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提纲大全(最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大纲(注:绪论单选的第9题答案应为B)
题型:
单选20题(30分)
多选10题(20分)
材料阅读判断题(1题,10分)
简单题(5题选3题,24分)
论述题(3题选1题,16分)
Part one:论述题,问答题,材料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同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思想,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
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
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6.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只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7.实践和认知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绝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不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因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
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11.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础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1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4.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15.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要性(清楚概念)书本P144
17.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

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

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层结构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1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0.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
“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Part two:选择题(注:绪论单选的第9题答案应为B)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
A.它能回答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B.它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和
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
D.它是惟一能取代其他科学的理论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
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B.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共产主义社会
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明
D.伟大发现
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A.它的革命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它的科学性
D.它的能动性
16、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A.阶级斗争理论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D.唯物史观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19、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有确答案,答对的得2分,少答的或多答的得0分,每小题2分,共40分)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