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七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形势,大战的酝酿、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
本课教材共分三个子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旧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霸与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及主要战役、战争的残酷性和结果;“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主要介绍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国际联盟的性质及其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局限性,以及一战的影响与教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14课作为第七单元的首课内容,既承载帮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史事的任务,又要再现20世纪上半期因世界各国力量消长引起国际秩序变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本课篇幅较长,涉及的史实较为复杂。
部编本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用三课、岳麓版高中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用整个单元加以介绍,部编本中的课时则被严重压缩。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标的指导下,梳理本课内容的内在逻辑,重构教材。
本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的发展主题提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共设计三个子目:“滑向倾斜的世界探战争之源”,从战争的广度、维度和烈度三个视角,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没有赢家的较量观战争之局”,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的结果,同时把教材第三个自然子目中关于一战影响的部分前置到本子目里介绍;“殊途同归的和平思战争之果”,主要介绍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及缺陷,分析人类反思战争,为规范秩序、维护和平的努力探索和发展道路的多元抉择。
二、学情分析
由于该主题在初中部编教材九年级下中的第8课和第10课中已呈现。
所以,本设计先行通过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的学业背景,知晓该学段的学生已初步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这为本课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再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把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由知识获取转而重点定位于思维认知和实践操作。
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本课教学还需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分析,更加注重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念,增强其对和平的认同和向往,提升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对如何应用唯物史观分析工业革命与一战爆发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一战后的国际秩序重构过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德、日、美等)间力量的消长及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苏俄和中国的影响等问题,会遇到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准备。
21世纪新生代的高中生身上的时代特点鲜明: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合作意识增强,有较多机会自主获取学习资源,容易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因此,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来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
设计“学习单”,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一战全貌的基础上,指导他们通过自主阅读、搜集整
合相关史料、同学间合作探究,打开多种学习方式,进一步解决学习单中呈现的多元任务,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一战后国际秩序重构、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多元发展道路的抉择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探究工业革命对战争爆发的影响,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源: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对多种类型的史料辨别和筛选,了解战争参与国家的广泛性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掌握将战争置于当时具体的时空框架中进行客观评判的方法。
3.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内容,认识其掠夺性和不公平性,通过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充分感受到欧洲世界优势地位的沉沦。
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综合国力决定外交成败。
4.认识新发展道路的选择、新兴国家的崛起无不与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
当今世界有更多的国家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秩序而努力。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
和平中不断崛起,逐渐步入国际舞台的中央,正在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完善当代
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从而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性质及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实力的变化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材料一对于巴黎和平条约的愤怒在所有的欧洲战败国持续了很多年,尤其在匈牙利。
下图是1931年布达佩斯的抗议活动,即在条约签订了十几年后。
[德]罗伯特·格瓦特著,朱任东译:《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212页
同学们,材料中“巴黎和平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署?“愤怒在所有的欧洲战败国”缘何“持续了很多年”?这节课
就让我们进入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学习,再度审视这场战争,一起揭示欧洲战败国的愤怒之谜。
(设计意图)通过上图中人群激动的情绪和愤怒的表情,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抛出的两个递进式的问题,借以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精力迅速聚焦在本课的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秩序上来,为进入第一环节“滑向倾斜的世界探
战争之源”的学习顺畅过渡,同时通过提出“一起揭示欧洲战败国的愤怒之谜”,自然启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这都利于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滑向倾斜的世界探战争之源
1.电气时代的危局:资本主义失衡
材料二 19131914年主要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一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2页
