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

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

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

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

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

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

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

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

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

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

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

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

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

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

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书名/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先生穿了双设计有点象中国卡口布鞋的黑皮鞋,造型简单,没有鞋带,显然方便穿脱——听说我的好奇,他居然一把脱下一只来,给我看里面的商标——一个不知名的德国的品牌。

“我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带点尖的头,但这双鞋最吻合我的脚形,穿起来舒服,够闲适也够正式,我很喜欢”。

知道什么鞋适合场合和自己的人,肯定已经找到了自己,和自己站在世界中的位置。

从彬彬有礼的日式举止中看不出端倪,但原研哉自称是个很西化的日本人,早些时候主要在对西方的学习中成长,对日本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多。

也许是旁观者清,在他乡才开始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一个设计师真正审视植根于自己文化的本质的东西时,才能爆发出最大的能量”,原研哉说。


日本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那种闲寂之美,的确在原研哉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对他而言,“延续传统”不是翻出老东西,而是理解潜藏于传统中的审美情趣和深层思想本质,并和人们现在普遍存在的审美取向碰撞,从而创作出真正崭新的作品。

这样发挥个人才能,原研哉称其为“大用”。

与其对立的就是流于表层的设计,把传统当作原始材料,按照自己个人意愿加工重制的方法,他认为,“做得再好,充其量是小用。


..............
那如何“艺术地生活”?他慷慨地授予秘籍。

1-工作如何影响了你?

人在环境里生活。

从环境里日积月累提取的智慧表现,就成了设计。

为人类在生活里积攒下的睿智而惊叹,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是我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做的、所做的。

今天的世界在环境和资源、物质和
文化的互相碰撞中冲突越来越严重。

如何用一种合理而优雅的方法让世界保持平衡?设计正好能起这种作用。

无论是数学家、哲学家、或者是音乐家,许多留下勋功伟业的人们,最终摸索到的东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境界。

登上数学之山也好,爬上哲学之树也好,看到的都是同样的风景。

只是看的方法不同罢了。

而我只是想在设计之树上看到那种风景,仅此而已。

2-你如何选择开展每项工作?
我尽量不拒绝工作邀请。

设计师有的时候很像医生——即使患者说:“请给我头痛药”,医生也还要先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有头痛药不起作用的时候,也有不得不动手术的时候。

医生需要对患者详细说明病患的内容,才能把诊断付诸实施。

同样道理,我也以这样的方式和客户沟通工作。

3-你如何定义你的生活方式?
“艺术地生活”对你来说重要吗?美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它会左右你的感觉和行动。

而且真正的美,只有在生活过程里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积淀,珍贵而令人眩目,但它要你有这种能力理解观察。

最近,我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亚洲的审美意识都很感兴趣,还开始学习茶道。

尽管忙的时候学点儿东西很辛苦,但它渐渐开始有趣起来。

“知道”和“能做到”完全不一样。

文化是需要再现的。

对我来说,这种浸透在生活里的审美意识,才是“live with art”,它跟仅仅被古董名画包围着过日子是不一样的。

4-还做些什么能使你觉得生活更完整?
有什么你想见的人吗?还想住在什么地方?
能“知道”各种事情其实并不见得非常重要。

世界永远充满了未知,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

相反,能常常提醒自己对于环境、事物或者自身的文化里日积月累的智慧所知甚少,保持新鲜和好奇心,你会开始觉得世界的极大丰富。


我住在东京,这对我来说是个很自然的选择。

我很满足。

它让我能在亚洲的最东端,谦虚地、冷静地眺望这个世界。


我现在并没有特别想见的人。

工作的时候倒常常能遇到各种各样精彩的人。

日本海报设计风格的流变朱锷
2009-05-03 12:12
日本海报设计风格的流变朱锷
写于2001年
现在,文化发展已不再仅仅被理解成个人的、独特的艺术品更替过程,而应理解为包括生活、环境等所有范围的一个综合性过程,对文化历史的观察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日常文化形态。

