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趣】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
品红是由许多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扩散到水中去了,品红看不见了,但水变红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一杯水是由成千上亿个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所以我们就能看得见了。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p.48的数水分子例子。
【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演示】课本p49的探究。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结合品红扩散实验讨论。
【结论】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提问】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干得快?
【回答】温度高的地方。
太阳下。
【板书】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问】 50 mL水+50 mL酒精=100 mL液体,正确吗?
【演示】实验:50 mL水+50 mL酒精。
【提问】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间隔增大,压强增大,间隔减小。
【活动】
实验①: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松开手。
观察现象。
实验②: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松开手。
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结论】气体分子间隔大,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间个小,不易被压缩。
【板书】气体分子间隔大,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间个小,不易被压缩。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
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
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布置作业】1、p.52 习题2、基础训练
2、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
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
教学反思: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投影】几种分子的模型图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2、讲授新课:
【板书】二、分子可分为原子
【提问】从分子的角度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不同?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演示】水蒸发的动画。
【提问】这是什么变化?这个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板书】1、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
【演示】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动画。
【提问】在这个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
【回答】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思考】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讲解】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种类就不会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会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变了,物质种类就会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举例木条折断和木条燃烧两种变化。
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即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板书】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板书】4、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提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
才比原子大。
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讨论】从分子角度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什么区别?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讨论】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板书】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分为原子。
课堂小结:学生叙述
[布置作业] p.51 习题1、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重新组合 分解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16)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说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吗?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提问】既然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那么原子可分吗?
【多媒体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是因为原子在爆炸时发生了分裂,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有些什么奥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结构”。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观看原子的构成动画。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演示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板书】
(投影展示)教材p53表3-1(提示:核电荷数就是原子核带的电荷数。
)
【讨论】1.同一原子,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2.为何原子不显电性?
3.你还能得到了哪些信息?
【小结】1、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但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投影】原子与与乒乓球比较的图片。
【讲述】原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但其质量可测定出来。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约为:9.288×10-26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提问】若让大家记忆很多原子的质量,大家能记住吗?
【回答】记不住。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
【提问】联想生病时,医生会告诉我们每次服用用药丸的质量大小吗?
【回答】不会
【提问】那么你还记得医生是如何告诉你服药的量?
【回答】药丸的粒数。
【讲解】可见运用中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实际质量质量,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的?
【阅读】学生阅读P71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阅读完毕后,学生齐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提问】能否用“相对原子质量=()/( )”的形式表示出来?
【讲解】这里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它的质量的1/12等于1.66×10-27 kg。
【讲解】可见,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并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它是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作为标准的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的比值。
【教师】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具体的来计算一下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何计算呢?
(可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小结】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
【讲解】其实,相对原子质量已经被科学家们测定好了,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为之做出卓越的贡献。
今后用到相对原子质量时,我们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这里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项比赛,看看哪位同学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既快又准。
我们查阅下表中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填在表格中:
【提问】相对原子质量≈数+数
【思考讨论】1Kg铁球(Fe—56)与1Kg铜球(Cu—64)中,哪一个里含原子总数多一些?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了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且还知道,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1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了解原子结构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观察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的表象形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问】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小得多,如果我们把原子抽象放大为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占中间蚂蚁大的地方,其余的很大空间是电子在那里运动,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阅读课文54页。
【回答】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板书】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投影】p54图3-10
【讲解】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但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
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往外第二层、第三层……,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多的为七层。
【提问】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比如,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这8个电子在氧原子核外是怎样分层运动的呢?边讲解边画出大致的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示意图。
【过渡】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展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提问】学生说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阅读】课本中p54图3-12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找一找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投影】p54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小结】3、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提问】阅读p54原子结构示意图,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板书】4、最外电子排布的特点: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时8个,He为2个。
【讲解】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不活泼。
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根本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
化学上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为2个)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由此可见院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板书】5、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为2个)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2)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
3.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与其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概念和形成过程;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明确物质与其粒子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认识。
【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符号的书写。
【课时安排】3课时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过渡】由于原子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
那么,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原子得失电子后的情况,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
【板书】三、离子的形成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板书】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
【讲解】刚才我们了解了原子失电子和得电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原子得电子,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电子带负电荷,所以离子带负电荷,叫阳离子;原子失电子,电子数少于质子数,而电子带正电荷,所以离子带正电荷,叫阴离子。
这样的结构示意图叫离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板书】3、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板书】1)书写:
阳离子:H+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2)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讨论】原子和离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小结板书】1.不同点:
1)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2)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3)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3、联系:
【讨论】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如何区分呢?
【小结】
1)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2)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3)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投影】练习:
1.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
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
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从过去的吃饱已转向吃好。
因此,补铁、补钙、补锌的广告随处可见。
这里的所说的“铁”、“钙”、“锌”指的是什么呢?
【讲解】指的是“铁元素”、“钙元素”、“锌元素”。
【设问】元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讲解】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知道了自然界千千万万的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过度】大家先来看看几种原子的结构。
(投影)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中子数8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上述两组原子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三种不同的碳原子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都相同,都是6个,是同一类原子,都叫碳元素。
三种不同的氧原子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都相同,都是8个,是同一类原子,都叫氧元素。
【投影】在上述投影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写上“碳元素”、“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中子数8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 碳元素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10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什么?
【板书】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讨论】根据P59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
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过渡】现在返现的100多种元素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氧、硅、铝、铁、钙、钠 生物体内:氧、碳、氢、氮
趣味记忆:“养闺女,帖该拿” ;“氧探氢,带鸡蛋”
【讲解】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用于描述物质
的微观构成,以及分子的构成。
【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 也可以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 也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的”。
可以说,“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也可以说,“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但不能说,“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也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
”
【过度】那么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归纳】
宏观 微观 氧气、氢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 分子
铁、汞、金刚石、氦气、氖气等 原子
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离子
【投影】练习:
1、二氧化碳由 组成;二氧化碳由 构成。
2、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和 构成。
3、氧气是由 组成;氧气是由 构成。
4、铜是由 组成;铜是由 构成的。
课堂小结:略。
构成 构成
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