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导游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tour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
林占熺研究员是菌草技术发明人,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是什么呢?那么感动中国人物林占熺简介是什么?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
林占熺:1943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1943年出生的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
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
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
”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
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
”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终于,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此后,林占熺带领团队进行标准化的系统选育:根据太阳能利用率、内生固氮菌、根系、生长速度、植株情况,以及营养、抗逆性等一系列标准来选择植物。
筛选、培育出来的菌草植物多达45种,可以满足55种食药用菌的栽培需求。
从此,菌草技术诞生。
“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菌草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林占熺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林占熺到福建三明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120多期的菌草技术培训班、近2万学员,让菌草技术迅速在尤溪县广泛传开。
后来,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类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
菌草技术,一举成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开展,也让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
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此后,菌草技术在宁夏落地生根。
从那时起,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开启了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
大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滩极其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证温度,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窑洞种菇”的新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1998年,林占熺团队来到闽宁村。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
”在林占熺团队的推动下,闽宁村的菌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
此后,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
如今,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份的506个县推广应用。
菌草技术成功后,引发了国际关注。
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1996年,林占熺携带菌草技术首次出海,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获得成功。
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短时间即可收回成本;20XX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2000年5月,应时任福建省省长邀请,巴新东高地省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友好省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
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
经过两地20多年的共同努力,林占熺团队和当地民众创下了3个纪录:巨菌草产量最高达853吨/公顷,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旱稻宿根法栽培创造了1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使巴新摆脱了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我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林占熺说。
林占熺简介
林占熺,1943年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
林占熺创立了菌草学学科,成功解决了菌业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发展中国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扭住“阎王鼻子”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
当年,驼队走到此处,常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
当地人给这里取名叫做“阎王鼻子”。
电视剧《山海情》中,福建来的凌一农教授,在宁夏闽宁村带领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双孢菇,让西海固地区的人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凌一农的原型人物,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最近忙着研究“阎王鼻子”。
用的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菌草。
“这些菌草防风、固沙,150天的巨菌草,根长可以达到575公分,把沙牢牢固住了。
我们今年就在‘阎王鼻子’那边试验,如果今
年的汛期巨菌草经得起冲刷,就算成功了。
”
试验,就是趟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林占熺这一辈子的菌草研究,就是在试验里度过的。
学好知识点,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
在一户农家看到的场景,深深刺痛了这位农学院的教师。
“有一个小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讨东西吃。
我当时给县领导提建议,我说农户特别困难,你们特别照顾一下。
”
眼前的孩子,让林占熺仿佛看到了幼年的自己。
1943年,林占熺出生在武夷山南端的福建连城,祖辈务农,家境贫寒。
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养子不读书,等于养头猪。
读书用功的放牛娃林占熺,1964年成了家族里少有的大学生。
“祖祖辈辈20多代,从河南移到福建800多年,考上大学是非常少的。
想学点什么好的知识,让农民不要那么辛苦,过上好日子。
”
2023感动中国观后感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我如饥似渴地拽着妈妈的手臂,求妈妈给我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某个停车场有这样一个规定:停自行车收费五角钱。
那儿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负责看守自行车,并收取这区区五角钱。
在一个阴沉的下午,一位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地来到停车场,他刚从自行车上下来,口袋里的手机便响了起来,“喂,哎呀,知道了!我已经
在楼下了!”就在这个年轻人接电话的时候,那位老人缓缓向他走来,本想与年轻人说句话,可没等老人说一个字,这个年轻人随手把车一停,便急匆匆地跑向旁边那幢大楼了,连头都没回一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时,漆黑的夜空中狂风大作,随即下起了黄豆般的雨滴,整个停车场的自行车几乎都被领取完了。
直到半夜,那位年轻人才悠哉悠哉地从大楼里出来,到停车场取自行车,但是那位老人还是守在那里。
当年轻人看到老人后,带着讽刺的语气说:“呦!就为了那五毛钱!至于吗!?”说着,他从皮夹里抽出了一张五元的钱币,随手扔在老人面前。
老人对于年轻人对他的讽刺与侮辱只是一笑而过。
他从容地从地上捡起那张纸币,并且从口袋中掏出一串钥匙,一起交给了年轻人。
当年轻人看到后,一瞬间,他脸上那傲慢、高高在上的神情一下子消失了,惭愧与无地自容爬上了他的脸颊。
原来,老人冒着倾盆大雨,顶着刺骨寒风,一直守在停车场等那位年轻人,就是为了把他遗留的自行车钥匙亲手交给他……
听了这个故事,我无比感动。
老人那样做并不是想让年轻人怎样去报答他,而是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
在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与老人一样,做到诚信,拾金不昧呢?老人在极其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没有惊人的壮举,甚至被别人看不起,但是他却有着一颗美丽、真诚的心灵,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