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场景的再现——盘锦市大洼县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乡场景的再现——盘锦市大洼县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及建筑
设计
张险峰;王晶;黄中浩
【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该文结合盘锦市大洼县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提取当地自然特色和物质文化特征,并与设计项目所处具体情况相结合,论述了如何将地域性引入文化活动中心设计中,寻求一种符合当地人文、气候、风俗、社会等诸多因素的设计方法.%The architecture regionalism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s of th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disserts on how to introduce regionalism into the design of the culture activities and seeks a design approach corresponding with the local humanity, climate, customs and the society by abstracting the natural characters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specific of the site.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12
【总页数】5页(P51-55)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性;整体观;公共空间
【作者】张险峰;王晶;黄中浩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4
大洼县文化活动中心地处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位于大洼县主要市政道路珠江街和盘营公路的交汇处。
用地东侧紧邻县政府办公楼,南侧为景观中心——东湖,北
侧有辽河分支水系穿过基地(图1)。
本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建筑共同构成大洼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大幅度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大洼县城市形象。
该项目包括会展中心、档案馆、农垦博物馆、演出宫、图书馆、综合活动中心和办公用房几大部分(图2)。
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考察与多方案比较,根据本方案所处地域区位、自然条件、文化、经济、空间结构、交通、使用等多方面要素,针对本项目的实际功能要求和特点,设计定位为:作为体现城市形象的文化活动中心,其时代性与文化性的表达应以地域性表达为前提,以现代化手段体现大洼县自然特色和文化特征,并积极寻求与传统文脉的呼应。
设计创作的灵感主要来自于一系列大洼县特有的自然特色和物质文化特征:壮阔的辽河冲击出三角洲平原,形成了大洼县独具特色的湿地平原景观;嫣红似火的红海滩、苍翠欲滴的绿苇荡、位于渤海金滩溢彩流光的蛤蜊岗、独特的环境孕育出的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等。
将这些抽象的文化符号通过建筑学的手段进行转化,从而创造出一种设计依托自然、转译熟识符号、共筑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案。
当前城市管理者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视使文化建筑集群成为一种趋势。
大洼县文化活动中心正是在城市中心紧凑的用地上规划了1组包含8大功能、约3hm2的大
型文化建筑群,这种文化活动以及建筑的集群效应将呈现一场融合整体化与开放性的文化盛宴。
相比一个地块一座建筑的用地模式,文化建筑的集群必然要采取相对整体化及和谐统一的布局,而不同子系统形成的整体需要有一致性的表达。
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整体设计中采取减法空间、统一的形体逻辑、统一的建筑语言将8大功能整合为五
大体量,通过屋顶、连接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增加可识别性和标志性,达成形象鲜明、协调统一的效果(图3)。
经过实地踏勘,分析得出基地正南方向与南侧珠江街和东侧盘营公路的交点为整个场地的两个视觉控制点。
其关键就在于这两点是主要人流来源方向,同时是大洼县市民驱车看到文化活动中心的第一视觉感受点。
在设计中以这两点作为整体规划的控制点。
平面布局的具体生成过程如图所示(图4):
①由于基地北侧和西侧仍未开发,项目所处环境比较荒凉,为了赋予建筑群完整性,选择一个圆作为整体轮廓。
②根据城市空间分析,整个县城没有一处可供大型活动的场所,于是在场地中间挖空作市民广场。
③打破完形,根据控制点对圆环进行X型四等分。
④去掉南侧的体量,在南侧形成广场主要开口。
⑤在东北与西北方向进行开口,形成通道。
分割出北侧体量,作为广场的主要对景。
⑥引入城市文化轴线,通过树阵的形式塑造,也形成了市民广场的主要景观轴线。
⑦对东侧与西侧体量根据功能进一步划分。
用地东侧为城市快速路,将东侧体量分成三个独立的体块,产生了两个小型的“u”形广场,形成快速路观看广场的视觉通道。
城市环境与基地景观形成相互渗透。
⑧根据具体功能面积要求对各个体量进行完型处理。
⑨以一条红色飘带(红色代表特色红海滩)将东侧体量串联起来,赋予建筑群完整性。
红色飘带细长蜿蜒的形态与建筑坚实的造型形成对比,为广场增添活跃的气氛。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理应成为展示大洼县文化底蕴的重要平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地处辽河下游、渤海之滨的大洼县起源于水,全县海岸线长68km,拥有浅海、滩涂等各类海淡水水面26.6x104hm2,盛产优质大米、河蟹、文蛤、对虾、海蜇等
