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10讲教案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新初一
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120分钟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能力的提升。

(2)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使得文章增加一些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对说明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判断和阐释。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明确十大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掌握说明方法判断的依据与答题格式。

2、记叙文的语言通常表现为生动性,那么说明语言呢?参阅五年级上册《鲸》。

仔细体会相关字词的意思,初步感知语言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考点2
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其他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
之间的联系。

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常见有: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等。

常见题型有如下:
1.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不能。

○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这种题型的答题模式:(1)举例句;(2)分析。

(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4.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3
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1.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2.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

(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

(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
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①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②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

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③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④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能吃掉。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⑤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⑥鲸每天都要睡觉。

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

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⑦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的寿命很长,一般
..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题干】1.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答案】“目前”一词是“从以前到现在”,不包括未来,表示时间限定,句子意思是从以前到现在发现的“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不是直接否定以后不能发现更大或更小的鲸,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而答,先对“目前”进行解释,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整个句子的意思,关于鲸的极大值与极小值没有很绝对的答案,文中表示只是从以前到现在,不能直接很绝对地说明以后也无法发现更大、更小的鲸。

学生注意答题步骤和规范。

【题干】2.试从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鲸用肺呼吸时动静的大。

【解析】题干已经给出本题的答题方向,分析语言生动性时需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划线句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是个很明显的比喻句,因此其作用是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题干】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一般”表示范围限定,如果删去,句子意思成了“鲸的寿命很长,所有的鲸都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句子意思太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掌握。

解答此题,需要首先表态,然后对词语进行定性,也就是解释,接着比较删去前后句子意思的变化,最后点明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学生注意答题步骤和规范。

【例题2】
只有一个地球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
..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③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
..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内没有第二颗适合人类居住的
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⑤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题干】1.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答案】“本来”一词是“先前,原先”的意思,表示范围限定,准确地说明了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结合前文对“矿物资源”的阐述,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生需要在对该词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全文进行分析,紧紧把握语言的准确性进行答题即可。

【题干】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至少”一词意思是“最少”,表范围限定,如果删去,句子意思成了“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内没有第二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句子意思太绝对,不符合实际,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至少”一词是表示数量的范围限定,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3】
植物的抗旱本领
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

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
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遥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竞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九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

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耪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米多,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相当于冠幅的30多倍!
⑤忍耐干旱是植物的抗旱生理特征。

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题干】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 )
②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 )
③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 )
【答案】①√②√③×
【解析】本题信息提取,需要学生紧扣原文语句,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判断依据,注意表修饰限定的词语。

①句在原文第二段中有相符语句“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句的表述正确;
②句在原文第三段中有照应的表述,该句是对第三段的概括,表述正确;③句在原文第四段有表述,“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九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意思是垂直根系不发达,而水平根系发达,与③句表述不符,因此错误。

四、课堂运用
【基础】
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企图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

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工作人员,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

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

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

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后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反射太阳光。

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

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其实早已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

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四十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十二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题干】请从说明语言的生动性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噪音”比作“隐形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噪音的无形性与处理的难度大。

【解析】题干已经给出本题的答题方向,分析语言生动性时需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划线句将“噪音”比喻成“隐形人”,是个很明显的比喻句,因此其作用是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巩固】
看云识天气(节选)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
..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
..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题干】1.第一段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招牌”原指商店的标志,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生动形象地写出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使抽象深刻的事物规律变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是从说明语言的生动性进行答题。

作者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是比喻句,不仅非常准确地揭示了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使说明的对象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题干】2.第二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往往”“常常”是对薄云和厚云带来的天气情况的几率限制,既说明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又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出现,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词语能否删去,关键看该词语是起到何种限制作用,答题要点必须兼顾。

【拔高】
给抗生素“把把脉”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

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是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

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

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

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

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

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

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

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厂家、药店、医院,受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

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

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查整顿效果有限。

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

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要严遵遗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发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根据《科学24小时》等资料改编)【题干】阅读第①段,指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细菌都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B.很多耐药细菌毒力很强,所有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C.如今肺炎球菌出现了新种,数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D.人感染超级细菌CRKP后的死亡率达到35%左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以及语言的准确性,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作为判断依据。

A句对应着“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A句中“都”一词太过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B句对应着“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B句“都”一词太过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D句对应着“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D句中“达到35%左右”与原句中“35%以上”不符,因此本题选C。

五、课程小结
品味说明文语言侧重于“准确”与“生动”,考试中经常围绕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设题,这类题目,既有结合文体考查说明语言准确、科学、简洁的特点,也有偏重考查理解、分析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

答题时,要弄清题干的要求,精心组织答题语言。

六、课后作业
【基础】
看云识天气(节选)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
..是阴
..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
雨风雪的预兆。

【题干】从说明语言的角度,试分析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与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生动性的掌握,画线句子使用连续的比喻句构成排比,以此开头,生动形象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并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