因为这些形态很明显地印有那个时代的典型标记。

同工业造型和建筑艺术相似,海报作品也被认作对辨别、解释历史精神状况的分歧过程的例证来认识的。

从人类传播的角度看,海报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为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最理想的方法一定是撷取当时最为流行、最为典型,因而也最具吸引力、号召力的文化符号来作为海报的信息传播载体,因而海报在某种角度下;可以说是某个历史时空中文化精神的集中显现。

现代海报设计的起源是在西方。

古希腊文化又可以说是拉开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序慕,构成古希腊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科学的数理因素、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从弦乐器的音程中发现了如果将一根调好的琴弦的长度缩短一半时就会出现高八度音,缩短3/4就会出现一个第四音,缩短2/3就会奏出第五音,而将第四音和第五音重合则正好成
为八度音,亦即3/4×2/3=12的调合比值2:3/4:1的数关系,创立了以科学数字说为墓础的毕达哥拉斯哲学体系、数的这种奇异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同样以勾股定理的形式得到过发展,但最终并没有上升到逻辑哲学的层面,而是将其看做是宿命的神秘结果,因为作为中国哲学本源的“气”的无终无始、无穷无尽的阴阳关系,已不在元素的意义之内,成了“形而上”的理念符号。

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这种数的比例关系,后来被柏拉图应用于美学领域,认为具有象黄金一样的珍贵价值,称之为“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对于希腊人来讲,所得到的最为完美的实践对象就是人自身的躯体,波利格莱塔的《持予者》雕像和勃拉先西德列奇的“S”型曲线雕塑造型法便是其结晶。

希腊艺术在数学原理中得到发展,实践到应用艺术中便产生了建筑帕提农神殿以及佩斯图姆大会堂。

如果说古希腊人发现的是美的规律,发展到近代,构成主义先驱者的马列维奇、爱尔利西斯基、蒙德利安、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等大师们则是规纳出了秩序――即美的规格化,这也是工业时代社会产业化的产物,后来在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院使是这种艺术精神流传的中转站。

20世纪初出现的,被视为与当时的新现实主义艺术相补充的构成主义的创作,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造型艺术。

位于东方的日本海报设计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明显受到影响。

构成主义出现在工业时代和机器时代,在当时,机器似乎成了新能源的标志,计划统治了一切,数学设计、几何学式的严谨,材料的节约都是其设计思想的基础。

构成主义探讨的是造型的基础要素。

这种造型的条件是:放弃一般形式上的所有富有表现力和主观性的东西,被放弃了富有表现力和主观性后的造型,具有不带任何特性性的被抽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造型的直观结构出自视觉经历的基本成份,如:点、线、面、节奏的形式,色彩、范围、位置以及方向,点线面分别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并通过点的延伸、线的组合等运动,影响视觉,带来情绪波动。

在构成主义的艺术探索结果中,人们看到了“以机器作为能源的时代的形态统一”,构成主义的道路适合数学式思维过程的美学,在数字的思维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公式的“美与正确”的概念。

在那样的时代中,艺术家们都渴望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得到应用,渴望参与和结合到工业生产中去,在结合过程中从一名自由艺术家发展成为一名设计师。

1945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一切都等待着重新构筑。

随着工业化的开始,经济复苏,日本文化发展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除了受到跟随进驻日本的美军同来的欧美的思想冲击外,还遭受到了迅速改变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社会影响。

日本社会发展的这种历史氛围与与20世纪初世界设计艺术思潮无疑是偶合,但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领域里会积累出一定的造型。

造型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在个人生活的过程中,世界观本身发生了变化,正象众所周知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深层原因在世界观里总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同样,被创作的作品的造型和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表达了这一点。

时代的精神很可能也是一个主观事实,象任何一个主观事实、任何一个科学事实一样,这是一个艺术造型史上古老的命题。

象每一部历史一样,并不是在所有的时代,在每一个地点用同样的可能性都可以重复成为可能。

但在一定的间距里,形式表达虽然不是完全重复,却会在它的设想中,暗示一种状况,这种状况暗示了与早期版本相近的风格,即――改变了的重复,50年代以前的日本海报设计作品基本上可以划归为这一类。

