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素养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日军侵华的历程。2.结合图片、影像等史料,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法西斯主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树立维护、珍爱和平的观念。

3.通过梳理教材,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各方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重点难点】

1.重点: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主要史实。

2.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意义。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局部侵华

1.侵华背景

(1)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2)根本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3)直接原因: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知识拓展日本侵华的有利时机

(1)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

东顾。

2.表现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反诬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占据整个东北。

(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3)日本扶持傀儡: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走出误区“华北事变”的影响

(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2)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发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3)推动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

(5)促进了国共两党由对峙向合作的转变。

(二)国共两党对待日本侵略的政策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概念阐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表面看起来是先安定国内,后抗日,实际是置民族危亡不顾,充分暴露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三)抗日救亡运动

爱国军人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1933年长城抗战

东北人民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学生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共产党员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

(四)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思考点(教材P143)

思考角度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各种势力的立场和主张来分析。

提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策略;当时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爱国情怀;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如美、英等国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二、全国抗战的开始

(一)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知识拓展由“八年(1937—1945年)抗战”转变为“十四年(1931—1945年)抗战”的深刻意义(1)有利于完整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肯定了东北人民14年来出生入死、艰苦卓绝同日寇战斗的

伟大精神。

(2)有利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侵略野心。

(3)有利于全面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历史作用。

(4)有利于科学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通电全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2.庐山谈话: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在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军队改编: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实现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学思之窗(教材P144)

思考角度首先对具体主张进行归纳,再结合时代背景与西安事变中张、杨提出的八项抗战主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立场相联系,分析其意义。

提示中间政派提出:提前召集国民代表大会,制定共同政治纲领;实现最低限度民主政治;对战区民众实施救济;释放政治犯;等。在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背景下,这些主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敦促国民政府调整政策,进而推动全国各阶层共同抗战。

概念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