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专业面试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推拿专业面试题汇总
一、何谓阴阳?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何标准?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2、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清轻问上故属阳,地气重浊凝滞故属阴。
3、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例如:昼为阳,夜为阴。
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以阴阳两分法标示比较,也有以阴阳三分法标示的。
上述的昼夜时段分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
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二、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同上3
三、何谓五行相生?其次序是怎样的?
1、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3、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
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
四、何谓五行相克?其次序是怎样的?
1、同上1
2、五行相克,是指本、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如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
五、何谓五行制化?其次序是怎样的?
1、同上1
2、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3、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
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
如此循环往复。
六、五行相侮和相乘有何异同?
1、同上1
2、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总之,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例如:木过强时,木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
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
七、如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其常用治法有哪些?
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
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
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柴胡等)外,还可用清泻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通过"心受气于肝","肝气舍于心"的机理,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3、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上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
(1.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2.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3.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
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4.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
八、如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其常用治法有哪些?
1、五行相克,是指本、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3、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本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1.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牌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2.培土制水法:是健
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3.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4.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
九、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特点?
1、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十、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有何特点?
1、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有六,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
3、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如《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
十一、为什么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1、《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为神明之脏,主宰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六腑之大主,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的机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
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机能之目的。
2、而且,心还有主血脉机能,即生血和运血机能有一定关系。
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包括神志活动,都离不开血气的充养,而血气通过肚管到达全身各处,是以心脏搏动为动力的。
若心主血脉的机能发生障碍,就可影响到各脏腑形体官窍。
3、由于心的生理机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十二、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1、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2、主血:(1)心主行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机能,以维持生命活动。
(2)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
3、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4、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起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十三、何谓心藏神?神的含义?
1、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故《索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2、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
十四、心主血脉与心藏神有何关系?
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心的主血脉与藏神机能是密切相关的。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心血,即在心脏与血脉中化生和运行的血液。
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十五、何谓肺主气?
1、肺主气,首见于《内经》。
《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2、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的机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
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3、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故《索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1)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
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
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2)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人运动通畅协调。
4、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机能。
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如果肺的呼吸机能失常,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若肺丧失了呼吸机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机能。
十六、何谓脾主运化?
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
可将其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生理过程来阐述。
(1)运化食物: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胃和小肠中被消化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轻上升,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于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
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
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气的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腾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经肺气的肃降,下行濡润五脏六腑。
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
输送到脏腑的水精,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由于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枢转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机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否则,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
所以元·李果《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