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认知与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该系统的解释。作为理论模型,该系统具有抽 象性和一般性,不能直接应用,应用必须结合实 际作具体设计。
①系统内个心理感受系统相关,但有强弱之分; 实际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可采用二分、三分、 五分或七分法予以描述解释。
②该系统的效力受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的人对 同一组织可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特定社会和时 代有其特殊的心理诉求和评估尺度。
第二讲 心理发生的相对性
第三讲 人性假设与组织管理
第四讲 组织激励
第一讲 概论
一、心理概述
1.心理的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过程、 情感、情绪、意志、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 象的总称。(《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5)
※比较:心理与观念、意识、认识、精神
“心理”通常指较为表层的、直接的主体意识 过程、反应状态及引发这些反应的较为稳定的主 体因素和反应机制。
③某种心理感受在不同个人的心理系统中具有不 同的地位和价值。
④在对不同组织进行评估时,某种心理的系统尺 度意义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评估重心。
第二讲 心理发生的相对性
§1.文化相对性 一、文化及文化心理
1.文化的概念和思路
文化是特定人类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相关建构的生存方 式的超自组织系统,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 产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⑴社会应将等级减少至最低程度。
⑵等级是为了便利而建立的不同角色,意 味着和谐。
⑶所有人应该相互依赖,个人的命运取决 于制度和机会。
⑷处于不同权力位置的人都是一样有血有 肉的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⑸上级是容易接近的,其权威是受限制的, 平易近人是要求和必然。
社会距离小的文化
⑹运用权力必须合法且受善恶判断的制约。
2.心理管理的技术可能性:人的心理虽具有稳定 性,但并非不可变化,心理要素及其构架随着行 为、认识及外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条件设 计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控制心理的 发生及变化。
3.心理管理的道德和法律依据:一方面,人与人 之间必然发生心理的相互影响,提高相互心理影 响的自觉性,完善心理相互影响的方式和技术, 也许正是一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心理系统是 个人个性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对心理实施干预控 制因而涉及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必须遵守相应的 道德和法律原则及规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 景中,有不同的心理干预控制的道德和法律原则 及规范。
⑺权力者给人的权威印象应比实际小,只 为责任而不能以权谋私。
⑻对社会生活负责的应是制度,而制度是 社会成员共同建立和变革的。
⑼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变革制度、重新 设置并分配权力,其前提是思想和共识。
⑤问卷法。问卷法可以避免交谈的心 理障碍等干扰因素,也可以提高信息 获取的系统相关性和效率,但仍受很 多复杂因素的制约,如问卷的设计、 被调查人的态度和回答、问卷的处理 分析等。3.6-3
三、心理管理的依据
1.心理管理的意义:组织目标通过成员的行为实 现,争论的焦点是在行为、心理和环境的函数关 系中何者居于主要地位或起主要作用,不同的看 法意味着不同的管理倾向和方式。无论如何,都 不能否认心理变量的重要性。管理即控制发生, 心理管理的意义在于行为控制,通过行为控制可 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从根本 上说是为了某种心理目标的实现。人的生存是一 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人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存在, 心理的健康和谐是所有自我心理管理和组织心理 管理的最高目标。
心理认知与管理
陈碧金
13919887137 cbj1008@mail.lzjtu.cn
兰州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
心理认知与管理
1.课程性质:本科选修 2.课程目标:培养心理认知与心理干预的意识,掌
