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一、文化的现代含义
“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 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
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
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
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
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
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
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
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
(一)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
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
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
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
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
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
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
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
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
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例如,西方很讲究餐具、服务、菜之原料。
但不管怎样的豪华与奢侈,从纽约到洛杉矶,牛排的味
道几乎是一样的。
中国的饮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
有时更是追求一种“意境”,把“色、香、味、器、形”完美的融为一体。
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
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地保留
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中国服饰艺术不是突出人体美,而是充分调动艺术
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种装饰美,即一种超越形体的精神空间。
由于历代强烈
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中国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
等级和礼度的象征。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调节内部关系,更有效地协调行为去应对客观世界的
组织手段,包括所有制、管理机构、监督和制裁机构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的
行为模式等。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罗马,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以及哲人们
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由此可以理解西方历来追求的
自由与民主,形成了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民主的政治选举制度。
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并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人类认识主客观关系并进行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的手段,
包括哲学、艺术、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
2、宗教信仰。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人们多信奉耶稣,语
言及日常习俗都深受影响。
宗教的文化的“三位一体”确定了“三”的神
秘文化内涵,人们常常认为单数吉利。
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中国
人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多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
状有直接的庇佑,因而中国人崇尚多种信仰。
在中国人眼中,物物是神,
处处是神,时时有神。
加之儒学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教派。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的抗衡。
本
文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论述了差异的表现,原因的分析反映了不同民
族的文化基因。
当然,这样的研究要纳入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习得中,才能
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
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
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
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
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
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
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
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
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
对方。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
会的坏印象。
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
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
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
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
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
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
遇到
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
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
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
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
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
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
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
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
为此,掌握一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
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
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
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
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
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
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
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
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
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
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
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
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
碰到其他食物。
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
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为此,尽
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
有关
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
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别人为你斟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
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
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
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2、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需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
万一不禁了,应说声“对不起”。
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4、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
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
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
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
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
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
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
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
一
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
子也用右手来端。
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
三道菜以
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
刀叉是从外
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
进
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
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
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
手拿牡蛎叉食用。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
有区别。
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
吃沙拉、甜食
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
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
使用叉需注意:
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
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
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是边切边吃,而
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
如食用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
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
倒是简易方便的。
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
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
画脚。
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
在餐桌上进餐,一
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
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
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
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
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
(一)订餐准备
(二)祝酒
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
在中国,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
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
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
不显真情。
这是中国的餐桌文化。
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
在西方
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
一般来说,在中国,除了
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也要不
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
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
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
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
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
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
得不舒服。
在中国,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
因此我们称“干杯”。
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
这样才显得
文雅。
(三)进餐
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
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
这与我们中国的礼仪相同。
在我们的中餐中,主
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
摘要: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
在二语习得中要注
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
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关键词:
语言;思维;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挖掘出这些
差异的本质,如是,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
由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换言之,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
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
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
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
“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学界对该
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
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
论。
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
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2)语言结构的差异。
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
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
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
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
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
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
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
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
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
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
英、汉复合
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
的差异。
(2)叙事顺序的不同。
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
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
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
性思维。
(3)语态使用的差别。
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
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
英语、汉语
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
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
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
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
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二、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
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