50年代初开始,日本海报设计从各种西方海报设计艺术流派中广泛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有
益养料。

法国卡桑特尔英雄主义风格强骨霸焊的章法构成,瑞士苏黎士派和马塞尔派冷抽象主义风格的严谨、秩序、简约,以波尔兰德为代表的美国本上设计师的生辣、自由与不羁等等,这些,都为以后日本海报设计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5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转换期,尽管在海报设计的章法结构等方面还受制于西方,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失去自我――强调平面性、注重余白、追求平淡内敛的阴柔美的意境,这个时期对于日本海报设计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酝酿准备阶段。

这种平面性的感觉,即使在日本传统剧的舞台照明中也得到表现,在世界的舞台剧种中,可能只有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是使用灯光照明却不产生阴影,照明的全部功夫都下在了如何消去立体感上的。

我们由此可证实一个时代、地域的文化精神是如何普遍性地充盈于各个文化艺术领域之中的。

对于平面性的那种从容不迫的传统感性,使得日本海报设计能有别于西洋设计风格,和服、包裹布、折纸等日常生活用品中日本人对平面的喜好都时有流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浮世绘”了,“浮世绘”作品几乎都采用朴素得近于古老的叙述方法平铺直叙,没有阴影的平面表现――简洁单纯,平和中却有无尽韵味,这种以朴素的内容和比内容更朴素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美学新地,不仅在20世纪初对欧洲印象派画家们产生过影响,也直接成为了以后现代日本海报设计表现的根本特点。

50年代末山城隆一的著名的保护绿化运动的海报,无疑是那个时期把东方传统的二维空间概念和西洋的信息传达概念相结合的成功例证,这对以后的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

工业生产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发展,60年代日本海报设计开始脱离传统文化的整体规划成为独立的学科。

海报设计的完全独立,符合不断增加的专业化工作细分工,它的任务越来越单纯地表现在对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之中,设计可以加强日本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70年代以后,这一过程在组识结构上达到了顶峰。

可以这样说,60年代的日本海报设计是从统一的基本规划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基本规划直接导致了新造型的产生,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酝酿,而且以明确的画面形式出现,井反复运用,这说明在理念与实践上己经成熟,设计师们对此确立了自信,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日本设计风格。

龟仓雄策通过他旺盛的制作活动和满腔热情,给战后日本海报设计动向提供了一条进路。

龟仓的作品特征是:设计语法的严谨、对印刷技术的完全把握,以及强化视觉心理要素的构成。

1964年为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制作的标志和海报正是他设计理念的集大成、龟仓雄策的作品在拥有极强的现代性的同时又具有日本传统族徽式的象征性和简洁性。

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强调求意、来气的同时不免流于率易,而对西方设计理念的严谨、秩序不无心仪,因此明确表示应以本国文化为根本而兼取西洋理念。

这种以扬长避短为前提的取长补短,其实井不能从根本性质上改变两种不同创作精神经渭分明的各行其道,即如龟仓雄策本人,事实上也只是做到了既能作西式创作法、又能作东方式创作法,而井未将两种创作法精神汇合完美地化合出一种新的方法。

但是龟仓雄策作为日本现代海报设计的启蒙人,引进欧州设计体系,突破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单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为日本海报设计走向现代竖立了第一块里程碑、龟仓雄策之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们。

对于“怎么设计”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设计什么”.“怎么设计”本来是取决于“设计什么”的,从龟仓雄策以后,毋宁说“设计什么”更多地取决于“怎么设计”,亦即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提出的“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

”6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活版印刷的鼎盛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日益发展,给海报设计表现提供了新可能性,这个时期是日本海报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大突破、大变异的时期。