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认知和干预的基本原 则及方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自学。 4.计划内容:
第一讲 心理认知与管理概论
⑥心理防卫:自我确认、保护及应对挫折等的心理倾向及其模式。 如信息过滤、认知改变(阿Q精神)等。
5.心理的一般结构
①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个性。
③认识和经验。
④需要、目标和动机。
⑤感受和体验。行为前、行为中、行为后。类型 和强度。
相对而言,前二者为深层结构,较为稳定,稳定 趋势↑;后三者为表层结构,容易变化,变化趋 势↓。
积极健康的心态:信心、希望、诚实和爱心。
良好的心理状态意味着较高的行为积极性、创造性和较 好的人际交往等。如处于悲伤状态的人一般难以赞美他 人;处于敌对情绪状态的人很难与人沟通。
积极健康的心态:信心、希望、诚实和爱心。 3.制约心理反应的主要因素:外部因素(人、非人)→
涉外行为、自身因素(生理因素、精神因素)→自我行 为。2.18-教2
五、心理管理的范围和形式
1.范围:不同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范围、重心和强 度。
2.形式: ①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 ②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③引导和强制:随机引导、权威强制
六、组织的心理评估
1.依据
中国学者俞文钊等建立了一个对组织进行 心理评估的理论模型。其公设是:凡运作 优良的组织,其成员多半具有若干积极和 鲜明的心理感受;凡运作不良或失败的组 织,其成员多半具有鲜明的消极性心理感 受。
③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 性使之难以准确量化描述,对心理现象的定量描 述和分析评判性概念是模糊概念(程度副词), 一般采用二分、三分、五分、七分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④面谈法。面谈的心理障碍、情景和 认知意图、被认知意图等将干扰信息 的给出与获取。采用面谈法,须认真 设计和细致分析,对同一认知对象, 应多次面谈以确定信息的真伪及其复 杂相关性。
④整体原则。
2.基本方法
①观察和内省法。须注意的问题有:经验材料的 普遍性和局限性、一致性和差异性及主观臆断等; 理性内省和非理性内省(情感、情绪等)。
②心理实验。须注意的问题有:心理实验本身的 局限性(心理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实验意图、 参加人员的特殊性及其他条件对实验的干扰、结 果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适用范围。
④自我实现需要与成就感。工作有价值并被自己 和组织承认,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和能力,具有不 可或难以替代性;其反面是所从事的工作无足轻 重,或总是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自己和组织都 认为该工作完全可以被其他人替代或干得更好, 自感多余(有不多,无不少)。
⑤工作需要与工作压力感。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 人的工作欲望和潜能发挥。所从事的工作不能轻 易完成,但可以通过努力完成,自感工作具有挑 战性和努力去做的价值;其反面是工作可以非常 轻松地完成或绝对无法完成。
⑤压抑与疏解:心理以生理为基础,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某种心 理可能导致生理变化障碍。在具体的境况中,心理通过行为表现 出来,即为疏解或发泄;如果心理不能表现为行为,即为压抑。 自愿和被迫压抑。在社会中,一个人有时需要压抑,压抑也是难 免的,但他能承受的压抑是有限的。人与动物、儿童与成人—内 部心理状态与外显行为状态。
⑥情感需要与温暖感。同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 支持,相处融洽,其乐融融;其反面是,相互拆 台和算计,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
⑦享乐需要与舒适感。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可 以使人轻松愉快,提高工作效率;相反,工作环 境和条件太差,工作时伴随各种难以忍受的痛苦, 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差。
⑧物质需要与实惠感。工作的经济报酬合理且较 好,能保证员工及其家庭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其反面是,工资等待遇没有保障或极不公正和公 平。 3.12-1
4.心理发生的一般机制: ①刺激—反应:自我刺激和外部刺激 反应模式 ②强化:某种反应在某种刺激的反复作用下加强或减弱的趋势。
如赞扬和批评。
③逆反:心理反应与刺激意图不符或相反的心理发生现象及其定 势(情感化、情绪化抵触)。人生的逆反期。
④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完整的、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和反 应。如习惯动作、性格模式、第一印象等。
人在组织中的心理可以类型化。
