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案设计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
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
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
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
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
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
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
6.创设情境读
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
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
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
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通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
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
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
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
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
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五、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
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
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
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
在即将下
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
诗也会吟。
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
下课。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
我们的汉字要顺
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
(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
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
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
4.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
三、抓重点词,理解第一行诗句“七夕今宵看碧宵”
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
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
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
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
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
望天空。
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
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
们眼前
四、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读第二行)
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
“渡”容易写
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
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
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天河,鹊桥,牵牛,
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这样一
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
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
读一、二行。
(板书“天上“)
五、结合“资料待”,理解三、四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过渡: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
(读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
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古人乞巧的方式: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
(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
⑶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
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
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
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
可见当年的盛况。
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
当时唐朝有不
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
夜持针线。
”
⑶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
丝几万条。
”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
万条。
”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
1.学生讨论: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
活的一种向往
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
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
读全诗。
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
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
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
拿起笔,写这首诗。
(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
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
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
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
盛况的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
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
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
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
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
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
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
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
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
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
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
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
(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
情画意中。
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
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
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
面的镜头,请欣赏。
乞巧场面欣赏。
(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
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
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四
案例名称29、古诗两首《乞巧》小学语文第六册科目语文年级三年
级提供者古凤岚一、教材内容分析《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
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
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
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
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
说故事。
二、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
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以及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采用了意境互动教学
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
解诗文。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民间故事和乞巧文化的资料,使学生易于
理解古诗,在课内进行古诗新编创作成一个故事,使简短的古诗更丰富,
更充实,让学生倘佯在诗韵中,陶醉在诗境中,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内容摘要1、学生已经进入跨越式试验的第三年,基本掌
握跨越式网络课堂形式,能熟练的操作电脑。
2、学生能掌握阅读的技巧,自主阅读网络阅读资料。
3、学生已经具有创作性思维,在短时间内打写
一段话或小短文。
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
与能力:1、认识“乞、霄、”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打写故事。
过程与方法:1、通
过阅读网站资源,诵读、理解古诗,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2、拓展阅读节日诗,了解节日诗的特点。
3、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传情中国传
统文化。
2、愿意与小伙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3、愿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习俗。
五、学习策略1、
通过观察图画、说话训练,陶冶诗情,培养语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
2、
诵读、情景的创设和扩展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认识中
国传统文化。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
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3、带着问题画一张画:把你初读古诗的理解画成一
幅画。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
运用图片创设情境,走入诗境,初步认识乞巧节
1、导入〔出示乞巧图〕〔老师配乐朗读诗歌〕板书课题:乞巧
2、
乞巧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3、问:读了资料,你对乞巧节有哪些认识?(引导孩子说出时间、习俗)
1、
学生齐读课题2、
学生看书资源124页利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受能力、阅读能力。
初步认识乞巧节,并在认知中拓展阅读。
二、利用资源拓展阅读,理解诗文,美读传译诗情
1、在学习古诗前,我们先回顾学古诗有哪些方法?
2、自读古诗三遍。
3、说说对古诗的理解。
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
4、谁来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5、明白了诗的意思后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再把诗读两遍,→谁再来读读?6、你能借助后面的资料和图画,把你理解的诗歌大
意说给大家听吗?1、读注意做到:字正腔圆。
(学生练读)2、指名读-
齐读3、学生小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
4、借助字典理解七夕是指什么?“今宵”和“碧霄”各是什么意思?[板书:时间]5、这回注意节奏和停顿,争取读出味道来。
自由读6、学生说诗意和质疑。
初读古诗,回顾古
诗学习的方法,理解诗歌大意,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打写创作故事新编,丰富诗意,感受节日气氛
1、通过阅读,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乞巧节资料?
2、七夕之夜的夜空
多美啊!你看,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出示碧蓝的天空〕3、每年的七
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起那美丽的传说。
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引读诗句:七夕……3、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出示雀桥]4、所以这“渡河桥”容易吗?
这是一条什么河?要渡过这银河可真难!没有那热心的喜鹊帮忙,牵牛和
织女见一面,谈何容易!那么这句诗怎么读?再读第一句诗。
[出示星相图〕5、美丽的天空,美丽的传说,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
的的喜悦吧。
(再读)6、凡间的人们多么渴望自己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们怎么庆贺这个节日?[板书:习俗]7、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
家家……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品诗眼:家家、)〔板书:望
秋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8、导读,品诗眼:穿尽、几万条9、请你带
着美好的心愿再读读这句话。
[板书:愿望]〔板书:穿红线〕10、读诗?
背诗1、过渡:乞巧节是古人十分喜欢的节日,他们是怎样过节的,让我
们走入乞巧文化感受当时的节日气氛吧!〔打开资料城阅读乞巧的相关资料〕〔6分钟〕2、评读诗句,引导学生多读理解(引导孩子们说出,喜
鹊乐意帮助牛郎一家团聚的兴奋心情)3、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小姑娘在
做什么?在家门口,大婶在……(指导学生说出人间的女子不停地做针线活)4、语言训练:一位慈爱的母亲为女儿乞巧,轻轻地念叨:小女儿眨着大眼睛,想:小姑娘你乞得好手艺,干什么?5、假如
你有一双巧手,你会……3、你能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打
写创作)
通过阅读相关资源,帮助理解诗意,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进行相应的
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感悟诗词的能力,打写创作写故事,增强理解诗意,
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四、延读品味节日诗,倘佯诗韵,体味
节日文化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节日诗,介绍了乞巧节的时间、习俗和人们
美好的愿望。
在资料城“节日诗”还有几首节日诗,请大家在大声地读一读,找一找诗中的时间、习俗和愿望。
2、小结:每首节日诗中都隐藏着
节日的时间、习俗、都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在今天的学习中,你
有什么收获呢?(谈收获)4、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通过学习《乞巧》这首诗,走进诗韵,走近传统文化让我们把中国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吧!
1、指导学生配乐背诵
2、阅读节日诗,寻找节日诗的共性。
4、总结学法
拓展阅读节日诗,总结节日诗的特点,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板书:
乞巧
时间望秋月
穿红丝
习俗
愿望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五
29.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
(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
(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
生齐读。
4、理解诗题。
(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
(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
(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