设计观念的发展对构成主义的几何学形态语汇产生了很多因人而异的个人见解和
表现方法。

永井一正在东京艺术大学攻读雕刻后于1951年中途退学转攻平面设计,他在作品中把线当成调整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关系的手段,来探求线的形态和特质。

永井一正对“线状节奏”传统惯性的关注并末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开拓新的领域,这“新的领域”就是结构。

他重视结构,关注线的特性和构成以及形体的虚实与主次,但从纯粹形式语言革命的角度,似乎没有完全自成一体,构成十足的现代形态。

真正把他的艺术引入现代的是平面设计性的现代构成意识,他的这种意识与他对日本传统艺术的平面性。

虚拟性、意象性的自觉意识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永井一正以线作为设计基盘,田中一光直接以平面设计语言的核心――“面”来作为自己的造型手段。

1950年从京都艺术大学毕业后,田中一光在正式成为平面设计师之前是作为一名纹样设计师开始他的设计生涯的。

50年代中期,田中一光吸收了包豪斯的现代设计语言之后,以海报《第五回产经观世能》一举成名,田中一光是一名能够自由地运用各种设计语言、设计手法进行多元化创作的平面设计师。

他一反日本传统的淡泊暖昧,主张宁可稚气、野气,也要求霸气,他的造型结构饱满,呈团块建筑感,他善于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之精华,找到东西方之间的接洽点。

用原色与间色原理去解释空白的运用,从他惯用的斑澜的色平面中,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两种最基本的视觉特色以西洋设计理论为的根底的几何式结构和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寒暖色的对比、类似明度色并置的色彩运用,从艺术本体的自身发展来看,龟仓雄策以欧洲设计的技法改造日本海报设计的实质是设计外在形式的变化.并带有基础训练的性质,属于形而下层面,那么,田中一光所追寻的东西方审美精神的互补调和已属形式自身精神的转换,属于形而上的层面。

田中一光通过对于东西方调合的理论和实践,寻找到了日本海报设计走向现代的道路,确立了与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潮流汇合的日本现代海报设计的价值体系,在日本现代设计史上竖起了第二块里程碑。

横尾忠则是一位喜欢铺展巨大土俗仪式化场面的平面设计师,他的海报作品充满了奇诡神秘和潜意识层面里虚幻多彩的仪式风貌、东洋式的自然和人的冲实与融合,是他作品鲜明的文化特色。

其中,研究传统文化象征的仪式化场面更是重点之一。

他在日本海报设计的价值体系刚刚建立时,使对它提出了疑问,对于人与自然合一这个日本文化中的传统母题,被他以安迪沃霍夫为代表的美国波音艺术的语法置换,波普艺术的目的即意在深化和扩大话语的内涵,确立“重新讲述”的语态与语式,它关注的不是被表达的土俗本身的年代,而是土俗被表述的年代,在新的历史语言环境里、土俗模式和话语本身用仪式的结构建立了重新叙述的历史。

它着重的不是客观的文化背景,而是主观的文化透视与描绘,不是文化史的事实,而是对待文化史的主观精神。

西方美学家克罗齐指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当代人对历史的读解并获得当代意义或当代性。

土俗在横尾忠则的叙事系统里,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冲突内涵的表意元素、从人类学的角度观照,横尾忠则的作品超出了内容和设计艺术的审美范围,重新提供了探视日本传统的文化视点。

单纯化的造型表现是福田繁雄在融合东西方艺术的基础上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单纯的意义,井不是抽象随意的富有技巧性的几笔可以代表,而是向复杂的自然物象中;求取明显的性格和综合性色彩的表现,由细碎的现象,归纳到整体的观念中的意思。

在创作上,福田繁华始终没有远离具象艺术,他以观察自然为单纯化的出发点,寻找忠实临写以外表现的可能性。

在具象艺术范畴内,求取单纯化的意义就是求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内涵间的统一,就形式而言,是以简约的结构包含复杂材料组台的有序整体。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福田繁雄的这种写实是“表现写实”,它不再重视再现瞬间印象,而是力图把握事物更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