2.尺度系统:心理的类型化设置意味着,每种心理类型 在现实中都有正反两个极端及其中间状态。
①归属需求与归属感。人都有被他人和组织认可接纳的 需求,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的归属需求及其强烈程 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积极的归属感是:个人希望并努力 加入某一组织,在组织中有稳定、可靠、被接纳认可等 安全感和自豪感;消极的归属感是:个人拒绝加入某一 组织,被迫加入后,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被认可, 自感孤独,英雄无用武之地,急欲脱离该组织。
社会距离大的文化
⑴社会必须确立严格的等级顺序,成员处 于或高或低的位置。
⑵等级是实际的不平等,意味着冲突。
⑶少数人是独立的,多数人是依赖的,前 者决定后者的命运。
⑷少数人可能被认为是有特殊材料制成的, 可以有特权。
⑸上级是不可接近的,各方面都应保持权 威。(平易近人现象:道德或作秀)
社会距离大的文化
心理是行为的动力性因素。
2.心理状态:指人当下或某段时间内的感受、体验和意 识活动状态。
从其性质而言,可用“兴奋”、“良好”、“愉悦”、 “正常”等指标予以评判。
良好的心理状态意味着较高的行为积极性、创造性和较 好的人际交往等。如处于悲伤状态的人一般难以赞美他 人;处于敌对情绪状态的人很难与人沟通。
四、心理管理的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组织对员工实施心理管理,首先必须目标明确, 目标须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不同组织和员工, 应有不同的心理管理目标。
2.人的原则
人是主体,也是目的。在对人实施心理干预控制 时,必须坚持尊重人的原则,以心理健康和谐为 最高目标。
3.道德和法制原则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可能不一致。3.5--1
二、心理认知
1.基本原则
①背景识别原则。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宏观背 景和微观背景等。
②学科原则和应用原则。在心理管理的研究和操 作中,最好将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
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我国人民的
亲节、③ 有万圣显大节与量、感潜的恩节相观论、中圣结察国诞传节合材统等文的 料西化方心原 ,节理日则 需对正市在。 要场渗经一 高透济我建方 超们设的面 的的文负化,观面市影场心察响。。理力虽然认和中国知理文化需解的要洞开放、 察力。另一方面,心理不仅是实存或现存,而且 是可变的,组织管理要求心理在控制下发生,因 此必须充分认知心理变化的趋势和可能性,这不 仅需要高超的理解洞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想象 力。
⑹权力者可以超越善恶和法律。
⑺权力者应尽可能表现权力,或为责任, 或为私利。
⑻对社会生活负责的应是权力者或失败者, 普通人只是追随效仿者。
⑼改变或恢复社会秩序或成员身份的主要 途径是推翻掌权者及其政府。
⑽他人是潜在的威胁,几乎不能信任,冲 突是必然的,合作是偶然的和有条件的。
社会距离小的文化
②安全需要、事业心与方向感。员工明确知道组织的发 展方向及其同自己的关系,将自己的未来同组织的发展 紧密结合在一起,充满乐观和希望。其反面是,对组织 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无所知或抱悲观消极的看法,自感前 途渺茫,凶多吉少。
③交往需要与信任感。相互信任是合作等的基础,是工 作绩效的保证;相互怀疑和防范则破坏人际关系,降低 工作绩效,提高工作的成本。3.3-5
社会距离 不确定性避免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男性度和女性度
1.社会距离
社会需要、承认及实际存在的人际差异的范围、 类型、程度、性质及其产生、变化的制度框架和 现象,主要包括人们对在经济收入、思想认识、 劳动和生活技能、权力关系、权利关系等方面存 在的人际差距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反应。
社会的人际距离共识作为框架背景制约人际距离 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不同民族文化及其时代有不 同的社会距离框架,对此可作大与小的模式化分 析。
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思路—确定文化类型和特质,将具体 的社会历史现象、事件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解释, 有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等概念框架。
2.心理发生的文化相对性
此概念旨在考察心理的文化诱发机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 心理差异及其意义等问题。
二、民族文化心理模型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Geet Hofstede提出的民族文化 特征的维度分析理论可改造为民族文化心理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