特色产品,是典型的北方“鱼米之乡”,素有“北国水乡、塞外江南”之美誉(图5~7)。
“水文化”成为大洼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
文化活动中心规划结合现状水体,将水系引入场地,以场地中心为源头,流水蜿蜒曲折,最终进入东侧静谧的湖面,隐喻了养育大洼县的辽河水系,并以“交汇之海,生命之源”为具体的形象特征。
场地东侧的水边布置了高低起伏的山丘状的景观,同时水面中亦布置了三个岛屿,还原了辽河三角洲的冲刷地貌,再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大洼县平坦的地貌增添了层次,活跃了城市景观,同时隔绝了东侧快速路对建筑物的干扰。
文化活动中心透过朝向水系的平台和连廊与之互动,既是展现大洼县文化内涵与品质的窗口,又是观赏体验“水文化”的绝佳场所(图8)。
海的涤荡与滩的沉积,形成了大洼县的世界奇景——红海滩,我们将这一地域特色以大地景观的方式在场地中再现,大气的手笔,磅礴的气势,散发出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提取红色这一要素,在市民广场的铺地上利用大小不一的红点将红海滩的意象呈现于城市当中,使整个场地充满生命的激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于光阴荏苒中,酿造出一片火红的生命邑泽。
同时将大小不一的红点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将大洼县县域的全息图像镌刻在大地上。
在这片热情洋溢的火红的广场中,使市民更加熟悉自己的家乡,唤起市民对这方水土的热爱(图9~10)。
公共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集多种功能与一体。
它既是重大庆典等仪式性活动的舞台,又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最大程度的广场空间扩展——文化活动中心由许多大尺度的功能空间组成,为了把空间给城市,将五个体量沿场地周边布置,形成了南侧开放的市民广场和东侧的景观广场。
各建筑主入口均朝向市民广场,围绕中央开放空间布置,营造了积极的围合界面,提升了广场的品质,激发了城市活力,另一方面可阻挡北方冬季的寒风(图11)。
为塑造积极开放的公共空间,利用穿插于广场与建筑中的架空连廊建立室内外连续
流线,形成戏剧性的空间体验,强化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性和市民参与的互动交流。
为市民文化活动创造极大可能的弹性空间。
水系贯穿整个文化活动中心,突出自然元素的景观湖是整个广场景观设计的核心。
湖四周的边界设计紧密结合周边的场所环境;东侧的演出宫轻浮于水面之上,和其他两个单独体量像大洼县生产的文蛤,静静地置身于这一片水乡场景中。
架空的红色廊道从水面上空漂浮而过,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视觉平台;岛边的水岸自然弯曲,形态灵活多变,有芦苇地、木甲板和漂浮的岛屿,人们在岸边能够拾阶而下,亲近水体。
贯彻“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在南侧珠江街上设置主要人行入口,场地内以人行空间为主。
广场入口右侧设置人行坡道将人流部分引入到贯穿建筑群的二层连廊内。
场地的南侧、西侧和北侧设置了三个车行入口,并设置了南北两个地面停车场,尽量做到减少车行距离,以最快捷的路线进入停车场(图12)。
不同建筑体量之间自然留空,保持视线的穿透性和满足自然通风采光的要求。
人们可以从南侧市民广场上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各个建筑。
建筑设计理念追求功能、空间与形式的均衡。
各个建筑功能布局合理,交通流线高效便捷,依据各自特点形成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空间系统,结合简洁大方的建筑造型,充分展示大洼县的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图13)。
在市民广场纵向中轴线的北端是会展中心、办公楼和档案馆组合成的体量,其作为广场中的一个视觉焦点(图14~15)。
农垦博物馆(图16~17)、演出宫(图18~19)、图书馆(图20~21)作为三个单独的体量承载着各自的功能,向东侧依次展开;综合活动中心(图22~23)作为一个独立的体量向西侧展开,面向广场一侧的柱廊空间则是一种柔化弹性的界面,像一缕薄雾,又似一层面纱,刚柔并济。
横向轴线则穿过综合活动中心中间架起的体量向东侧延伸正对演出宫,为了突出横向轴线,演出宫的体量要比东侧其他两个单独体量稍大。
两条纵横轴线相交于
广场中水系源头处的圆形舞台,形成整个建筑群巨大的空间张力。
整体建筑立面造型上提取湿地平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纤细笔直的芦苇作为元素,在水乡场景的重现中,重点选择纤细密实的芦苇所形成的朦胧,优雅的感觉。
建筑的立面以竖线条为主,无论是玻璃幕墙的划分,钢构件的使用,还是石材切割的竖向条纹,无不追求芦苇荡中的感觉。
红海滩上的架空木栈道将人们与红海滩拉近,而贯穿四个建筑的红色架空廊道像纽带一样将人们与文化拉近。
架空廊道的连接加强了各个建筑物的联系,上下起伏的纽带则为里面的人们提供了不同视觉高度的变幻,时而进入建筑物,时而观赏大洼市景,大洼县的优美风光都在视觉变幻中再现。
大洼县文化活动中心作为一个城市活动的核心,希望能从契合当地人文、自然、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有效尝试,充分考虑地域性特征,从中挖掘到可以运用到设计中去的灵感。
“融入环境”、“地域因素”,这些词汇应当始终贯彻在设计过程的始终,最终反映到设计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次对城市文化、地域内涵的解读,是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面貌、弘扬城市文化、促使城市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第二作者硕士研究生
第三作者硕士研究生
邮编116023
电子信箱****************.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