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沁园春 雪(第1课时)》教案 2022年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沁园春雪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本单元相对集中地学习新诗,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宁静的心境。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
这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
简而言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根底上有所提高。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阶段目标中那么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提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感悟诗意。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通过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来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
而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正确途径。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无视。
单元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诗歌。
2.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根底上有所提高。
4.丰富心灵感悟,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新诗学习,已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但九年级的学生在理解
鉴赏诗歌的能力上,仍需要进行培养。
诗歌语言凝练,学生可以理解感受到诗歌的感情,但是对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不深。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深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 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决信心。
诗歌的学习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体会朗读技巧的同时,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
在教学课文时,采用音像资料有利于学生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突破方法:抓住朗读环节,通过听读朗诵、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诵读等环节,再辅以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气氛。
从不断的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作为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本诗抒情与写景、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难点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突破方法:还是从诵读入手,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怎样读,为什么?〞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深入文本,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细致揣摩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来到达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的目的,并对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会。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气氛。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教师抒情介绍,学生静听,猜他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站在民族立场上卧薪尝胆、发奋有为的人,一个在沉落起伏中傲视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上马击狂寇、下马草军书、文武兼备的人,一个不大容易说清楚却具有无限魅力的人。
当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当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他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
他是谁?他就是毛泽东。
今天我们学习这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领袖的诗篇《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
设计〔二〕
回忆积累写雪的诗篇导入新课: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灰、了无生气的世界;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一个灿烂至极、瑰丽奇幻的世界。
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描绘过雪景,在他的笔下,这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又有一番怎样的情趣?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教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
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意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分.外(fèn) 莽.莽(mǎng)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词中取第②义。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2〕交流反应听读感受。
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
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决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朗诵这一节,继续为课堂营造豪迈的气氛〕
3.学生模仿录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好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
三、探讨朗诵,品味语言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选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所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朗读,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2.交流反应。
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A.赏析词作上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
重读“封〞“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
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重读“望〞,它一字领起了描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景观的词句。
“惟〞“顿〞重读,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雪景以及寒风之烈、变化之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发奋之感。
教师: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发奋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学生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多媒体出示图片,图片下载网址见“资料链接〞〕,讨论它最能表达哪几句诗词。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字重读停顿,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活动设计:学生展开想像,用“读了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豪迈的情怀。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抒情,设计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重点体会这一特点〕
教师点拨引导: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上片。
B.赏析词作下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
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
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
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说明《沁园春·雪》词才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竞〞字重读,写出英雄之间剧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学生介绍五位帝王的业绩。
“惜〞重读停顿,总领七个句子,定下评论基调,意味丰富。
“惜〞含褒意,肯定了秦皇、汉武等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缺乏,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决自信。
以下几句语速稍快。
“略输〞“稍逊〞重读,两词照应“惜〞字,措词极有分寸。
“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师补充材料: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
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答复,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教师点拨:词作下片,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下片。
3.总结并引导学生体会本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业绩,渲染浓浓爱国气氛并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再创辉煌而努力的远大志向。
提示: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着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参加了世贸组织。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
教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四、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下搜集并积累毛泽东的诗词,为下节课的教学活动作准备。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比照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比照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比照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1.情境教学法:本课导入设计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到达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
2.比照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拟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拟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
2课时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
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
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
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后,刘歆以《别录》为根底,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拟鲜明饱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1.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表达和展开情结。
1.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假设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在炫耀武力,那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7.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响?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8.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还击的?
唐雎巍然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0.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1.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衬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同学们,世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迷信暴力和强权,总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
课文中的秦王是这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也是这样。
可是,弱小不等于胆小,小国自有小国的勇气、尊严和抗争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与唐雎同行。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开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开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
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开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劣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例如:(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我们在赏析唐雎说话技巧的同时,也走近了唐雎的心灵,为他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浩然正气所鼓励,我们要学习唐雎这种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品质。
课文一共写了三个回合的斗争。
第一个回合时,秦王率先发问,气势咄咄逼人,一面以一副施恩加惠的面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就范。
唐雎义正辞严地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立场,断然拒绝“易地〞,使得矛盾开始激化。
秦王“怫然怒〞引出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
骗局被唐雎揭穿后,秦王竭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可怕后果,企图恫吓唐雎。
对此,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还击,并引出了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要仿效以上“三士〞,对秦王发出警告,特别是“挺剑而起〞这一行动让秦王意识到唐雎要与他拼命,这也是斗争的高潮。
第三个回合是斗争的结局,其实已没有什么斗争,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秦王表示屈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的行动和“先生坐!何至于此〞的语言与刚刚出场时的态度判假设两人,文章到此戛然而止。
(1)结束严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