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第3课 铁骑兵导学案 (新版)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铁骑兵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
2.研读优美流畅的语言,体会巧设悬念的写作手法。
(难点)
3.了解和感受八路军无私无畏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前后矛盾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可是却有那么一小队骑兵,他们想的不是当将军,而是打击敌人,解放人民。
他们创下了一个传奇,让我们赶紧去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轨.道(guǐ) 陨.落(yǔn) 宿.营(sù)
脸颊.(jiá) 骚.乱(sāo) 掷.弹筒(zhì)
(2)词义
陨落:指星体从高空掉下。
宿营: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骚乱:骚动、混乱。
老巢:鸟的老窝,比喻匪徒盘踞的地方。
2.作者名片
杨朔(1913~196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山东蓬莱人。
杨朔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著有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三千里江山》等,先后出版《亚洲日出》《生命泉》等散文集。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香山红叶》等。
3.背景资料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次反击战中的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阅读课文,总结课文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请学生讲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
【交流点拨】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枪(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了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学法指导
解答散文的构思技巧
1.伏笔: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2.照应: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3.铺垫:可以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有助于情节开展。
5.对比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6.衬托: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梳理结构
本文以骑兵离开大队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故事。
你能根据故事内容,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地概述各部分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概述各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
步骤三走进人物探究写法
(一)走进人物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
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这样写突出了班长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
”“班长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
”外貌描写,且突出了“月牙形的刀伤”,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形象,脸上的刀伤是他英勇杀敌的见证。
来到河边他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表现了他的身先士卒。
当感到水越走越深越走越急,他当机立断勒转马头,退到岸上,避免了灭顶之灾。
当闯来闯去总是敌人的地方时,他灵机一动吩咐朝城里放了一排马枪,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文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个性,一个勇敢、机智、果断的抗日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二)探究写法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
请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了大队,单独活动。
此时的雁门关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身处敌阵的这一班骑兵,在恶劣的天气下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他们能否找到大部队。
作者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课文第二部分写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作者又设置了种种悬念。
先是写敌人开始秋季的“扫荡”,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骑兵战士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令人为他们捏一把汗。
继而写骑兵们夜渡既深且急的大河,写他们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模模糊糊望见一座城。
这里作者又推出一个悬念:这河是什么河?这城是什么城?
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步骤四深层探究把握构思
(一)深层探究
1.本文题目为何叫“铁骑兵”?
【交流点拨】“铁”字表现了骑兵战士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也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以战胜,说明我军战士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铁骑兵”指的是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神出鬼没的骑兵。
2.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从我方情况看:首先是我们广大的战士怀有坚定不移的革命胜利的信心,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因此,战士们即便是掉队了,也能够不畏艰苦、坚持斗争;同时,因为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机智,所以能“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转战敌后,在特殊的情况下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做出果断的决定,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其次是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一点从课文中农民同志的热情可见一斑。
从敌方情况看:深陷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汪洋之中的日本侵略军虽然看似强大,但其本质是虚弱的,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骑兵们能平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
(二)把握构思
1.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悬念迭起。
2.本文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交流点拨】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3.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内容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二)拓展延伸
请比较电影《小兵张嘎》和本文的异同。
(比较电影与文学作品的不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感情)
【交流点拨】电影《小兵张嘎》中用精彩的表演、逼真的音响吸引观众,而文学作品也能通过巧妙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急于探寻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让读者的心跟随着八路军战士的处境不同而变化着,忽喜
忽忧。
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在叙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设置悬念,最后再解开答案,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曲折、吸引人。
【附: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朔
结构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
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枪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中国抗日战争
胜利的原因①从我方看坚定的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