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教学改进”的深入推进,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很多教育人士不断提出“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解放学习生产力”等口号。

培养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多学课外知识、社会知识,追求更好的素质教育,成为“课改”的显著问题。

体育课上,要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由管理者转向启发引导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习能力的促进者。

运用各种资源,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下一代的茁壮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时效性有效的施教
一、前言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参与者——教师,该如何站好教学课堂这一主阵地呢?首先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挑战教师对传统知识体系的习惯,挑战教师对
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其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创新改革的机遇,教师要改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中不适当的思想,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
论中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
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指导方向很明确,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

那么什么是课堂实效性呢?课堂实效性就是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在
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把相对困难的练习进行多样、简单的变化,殊途同归,使学生可
以轻松愉快的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的能力,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方法
以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等方法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做研究。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

2.2.1访问法
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向他们了解在体育课上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三、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学科“二期课改”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精神。

《新课标》提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较大限度的掌握和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并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的四项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

而体育的实际教学又强调身体运动与思维的结合。

教学中,科学合理配置和发掘这些资源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和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课题。

3.2教育学家的理论与他们的实践。

教育家张璐提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率,能以较小的教学投入产出较大的教学效果;有效益,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胡斌彬指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要变单项的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

在教学作风上强调民主,教师的角色由权威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伙伴。

理想的课堂教学程序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兴趣——探索——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

湖南师大雷志灶教授为提高教学效率,在研究了教学的“四大要素”后指出: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又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

评估事关效率,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

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

例如,操场上经常几个班挤在一起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至此,他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方面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

所以他的考虑是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
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常言道:“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

”综合上述各家的理论,我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关键与核心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自觉、自如的运用各种策略和资源,有效的施教,不断的激励,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最终成为自己的技能。

3.3本人在实施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的实践与案例。

3.3.1研究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以学习知识来提升能力。

体育课的教学特点是以身体运动实践与知识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基础状况,事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预判,形成具体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在体育学习中应从知识的学习逐步过度到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通过学习知识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跑、跳、投等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以健康发展。

民间体育活动跳长绳的难点是跳进跳出的时机把握以及较好的弹跳力和节奏感,通过练习,同学们发展了灵活性、协调性和腿部力量。

3.3.2以学生的识记、理解等水平和现有的基础为依据,把握教学的度。

记得以前在教有人扶持手倒立时,效果特别差,一节课只教会两个(按次速度推算,这一个教材就要教20课时!)。

后来了解到他们没学过靠墙手倒立,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储备。

体育教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是以身体运动感知为主,同时反映学生的识记、理解等水平程度,它受身体素质和认知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

这个度决定着选择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难易、教学容量的多少、教学进度的快慢等。

教学过程中,难易要适当,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反应,调整教学的速度和节奏。

避免学生因速度节奏太慢而失去学习兴趣或因速度节奏太快放弃学习。

3.3.3在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量的前提下,将练习的量控制好。

把握体育课教学量的大小,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分析,随时调控。

每次课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量,首先应以保证不影响教学重点的练习时间为原则,然后可根据需要课前设计、增加和补充知识、能力、非智力、德育渗透等方面的信息量。

男同学特别喜欢踢足球。

有一回我教大家用脚内侧传球,又是讲解模仿,又是1、2米的短传,又是7、8米的长传。

整节课都是一个教材,没注意休息和变换内容,练到后来,很多人开始偷懒或自顾自的玩起了内、外脚背传球、头球(其实都在瞎踢)。

整节课下来,虽然同学们练了很长时间,但几乎没几个人的动做是正确实用的。

后来我学习和领悟到:运动量是衡量学生身体接受运动锻炼的客观标准,它与教师的知识信息输出和学生身体承载运动的能力有关。

课中必须合理分配学生的体能,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避免不必要的体能浪费。

保证学生在充分的身体活动和合理的运动量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重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3.3.4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程序。

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一对教学关系在实际操作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不可拔苗助长,强行灌输。

一是遵循人的认知程序:即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所学体育项目的各种知识,对这一运动技能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通过实践活动,一步步的练习掌握。

二是体育课的教学结构程序:任何类型的体育课其结构基本相同而稳定(模仿,分散练习,纠正错误,复习提高),各部分由分阶段的若干教学环节组成,须依据教学实际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灵活合理的变化和调整。

3.3.5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绪、情境和情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三者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

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情境的产生而发展变化的,情绪则直接影响情感反应。

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把这三点控制调节好。

首先创设一个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合理布置场地器材;其次注意好练习小组的组合;还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使之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一次,我上二年级的快速跑教材,比了两次都是第二组被远远的落在最后,一些同学开始气馁,情绪低落,不想再比了。

我马上调整了组员,使得各组实力平均,并用关爱的话语激励:“大家都很努力,有的同学想获胜,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让我们看看谁能用最大的努力换回胜利!”这样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继续保持着对胜利的渴望。

整节课下来,同学们始终斗志昂扬,精神满满。

我们在组织比赛时,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与热情。

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中中”挑战,“弱弱”追逐,“让距跑”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3.3.6细心观察,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体育教学的方法,很多人的观念就是教师用什么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法。

而实际教学方法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方法构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训练、调动、演示、评价等形式,都可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来实现,而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有效的教法,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

如在鱼跃前滚翻教学时,先进行从高处向低处滚翻的诱导练习;在后滚翻的教学中,
光模仿老师的动作,效率很低,有时两节课都没几人能学会,要进行分步骤的教学,用一节课练习垫上后滚动,这个动作学好后滚翻就轻而一举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法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易受其能力及同伴的影响,常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教师应及时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示、调节和纠正。

教和学必须密切联系,两个方面的方法,即要相互渗透,又要相互检测。

3.3.7肯定努力,承认差异性,积极评价,激发潜能。

体育动动技能的优劣与学生先天的体质有密切关系,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未免有失公允,会造成一些肥胖和矮小的学生因成绩与评分标准相差太大而逐渐失去锻炼的兴趣。

如教学中让肥胖学生示范技巧动作;让矮个学生示范跳起摸高;让协调性不好的学生示范韵律操等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使这些学生逐渐惧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讨厌体育课。

正确的做法是:区别对待那些特殊体质的学生,引导他们对自身有客观和积极的认识,大力肯定他们为取得进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同时在评价时适当降低要求。

3.3.8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我们在举办校运动会时,通常有校长讲话,广播里一直放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或表扬某某同学破了校记录等,这些都有助于运动员超水平的发挥,增强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自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效率有了一些可喜的提升,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我认为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4.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选择重点进行探索,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那就会使学生的探索迷失方向。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抓住教学的要点,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也是非常需要的。

4.2落实双基和拓展创新的关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开拓创新,但也不能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为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开拓和创新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我在教学低年级掷海绵球教材时,要求学生学习完肩上挥臂的动作后再创编投掷小游戏,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4.3合作研讨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合作探索,课堂教学的组织常用两人合作、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形式,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创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就必须辩证地看待,冷静地思考,科学地把握以上几组关系,否则将在教学当中只留于问题的表面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身为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

上课时,既要有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又要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能对症下药。

这样就一定能提高实效,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参考书目:
5.1《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9-10,第二版,5.2《教育创新研究》,上海市七宝中学,第五期,《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李蓉。

5.3《上海体育科研》,2008年24卷第三期。

5.4《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曲宗湖,杨文轩。

5.5《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1,崔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