教师设问:请描述表中数据反映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表中哪些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现象:六国的工业生产总量世界占比与其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和殖民人口之间的关系
不匹配;美国和德国尤为明显。
理由:美、德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其
占领的殖民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却远远少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新老殖民国家之间力量失
衡。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已经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进而学会应用唯物史观分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电气时
代,垄断组织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发展速度和原有生产水平呈现差异,
导致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出现经济政治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三动画视频:《18711914年欧洲的力量平衡与竞争》。
该视频以作者2019年赴英国考察期间所拍摄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厅的主题动画为基础,由作者剪辑而成。
该视频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一战前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俄、德、奥匈
帝国等)的实力因变化而失衡和两大集团竞争局面形成的过程。
动画视频共用时2分40秒,为便于
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视频中共生成12个停留10秒钟的静态画面,以下图所示的四幅画面为例:1871
年起欧洲的权力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②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形成了三国同盟。
894
年法国和俄罗斯形成竞争联盟。
④在殖民地争端上,两个权力集团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
视频,发现此期间欧洲国家权力平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形成了什么利益集团?(参考
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凸显,欧洲原有的权利平衡逐渐被打破。
分别形成三国同
力量德国野心勃勃,与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结盟(三国同盟集团),威胁了法、俄;法、俄
、英俄分别结盟(三国协约集团);塞尔维亚在俄国的支持下崛起,使邻居奥匈帝国倍感
2.“不容错过”的时机:萨拉热窝枪声
材料四它(萨拉热寫事件)创造了使侵略者不能再等待的形势:要么听之任之,那样就会坐失良机····要么发动战争,消灭民族解放运动的策源地及它对同族被压迫者的磁吸作用,实现向巴尔
干扩张并维持帝国生存的目的。
······奥匈军事大臣克罗巴丁等实权人物一致认为······塞尔维亚和俄国还没有做好备战工作,而盟国德国已经做好。
7月12日,奥匈驻德大使塞盖尼向国内报告称:“这里威廉皇帝和所有领导人不仅作为忠诚的盟友,坚定地站在王朝的一边,而且最坚决地鼓励我们不要错过当前的时机。
”
康春林、邸文等著:《世界历史(第21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材料五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4页
教师设问:请说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与一战的关联。
(参考答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线。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分析,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交界处,是黑海、地中海的咽喉和东西南北各民族的交汇点,素有“陆桥”之称,成为欧洲内陆国家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巴尔干地区曾先后落入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反对这两个帝国的斗争中,巴尔干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
而列强直接或间接介入其中,使巴尔干成为最敏感的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及其盟友德国早已“磨刀霍霍”,只待那一点火星迸发引燃这欧洲“火药桶”了。
材料五则让我们从多维度审视战争爆发的原因,而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与一战之间的关系定位更加清晰导火线。
主要指向历史解释素养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时空观念素养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
3.“一场卑鄙的屠杀”:帝国主义逐鹿
材料六 If war was once a chivalrous duel, it is now a dastardly slaughter.(如果战争曾是一场骑士间的侠义决斗,现在则是一场卑鄙的屠杀。
)
Artur von Bolfras Austrian general(阿图尔,奥地利将军,1914年9月)(见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厅”)
教师设问:为什么阿图尔将军说这场战争是“一场卑鄙的屠杀”?[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在不偏离主题(一战的破坏性)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答案。
]
(过渡)同学们,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角逐(塞尔维亚、比利时需单独分析),“它造成了世界约900万人阵亡,根据德国公布的数字,战争结束时,参战各国几乎倾尽国力,民不聊生······死于营养不良的人就有75万,欧洲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死去”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法抹掉的阴影。
因此,被阿图尔将军认定是“一场卑鄙的屠杀”。
教师设问:什么是“帝国主义”?(参考答案:帝国主义是垄断组织发展到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
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全部
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②)
(设计意图)在此提出层进式设问,目的是让学生先理解帝国主义的概念,为接下来分析理解一战的性质奠定基础。
教师追问:如何理解一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阶段到来的结果。
列强各怀鬼胎,逐鹿世界,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企图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争夺全球霸权等展开激烈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需求被不断扩大和放任导致了一战爆发,使其无可避免地带有列强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塞尔维亚和比利时的情况不同,属于民族战争)。
(二)没有赢家的较量观战争之局
1.“熄灭灯光的欧洲”:三条战线走向与进程(观广度范围大)
给每组学生发放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填充图册》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空白地图”(建议使用A3纸打印地图以便于复印保存作品,需备彩笔),学生分组探究并绘制一战三条战线的主要战事信息:在地图上画出位置,指出参战国,标明西线主要战役的名称和时间,在地图相应的空白处用文字注解重要战事的结果和影响。
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分布:
西线主要战役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陆多个国家一夜之间陷入战争,三条战线的形成使战争范围蔓延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
英国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叹息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在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他们重放光明。
