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中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 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成果丰硕。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 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评价 ①积极: A、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B、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 量有所增加。 C、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局限: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
的后遗症。
人世 造界 地上 球第 卫一 星颗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
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 思想: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 ”。
(2)结果: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
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率先
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
纠正。(根本原因)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 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 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二)东欧的改革与成效
国家
南斯拉夫 (最早)
内容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 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义 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国 ③外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与西方“和平演变”
家 战略影响。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方向。(直接原因)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外部原因)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 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 战后各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 3.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1.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教育生活水平提高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弹40年增加 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 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 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赫 鲁 晓 夫 黑 白 墓 碑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1)内容 ➢ 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 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 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开国大典》油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大改造完成
(一)改革开放前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1)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内的 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 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开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成就:
(2)评价: ➢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 继续坚持把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内容: ➢ 经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 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 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②经济上: ➢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改为收购制; ➢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捷克 斯洛伐克
政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 经济体制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其他国家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结果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民族问题尖锐,为国 家分裂埋下隐患
“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局限
都没有突 破苏联模 式的束缚
曾取得显著成效
(三)东欧剧变
1989--1992,东欧各国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方式
国家
政变 冲突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统一 分裂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解体
南斯拉夫
结 果
转
变
为
资 ①根源: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百度文库
本 主
②内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一)苏联的发展 2.问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①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的秘密报告。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 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评价 ①积极: A、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B、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 量有所增加。 C、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局限: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
的后遗症。
人世 造界 地上 球第 卫一 星颗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
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 思想: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 ”。
(2)结果: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
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率先
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
纠正。(根本原因)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 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 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二)东欧的改革与成效
国家
南斯拉夫 (最早)
内容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 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义 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国 ③外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与西方“和平演变”
家 战略影响。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方向。(直接原因)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外部原因)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 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 战后各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 3.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1.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教育生活水平提高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弹40年增加 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 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 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赫 鲁 晓 夫 黑 白 墓 碑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1)内容 ➢ 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 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 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开国大典》油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大改造完成
(一)改革开放前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1)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内的 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 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开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成就:
(2)评价: ➢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 继续坚持把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内容: ➢ 经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 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 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②经济上: ➢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改为收购制; ➢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捷克 斯洛伐克
政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 经济体制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其他国家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结果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民族问题尖锐,为国 家分裂埋下隐患
“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局限
都没有突 破苏联模 式的束缚
曾取得显著成效
(三)东欧剧变
1989--1992,东欧各国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方式
国家
政变 冲突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统一 分裂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解体
南斯拉夫
结 果
转
变
为
资 ①根源: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百度文库
本 主
②内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一)苏联的发展 2.问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①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的秘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