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待自然始终抱着一种谦和、尊重、敬畏的态度。

中国古人注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

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提出的造园法则。

其实,它不仅仅是造园的法则,更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自然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运用。

中国古人的理想居住地最大的特征就是“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对自然环境很少构成影响和破坏。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更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宗旨,要求人工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以人力创造自然,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对自然环境的眷恋、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因循、顺应,都成为中国古人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就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

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总是和谐自适地生活在自然与美的环境之中。

中国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美有着特殊的感悟体验,并自觉地把居住环境的理想诉诸山水之间,作为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

小至单门独院,大至村镇连城,都极力强调顺其自然,保持自然原貌,以不破坏山水自然的完整格局为准则。

传统民居或建在平原上,或建在河川旁,或建在山林下,无论选址在什么位置,都极力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

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自然与人居的绝美搭配。

水乡民居临河而建,有的临水人家,还有“水后门”,屋后临水开门,有石阶梯延伸至河边,洗衣汲水、登舟出入,水乡情调意趣盎然!在突出自然美的基本思路指导
下,再适当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之处,或引水成渠、植树造林,使自然环境更符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调整景观的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相协调。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把中国建筑看作是一种“艺术生活”,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

”他认为建筑师设计一所住宅,就应该“努力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

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赖特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这是他将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而著名生态建筑学家麦克哈格更著有《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认为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

不难发现,在古老而深邃的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的诸多理念呈现出如此多的不谋而合,其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丝毫不逊色于赖特的“流水别墅”。

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持久生命力呢?难怪陷入现代建筑困境之中的西方建筑师要回过头来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创作灵感,更难怪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出现耐人寻味的“东方转向”。

(摘编自刘婉华《“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材料二:
文墨故事结合传统院落园林形成了极具情感魅力的梦幻场景。

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

“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

‘宇’就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得来。

”由于庐舍,人在宇宙的栖息有所凭借,有所寄予,情之所牵,意之所由,在无边、浩渺、苍茫的宇宙中,一间茅舍带来了存在的意境。

中国园林如梦似画,好似梦境的极致。

“在戏曲《牡丹亭》、小说《红楼梦》中,建筑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意象。

梁思成先生曾将中国建筑比作卷轴画,建筑如同画面随着次第展开才能渐窥全貌。

”园中的山水,花木和楼台亭廊似乎在编织一场绝美凄婉的梦境。

广阔的自然场景无法围合成一场圆满的梦景,人的尺度和故事需要宜人的舞台。

眼睛把真实印在梦中,而园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又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良辰美景。

自然之灵动画面展开了美的所有维度。

诗意家园、人文建筑,建筑造型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

伫立了几千年的中国建筑表达了人对至真至美境界的追寻,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梦想家园的创造历程。

(摘编自魏薇《文以载道——建筑审美的文化特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虽然是人为活动,但中国古代建筑以因循、顺应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很少对自然环境构成影响或破坏自然环境。

B. 除了以自身适应自然,中国古人还常引水成渠,植树造林,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

C. 中国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

D. 中国建筑可以比作卷轴画,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的美妙画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 从中国古典建筑的创作中,可以窥见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谦和、尊重与敬畏的态度。

C. 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都是东方古老智慧在建筑上的杰出体现。

D. 中国古建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我们才发现人在无边、浩渺宇宙中的栖息。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一项是()
A.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C.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D. 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4.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谈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谈到的园林“法式”有何不同。

5. 徽州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

古宏村人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优势,既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便于调节气温,还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D
3. A
4. 材料一更侧重于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态建筑的理念。

材料二则更注重建筑的文化审美、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

5.
①它的设计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②它的设计是生态功能的智慧体现。

③它的设计是文化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体现。

④它的设计兼顾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寄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C.“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错。

