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陈正清伍文燕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07期
摘要: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帮助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思维导图是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过程清晰、直观地呈现。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预习;思维能力
● 问题的提出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学生宁可花时间复习或多做练习,也不愿进行预习,即使少部分学生有预习,也是轻描淡写地“翻书式”行为,预习的被忽略导致学生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而教师尽管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也很少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反馈和评价,教师无法从学生的预习中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特别是对于口头布置的课文阅读预习任务,学生大部分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

预习环节不但没有帮助,甚至适得其反,学生往往因为一知半解而不再认真听讲,最终导致知识学习只停留在表面。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的,教师和学生都更关注答案,却忽视了答案的生成过程。

然而,“答案的累积”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生成答案的思考过程和方法”才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源泉。

因此,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变“强调答案”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解答问题时不再依赖于记忆中的“答案库”,而是靠自己的大脑理性地思考。

由此可见,如何让答案的生成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 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

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预习学案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课前预习内容,使预习任务“具体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语文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西方哲学也一直关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思维过程必须凭借的物质材料。

可见,语言的学习过程与学生思维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把思维的认识过程用图形的方式可视化地表征出来。

在语文课文预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从各个知识点层面深入挖掘知识,使预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不再停留于以往的“翻书式”预习方式。

同时,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自身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而且,由于每位学生完成的课前预习效果是不同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思维导图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活动分析
在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课文预习实验中,以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五年级3班的学生为实验班,该实验班从2012年12月开始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课文预习。

从采访该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得知,在进行这个实验之前,语文课文预习任务通常为阅读课文两遍或者抄写生词,在这种预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学生并不能独立地获取课文的主旨、中心思想等比较深层的知识。

而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后,学生能够从写作背景、字、词、句、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方面去学习课文,而且能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试图解决问题,甚至能从预习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采访可以发现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刚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时,找不到思维点,不知道该从哪些维度进行课文预习,而通过教师的引导,渐渐地形成了课文预习的思维导图模式,到了中后期学生基本熟悉了思维导图的使用,还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下面结合学生作品分析基于思维导图工具的课文预习学习活动的四个阶段,包括学生如何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预习活动,以及教师在预习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第一阶段:开始阶段(2012年12月)
由于在PETA项目开始之前学生并没有使用过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课文预习,他们表示不知道该从哪个节点切入,课文预习不完整,思考角度狭隘,无法进行知识扩展与延伸。

图1是学生对课文《童年的发现》一文所做的预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包括词、词语解析、内容和段落三部分内容,其中词和词语解析属于同一个知识节点的内容,知识的完整性、扩展性和层次性都没能体现出来。

第二阶段:熟练阶段(2013年1月~2月)
从第一阶段的作品中,教师发现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的效果不显著,于是建议学生从写作背景、字、词、句、各段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七个方面进行预习。

基于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式,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进而逐渐养成了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的习惯。

图2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文预习思维导图模式。

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式对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进行了预习,有的作品中学生就写作背景、字、词、句、各段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七个维度进行思考,字的学习中包括多音字、易写错字和易读错字;词的学习中包括近义词、反义词和好词;句分为好句和重点句。

同时,还写出了各段段意,文章来源,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中心句。

作品内容完整,知识之间具有层次关系,可拓展性强,而且提供的例子准确典型。

第三阶段:个性化阶段(2013年3月)
从开始实验至2013年3月,学生每学习一门新课都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经过两个多月的预习活动,学生已能熟练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并能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在预习中不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思维模式,而是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作图。

例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基础的已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不展示在思维导图中,他们能够进行知识拓展,通过查找资料去发现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并将拓展内容在思维导图中呈现。

另有些学生在课文预习中产生了疑问,便可绘制出一个基于问题的思维导图,并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创新阶段(2013年4月至今)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预习。

部分学生能灵活使用多种思维工具,能在学习中将多种思维工具结合使用,同时,学生对课文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习中的应用反思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采访得知,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从而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并对遗漏点进行知识补充。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全盘灌输、一视同仁的思想,应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差异,进行个别化辅导以及个性化教学。

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思维导图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认知形式,使用思维导图后,学生的学习以理解为基础,并加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促进知识交流共享
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都会让学生先展览各自的作品,发现他人以及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时,能够进行查缺补漏。

部分学生对作品进行汇报讲解,其他同学可以对其提问,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预习,使预习活动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在动手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预习中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寻求新知,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具体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并用图式去同化和接受新的知识,能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知识点,深化思维,使学生形成对自我思维过程的良好认知结构。

● 总结
实验研究表明,思维导图能够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文预习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