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
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
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
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
(1)电流记录法(EOG)
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
①⾓膜反光法
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
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
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
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
(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4)以图形的某⼀部分界定为兴趣区
在图形加⼯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图形的某⼀部分。
4.早期认知加⼯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早期认知加⼯的眼动指标有:
(1)⾸次注视时间
①⾸次注视时间指在⾸次阅读中,某兴趣区内的第⼀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
②⾸次注视时间能有效反映词汇通达的早期阶段特征。
(2)凝视时间
①凝视时间指从第⼀个注视点开始到注视点⾸次离开当前兴趣区的持续时间,包括兴趣区内的回视。
②凝视时间是反映词汇通达早期阶段的指标。
(3)第⼀遍阅读时间
第⼀遍阅读时间指读者的注视点⾸次跳向另⼀兴趣区之前对当前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注视时间之和。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不包括这⼀注视点),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效应,⽽且能反映后期与句⼦整合有关的认知加⼯效应。
5.后期认知加⼯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后期认知加⼯的眼动指标有:
(1)离开⽬标后的⾸次注视时间
①离开⽬标后的⾸次注视时间指注视点离开当前兴趣区后的⾸次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词汇加⼯的后期阶段特征。
(2)第⼆遍阅读时间
①第⼆遍阅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第⼀遍阅读之后注视点再次回到该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被称为“回看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信息加⼯后期阶段的指标。
(3)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不包括这⼀注视点),之间所有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的总和。
②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词汇通达的加⼯过程,⽽且还能反映后期句⼦整合的加⼯过程。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不包括这⼀注视点),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效应,⽽且能反映后期与句⼦整合有关的认知加⼯效应。
(5)重读时间
①重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的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减去第⼀遍阅读时间后的持续时间。
②这⼀指标主要反映被试在⽬标区遇到困难后的再分析过程。
6.举例说明移动窗⼝范式和移动掩蔽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1)移动窗⼝范式
移动窗⼝范式(moving window paradigm)是在被试的注视点附近设定⼀个窗⼝,窗⼝内的课⽂内容是可视的,窗⼝外的内容⽤其它⽆关⽂字或符号代替。
当读者阅读时,窗
⼝会随着眼睛注视点⽽相应地移动,⽽先前注视的字(或词)则⼜被掩蔽。
利⽤这种⽅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读者阅读时的知觉⼴度。
图13-1所⽰的是以13个英语字母为窗⼝⼤⼩时,连续两次注视的移动窗⼝范式⽰意图。
图13-1 移动窗⼝范式(13个英语字母窗⼝)
(2)移动掩蔽范式
移动掩蔽范式(moving mask paradigm)是Rayner和Bert era(1979)为了研究中央凹视觉区在阅读中的作⽤⽽开发出来的。
读者当前注视点区域的⽂本被掩蔽,⽽正常的⽂本呈现在掩蔽区域外,并且视觉掩蔽与读者的眼睛注视点同步,所以读者在中央凹视觉区⽆法获得有⽤信息。
图13-2所⽰的是以6个英语字母为窗⼝⼤⼩时,连续两次移动掩蔽范式⽰意图。
图13-2 移动掩蔽范式(7个英语字母窗⼝)
(3)两者区别和联系
①移动掩蔽范式正好与移动窗⼝范式相反。
前者注视点附近的内容是可视的,窗⼝外的内容被掩蔽。
后者注视点附近的内容是被掩蔽的,窗⼝外的内容可视。
②两者的联系是都运⽤窗⼝的形式将注视点区域和外部区域隔离开来,并且窗⼝都随着注视点运动。
7.举例说明边界范式?
答:(1)边界范式是Rayner(1975)为研究阅读过程中,中央凹视觉区域外的信息线索对阅读的影响⽽设计的,可以很精确地考察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获取信息的范围、类型(如⾳、形、义)和副中央凹处信息加⼯情况。
(2)边界范式的具体程序包括以下⼏步,如图13-3所⽰:
图13-3 以英语句⼦为材料的边界范式⽰意图
①在句⼦中确定⼀个⽬标单词所在的位置,如图13-3中reading。
②在⽬标位置的左侧设定⼀个边界位置,被试开始阅读句⼦时,⼀个预视单词(preview word)出现在⽬标位置,如图13~3中feeding。
当被试眼跳经过这个看不见的边界位置时,⽬标位置上的单词发⽣了变化(即⽬标词替代了预视词),如图13-3中reading替代feeding。
③由于这种变化在被试眼跳的过程中发⽣的,因此被试⼀般不会意识到呈现发⽣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会对后继的加⼯产⽣影响。
与移动窗⼝范式相⽐,边界范式可以在副中央凹处对⼀个单词或⼀个汉字进⾏操控,如⾳、形、义等信息。
8.⽐较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