”①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过较细致的了解,此处设计由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并绘制进程图以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便于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老师点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范围,强化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意识,为后面解释分析问题打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借助其他学科(如地理、美术等)的经验发挥整体作用,与同组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其关注人类生活境遇的人文思考。
2.梦想与现实错位:从兵戎相见到国力厮杀(观维度领域宽)
材料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双方诸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
的战争。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
·.···与各总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9页
材料八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光明日报》,20140709)教师设问:据以上材料思考,一战进程中存在着哪些矛盾的现象?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参考答案:速战速决得胜利←消耗和阵地战旷日持久;两次战役见分晓←→损失惨重的世界性厮杀;殖民霸权驭掌中→自身走向萧条直至毁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伴随着战事的推进,诸民族发现事实远远超出了预判,形势的发展与他们最初的想法未必一致。
一战的进程已经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结论)。
(设计意图)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素养。
引导学生先解读史料,认识到战争带来无法预知的新现象,接着得出结论战争已经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一战的进程令帝国主义各参战国始料不及,不但没有如其所愿速战速决为自己“寻到阳光下的地盘”,反而无论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不堪所累,从战争初始的兵戎相见到拼尽国力的殊死搏杀,它们已经深刻体会到:光有冲动是不够的②。
这场帝国主义自行挑起
的世界僵局过度消耗了资本主义电气时代的成果,由此所带来的严重阻碍国家民族经济、
军事、政治和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发展的恶果,只能由自己默默吞咽。
3.叶落之前无缘故乡:湮灭在炮火中的世界(观烈度破坏强)
材料九一战盘点:
据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十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俄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材料十一(英国)阿斯奎斯新政府于1915年5月在大卫·劳埃德·乔治(David LloydGeorge)
的领导下建立了军火部,这不是战争办公室,该部直接生产炮弹和枪支,并建造了巨大的军火工厂,
鼓励妇女帮助填补劳动力的短缺。
下图分别为军火工厂的招工海报和女工操作机器搬运军需用品的场景:
摄自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展厅
国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教师提示分析角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笔答,上传答案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分享优秀作业。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角度分析大战产生的影响:(1)直接影响:世界版图变化、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人类物质利益损害、精神创伤等。
(2)间接影响:世界新秩序的构建、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抉择(中国、俄国、亚非拉和西方国家)。
(3)客观催化:科技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发展,政府机构职能的变化,妇女地位变化,文学艺术特点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史料全面分析战争的影响。
在战争残酷的事实面前,德国参谋总长毛奇的一句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将德皇威廉二世给予士兵们“叶落之前就能返回故乡”的梦彻底惊醒,使学生认识到战争已经完全失控。
世界有3/4的人口被卷入一战,人类几乎面临灭顶之灾,让学生深刻感受人类文明遭破坏所带来的震撼。
一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世界规模的战争,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较量。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强化其远离战争、关注人类发展的人文情怀。
了解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20世纪上半期国际格局的巨变,以及国家发展和平崛起的重要性,培养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的素养,从而为接下来探究战后国际新秩序作铺垫。
主要指向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在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探究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能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
提出新的解释;唯物史观素养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三)殊途同归的和平思战争之果
1.“火山上的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涌动的暗流
(1)演绎战后国际新秩序
通过设计学生活动(翻转课堂),再现巴黎和会部分场景和分析华盛顿会议的简要历程,演绎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形成。
活动内容:①参会的主要国家的代表发言,表达本国努力构建世界新秩序时的利益诉求和心态;②整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信息并汇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
(教师须提前将学习导引单发给学生,用以指导学生开展预习和准备工作。
)附:学习导引单
一、分组及分工
组织班内学生自主划分历史学习小组。
分别负责台词创作、发言、记录整理和台词编审及综评。
二、任务要求
组长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课下带领小组内做好角色分工,共同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完成编、导、演、评等项任务。
三、教师提供学习素材包
(一)教材素材
略。
(二)文献素材
1.文本素材
(1)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指导战后和平建设。
1919年巴黎和会上成立了国际联盟(Leagueof Nations),旨在解决国际争端,威尔逊希望国际联盟能实现“十四点原则”。
然而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未参加国际联盟,不过分干涉国际事务。
其要点为: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页
(2)在《九国公约》以及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十多项决议中,虽然都有标榜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但对中国上述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和广州湾之外,其他都只是原则上承认,或者拒绝讨论,或者故意拖延,以达到维持原状的目的。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3164页
(3)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独霸中国的机会。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