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
金课 | 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
线上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1.否决性指标
平台资格:
平台必须拥有保护证书。
课程必须面向社会或高校开放。
申报材料必须齐备。
课程必须能够登录和打开。
课程必须能够显示完整内容和教学活动。
课程必须是慕课。
课程必须是本科/高职/专科教育课程。
课程的开设时间或期数必须符合申报要求。
教师必须提供在线教学服务。
负责人必须是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
课程不能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材料和数据不能造假。
不能发现有侵权现象。
课程内容不能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
2.非否决性指标
一级指标: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规范标准》等要求。
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
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备。
课程内容必须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学、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不能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二级指标:
课程内容不能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不能侵犯他人权利。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安全人知识产权内容。
在线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
2.非否决性指标
一级指标:
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研究志趣和潜能,应用与课程服务相融通,适合在线研究、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拓展性研究。
课程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经过以上评审指标的筛选,最终确定一流课程。
1.申报材料造假或发现侵权现象,可以提交对比材料或者进行举报。
2.评审指标细则:
一级指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二级指标:
1.课程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2.授课教师(团队)切实投入教学改革,秉持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创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
3.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体现前沿
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保障教学资源的优质性与适用性,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
4.教与学发生改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
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
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5.评价拓展深化,学生研究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
别化研究与合作研究,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研究。
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6.改革行之有效。
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设计符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原则20分
2-1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符合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原则。
2-2 教学资源丰富,支持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2-3 教学评价科学合理,注重过程评价和研究效果评价。
三、教学实施质量高,效果显著30分
3-1 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
3-2 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激发
学生研究兴趣。
3-3 教学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四、教学管理和服务到位15分
4-1 有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措施。
4-2 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到位,能够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
的问题。
五、课程创新和改革成效显著20分
5-1 教学改革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够推动课程创新和
改革。
5-2 教学改革迭代优化,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
究和教学改进。
总分100分
学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线下课程改革,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管理和质量进行监控。
这种改革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树立了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了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升了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审中,课程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设计符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原则,教学实施质量高,效果显著,教学管理和服务到位,课程创新和改革成效显著。
评审指标的具体细则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评价科学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
活多样,教学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有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措施,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到位,能够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改革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够推动课程创新和改革,教学改革迭代优化,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
本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方面,以满足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要求。
授课教师团队在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实际行动,将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确保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符合各种需求,并且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同时,教师团队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确保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合理。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教学改革意识,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和创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并且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教与学发生改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符合学生的需求,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创学方式方法,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
同时,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研究。
评价拓展深化,学生研究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研究与合作研究,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研究。
同时,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研究效果评价。
学生线上自主研究、作业和测试等评价分与参加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六、改革行之有效
学校通过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研究效果得到了提升,参与度、研究获得感、对教师教
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
同时,学校也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此外,学校还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合理的工作量计算机制、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等配套支持,并不断完善。
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该评审指标主要从应用强度、应用广度、应用效度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来考察虚拟仿真实验的质量。
在应用强度方面,评审指标主要关注实验教学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有关信息化、虚拟仿真项目在实验课程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
同时,评审指标还关注实验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虚拟实验在实验课程中所占比例等内容。
在应用广度方面,评审指标主要考察虚拟实验在本专业、本学科其他专业、本校、外校以及其他单位的应用情况。
在应用效度方面,评审指标主要关注虚拟实验填补实验教学环节的空白、虚拟实验优化原有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
同时,评审指标还关注虚拟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式、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在保障机制方面,评审指标主要考察应用与服务团队建设是否稳定,是否有团队负责项目的开发与持续建设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评审指标的考察,可以全面了解虚拟仿真实验的质量,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是否合理、项目推广的宣传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等方面的服务保障。
为了确保虚拟仿真项目的有效实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力量是否充足,是否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分工是否明确。
此外,还需要建立支持措施和机制,以确保项目的效度和广度。
政策性支撑措施包括对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的持续投入、对学生使用虚拟项目是否有学分或学时认定、对教师参与开发和
持续建设虚拟项目是否计算工作量以及项目认定或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如何认可等方面。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虚拟仿真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机制方面,需要考虑教学空白的效度,以及相关行业将该项目用于科普或员工培训的情况,兄弟院校将该项目用于实验教学的情况。
此外,还需要关注必修课和选修课使用人数和学时数、使用项目的专业数、涉及的人数和学时数以及是否由其他学科使用该项目等方面。
在广度方面,需要考虑学分互认机制,以及鼓励项目应用和共享服务的激励措施,包括收费是否合理、项目推广的宣传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等方面的服务保障。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虚拟仿真项目的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