13段来看,作者将迷路又找到路的过程比喻为游子回归母语环境的感受,强调的是一种“返归家园”的安全感。
“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引出下文的议论。
【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
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1.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语言。
首先要明确语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
“像”“般”“仿佛”表明运用了比喻,“水的环抱和裹挟”与“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形成对比。
再从揭示了人与母语的关系的角度,运用比喻、对比的作用的术语作答。
【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2.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由标题的含义可知文章强调的是母语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通读全文,母语的意义可概括为:和少年时代的伙伴用家乡话谈起来感到过瘾,母语与世界的关系,母语可以抒发感情,母语可以守卫民族文化,母语可以让人找到安全感,母语创造了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共同精神财富。
【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3.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
【导学号:08332030】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
所给这段写景状物的材料,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多角度进行描绘。
仿写时,针对“春”也要注意以上要求。
【答案】(示例)早晨醒来,披一件薄衫,到湖边一走,你也能看到柔枝轻垂的翠色的杨柳,听得见湖面上鱼跃时的水声。
在绿草地上,伸手轻触一缕迎面吹来的微风,或在旧墙角下,默视着像静女似的无名花儿的细茎,自然而然地也感觉到几分春意。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导学号:0833203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__①__,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__②__。
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
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
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__③__,改变人的一生。
“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解析】①处结合上下句,显然是要说“家长读书的意义”;②处和上句中的“离不开知识的哺育”形成对句关系;③处由上句中的“小则使人获得知识”可推知,应填“大则……”。
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①为人父母率先读书②离不开书香的熏陶③大则可以激发人的志向
15.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
首先要看懂图画: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人未到平衡点、走上坡路,过了平衡点、走下坡路,处在平衡点、在最高处三种情形。
其次要认真分析②处的示例文字:运用第二人称,揭示图中人所处的情形及其人生哲理。
要注意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配文简洁,用语准确,表达生动。
【答案】①当你走向平衡点时,以为会越走越高。
③当你退回平衡点时,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四、写作(60分)
16.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可理解为“绿色的生活”或“绿色地生活”,中心语“生活”可理解为名词“生活”,也可看作动词“生活”。
首先要准确理解把握并深入挖掘“绿色”的含义。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绿色生活”即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每一天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都在成长的生活;“绿色”又有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之意,“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绿色”有“健康”之意,“绿色生活”即健康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行为上的;“绿色”象征“和平”,而和平生活又可以令人展开无限思绪;“绿色”有“准许行动”的意思,我们在十字路口每天所见的绿灯就代表了“可通行”,“绿色生活”即公德、社会所允准的生活;“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