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濒危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濒危语言
作者:王晓淅高晓慧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目前很多语言都成为了民族濒危语言,造成语言生态失衡,因此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濒危语言。
首先简单分析保护中国濒危语言的原因和作用,然后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提出保护中国濒危语言的对策,避免语言生态失衡。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生态失衡;生态语言学;生态环境
引言:
在全球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基今天,语言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是有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走向消亡,这样的现象无疑加速了语言生态体系失衡,对文化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目前,濒危语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重视,从生态语言学入手,可以更加清晰看出语言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中国濒危语言的原因作用
现如今,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加强对中国濒危语言的保护可以说势在必行。
民族语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一种,一个民族的信仰观念、价值取向都蕴含在民族语言中。
加强对中国濒危语言的保护,是对一个独特世界观的保护、对一种思维方式的保护,每一种语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背后的世界观,如果一个语言消失,那么就意味着一种世界观的灭亡,如果想要让文化、语言的生态环境保持多样性发展,就要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语言。
除此之外,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保护濒危民族语言,就是在保护一个鲜活的民族文化历史,保护一个民族族群,让民族族群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少数民族树立民族自信,避免民族矛盾,维系民族情感。
二、保护中国濒危语言的主要对策
(一)推行保持双语教育
推行双语教育,可以实现两种语言的功能互补、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掌握多个不同的语种,但还要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以此保护中国濒危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少数民族内部的交际活动和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
虽然少数拿民族并没有和汉语相同的历史,但是实现民族内部双语教育可以形成健康的双语发展格局,让扩大双语接触面,让民族独特的文化得到继承发展。
比如,在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有29个民族有自己的代表语言,甚至有一部分民族采用了四种文字。
可以对剩下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料进行收集,借助统计工具对
索引、词表等自动生成。
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功能注入。
实现少数民族语言小型语料库的基本建设。
然后集结出版,实现长期保存。
同时编写形成教材,供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使用。
此外,还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改善双语教学质量,让双语教学得到全面的发展。
不仅如此,将一些已经没有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采用纸质、电子版的形式进行保存,存放于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濒危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1]。
(二)承担责任改变态度
目前,国家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的是小聚居、大杂居的状态,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相处,民族意识淡化、民族语言观念淡薄。
很多地区已经转用汉语,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区别性逐渐减少,以达斡尔族为例,达斡尔语使用者在年龄结构上呈现老龄化状态:相较于上一代,年轻一代的达斡尔语使用水平开始下降。
大部分达斡尔语使用者在老一代,即新生代的爷爷奶奶辈。
在近四十年,达斡尔语出现严重断代现象,语言传播突然受到较大阻碍。
因此,需要让青壮年、儿童认识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让其看到其在民族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观念,学习、继承少数民族语言,让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传播和发展。
语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现如今,濒危语言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很多民族成员并没有形成忧患意识,没有意识到这种资源的重要性,这对于民族文化传播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要不断增强民族语言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制定科學的语言政策。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立法的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民族语文等课程,并且设置专门的语言发展资金,为濒危语言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机会[2]。
(三)促进语言协同发展
社会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价值,也正是这种互补和共生,构成了现如今的语言生态环境。
汉语作为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吸收了无数少数民族语言成分后才形成的,如:傣语、壮语、布依语等都是属于体用一个分支,这些文化成果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分割,是在相互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
因此,某种语言的使用,是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优势选择,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因此要让语言得到协同发展,对每一种语言都加以保护。
要采取一个开放的态度,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如AI 统计分析技术,丰富本民族的知识,同时推动本民族语言传播。
还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发展原则,强势语言在传播中吸收弱势语言中优秀、精华成分,以此实现强弱互动,构建一个和谐外部语言环境,只有如此,濒危语言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得到根本上的改善,保证语言生态平衡。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弱势语言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一来,民族语言的长期繁荣发展也有了保障。
比如: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率的提高,青壮年和儿童可以就近择业、入学,少数民族语言也不会被中断。
总结:
综上所述,濒危语言种类的增加会对语言生态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平衡状态的打破,会导致文化的消亡,因此,必须要拯救濒危语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政府、社会、高校乃至个人,都要认识到语言濒危的危害,并且保护、继承、发展濒危语言,让生态语言环境得到全面发展,打造出平衡健康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朝克.论新时代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 (03):91-98.
[2]尚巾斌.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晓淅(1997.8)女,籍贯:黑龙江省密山县,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语言学;
高晓慧(1978.6)女,籍贯:黑龙江哈尔滨,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