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也是贯彻和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体现。
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为三目题: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第一目题,主要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告诉我们,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目和第三目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主要讲授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层次、核心内容及实行的优越性相关知识。
这三目题在知识编排上呈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递进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珍惜巩固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事,对新知识有较强的获取渴望。
但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有待加强。
对某一知识有一定的表面的理解,不能形成专业的知识、系统的体系,不能更加深入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挖掘。
并且这部分知识多为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通过对第一框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框的讲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加之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民族问题的涉及比较多,对于基本的民族知识学生有一定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民族问题抽象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具体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
2、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认同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为维护我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内容。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理解,教师理论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讲授法:对理论较强的部分,学生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举例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4.问答法:对于简单的或者常识性的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既是对学生前面知识点的巩固和检查,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工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宣传片》导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讲授新课
活动探究一: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并请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多媒体展示)
(2)自治地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同时指出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3)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行政机关),并指出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自治权:1)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
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3)内容:①立法自治权;②经济自治权;③文化管理自治权;④变通执行权;⑤其他自治权。
并通过事例是学生了解自治权的内容。
(5)地位: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注意区分民族关系、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
活动探究二:分小组辩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吗?
2、为什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使学生明确原因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
(1)必要性:具体实际。
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传统)由现实情况决定,“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重要性: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课堂小结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所需知识的框架的构建,使学生对本节课有宏观的认识,并突出重难点,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四)当堂巩固
通过做习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采用框架式板书,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事,对新知识有较强的获取渴望。
但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有待加强。
对某一知识有一定的表面的理解,不能形成专业的知识、系统的体系,不能更加深入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挖掘。
并且这部分知识多为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
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通过对第一框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框的讲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加之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民族问题的涉及比较多,对于基本的民族知识学生有一定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民族问题抽象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具体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教学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课堂教学中那种死板的缺乏生气的单向度的教学过程,解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氛围,创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往形式,为学生的更优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三、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让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于教材中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的地方,师生一起筛选出其中最有
价值的问题或疑难,开始小组讨论。
通过生生间讨论、交流、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提高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最终领会科学的实质,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我让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互检互测。
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与趣味性,练习题我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且逐步递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勇气。
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
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大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教师纠正不太到位,以至于会面遇到这种情况部分同学仍不会读。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
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也是贯彻和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体现。
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为三目题: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第一目题,主要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告诉我们,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目和第三目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主要讲授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层次、核心内容及实行的优越性相关知识。
这三
目题在知识编排上呈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递进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珍惜巩固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评测练习(重基础、抓落实)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行使自治权
B.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D.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2.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①人民法院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检察院④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是指()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特点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存在问题
1、设计思路不够清晰
2、语言不太标准
3、专业术语讲解不到位
4、板书设计存在缺陷
5、课堂把握能力欠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课标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
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理解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内心认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断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为维护我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