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资源配置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俄林(Ohlin)共同创立了要素秉赋论(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简称(H-O)理论 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上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 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该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列 为国际贸易中的两大理论基石。
在新产品阶段技术上尚处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只有少数科研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竞争力理论 企业国际商务理论
二、国际贸易现代理论
(一)规模经济理论(默瑞.坎普、保罗.克鲁格曼) (二)产品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 (三)需求贸易论(林德)
(一)规模经济理论
当代经济学家默瑞.坎姆(Murray C. Kemp)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P. Krugman)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解释国际 贸易的基础。
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 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通过扩大生产规模, 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尤其是 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 品成本。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与此相反,英国生产酒和毛呢这两种产品都 是绝对劣势,但是英国生产毛呢的劣势要小于 生产酒的,这是因为英国生产酒所耗费工时是 葡萄牙生产酒所耗费工时的120/80=1.5倍,而 英国所生产毛呢所耗费工时数是葡萄牙生产毛 呢所耗费工时数的100/90=1.1倍。这意味着, 英国生产毛呢有比较优势。
假设酒和毛呢的交换比例为1:1,这样, 葡萄牙用80工时生产的1单位酒,就可以换 1单位的英国毛呢,而毛呢在其国内生产要 用90工时。而英国用100工时生产的1单位 毛呢虽只换得1单位的而葡萄牙酒,他但比 起它自行生产同量的酒所必须耗费的120工 时还是节约了20个工时。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一、古典贸易理论 二、国际贸易现代理论 三、古典贸易理论作为国际商务理论基础的局限
一、古典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二)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三)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四)资源配置理论(赫克歇尔.俄林H-O)
(一)重商主义
有关国际贸易的第一个理论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英国, 称为重商主义。 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其主要主张为金 银(简称货币)为国民财富的主体。 增加财富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货币拥有量,而货币增 加的途径主要依赖于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对外贸 易,尤其是出口贸易。 因此,对外贸易被认为是财富的源泉。他主张政府干 预经济活动,通过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以 及由此带来的货币流入,从而增加国家财富。
三、国际贸易现代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现代理论基础 的局限 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在分 析时所作出的假设过于简单化。例如,这些理论 往往假设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交易双方 随时可获得有关国际贸易机会的完全信息,以及 在不同国家中的贸易厂商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等。
理论研究重心向企业转移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厂 商除采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外,还可以通过其他许多途径 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和从国外获得所需的各种商品。如 国外生产和国外直接投资等。 国际贸易理论由于进行了限制性的假定,从而排除了 企业进行这些商务活动的可能性。这种理论还对当代国际 市场销售的发展特点视而不见,而假设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的商品都是标准的、基本的和可转移的—如小麦、棉花和 酒。然而,当今的厂商都在不断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调整 以适应不同消费者和不同市场的需求。那种单一的标准商 品是不存在的。
纪末)以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 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 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向国内 就可以。
Hale Waihona Puke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主张限制 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二)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批 评了重商主义者提出的一个国家的财富依靠其自己财 产的库存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公 民所能获得的物质和服务。 如果可以自由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 生产出自己的产品,这就有竞争优势。当一个国家在 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即具有绝 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效率低, 即具有绝对劣势。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所谓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国际 收支指南中定义为:“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获 得持久的利益,到国外经营所进行的企业投资, 投资者之所以不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目的是, 要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二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新产品阶段,技术上尚处于创新阶段, 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量 的研究经费,新产品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 型的产品,只有少数科研发达的国家才拥 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 优势,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 业国家。
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 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投资的是机器设 备和先进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 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 工人充实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 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 产和出口国。
(二)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 概念,是指任何一种产品从被研制出来投放市场, 包括最后被淘汰的全过程,如同生物的生命历程 一样,要经历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的过 程。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 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 Vernon)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以产品技术变化 分析了其对外贸易格局的影响,创立了跨国直 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对营销学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作了改动,提出了产品周期的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 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 化阶段。
当时英国凭借其高超的制造业工艺,成为 世界上最有效的纺织品生产者;而法国由 于综合了优良气候、肥沃的土壤和积累的 专长等条件,而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的酒生 产者。英国生产纺织品有绝对优势,而法 国生产酒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可总结如下: 1.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 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之上。(自然优势就是超 乎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壤、矿产和其他相 对固定状态的优势。一国所获得的特殊技术或 技巧就是获得性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出口 某种商品上具有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也就是 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3.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 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 有效地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 财富。
(三)需求贸易论(需求相似说)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B.Linder)在1961年发表的著作 中提出了需求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 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林德认为,厂商总是先服务于他所熟悉和接近的本国 市场,在国内建立起生产规模,形成国际竞争能力,当国 内市场饱和后才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 因此,两个国家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取决于双方需求偏 好相似的程度,而需求又是由人均收入也即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的。根据这一理论,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愈相似,人均 收入的差别愈小,相互重叠的市场需求愈大,两国间的贸 易量愈大,该理论与“二战”后国际贸易较多地发生在发 达国家间的事实吻合。
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裕稀缺来解释国 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 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国家间 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 础,而价格的相对差异则是由各国的生产 要素秉赋不同,即要素的相对供给不同所 决定的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
而且,他们注意到了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 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 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产品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 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 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实的国家,劳动力价格偏低,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 本相对充实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低一些,生产资 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 因此,该理论主张:一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 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而进口 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绝对优势理论揭示了产生贸易的部分 原因,但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 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 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 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对 这种贸易,绝对优势论无法作出解释。
(三)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71年,以英国和葡萄牙 进行贸易为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比较优势是分工和贸易的依据,既使那些 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因 而被认为是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成为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葡萄牙和英国生产1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单位:工时
酒 葡萄牙 英国 80 120
毛呢 90 100
在葡萄牙,生产每单位酒和毛呢的工时耗费比英国的 要少,与英国比较而言,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 有绝对优势,80/120=67%,90/100=90%,可见葡萄牙生产 酒的绝对优势更大一些。 由此,李嘉图认为,葡萄牙生产酒有比较优势。葡萄 牙与其同时生产两种商品,还不如集中全力生产酒,然后 用酒去交换英国的毛呢。
到了第三阶段,即标准化阶段,一方面,产 品的技术已完成了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 计到机器和生产装配线中,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 操作也变得简单。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 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 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 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 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 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 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 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 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 企业的市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
规模经济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 的“双向贸易”。 假设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资 本密集型的工业品,如生产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 至少有卡车和轿车两种。 在贸易发生之前,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 一部分轿车。假如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并降低价 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卡车价 格下降。美国就没有必要继续生产卡车与日本竞争, 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去,扩大轿车生产,并以较低价 格向日本出口。 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生产成本都降低,资 源利用都更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还有可能都增长。
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早期殖民 主义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各种贸易管制政策,禁 止货币输出,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政策以实 现贸易顺差;同时,还制定了旨在提高本国工 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鼓励国内制造业发展的 种种措施。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 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而晚期的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
如果一国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 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交换中获得利益, 这就是比较利益论。 由此,任何国家,无论其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以有 出口的产品,都有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 得到实际利益,是物质财富增加的规律。
这个理论为世界各国(无论贫富)参加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证明,这也是100多年来西 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