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
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介绍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
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
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顾颉刚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3.议论文知识回顾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生难字
颐(yí)譬(pì)萤(yíng)妄(wàng)盲(máng)滞(zhì)
(2)重点词语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四、解题
“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并列短语。
但文中论述的并不是二者的并列关系,二者是因果关系,意在指:只有怀疑精神,才是做学问的态度,才会有真正的学问。
五、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课文,解决了课文中易错的字词,理清了文章结构,梳理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跟着顾颉刚先生探讨“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二、细读几段分析思路
1.学习3—5段,理清思路
提示:找关键句,概括内容。
3段分析做学问的基础和来源。
4段进一步讲,对待这个学问的基础——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础。
5段讲的是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
从而论证了“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骤”这个分论点。
3--5段内容是“为什么要怀疑到怎样怀疑”层层深入、逐层递进的关系。
2.细读第六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说说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举例论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论述浅显易懂。
)
(2)说说本段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的答题格式:
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运用……方法论证……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首先提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的观点,然后从反正两方面说理阐述了为什么;接着列举清代大文学家戴震疑《大学》的事例,引用法国哲学家迪卡儿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从一切学问家做学问到科学的新发明、哲学的新理论,美术的新发明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的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的精神。
小结:议论段式写法:观点+阐述句+事例、道理论据并分析+总结句
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结构的议论文,文章开头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
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先从消极方面论证,再从积极方面去论证,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
这样层层深入的论证,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议论文的典型范例。
在文章的开头明确的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围绕中心论点分解出两到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各个分论点,从而达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
使是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精读一句品析语言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表达出适用范围,准确强调了“怀疑”对“学问”的重要作用。
四个带有“常常”的短句,从“怀疑”到“辩论”到“评判”到“修正”是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体现出从怀疑到修正的治学过程,语言表达严谨,逻辑性很强。
小结: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体现用语的准确、严谨等特点上。
过渡:要真正了“疑,了解作者顾颉刚就很必要。
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我们在读他的文章时,知道他的一些学术情况,对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是有帮助的。
四、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③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7.“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
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8.“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五、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六、课文总结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我们的学习和认识世界同样需要怀疑精神。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多一些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多思考、多实践,这样你就会成长快,进步大!当然怀疑也该有个度,怀疑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怀疑,盲目地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七、作业布置: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列举一些可以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为他们写一段介绍。
教学反思
《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一篇议论文。
第五单元整个单元都是议论单元,这也是说明九年级要深入地学习议论文,教材上对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要求明显提高了。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这课书是一篇立论。
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还是掌握得不够好,于是我根据文章特点,让学生将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画出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找出中心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并设置让学生通过运用关联词的方式将7句话连成层次鲜明、逻辑严密的一段话。
学生在进行调理梳理的时候,容易遇到的问题是论点和原因分不清,因此层次分不出来。
在第5段的解读中,学生无法理解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这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分析。
对于第6段学生能够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但是对于分论点,他们还是不太理解。
本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引导得比较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我觉得这篇文章,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引导,他们是比较难找到论点的。
通过寻找中心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能比较容易找到中心论点。
在分析论据和论证的时候,学生比较容易找出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通过分析,自然引出怀疑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