依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可知,他是在自己的理念下设计的“流水别墅”,而不是中国建筑给他的灵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D.材料二第一段的核心在于庐舍(中国古建)为人在宇宙中的栖息提供情感和意境的支撑,而选项则是运用比喻说明人类通过中国建筑去发现某种存在(人在宇宙中的栖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说的是宋武帝刘裕居住在宁静的巷陌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符合“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

但它并未直接描述古典建筑,因而并不直接证明其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文本特色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园林“法式”指的是“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

它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它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

注重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人工加工和改造,以调整景观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

体现了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即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生态建筑理念:强调建筑应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

引用西方生态建筑学家的观点,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应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材料二中的园林“法式”更多指的是建筑审美的文化特质。

一是文化审美与人文精神:强调建筑嵌入自然环境后产生的文化审美特征,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

建筑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意象,如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

园林如梦似画,编织绝美凄婉的梦境,展现诗意家园和人文建筑的魅力。

二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建筑造型艺术背后蕴含的是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表达了人对至真至美境界的追寻。

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梦想家园的创造历程,是中国民族文化和审美习惯的体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宏村的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将自然美景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

这种设计理念与古代造园法则“巧于因借,精于体宜”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顺应。

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宏村的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将自然美景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

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这样的布局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创造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这种设计理念与古代造园法则“巧于因借,精于体宜”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顺应。

生态功能的智慧体现。

宏村的水系设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备实用的生态功能。

水系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如洗衣、汲水等,同时也起到了调节气温的作用。

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智慧,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文化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体现。

宏村的水系设计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象征着生命、智慧和流动不息的活力。

宏村的水系设计将自然之水与人文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寄托。

宏村的水系设计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通过水系的环绕和建筑的点缀,宏村形成了一种梦幻般的场景,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之中。

这种意境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宁静与和谐,也让人体会到建筑与人、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精神寄托。

正如材料二所言,“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宏村的水系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树桩
阿城
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

山中来的男女掮了多半人高的短柴,麻带缚住头顶,不便巡视,也快快地过去。

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
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慢慢看人赶路。

树桩无姓,亦无名,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

笑,是慢慢地笑;烟,是慢慢地吃;手慢慢举起来,慢慢抹一把脸,几乎透明的枯肉又慢慢复位。

大城市的人偶然路过这个街子,看看瞧瞧,摸摸问问,兴味无穷;正欲折返,就看见大爹,心中一颤,胸口不舒服小半日。

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

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

街上只有小学一所,出来的学生,常常就考上县里中学,更有考上省里大学,之后他乡用武,十年八载不回来。

若有本街的人在外出了什么功绩,天知道怎么就会传回来,一街人都知道,说与过路人,过路人若迟疑,便会落个孤陋寡闻的名声,街子上的人照样得意。

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

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

各乡歌手都来聚在四面山上,你唱了我唱,我唱了他唱,最后赢出一个高手。

高手极为荣耀,各寨请去,围了柴火唱,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这街子的男女老幼,若不会歌,就被耻为残废,如哑子般,不得乐趣,处世也难。

只可惜这歌子忽然断了,成为“四旧”,代之以全国唱什么,街子里唱什么。

小学里学生上音乐课,街上人听了,都叹息太淡太直,如何就能成歌?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

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

街子决心复得往日的殊荣,自然操办了一下。

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像起雷。

先由街上出人唱了。

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漫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

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

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来。

唱着唱着,却发现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

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

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老干部叹说不知这李二如今可在。

这时有一个街上陪着的干部迟疑起来,白着眼想想,说:“莫不是大爹吧?”
话一传出去,果然得到证实;大爹就是姓李行二。

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树桩竟如此风流过,悔自己平日不常与大爹招呼,这时就急急地帮着寻大爹。

大爹其实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

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

四下里自然要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

”回身请了一个婆婆。

那婆婆竟面若桃花,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

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

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嘎嘎,情韵风趣却在。

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

看那婆婆,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喝彩,婆婆早有了对。

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

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

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

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

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像是什么都知道,指手划脚,得意非凡。

有街中人拿来酒,敬了老人们。

大爹吃了几口。

绷出筋来,却待要再唱,忽然口不能张,涎水流下来,往后便倒。

大家慌了去扶,才知道大爹失了风,急忙往街里抬,还未到家,就死在半路。

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

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

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

(选自《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有删节)文本二:
曲笔写意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法,常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之更加鲜明、突出。

如《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摇,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第五回)再如《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这姓薛的。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英雄的勇武神威、武功盖世,黛玉的弱不禁风,娇弱之态,宝钗的丰腴白皙,便在这三言两语中表现出来。

虽未能亲见,但总觉在情在理,并不为过。

正面不着一字愈发使人觉得神异不凡,引人猜想。

(节选自李丹丹《传统的神韵与生命的感悟——谈阿城小说的特色》)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小山沟里,然而,就在这鲜为人知的角落里,孕育了美丽的山歌。

B. 当山歌声止息的时候,山村失去了诗意和生命,取而代之的是全国都唱的“太淡太直”的歌,这是山村文化的悲哀。

C. 小说的收尾部分写大爹“失了风”“死在半路”,街子自此“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这一场面悲壮,却给人以希望。

D. 小说语句生动,句式灵动,骈偶句和四字短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富有表现力。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与文末“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相照应,突出了大爹与“街子”的重要关系。

B. 小说一再写到街子上的人的“得意”,得意本街人的功绩,得意街子出有名的对歌手等,可见街子上的人闭塞、骄傲自满的特点。

C. 小说着力描写了街子赛歌的场面,如“哄哄的像起雷”“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等,突出了紧张、欢快的气氛,颇具感染力。

D.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写盖世英雄,还是《红楼梦》中写闺阁小姐,都能简练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韵气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8.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李二,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街子。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9.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时,同学们将《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作家阿城塑造李二形象放在一起,研究我国小说的曲笔技法。

请举两例说明阿城小说的曲笔运用及其效果。

【答案】6. B 7. B
8. ①街子是李二生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密不可分。

街子作为李二的主要活动空间,见证着李二的生活变化,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②对街子的描写也是对李二的人物描写,街子的老旧与李二的年迈、街子的热闹与李二被人熟知,二者互相映衬,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9. ①描写街子的古朴、老旧、热闹,表明大爹的品质及价值,凸显其淳朴厚重的性格特点,不直接写,而以街子衬托,韵味深长。

②大爹对歌时,没有深入描写歌声,而是细腻描写周围人的表现及环境,大爹荡气回肠的歌声如在耳边,启人想象,令人陶醉,凸显大爹高超的对歌技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山村失去了诗意和生命”错误,山村没有了对歌,还有其它文化传承和意蕴,不能说就此失去诗意和生命,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B.“可见街子上的人闭塞、骄傲自满的特点”错误,街子上的人的“得意”是人们为街子人才辈出、为街子有悠久的对歌传统和对歌人才而自豪。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李二像树桩一样长年累月地呆在街子上,“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街子是李二生
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密不可分。

“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街
子作为李二的主要活动空间,见证着李二的生活变化,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②“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对街子的描写
也是对李二的人物描写,街子如此老旧,李二也已年迈,以致年轻人都不知道名字;街子上有南来北往的人,热闹非凡,与李二或者“大爹”也被人熟知。

二者互相映衬,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去曲笔艺术特点的的能力。

文本二有“正面不着一字愈发使人觉得神异不凡,引人猜想”,可知曲笔即是侧面描写,结合具体内容赏
析即可。

①“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

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文中描写街子的古朴、老旧、热闹,而大爹就生活在这街子上,不直接写人物,以环境衬托人物形象,表明大爹一如街子一样淳朴厚重的品质,内蕴深厚价值,韵味深长。

②大爹对歌时,“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没有深入描写歌声,而是细腻描写周围人的表现及环境;“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大爹的对歌震撼人心,荡气回肠,文中的曲笔使歌声如在耳边,启人想象,令人陶醉,凸显大爹高超的对歌技艺。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